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动态角度出发,对脏腑特性、气化功能以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进行高度概括。《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不仅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万事万物均存在气机升降运动,也确立了人体气机升降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表现在:确立阴阳升降道路,运用升降理论阐明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代谢的生理过程,运用升降理论阐述脏腑生理特点,运用升降理论阐明疾病的病理变化,运用升降理论制定治则治法,运用升降理论解释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等6个方面,这些升降基本理论为后世医家阐述和发挥升降学说提供理论基础,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
罗鹏飞  任红艳 《河南中医》2019,39(2):173-175
《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功能的发挥以气机为核心。脏腑气机升降相因,出入有序,则能维持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血的生成和运行与脏腑气机密切相关,脏腑气机协调有序,则血循其道,有条不紊。津液的输布代谢,乃是诸脏腑气机协调完成的,尤以肺、脾、肾三脏的气机调节为关键,故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保障,若气机失调,可影响到全身脏腑经络的功能。治疗疾病时,需要通过调理经脉,令气血调畅,进而使脏腑气机调和,安定有序。四季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脏腑气机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性以防脏腑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气机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等方面有指导价值。本文就这一理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其中对气机升降理论的阐发主要包括以天地上下阐释升降、言人体功能蕴含升降、明自然万物不离升降3个方面;对气机升降理论的描述具有重自然与人体、轻药物的特点。易水学派张元素以《黄帝内经》气机升降理论为基础,创立升降浮沉药性理论体系。张元素受“天人相应”影响,将药物放置于天地四时之中,法四时之气运动特征,提出药物具有升降浮沉作用趋势;将药物气味与天地阴阳相对应,以“气交”理论阐发药物升降浮沉之理论;以“五脏苦欲补泻”为基础,在药味补泻的基础上增添药气补泻,通过气、味奠定药物升降浮沉的大体趋势,从而调节脏腑气机。张元素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提出,丰富了《黄帝内经》药物气机升降的内容,为后世药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新海 《国医论坛》1997,12(5):22-22
气机升降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胃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气机的升降运动障碍有关。笔者认为,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胃窦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因素,内因主要就是由于气机升降斡旋失调,故本人在临床治疗日病时,常集各家之长,以通为补,以达到脾胃升降平衡得直,诸症皆愈之目的,兹将笔者治疗胃病的思路及验案数则报告于下。互疏肝气以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胃腔痛常由肝气横逆而发。叶大士曾说:“肝办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治胃腹痛处方用药时,当着眼于气机的调理,使气行则血、痰、火、湿、食等邪…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气机升降出入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用药上的影响,人体与自然界气机运动的协调统一,药物气味厚薄与阴阳升降的联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关于升降沉浮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认为《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机失调则会导致相应的病理病势趋向,提出了治疗用...  相似文献   

7.
8.
王朝阳 《中医研究》2010,23(2):72-73
肾脏理论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总结深化、发展提高而形成的,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和研究的中医脏腑理论。究其理论渊源,则出自被称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有关肾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论述对临床防病治病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将《黄帝内经》中的主要肾脏理论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营卫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营卫理论,历代医家论述颇丰,及至当代,反有研之渐少、用之渐远之虞。笔者在临床中,常以《内经》营卫理论为指导,论治相关疑难病症,取效甚佳,兹不揣愚蒙,举隅如次,冀对营卫理论之临床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张根腾 《山西中医》1995,11(6):31-32
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在心肾疾病中的应用北京医院(100730)张根腾,导师,李文瑞关键词气机,心肾疾病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实践的独特理论。它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早在2000年以前《黄帝内经·素...  相似文献   

11.
论《黄帝内经》的营卫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13.
头痛是指整个头部的疼痛或头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在临床上为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黄帝内经素问》所论的头痛,散见于18篇。本文就有关头痛的命名、病因、辨证和治法等几个方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气机升降失常,针对其病因病机,岳老提出了气机疗法治疗乙肝,用玉屏风散和四逆散加减。岳老认为玉屏风散非单纯的益气固表之剂,且具有调理气机的功能,四逆散柴甘枳芍四味配合,舒肝理气,调达气机,因此临床多用此二方加减治之,治疗效果满意。 赵某,男,26岁,右胁部胀痛,乏力,倦怠半年,伴食欲不振,恶心、化验结果谷丙转氨酶90单位,乙肝两对半为大三阳改变,诊见舌质红,苔白腻,脉弦。处方:黄芪30g,防风15g,白术25g,白芍30g,枳实15g,柴胡10g,茵陈25…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血脉的命名取象于自然界水道派系的水脉,并有血管、血络和异常的瘀血等不同含义。生理上血脉和利是人体健康的标志,血脉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心-血-脉的整体系统。病理上由于外感寒邪、内伤七情和五味偏嗜的影响,引起血脉不行、血脉凝结、血脉闭塞等血脉失和状态,可以导致脉痹、脉痿、脉风、脉胀、脉偏痛、脉癫疾等多种病变,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经筋学理论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内经》关于经筋理论的主要论述,说明经筋学从医理到疗法手段已构成中医古典模式的经筋疗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痿证含义 痿证,今又称痿病.<内经>开历代之先河,对痿证进行了专篇讨论.但由于<内经>时期证的概念尚未成熟,书中并未提出"痿证"这一名词,而是将该证统称为痿或痿疾.如:"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素问·痿论>),是以"痿"统称所有痿证;"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灵枢·根结>),则是以"痿疾"称之.具体而言,<内经>中的痿证又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了我国古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了"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应该"治神",运用了移精变气疗法、情志相胜疗法、言语开导疗法、暗示疗法、顺情从欲疗法、激情刺激疗法、宁神静志疗法等一系列的心理防治大法,为后世防治心理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疼痛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谈及疼痛的症状遍及全身,如"头痛、目痛、嗌痛、耳痛、肩痛、心痛、胃脘痛、手臂痛、腹痛、股痛、脚下痛、四肢烧痛、盘骨节痛、肌肉尽痛、髓道酸痛、脉痛"等50余种.<内经>对疼痛的性质、状态及牵扯部位形象的描述有头痛如破、头脑户痛、延及囟顶、真心痛、心痛否满、心与背相应而痛、胃脘当心而痛、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脊痛不能正立等20余种.  相似文献   

20.
《内经》谈及疼痛的症状遍及全身,如“头痛、目痛、噬痛、耳痛、肩痛、心痛、胃脘痛、手臂痛、腹痛、股痛、脚下痛、四肢烧痛、盘骨节痛、肌肉尽痛、髓道酸痛、脉痛”等50余种。《内经》对疼痛的性质、状态及牵扯部位形象的描述有头痛如破、头脑户痛、延及囟顶、真心痛、心痛否满、心与背相应而痛、胃脘当心而痛、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脊痛不能正立等20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