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通过本研究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在活体家猪体内完成操作的可行性。方法 4个月大健康家猪8只,麻醉后取左侧卧位,在距贲门上方8~10cm处黏膜下注射,纵行切开长约2cm黏膜,内镜沿切口进入黏膜下进行"隧道式"剥离直至贲门,直视下切断长度2cm贲门处环形肌,术中随时止血;金属夹自远端向近端闭合切口。术后补液,禁食水48h,之后流质饮食,应用抗生素3d;1周后复查胃镜。结果所有实验用猪均完成POEM操作,其中1例在贲门处操作时发生气胸死亡;另外1例发生颈部皮下气肿,72h后气肿消失,其余7例均存活。结论 POEM技术是一项风险较大、相对安全的技术,具有应用的特点,同时该技术的成功,也提示使用家猪可以进行该技术的临床前训练。  相似文献   

2.
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在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黏膜下隧道技术的应用包括:(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如食管大面积甚至环周早癌的剥离等。(2)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如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POEM)等。(3)诊断与治疗胃肠道管腔外疾病,如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等。由于隧道使黏膜层切开部位和操作部位分开,术后入口易关闭,故有"黏膜安全瓣"之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经验。方法 分析4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接受经胸腔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切口6—8cm,行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上方超过狭窄1cm,下方切口至胃壁肌层0.5~1cm。全组均未行抗反流手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d。1例围手术期死亡,死因为食管黏膜破裂合并多重细菌感染;2例损伤食管黏膜予以修补;其余无任何并发症,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行黏膜修补者术后3d进食。术后随访,全部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消失。28例行食管pH监测无病理性反流,与术前DeMeesr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4.
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治疗42例贲门失弛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症(AC)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42例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POEM的主要步骤包括:食管黏膜层切开;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胃镜直视下切开环形肌:金属夹关闭黏膜层切口。结果42例患者平均年龄43.9(10~70)岁,病程3个月至50年。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POEM术,手术时间(68.5±25.5)min,黏膜下隧道长度(10.5±1.5)cm,环形肌切开长度(9.5±2.5)cm,无一例出现与POEM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5(1-6)个月.41例吞咽困难明显得到解除:1例术后15d出现进食困难及呕吐,胃镜检查发现黏膜下窦道形成.行内镜下窦道切开。结论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POEM治疗Ac短期疗效肯定,可以迅速解除AC患者吞咽困难.但其长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仍有待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处理食管、胃壁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8月胃镜发现的食管、胃壁大小0.5~4.0 cm的黏膜病变25例及大小0.5~3.0 cm的黏膜下病变2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D: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氩气刀标记病灶;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及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创面处理。结果黏膜病变25例:均切除病灶;1例穿孔约0.3 cm×0.3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1例术后12 h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随访1~6个月,平均2.5月,术后2个月20例溃疡创面愈合,4例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术后3个月复发,后转外科手术切除。黏膜下病灶21例:均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穿孔0.5 cm×0.5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21例随访1~4个月,平均2个月,1例术后2个月复发再行ESD,其余20例无复发。结论 ESD对于食管、胃壁黏膜病变及黏膜下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经验. 方法 2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中度9例,重度16例 ,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经左胸腋后线第7或第8肋间进胸,切口6~8cm,行食管肌层切开.全组均未行抗反流手术. 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平均手术时间50分钟,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0天.1例患者因损伤食管黏膜,于术中予以修补,其余患者术后无并发症.随访全部患者,吞咽困难消失,无胃食管反流症状.8例术后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无病理性反流. 结论经胸小切口行食管黏膜外肌层切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  相似文献   

7.
病例1:患者男,68岁,胃镜检查见食管管壁半月形结构形成(LingⅡb型)[1]。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手术操作步骤:齿状线距门齿约48cm,于距门齿38cm处黏膜下注射美兰、0.9%氯化钠溶液注射液后,于食管右侧壁切开约1.5cm的横行切口,于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建立一纵行隧道,隧道向下延伸至贲门下4cm。用三角刀离断7cm的内环肌后,继续离断相应的纵行肌,但于齿状线相对位置保留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9.
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切除手术一直是外科手术的指征,内镜治疗的禁忌证,这主要问题是食管穿孔与纵隔相通,或出现气胸等并发症,但传统外科手术风险大,创伤大,如果有微创方法可以直接切除固有肌层上的病变,而不出现穿孔等并发症,则可以造福于众多患者。我们在2009年创立的经口隧道技术,如果使用该技术,先在食管病变的口侧建立隧道,然后直接切除固有肌层肿瘤,再封闭隧道开口,这样可以避免穿孔的一系列并发症。为此我们在活体猪身上进行了隧道技术辅助下食管固有肌层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诊内镜下金属夹治疗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M allory-W e iss syndrom e,MW S)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急诊内镜检查确诊MW S出血38例,活动性出血病灶(ForrestⅠ)14例和近期出血性病灶(ForrestⅡ)24例,在内镜下应用金属夹治疗24 h、5 d及1~2个月后复查内镜。结果金属夹治疗全部止血成功。手术时间12~40(24±3.6)m in。金属夹治疗后无并发症,无再出血,也无死亡病例。内镜随访显示金属夹对组织无损伤,不影响MW S的愈合。1~2个月后复查内镜,30例金属夹已经脱落;8例未脱落,但病灶愈合,患者饮食正常。结论急诊内镜下金属夹治疗MW S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非常有效、安全的急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通过隧道技术剥离食管大面积病变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技术与材料,在猪的食管内模拟大面积病变进行标记、远端开口、近端开口、建立隧道直达远端开口、切开两侧,剥离病变等操作。分别记录剥离面积与操作时间。结果 10处病变,直径为8~10cm,切除时间45~100min,平均62min,术中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利用隧道技术剥离食管大面积病变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病例1:患者女,30岁,胃镜见食管管腔扩大,但管壁平直,未见管壁环形皱褶结构或半月形结构形成(LingⅠ型)[1],于2012年7月收住院。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手术操作步骤:齿状线距门齿约40cm,于距门齿30cm处食管右侧壁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美兰注射液,Dua刀切开约1.2cm的横行切口,通过横行切口用钩刀逐步剥离黏膜下层,于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形成一纵行遂道,隧道向下延伸至贲门下约4cm处。用三角刀纵行切开内环肌后,  相似文献   

