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丽  王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2,(22):159-160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67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用多元相关分析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初发组比较,复发组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TIA史、房颤史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TIA史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元相关分析显示它们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TIA史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避免和控制危险因素,提高综合防治水平,是减少脑梗死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赵勤练 《当代医学》2012,(36):89-90
目的分析比较多发性脑梗死(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MCI)与单发性脑梗死(solitary cerebral infarction,SCI)的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有针对性的防治脑梗死.方法分析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诊断,其中MCI 132例,SCI 241例,对可能影响MCI及SCI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2组间有无差异,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引发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为高血压39.68%(178/373),吸烟26.54%(99/373),饮酒19.84%(74/373).MCI组与SCI组比较,吸烟、卒中家庭史、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缺血发作史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CI与SCI对比,吸烟、卒中家庭史、糖尿病、短暂性缺血发作史,为M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0.002).结论与SCI相比,吸烟、卒中家庭史、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缺血发作史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多发性脑梗死(MCI)与单发性脑梗死(SCI)的常见危险因素的差异,提高对其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9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为MCI组94例和SCI组202例,对可能影响脑梗死发病的24项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危险因素在MCI与SCI组间有无差异,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CI与SCI组间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史、脑梗死史、房颤史、吸烟史均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8,95%CI(1.012~1.066)]、高血压史[OR=2.196,95%CI(1.291~3.736)]、脑梗死史[OR=2.846,95%CI(1.144~7.079)]、房颤史[OR=2.818,95%CI(1.012~7.842)]、吸烟史[OR=1.875,95%CI(1.027~3.421)]均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SCI组相比,年龄、高血压史、脑梗死、房颤史、吸烟史均为M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为出血性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3 d内复查CT/MRI,将出血转化患者纳入到出血转化组,同期条件相似的非出血转化患者为非出血转化组.收集患者既往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饮酒、TIA等病史,是否rtPA溶栓后,影像学检测到的脑梗死面积等资料,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急性HT的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130例,其中伴有出血转化128例(6.0%,出血转化组),未出血转化组患者128例.HT组的患者高血压史、饮酒史、溶栓治疗、病灶为大面积脑梗死与非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死、高血压史、饮酒史是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高血压史、饮酒史为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1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54例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进展组)和同期住院的54例未进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对照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卒中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TIA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入院时高血糖、入院后高血压、高血脂、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等16个因素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IA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入院时高血糖、hs-CRP、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等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A发作次数、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持续时间、hs-CRP、糖尿病病史与脑梗死相关,是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进展为脑梗死,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83-86
目的探讨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急诊及住院部的262例孤立性眩晕患者,根据头颅CT或核磁共振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脑梗死组53例,非脑梗死组209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临床症状体征方面,与脑梗死组相比,非脑梗死组体位诱发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及水平甩头试验阳性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相比,脑梗死组中的扭转偏斜的变向性眼球震颤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与非脑梗死组相比,脑梗死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ESRS3分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以脑梗死为因变量,以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卒中/TIA史、ESRS3分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ESRS3分为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脑梗死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在非脑梗死组体位诱发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及水平甩头试验阳性更常见,而在脑梗死组扭转偏斜的变向性眼球震颤、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ESRS3分更常见。ESRS3分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CI)14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有无进行性加重分为进展型脑梗死组(PCI)72例和非进展型脑梗死组(非PCI)69例,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CI进展的影响程度。结果 PCI组患者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IA史、FBG、TC、Fib、低Alb血症、发热和感染等因素与非PC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IA史、FBG、低Alb血症、感染和发热是进展型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早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方便收集2013年3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15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以住院7 d为观察终点,7 d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BCD2评分与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比例成正相关,低危组15.1%,中危组31.5%,高危组84.8%.单因素分析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硬化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斑块为TIA进展至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高者TIA进展至脑梗死风险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斑块为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和随机抽取同期住院且诊断明确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9例。