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干燥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黄豆苷元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混悬液,然后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其制成干燥的、可再分散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结果:在混悬液中黄豆苷元固体脂质纳米粒为球形粒子,平均粒径约为280 nm,喷雾干燥后得到的纳米粒仍为球型,分散后的粒径与喷干前相比有所增大,平均粒径约为720 nm,稳定性较好。结论:喷雾干燥法制备黄豆苷元固体脂质纳米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硫酸钡不同工艺制成品的粒度分布。证明北京三厂中间产品(湿膏)本来粒度很细有97%是在4μm以下,但烘干后成品粒度变粗,80μm以上的粒子占62%。这对造影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喷雾干燥产品的粒度分布与原湿膏基本相同。用电泳法测定了硫酸钡混悬剂的动电位,确定硫酸钡是荷负电的。混悬剂的动电位在22mv以下可产生絮凝,适合于反絮凝的动电位是在50~66mv之间。电解质中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和柠檬酸钠的反絮凝效力是按上列顺序减低的。例如配制100%硫酸钡混悬液三种电解质最适宜的浓度分别为5×10~(-3)M、2×10~(-2)M和3×10~(-2)M。本文用粘度分析法研究了混悬液的絮凝反絮凝过程,所得结果与动电位和沉降容积的结果基本吻合,惟粘度法方便迅速并能反映出细小的变化,可用数字和曲线作鲜明的对比。但此法要求颗粒要细(10μm以下)否则会发生机械性阻碍无法测定。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姜黄素混悬液为对照,研究姜黄素-聚维酮固体分散体灌胃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300mg·kg-1的剂量小鼠灌胃姜黄素固体分散体溶液或姜黄素混悬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姜黄素含量,用DAS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并测定了给药3h时药物的吸收率。结果姜黄素-聚维酮固体分散体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12α和T12β分别为16.4和266min,AUC为89.6mg·mL-1.min-1,Vd为763.9L,V1为51.0L,CL为1.99L·min-1。姜黄素-聚维酮固体分散体在胃肠道的吸收率是姜黄素混悬液的6.75倍。结论姜黄素固体分散体灌胃可显著增加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依折麦布/介孔硅固体分散体,以该固体分散体制备混悬剂,研究固体分散体和三甲基壳聚糖(TMC)对依折麦布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依折麦布/介孔硅固体分散体,以溶出度为指标筛选制备方法,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扫描电镜(SEM)等技术考察药物存在状态及物理稳定性。以甲基纤维素和TMC分别为助悬剂,将依折麦布/介孔硅固体分散体制成混悬液,研究大鼠口服各混悬液的药物动力学。结果依折麦布与介孔硅质量比为1∶5,搅拌时间为6h,制得固体分散体的载药量为16.5%,药物以非晶状态存在,溶出度可达92.2%,AUC和Cmax提高显著,tmax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该固体分散技术和三甲基壳聚糖能改善依折麦布的口服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长效青霉素又称苄星青霉素,对梅毒螺旋体有抗菌作用,常用于梅毒的治疗,以及医务人员被梅毒患者针刺伤后的预防治疗。长效青霉素混悬液属非均相溶液,受粒子形状、大小、分布不均的影响,特别是粒子表面带电,引起絮凝等现象,造成粒子表面黏度较大,导致阻塞针头,容易发生注射失败,增加患者痛苦,造成材料浪费,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同时导致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意。为了提高一次性注射的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对2009年在我院妇科住院合并梅毒需要注射长效青霉素的患者,采用改进方法即更换注射器针头的方法注射长效青霉素,避免了针头的阻塞,大大提高了注射成功率,减少了医患纠纷,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姜红 《齐鲁药事》2001,20(3):29
难溶于水的中药 ,如三七、紫河车、川贝、水蛭等价格贵 ,常用量少 ,为了减少在煎煮过程中被他药粘附损失有效成分 ,或防止在煎煮过程中发生毒性反应(如朱砂 ) ,医生常在处方中标明研粉冲服的脚注。笔者认为不当 ,略呈浅见。中药汤剂的处方多为复方 ,是其溶剂、胶体、混悬液和乳浊液的混合液。混悬液静置时都存在着粒子的沉降和聚结 ;乳浊液温度降低后容易使粒子破裂。胶体、混悬液和乳浊液由于这些粒子各自所带的电荷不同 ,因此会相互吸引 ,静置后有大量沉淀析出。另一方面由于中药饮片表面粘有少量泥土 ,在煎煮过程中会混悬于液汁中 ,当温…  相似文献   

7.
