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可能存在的内在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A组、9.8%)、或合并子宫肌瘤21例(B组、15.9%)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单纯性子宫内膜癌患者20例做对照(C组)。结果:A、B组的手术-病理分期、肿瘤组织病理分级分别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而A、B组间的比较则无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多属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组织分化好,肌层浸润浅,预后较好。单纯性子宫内膜癌多为非雌激素依赖性肿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14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及会诊的14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复查与分析. 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41~50岁为发病高峰,占51.72%.我们收集资料中,最小者为20岁,最大者为63岁.其病变部位以子宫肌壁内为最多,占62.75%.笔者资料中还可见到有卵巢、输卵管、会阴、腹壁皮肤及盆腔淋巴结等部位.其病理特征,异位的子宫内膜大都显示正常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形成较大囊肿者,其囊壁可见异物肉芽肿组织,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等. 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较为常见的多发病,也是病理科较常遇到的瘤样病变,诊断较易,主要是与转移性高分化腺癌进行区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应用t检验、字2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临床资料。结果:23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均为腹部术后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35岁的潜伏期长于年龄<35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型结节大小大于筋膜型以及肌肉型(P<0.05)。血清CA125值有助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型:筋膜型>前鞘肌肉型>腹膜型,术后是否追加GnRHa治疗对于术后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和CA125值有助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分型,手术治疗中广泛的局部切除和切缘阴性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对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分析.结果,大部分病人有下腹不适,腰部酸痛.病程平均4.8年,术前确诊21例(18.8%),近2/3腺肌病误诊为子宫肌瘤,宫外型则误诊为盆腔炎症肿块或卵巢肿瘤.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症43例(38.4%),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56例(50.0%),盆腔内异位症8例(7.1%),其他部位(包括输卵管、腹壁、大网膜等)的内异症5例(4.5%),在43例子宫腺肌症病例中共发现不典型增生4例(占9.3%),在56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共发现不典型增生3例(占5.4%).子宫内膜异位症容易误诊,病理诊断时应结合病史及需多取材切片.  相似文献   

5.
张晓蕾 《医学综述》2014,(7):1327-132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合并不孕患者生育能力的临床评价。方法对海南省农垦那大医院妇科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EMT合并不孕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EFI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对患者术后3年的妊娠率进行随访。结果通过电话随访112例患者术后第1、2、3年的妊娠率分别为36.6%、14.3%和3.6%,患者术后第1年的妊娠率(37.5%)显著高于术后第2年(14.3%)和术后第3年(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年的总妊娠率(14.3%)显著高于术后第3年(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EFI对EMT合并不孕患者的生育力能够较好地进行评估,对于对指导术后处理的选择以及指导后续治疗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至2001年10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子宫内膜的病变情况.结果10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有增生期子宫内膜、分泌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绝经期子宫内膜等多种类型;分布于不同年龄组、单/双侧卵巢受累、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中.内膜病变与患者的年龄、单/双侧卵巢受累、不规则阴道出血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同时合并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等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7.
报导4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年龄均在30岁以上,有妇产科手术史者占34%。主要症状为月经异常、痛经、不孕,各占80.9%、65.8%和19.5%。子宫增大占74.5%、附件粘连性包块占12.6%、后穹隆结节占4.3%。术前误诊占74.6%,本文结合上述资料讨论了本病临床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8.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6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国桢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2):1087-1087
卵巢内膜样囊肿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于卵巢,继而引起的卵巢囊性病变。其发病率占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第一位。现将我院1990年7月~2004年5月间诊治的64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1对象和方法1994-08/2004-08在我院行开腹或腹腔镜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495例,年龄16~66(35.4±8.7)岁.其中,子宫腺肌症166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33例,盆腔内异症368例,其他部位(包括输卵管、腹壁、大网膜等)的内异症16例,以上诊断可同时或单独存在.将所有内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录入至ACCESS数据库中,以见到典型的巧克力样囊液或卵巢表面紫蓝色的病灶为临床诊断标准;两位病理科医师单独复习病理切片并诊断,结果不符的再交上级医师会诊,讨论并决定最后的病理诊断.2结果2.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495例中,临床诊断为卵巢子宫…  相似文献   