两组均行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经颅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合并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IA史及脑血管家族史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合并血压升高、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增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RP增高、颈动脉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TIA、脑血管病家族史、纤维蛋白原增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RP增高、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狭窄与进展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照研究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8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性脑梗死组(96例)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88例),比较两组梗死类型、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梗死类型以多发性梗死多见,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以单发性梗死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性脑梗死组高粘滞血症、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脂异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P<0.01),高血压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糖尿病性脑梗死组(P<0.01)。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病情重,合并危险因素多,预后差,死亡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比较分析180例进展性脑梗塞及同期住院治疗的150例非进展性脑梗塞患者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血管狭窄、心房纤颤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危险因素与病情发展的关系.[结果]高血糖及脑血管狭窄与发生进展性脑梗塞关系密切.[结论]高血糖及脑血管狭窄是发生进展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复发时间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中经临床治愈后1年内复发的215例脑梗塞患者与1年后复发的413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危险因素可缩短脑梗塞的复发时间,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提高复发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9例TIA患者,其中32例在6个月内最终进展为脑梗死(脑梗死组),97例病情未进展(TIA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有高血压史、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糖尿病史、发作持续时间≥30 min和发作次数≥3次,均高于TIA组(P<0.05~P<0.01)。2组患者性别、有无吸烟史和有无冠心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年龄大于TIA组(P<0.05)。而2组患者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次数多,尤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56例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CI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灶直径在0.4~1.6 cm。腔隙性脑梗死53例(94.64%),大病灶性脑梗死3例(5.36%);病灶位于内囊26例,基底节15例,放射冠区7例,丘脑3例,脑干2例。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18例(32.14%),糖尿病、高脂血症18例(32.14%),冠心病、心房颤动5例(8.93%)。结论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均为SCI的危险因素。SCI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确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患者首发症状性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50例合并SCI,纳入SCI组,其余136例未合SCI,纳入非SCI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合并SCI的首发症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缺血性心脏病是SCI发病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血性心脏病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SCI的首发症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疾病进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师应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6.
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危险因素,以期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统计南阳市中心医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0 月收治的96 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后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患者共有23 例,记为观察组;其余73 例未发生心律失常- 房颤的患者记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影响心率失常- 房颤发生的因素分别采用单因素两样本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脑梗死患者预后改善提供依据。结果年龄≥70 岁、心律失常- 房颤家族史、大面积脑梗死、NIHSS 评分≥16 分、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功能III~IV 级、抗凝治疗、服用溶栓药物、脑梗死手术治疗、LAD≥45 mm、LEVDD≥50 mm、颈动脉软斑块、适当锻炼等均是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危险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大面积脑梗死(OR =3.987)、颈动脉软斑块(OR =3.246)、NIHSS 评分≥16分(OR =3.214)、合并高血压(OR =2.067)、年龄≥70 岁(OR =1.932),而抗凝治疗、服用溶栓药物、脑梗死手术治疗、适当锻炼均是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保护性因素(b<0,0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24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sdLDL-C水平,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水平。根据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证实后将患者分为多发性脑梗死组与单发性脑梗死组,观察其与Hcy及sdLDL-C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及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P〈0.05,Hcy与sdLDL-C水平随脑梗死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Hcy和sdLDL-C与脑梗死病变程度密切相关(r=0.259和r=0.452,P〈0.001)。结论 Hcy和sdLDL-C均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并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T2DM对NVAF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646例NVAF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T2DM将其分为T2DM组(n=110)与非T2DM组(n=536).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随访1年脑梗死、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患者1年内脑梗死、心血管死亡发生的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以及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的应用率均明显高于非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T2DM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为14.5%,明显高于非T2DM组的5.1%(P<0.05).T2DM组、非T2DM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2.7%、6.4%,组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TIA或脑卒中、T2DM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心力衰竭、T2DM是心血管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合并T2DM可增加NVAF患者脑梗死与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