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12导动态心电图与12导常规心电图ST-T差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与12导常规心电图ST-T的差别,为提出12导动态心电图(AECG)ST-T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用常规12导心电图(RECG)的连接方式和12导动态心电图的连接方式分别描记心电图,然后比较两种连接方式心电图ST?T的差别。结果:两种导联联接方式,ST段正常或改变基本一致的555例,一致率为92.5%,但AECG的ST改变较RECG显著;T波正常或改变基本一致的561例,一致率为94.8%(T波的一致是指: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T波方向一致,T波的电压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形态大致相同);Q-Tc间期:两种连接方式均在正常范围内586例,一致率为97.5%。结论:①两种联接方式,虽然ST段的一致率为92.5%,但AECG的ST改变较RECG显著,所以AECG的ST诊断标准应比RECG的ST诊断标准更为严格;②两种联接方式T波的一致率为94.8%差别较ST段小,在分析12导联AECG T波时,可适当考虑这一情况;③两种联接方式Q-Tc间期一致率为97.5%,可考虑使用同一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AECG)采用Einthoven-Wilson12导联系统(A系统)和Mason-Likar12导联系统(B系统)不同连接方式时ST-T的差异性.方法 对100例接受ECG、AECG检查者,分别采用A系统和B系统描记,每例患者的4种描记方式在10 min内完成.结果 ECG检查中,与A系统比较,B系统Ⅲ、V1、V5导联的J点及Ⅲ、V1、V3、V4导联的ST段下移明显,aVR、V1~5导联的T波振幅降低,Ⅰ、Ⅱ导联的T波振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G检查中,与A系统比较,B系统Ⅱ、Ⅲ、aVR、V2、V6导联的J点下移,Ⅱ、Ⅲ、V1、V2、V6导联的ST段下移,aVR、V2、V3、V5、V6导联的T波振幅降低,aVR、aVL导联的ST段抬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系统与B系统ST-T的改变并不相同,不能以ECG的标准诊断AECG,AECG诊断心肌缺血时应慎重,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诊断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采用单导心电图机,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分别分析ST抬高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T波高尖伴对应导联T波倒置或低平、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U波倒置和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结果:60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其常规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0.1~0.2mV且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1例(1.67%);动态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0.1~0.2mV且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18例(30.0%),且ST—T改变发生的时间为:第一高峰在00:00~08:00,第二高峰在13:00~15:00。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对于诊断变异性心绞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新型18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心电信号的可靠性,探讨新型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入组41例受试者,分别接受常规18导联心电图和新型18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获取2种检查的心电图图形,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各个导联P波振幅、QRS波形态、q波振幅、R波振幅、S波振幅、J点、ST段(J点后60 ms)偏移、T波振幅。结果:①2种检查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图形相关性较高(r值在V8最大,为0.994,在V5R最小,为0.805,P<0.05)。②2种检查的ECG在q波描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者各波振幅及ST段偏移的配对t检验结果,在少部分导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包括aVR、V2~V6导联上的P波振幅,V2、V9、V3R、V4R导联上的R波振幅,V3、V4、V9导联上的T波振幅,V2、V3R、V4R导联上的ST段偏移。结论:综合判断,新型18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心电信号具有较高可靠性,在一过性心肌缺血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上,结合对应壁及相邻其他导联的指标,可提高其检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冠心病(含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描记心电向量图(VCG)和心电图(ECG),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各项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已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住院治疗患者,在入院治疗一周时间内,同时描记VCG Frank导联体系和ECG12导联图片,按各自各项诊断标准,做出VCG和ECG各项诊断。结果:各项诊断结果VCG与ECG大多数项目一致(P>0.05),对心肌呈缺血型改变,左心室流出道心肌肥厚、局灶型心肌梗死等检出率VCG比ECG高(P<0.05)。对频发房性早搏、频发交界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检出率ECG比VCG高(P<0.05)。结论:VCG对心脏缺血、梗死、早期局部心肌肥厚、室内传导异常等的诊断较敏感。ECG用于心律失常诊断,心脏监护较方便准确。  相似文献   

6.