目的快速地筛选格列美脲的结晶抑制剂,比较不同结晶抑制剂对其制备的格列美脲固体分散体的影响。方法通过溶剂改变法制备格列美脲的过饱和溶液,筛选出药物具有明显沉降趋势的过饱和度。进一步考察Soluplus、VA64、HPMC-E5、PVP K30、F68、PEG6000和PEG4000等聚合物抑制格列美脲的过饱和溶液的沉降能力,选择有抑晶作用的聚合物制备格列美脲固体分散体。考察溶出较好的固体分散体在非漏槽条件,pH4.5的PBS溶液中维持药物过饱和溶液的能力,并用偏光显微镜法、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和红外光谱法考察药物在载体中的存在状态。结果格列美脲过饱和溶液在过饱和度约为68.20时,沉降趋势明显。聚合物对格列美脲的抑晶作用强弱为:Soluplus>HPMC-E5>PVP K30≥VA64>F68>PEG4000≥PEG6000,选取Soluplus、VA64、HPMC-E5和PVP K30为载体。采取溶剂法制备格列美脲固体分散体,不同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都可在药物与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4或1∶7时,在pH7.8PBS溶液中达到最大累计溶出量,且4h不沉降。固体分散体在非漏槽条件pH4.5的PBS溶液中维持药物过饱和溶液的能力同结晶抑制剂筛选的结果一致,而且只有VA64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的抑晶作用和载体量成正相关。根据偏振光显微镜法、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考察结果,格列美脲在对其具有抑晶作用的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以无定型或分子形式存在。结论格列美脲结晶抑制剂能够在4h内维持其固体分散体溶液相对稳定的过饱和状态。药物在有抑晶作用的载体中以无定型或分子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消旋卡多曲干混悬液的制备与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消旋卡多曲干混悬液. 方法 考察常用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黄原胶、甲基纤维素等辅料对干混悬液的影响.通过对其沉降体积比、再分散性指标的考察,筛选了2%HPMC助悬剂,并从流变学、混悬液黏度及显微形态等方面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同时考察药物加速实验下粒子形态的稳定性.结果 所制干混悬液工艺简单、稳定性良好,形成的混悬液符合干混悬液的各项质量指标. 结论 该法所制备的消旋卡多曲干混悬液可达到干混悬液要求,制剂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治疗眼部表面细菌感染的妥布霉素和倍他米松混悬型滴眼液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建立制剂质量控制及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将倍他米松与PVP制成固体分散体后加缓冲液制备成混悬液,对其粒度、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结果:制剂的粒度小,粒径分布范围窄,再分散性好,放置两年后稳定性好,无大于10μm的粒子形成,无凝集现象发生。建立的分析方法能排除辅料的干扰,准确测定含量。结论: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制备工艺简单,贮藏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输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混悬液系采用少量表面活性剂或其它载体等稳定纯药物粒子所形成的一种亚微米胶体分散体系。纳米混悬液可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文章就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评价方法及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技术主要有两种,即Bottom up技术和Top down技术。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粒径及粒径分布、Zeta电势、药物晶体状态等。纳米混悬液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均有优势。纳米混悬液做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口服给药混悬液的处方设计时需鉴定颗粒的大小、形状和硬度,并应了解其对口感和适口性的影响,但这方面文献报道甚少。有关糖果的综述表明,可被味觉感受的最小粒径约为25μ,如巧克力所有或大部粒子<25μ,可认为已达到理想的均匀态。有关粒子分布的文献表明有小部分粒径达到65μ的牛奶巧克力,还是较好的,其粒子虽不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5,(16):2260-2262