10.
刘颖  田春桃 《广东医学》2020,41(23):2461-246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合并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术前诊断AEH,并行全子宫切除术的8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合并EC的高危因素。结果84例术前诊断AEH的患者中,15例(17.9%)全子宫切除术后诊断EC。年龄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预测AEH合并EC的敏感指标,而绝经状态、高血压、糖尿病不是预测EC的指标。15例伴发的EC均为早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未见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随访11例患者7~61个月,1例发现复发。结论术前诊断AEH的患者,特别是高龄、高BMI的患者,子宫切除术后易合并EC。伴发的EC往往是早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 2003年12月63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并对手术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p53 及CerbB-2基因、增殖指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与临床预后因素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及腹痛.ER、PR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级别增高而降低; p53以及PCNA表达分别随手术-病理分期期别、肿瘤分化级别、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高,有显著性意义;bcl-2表达则随着以上三项预后指标级别的增加而呈显著性降低; CerbB-2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期别呈正显著相关性.结论 ER、PR、bcl-2表达降低,p53、PCNA和CerbB-2表达升高,提示内膜癌预后差,指示多指标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服用三苯氧胺(TAM)后并发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判断其与停用TAM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至2011年TAM相关子宫内膜癌42例按临床病理服药时间的长短分:A组,服用TAM低于12个月者,共22例;B组,服药超过12个月者,共20例;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确诊子宫内膜癌时年龄范围32~85岁。其中确诊乳腺癌年龄、体重指数、应用激素替代治疗、TAM单次剂量、持续时间、累积剂量并无明显差异;但确诊子宫内膜癌年龄、是否绝经及确诊2种癌的时间间隔及组织学类型、病理分期、肌层及宫颈浸润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A组相比,B组肿瘤病理分期级别更高,组织学类型更具有侵袭性,可能与B组年龄更大及包含更多的绝经患者相关。  相似文献   

13.
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冬梅  刘学彬  杨娇  马果丰 《吉林医学》2011,(34):7231-7232
目的:分析阴道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作用。方法:对56例术前经历阴道超声检查且术后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进行病理学分析对比。结果: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析结果符合者43例,符合率为76.79%。结论:阴道超声诊断具有可操作性强、简单便捷、可重复无损伤的优点,在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并手术治疗的16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1例子宫内膜患者中,22例(13.66%)发生卵巢转移,年龄≤44岁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20.69%,年龄>44岁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12.12%,非子宫内膜样癌卵巢转移率33.33%,宫颈受累及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36.84%。结论: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浸润、浆膜受累及、宫颈受累及、淋巴结转移、大网膜转移是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HB  Zhu L  Lang JH  Liu ZF  Sun DW  Leng JH  Fan QB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7):1181-1183
目的探讨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0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诊0.5—13年。结果会阴内异症占院内同期内异症的0.32%,阴道分娩发生会阴内异症为0.0065%,发病潜伏期为4个月至13年。会阴内异症均表现为会阴伤口的周期性、痛性结节,CA125值无明显升高,病灶完整切除者可达到治愈。5例(16.7%)患者合并盆腔内异症。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做出正确的诊断,会阴内异症可合并盆腔内异症存在,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未累及肛门括约肌的患者由于手术可完整切除,复发率低于累及肛门括约肌的病例,是否累及肛门括约肌的术前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后复发的原因,并进行对比观察以了解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以2001年2月~2005年2月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复发98例为复发组,选取同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无复发病例90例为无复发组,观察两组高危因素(淋巴转移、宫旁转移、宫颈转移、腹水细胞学、输卵管转移、肌层浸润深度、韧带转移、阴道转移、肉眼分型、病理类型、细胞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无复发组与复发组两组高危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与临床期别、宫颈受累、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和腹腔冲洗液中有癌细胞等有着密切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首次治疗应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组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传统开腹手术23例进行对照。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肠道恢复、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腹腔镜手术比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好。值得推广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李敏  吴大保  朱颖  颜士杰  仲飞 《安徽医学》2017,38(11):1389-1391
目的 探讨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获取宫腔细胞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行宫腔诊刮术的患者136例,先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获取宫腔细胞行细胞学检查,继之行诊断性刮宫术,比较分析两种取材方法的病理学结果及操作时的疼痛感。结果 136例子宫内膜细胞学标本中,133例获取标本满意,满意率为97.79%;子宫内膜组织学标本中,131例获得满意标本,满意率为96.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3例子宫内膜细胞学标本中,子宫内膜癌阳性率为8.27%(11/133);诊断性刮宫标本中,阳性率为9.16%(12/13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取材时的疼痛感小于诊刮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可行,该方法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腹壁、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确诊的12例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切口部位月经期周期性发作性包块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治疗首选手术切除病灶。结论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内膜间质细胞(ESC)的增殖、迁移运动、修复及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EMT患者的ESC,加入不同浓度沙利度胺(500.00、250.00、125.00、62.50、31.25μg/ml)分别作用24 h、48 h后,应用噻唑蓝法测定ESC的抑制率.另取ESC分为空白组(沙利度胺0μg/ml)、15 μg/ml沙利度胺组、30 μg/ml沙利度胺组,分别应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沙利度胺对ESC迁移运动及修复能力、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在沙利度胺作用24 h后ESC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验检测沙利度胺对E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15、30 μg/ml沙利度胺组细胞的迁移及修复能力、穿膜细胞数较空白组下降,细胞凋亡率较空白组升高(P<0.05);细胞抑制率随沙利度胺作用的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15、30 μg/ml沙利度胺组细胞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沙利度胺可抑制人EMT患者ESC的增殖、迁移运动和体外侵袭能力,并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下调细胞VEGF蛋白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