朱晓琳 《当代医学》2013,(23):76-76
目的探索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检测中ST段的分析功能。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9月期间于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200例,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ECG)检查。结果 200例心肌缺血患者中,共检出ST段缺血性改变586阵次。其中ST段压低共84例,构成比为42%,ST段抬高103例,构成比为51.5%,ST段正常13例,构成比为6.5%。结论 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心肌缺血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可以借助S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胸痛时心电图(ECG)改变对UAP缺血相关血管判别的可能性。方法:记录62例UAP患者入院时、胸痛发作时、发作后12导联ECG(必要时18导联);所有患者均以Judkins技术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对比分析UAP胸痛时ECG动态缺血性ST—T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2例UAP患者胸痛发作时ECG呈T波伪改善6例;T波倒置5例;ST段一过性抬高4例;动态缺血性ST段压低47例。ECG定位为前壁、下壁、侧壁、广泛心肌缺血者分别为30、8、11、13例。前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前降支(IAD)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6.7%;下壁心肌缺血预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2.5%;侧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回旋支(LCX)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54.5%;广泛心肌缺血判定左主干(LM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1.5%。结论:UAP患者胸痛时ECG动态缺血性改变多样,心肌缺血ECG定位可以用作初步判定UAP缺血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T波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汤莉 《现代医学》2007,35(4):317-318
目的 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讨论T波变化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意义。方法 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61例HCM患者的ECG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心电图T波倒置47例,占77.0%(47/61),伴ST段下移者17例,占27.9%(17/61),单纯ST段下移不伴T波倒置者仅2例,占3.3%(2/61)。非室间隔肥厚型及全心肥厚型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为100%,室间隔肥厚型T波倒置占57.4%(35/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性T波倒置高度提示HCM。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讨论T波变化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意义.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61例HCM患者的ECG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心电图T波倒置54例,占88.5%(54/61),伴ST段下移者17例,占27.9%(17/61),单纯ST段下移不伴T波倒置者仅2例,占3.3%(2/61).非室间隔肥厚型及全心肥厚型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为100%,室间隔肥厚型T波倒置占5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性T波倒置高度提示H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探讨该导联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正常成人和30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描计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做VE导联。比较两组人群VE导联的波形特点,分析该导联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95.0%的正常成人,VE导联QRS波呈qR、R、Rs型,5.0%呈rS波,ST段位于等电位线,T波80、0%直立,13.0%平坦,7%倒置;93.3%的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VE导联QRS波呈QS或rS型,仅6、7%呈Rs波,ST段无偏移,T波70、0%直立,20.0%平坦,10.0%倒置。两组比较,以QRS波形态差异最为明显(p〈0.05或P〈0、01)。用VE导联QRS波呈OS型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敏感性为76.7%,特异性100%,阴性预测值93、5%,阳性预测值100%。结论两组心电图结果揭示了VE导联的心电图特征,VE导联呈QS型是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典型心电图的特征,以减少漏诊、误诊率,提高对AMI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AMI患者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资料.结果 8例不典型心电图均见于AMI早期,3例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2例出现右胸导联V1~V3呈前间壁心肌梗死QRS波形;2例出现Qv3~Qv6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下一导联的Q波,即Qv3〉Qv4、Qv5〉Qv6;1例在V4~V6导联的R波起始部有顿挫或切迹〉0.5 mm的负向波.结论 对疑似AMI心电图不典型的患者,必须进行连续心电图动态观察,并进行前后对比,如果有必要再选择合适的附加导联描记,以提高AMI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多巴酚丁胺试验评价心肌存活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庆祥  李新民 《右江医学》2000,28(5):329-331
目的 :探讨心电图多巴酚丁胺试验检测冠心病心肌梗塞后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2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于病程的第 3~ 4周做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的多巴酚丁胺试验。结果 :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试验诊断心肌存活阳性的有 8例 ,其中病理性Q波相关导联上S T段抬高的 5例 ,占 6 2 .5 % ;12例阴性中S T段抬高的 2例 ,占 16 .7% ,二者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而QS波及T波的变化在二者中无显著差异 (P均>0 .0 5 )。结论 :心电图多巴酚丁胺试验导致的病理性Q波相关导联上S T段抬高是心肌梗塞后心肌存活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19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拟对 193例颅内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分析 ,预测患者病情的预后。