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预防中胺碘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除颤次数、病死率、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除颤次数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可有效降低除颤次数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预防中胺碘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除颤次数、病死率、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除颤次数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可有效降低除颤次数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镁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来我科行急诊抢救的69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静脉滴注;对照组则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室颤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9%、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镁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AMI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心脏性猝死(SCD)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对降低病死率,减少除颤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原则,将心脏性猝死患者30例,分为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实施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 实施组15例,对照组15例.统计除颤次数,死亡、不良反应例数.结果 实施组和对照组除颤次数分别为(1.3±0.1)次和(4.86±0.5)次(P〈0.01);病死率分别为40.0%和80.0%(P〈0.05);实施组不良反应2例.结论 心脏性猝死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除颤器的使用率,增加抢救成功率,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对照组(54例)用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后1-4 mg/min静脉维持;治疗组(56例)采用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注射,然后0.5-1.5 mg/min静脉维持;治疗24 h后观察2组24 h内的疗效、室性心律失常次数、PR间期、QRS波时限、校正的QT间期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QRS波时限较对照组短,PR间期比对照组长,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轻度延长(P〈0.01);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肯定,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老年患者给予预防性治疗,以便减少发生猝死的机率。方法:择取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并将其随机性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80例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80例患者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除颤次数、心律失常控制的总有效率、猝死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胺碘酮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治疗,能够有效减少猝死率,使抢救成率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50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利多卡因治疗组。结果:两者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优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短期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予以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予以利多卡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7d后室性心律失常24h内发作次数、QRS波时间、PR间期。结果:治疗7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作次数、QRS时间明显缩短,PR间期明显延长,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短期预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胺碘酮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抽样,7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推行胺碘酮疗法,对照组实施利多卡因疗法,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且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PR间期、QRS波时间、LVEF、心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分别应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选择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静注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静注治疗,观察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5.7%和84.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6%和18.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高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与药物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2月~2008年1月诊断为AMI且年龄〉75岁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6个月随访。其中分为直接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以及住院与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结果:直接PCI治疗组62例患者住院死亡7例、再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2例、平均住院12.4±5.2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9例、心肌梗死4例、猝死2例。药物治疗组70例患者住院死亡14例、再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8例、平均住院20.1±7.4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20例、心肌梗死11例、猝死5例。结论:高龄AMI行介入治疗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急诊介入干预组(n=42)和强化药物治疗组(n=41),其中急诊介入干预组再按进入导管室不同流程分为绿色通道组(n=33)和常规入院流程组(n=9),比较组间死亡率和住院费用及急诊介入干预组组内的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时间差异。结果:急诊介入干预组死亡13例(30.95%),住院费用(9.83±6.18)万元;强化药物治疗组死亡24例(58.24%),住院费用(1.73±1.77)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急诊介入干预组内患者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绿色通道流程组为(66.82±19.75)min,常规入院流程组为(131.33±36.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能提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抢救成功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赢得宝贵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3.
黄健  黄锋 《海南医学》2013,24(21):3152-3154
目的 探讨在转送拟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咪达唑仑催眠镇静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并有转院行急诊冠脉介入指征、由我院出车转送到有冠脉介入资质的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5例按常规方法转送的为常规转送组,34例在转送过程中使用咪达唑仑催眠镇静的为咪达唑仑组.结果 咪达唑仑组在转送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及转送并发症较常规转送组减少(均P<0.01),病情恶化及死亡率明显下降,转送时间明显缩短[(163.3±26.4) min vs(141.7±28.2) min,P<0.01),转送成功率明显提高(85.7% vs 100.0%,P<0.05).结论 转送拟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咪达唑仑镇静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缩短转送时间及提高转送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90例AMI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烟酸缓释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猝死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以及脂蛋白a(Lpa)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8.9%)、房颤(6.7%)、心力衰竭(15.6%)、心肌梗死复发(4.4%)以及猝死率(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7%、28.9%、33.0%、17.7%、8.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TC(3.42±0.85)mmol/L、LDL-C(1.72±0.53)mmol/L、TG(1.40±0.27)mmol/L、Lpa(146.0±72.6)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87±1.21)mmol/L、(3.64±0.96)mmol/L、(3.68±0.95)mmol/L、(288.5±92.1)m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AMI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连续监测B型脑钠肽(BNP)及D-二聚体(D.D)水平,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其预后。方法收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实施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PCI组,同期未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药物保守治疗组,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2、3、7、14天的BNP及D.D水平。结果 PCI组术后第1天至第14天BNP水平,较药物保守治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组术后3天D.D水平均较术前、药物保守治疗组同期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第7、14天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8.76±6.53)%,较药物保守治疗组的(41.78±5.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显示,BNP水平与LVEF之间呈负相关(r=-0.5774,P〈0.01)。结论连续监测急诊PCI术后BNP及D.D的水平,能对患者术后心功能及体内凝血和纤溶状态进行较全面的评估,有助于指导近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其中,接受急诊PCI治疗的56例(急诊PCI组),药物保守治疗的60例(药物治疗组)。观察时间14 d。比较两组AMI患者心脏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其他相关心脏事件(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结果:心衰发生率急诊PCI组为5.36%,药物治疗组为31.67%;其他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急诊PCI组为7.14%,药物治疗组为48.33%。心衰及其他心脏事件发生率急诊PCI组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间比较,急诊PCI组心脏功能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AMI,能够有效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衰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疗效及预后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7.
16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以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呼吸科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6例老年AECOPD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时期未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128例老年AECOPD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典型心前区疼痛、意识障碍及低血压。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主要症状为胸闷、呼吸困难加重(16/16比4/128,P0.01),多伴有发热(11/16比6/128,P0.005)、食欲减退(10/16比23/128,P0.05);胸部X线检查斑片状阴影检出率增加(16/16比62/128,P0.05);PaO2明显降低[(43.72±3.64)mm Hg比(82.26±11.41)mm Hg,P0.01];血红细胞计数偏高[(6.43±0.42)×1012/L比(4.11±1.24)×1012/L,P0.05)],总胆固醇含量偏高[(6.51±0.84)mmol/L比(3.93±1.14)mmol/L,P0.05),有创机械通气需求增加(13/16比11/128,P0.05);住院时间明显延长[(35±13)d比(11±3)d,P0.001)],住院费用明显增加[(3.20±1.10)万元比(0.76±0.28)万元,P0.01)],住院期间死亡率增加(2/16比3/128,P0.01)。结论当老年AECOPD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加重,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预后情况。方法治疗组给予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与近期症状恢复情况、冠脉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6 h后,其心电图ST段恢复例数及症状缓解例数比对照组多,对照组组ECGST段恢复17例,胸痛缓解19例。治疗组ECGST段恢复30例,胸痛缓解33例,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心力衰竭发生例数及死亡例数比对照组少,治疗组住院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人数分别为8例和0例,对照组住院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人数分别为21例和2例,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例数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改善预后情况,降低死亡率,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