目的:比较莲心碱的固体分散体与包合物的体外溶出度及其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分别制备莲心碱PVP(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固体分散体和莲心碱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按《中国药典》桨法考察莲心碱原料药、固体分散体与包合物在0、10、20、30、40、50 min的体外溶出度。取1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ig给予莲心碱固体分散体、包合物、原料药混悬液(莲心碱的给药量均为8 mg/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前与给药后5 min和0.25、0.5、1、1.5、2、3、4、6、8、10、24 h的血药浓度,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对3种莲心碱样品的累积溶出度及药动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在45 min时莲心碱固体分散体、包合物与原料药的累积溶出度分别为88.02%、73.06%、18.60%。莲心碱固体分散体、包合物与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a(0.230±0.060)、(0.293±0.091)、(0.365±0.092)h,cmax(28.750±0.832)、(26.330±0.582)、(22.772±1.691)μg/ml,tmax(0.433±0.067)、(0.590±0.108)、(1.361±0.133)h,AUC0-24 h(606.701±34.512)、(489.800±29.181)、(343.900±16.311)μg·ml/h。三者给药后药动学特征均符合二室模型;固体分散体的cmax和AUC0-24 h均高于包合物(P<0.05)。结论:与原料药比较,将莲心碱制成固体分散体与包合物后均能提高其累积溶出度和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且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的吸收速度更快,优于包合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溴吡斯的明掩味固体分散体,并对其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以综合评分为指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通过红外分光光度法(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药物可能存在状态进行判断。加速实验条件下考察固体分散体的初步稳定性。结果:掩味固体分散体的最优处方是以甘露醇作为不溶性载体、药物与EUDRAGITEPO质量比为1∶3,分散颗粒黏度为150~180μm。IR和DSC表明,药物可能以无定形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加速实验条件6个月,固体分散体的外观、含量和2 min累积溶出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采用溶剂蒸发-沉积法可成功制备溴吡斯的明的掩味固体分散体,其初步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多相分散系药物制剂包括各种混悬剂、乳剂、脂质体及多相脂质体等。无论脂质体、乳剂或其他微粒分散体系用于静脉注射给药剂型时,其粒度是一项需要严格控制的指标。英国药典(1980年)规定,用于静注的乳剂粒子直径应<5μm。中国药典(1985年版)对混悬型注射液规定粒度<15μm。药物的分散状态和分散程度不同,所表现的作用以及体内过程也不尽相同。脂质体的粒度分布是其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消除、各组织的吸收、组织间转移、细胞吞噬和融合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特别重要的参数。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硫酸钡不同工艺制成品的粒度分布。证明北京三厂中间产品(湿膏)本来粒度很细有97%是在4μm以下,但烘干后成品粒度变粗,80μm以上的粒子占62%。这对造影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喷雾干燥产品的粒度分布与原湿膏基本相同。用电泳法测定了硫酸钡混悬剂的动电位,确定硫酸钡是荷负电的。混悬剂的动电位在22mv以下可产生絮凝,适合于反絮凝的动电位是在50~66mv之间。电解质中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和柠檬酸钠的反絮凝效力是按上列顺序减低的。例如配制100%硫酸钡混悬液三种电解质最适宜的浓度分别为5×10-3M、2×10-2M和3×10-2M。本文用粘度分析法研究了混悬液的絮凝反絮凝过程,所得结果与动电位和沉降容积的结果基本吻合,惟粘度法方便迅速并能反映出细小的变化,可用数字和曲线作鲜明的对比。但此法要求颗粒要细(10μm以下)否则会发生机械性阻碍无法测定。  相似文献   

16.