13.
贲门、食管病变行食管胃部分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有多种,术后吻口漏的发生率较高,约4%~12%。作者2005年1月~2009年2月对60例患者采用胃-食管隧道式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无吻合口漏发生,且能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返流,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1.5(47~76)岁。其中,贲门癌35例,食管癌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术前均获病理学诊断:腺癌35例,腺鳞癌3例,鳞癌22例。组织学分化程度:Ⅰ~Ⅱ级44例,Ⅲ级16例。行根治性手术45例,姑息性切除15例,均采用胃-食管隧道式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1.2吻合操作要领1.2.1制备隧道盖在食管或胃、食管部分切除后,关闭残胃端。在胃底前壁距边缘约2 cm处,大小弯之间作一与食管等宽的横切口(约3.0~3.5 cm)至粘膜下层,但不切开粘膜。在其远侧3 cm处另作一等长之平行切口,用剪刀将此两个切口之间位于粘膜下层与浆肌层之间的结缔组织打通,第2个切口以电凝行粘膜下止血。此时,已制备成约3.0 cm×3.0 cm之隧道盖。1.2.2靠拢胃与食管将肿瘤上方5~6 cm处正常食管[修回日期]2009-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脐内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4只家猪常规麻醉下经脐放入特制超长腹腔镜戳卡(trocar),建立气腹.胃镜沿戳卡进入腹腔后使用针状刀分别在左右膈肌穹顶做一切口,将胃镜送入胸腔.单肺通气下使用热活检钳行左右T3交感神经节切除术,膈肌切口自然旷置.手术完成后将其处死解剖.结果 4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81.7 ±15.4) min,术中无明显出血及周围脏器损伤.术后无气胸发生.解剖证实所有猪的左右T3交感神经节均被切除.结论 经脐内镜下胸部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安全、可行,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US)诊断GIST的20例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共计2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其中12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直肠。病变直径0.5—3.2(平均1.6)cm。19例(95.0%)患者的病变全部完整剥离,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ESD手术时间60-150(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3例(15.0%)ESD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均未中转开腹手术修补。术后随访期2—12个月,19例病变完整剥离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隧道技术剥离食管长环周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隧道技术治疗的4例食管长环周病变患者(食管高级别瘤变或原位癌)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6~69岁,平均65.5岁。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利用隧道技术实现了病变的完整剥离,病变长度6~10cm,切除后活体创面上下缘距离为8~10cm,平均长度8.75cm。术中1例出现小动脉出血、1例出现小静脉出血,均经及时电凝止血,无1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1例患者出现皮下积气、右侧气胸,经闭式引流后积气及气胸消失。术后4例患者均出现吞咽困难和食管狭窄,经球囊扩张治疗后均明显缓解。结论利用隧道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并且完整剥离食管长环周病变。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9岁,因体检发现食管占位1个月入院。进食无梗阻。超声胃镜示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起源于肌层,考虑巨大间质瘤)。食管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管腔扩张,腔内充盈缺损,黏膜完整(图1)。术前临床诊断:食管中段平滑肌瘤可能。胸部 CT 检查示食管中段肿瘤,与主动脉及周围组织间隙存在(图2)。患者于2013年11月在全麻下行胸腔镜下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取左侧俯卧位,右腋中线第7肋间切口作为腔镜观察孔,腋中线第4肋间及肩胛下角线第9肋间切口作为操作孔。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上缘至奇静脉弓下水平,以电钩切开肿瘤表面食管肌层至肿瘤包膜,沿该间隙予剥离子钝性分离结合剪刀锐性分离,完整剥除肿瘤,术中予胃镜检查黏膜的完整性。因肿瘤较大,食管肌层及纵隔胸膜予间断缝合。  相似文献   

18.
自1995年以来,我们用Heller术附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0~45(平均33)岁。病程9个月~13年,平均6年。术前均经食管钡餐、纤维胃镜及食管测压检查明确诊断。术后行食管测压检查以了解手术情况。本组20例均行Heller术附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手术治疗:左胸后外侧切口经第7肋间进胸,显露食管下端及胃,于食管狭窄段正中前壁左、右迷走神经间,切开食管肌层至黏膜下层,使黏膜充分膨出,继而切开贲门部肌层,切开食管胃接合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中位数2.3 cm。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11例,固有肌层38例。奥林巴斯Dual刀或IT刀切除瘤体表面黏膜暴露瘤体,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瘤体切开的一侧缘,腔内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非全层切除,腔外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全层切除。结果非全层切除18例,全层切除31例,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均能有效暴露手术视野,均整块切除,术后住院时间3~8 d,中位数5 d。未发生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49例随访时间25~39个月,(32.0±4.2)月,胃镜及全腹部增强CT未见复发。结论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是内镜切除黏膜下肿瘤有效的辅助方法,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内镜隧道技术治疗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35例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接收的70例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研究组采用内镜隧道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分别为(50.26±10.03)分钟、(3.20±1.06)天、(4481.36±176.18)元,均明显短于或低于对照组的[(67.01±12.06)分钟、(5.39±1.27)天、(5327.08±202.97)元](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31.42%(P0.05)。结论内镜隧道技术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更显著,可弥补传统术式的不足,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