方法 对经CT证实的脑出血急性期检测的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患者进行跟踪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患者 193例 ,死亡 35例 ,治愈或好转 158例。多表现为J波、ST段抬高或下移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大部分可随着脑部病变的好转而逐渐恢复 ,一旦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J波、并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特征。方法对1053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根据患者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单支、两支和三支病变组,分析三组患者入院后心电图资料。结果①一支冠脉血管病变303例,二支冠脉血管病变309例,三支冠脉血管病变441例。②异常Q波351例(33%)、ST段异常747例(71%)、T波异常831例(79%)、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68例(16%)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6例(1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增多,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比较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发现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优点。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66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其中剔除心室肥大,房颤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动态组和常规组。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并对患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阳性率为81.8%;采用常规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检出阳性率为54.5%,可以看出前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临床症状不明显,用常规方法检出率低,容易漏检,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检出率,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动态心电图已逐渐成为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重要手段,值得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特点,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儿有5例动态心电图检测大致正常,73例有异常改变.73例异常中有各种心律失常者66例,占90.4%,伴ST段、T波改变的11例;仅有ST段、T波改变的7例,占9....  相似文献   

17.
唐士敏 《中外医疗》2014,(33):69-70
目的:评估心电图在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6例。对66例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以诊断出病变相关冠状动脉。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右冠状动脉(RCA)组患者(n=54)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组患者(n=12)。对两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CA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心电图I或aVL的ST段压低,以I导联的 ST段压低≥1 mm诊断为RCA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和75.00%以aVL导联的 ST段压低≥1 mm诊断为RCA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03%和83.33%。LCX心电图特征为心电图Ⅲ和Ⅱ导联ST段压高。以心电图ⅡST段压高,于心电图Ⅲ导联为诊断LCX病变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91.66%和88.88%。结论心电图在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诊断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心电图 (ECG)改变与心肌酶谱变化。方法 分析 70例典型病例的心电图、心肌肌酸激酶及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等酶谱。结果  70例中ECG改变 6 4例 ,出现典型低钾表现4 6例 ,占 6 5 7% ;出现U波 34例 ,T波低平 2 8例 ,ST段下降 1 8例 ,P -R间期延长 1 5例 ,室早 3例。检查心肌酶 37例 ,其中肌酸激酶增高 2 4例 ,其同工酶升高 1 0例 ,乳酸脱氢酶升高 1 1例。结论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可表现心肌酶谱改变与ECG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证实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根据临床表现,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评价该比值≥1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除有典型的下壁心肌梗死表现外,还有低血压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符合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19例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其中16例右胸导联V3R~V6R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0.1mV,3例ST段抬高但幅度〈0.1mV。2例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右胸导联V3R~V6R导联中QRS呈qr型,ST段抬高但幅度〈0.1mV。结论: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结合临床表现、心肌酶谱的变化以及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对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病因构成进行探讨。方法临床早期少有症状,中晚期病人则可有胸痛、胸闷、心悸、乏力、头晕等,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少数心尖区有收缩期杂音。以心电图(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ECG),超声心动图(UCG)诊断AHCM。结果20例AHCM均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的关系。有的心前导联ST段压低。HolterECG示ST段下垂或水平型压低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对本病诊断有特殊价值,均示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达12mm以上。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结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对AHCM诊断准确率,因而大部分患者可在门诊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