刘春雨  赵云  廖永红  杨飞飞 《药学研究》2022,41(10):659-663
目的 本文拟研究一种加水复溶后可转化为纳米混悬液的新型固体分散体片剂,提高原人参二醇(PPD)口服给药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通过将药物、聚合物载体和表面活性剂按10∶14∶6的比例溶解于乙醇后,减压真空干燥制备固体分散体,然后将固体分散体、乳糖、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硬脂酸镁按300∶16∶60∶4的比例混合后,直接压成片重400 mg的片剂。结果 发现含泊洛沙姆188和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的原人参二醇固体分散体加水复溶后可转变为纳米混悬液。以乙烯基吡咯烷酮/醋酸乙烯共聚物64(PVP-VA)为载体,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为表面活性剂的固体分散体加水复溶后可转变为平均粒径小于120 nm的纳米混悬液,该混悬液放置8 h后粒径基本稳定。固体分散体经压制成片剂后可在15 min内溶出超过90%的药物,且其溶出的药物可稳定维持至少8 h。固体分散体经大鼠灌胃给药后,其最高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是原型药物及辅料物理混合物的6.59倍和2.54倍。结论 该研究表明可转化为纳米混悬液的固体分散体片剂是一种可提高原人参二醇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新制剂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小清  张勇 《中国药业》2006,15(21):44-45
目的调试T800/H2/C3型层流式隧道机械设备,确认其机械性能。方法在层流式隧道空载、不加热、只开风机条件下检测各工段的风速、压差、沉降菌、悬浮粒子及选用抗生素玻璃瓶的初始微生物、清洁度、灭菌效果等。结果风速、压差均合格,沉降菌检测培养为0;粒径≥0.5μm的悬浮粒子小于或等于100个/Cf,无粒径≥5μm的悬浮粒子,空气洁净虚迭100级;进隧道口的抗生素玻璃瓶初始微生物、清洁度及其灭菌效果等检查均符合《T800/H2/C3型层流式隧道验证方案》规定。结论该隧道设备在空载、不加热、开风机条件下静态验证符合《T800/H2/C3型层流式隧道验证方隶》,可进行动态满载加热试生产运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高三尖杉酯碱多相脂质体(代号139—5号)注射液的物理稳定性。提出了研究此类分散物系粒度分布的简便方法即微孔滤膜—光密度法。以此方法研究了139—5号注射液室温及100℃的粒度变化动力学,结果表明,在9个月常温贮存后,体系中大于5μm 粒子小于0.6%;9个月贮存后以及加热100℃12小时后最大粒径不超过16μm。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微球,以期提高吲哚美辛的溶出速率。方法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普兰尼克三嵌段共聚物P123作为双模板,用软膜板法制备具有介孔孔道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药物载体,采用扫描电镜及氮气吸附-脱附手段表征载体形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用吸附平衡挥干法载药制得吲哚美辛固体分散体,并对该固体分散体的溶出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制得的介孔二氧化硅载体由粒径相对均一的球形粒子组成。其粒径主要集中在2~5μm,载体的比表面积为502.87 m2·g2·g(-1),孔容为2.23 cm(-1),孔容为2.23 cm3·g3·g(-1),孔径为23.75 nm。吲哚美辛/介孔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的药物溶出速率与累积溶出度与吲哚美辛原料药相比均有了显著提高。结论吲哚美辛已高度分散于微球载体中,药物的溶出速率明显加快,为提高吲哚美辛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在一定时间内药物粒径的分布变化,可测得未溶解粒子的表面积和重量,进而计算药物的溶解量和溶解速率的原理,作者曾用库尔特计数器测定了两种难溶性药物在混悬液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当药物的溶解度低于5ppm时,可用更细的药物粒子来进行试验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但受库尔特计数器的最低检出粒度0.5μm所限制。为此作者试验了不影响试液导电性,不干扰试验物的粒子计数,与体内生理环境相似的表面活性剂的胶束液,用库尔特计数器测定了具有1ppm甚至更低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和比表溶解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