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选择与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245例脑梗死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在发病后6 h以内溶栓者56例,6~24 h溶栓者18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天预后.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ICA)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系统闭塞72例;溶栓后ICA系统再通113例,VBA系统再通37例.治疗后90天预后好者180例,预后差者65例.溶栓后颅内出血12例.6 h内组和6~24 h组患者血管内溶栓治疗后90天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 %(45/56)和71.43 %(135/189),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6.07%(37/56)和59.79%(113/189),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7 min和73 min.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 h作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标准不够全面,应当根据病情适当放宽动脉内溶栓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288例脑梗塞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76例,6~24h溶栓者212例。统计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d后预后情况。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24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闭塞72例;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2例、38例。治疗后90d恢复良好者180例,预后差108例。颅内出血2例。不同治疗时间2组患者治疗后90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和71.43%,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86%和59.26%,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8min和73min。结论动脉溶栓治疗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时间窗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动脉溶栓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我中心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住院病例,采集患者病史、起病过程的特点、发病与动脉溶栓的间隔时间、有无出血、是否死亡以及治疗之后(包括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 h)患者主要神经功能的变化过程,我们所选用的神经功能包括肌力、眼震及意识水平.脑血管造影回顾则采集动脉溶栓前后DSA血管形态的异常发现及变化,以及尿激酶用量.此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5.8(5.8±3.3)h;DSA资料丢失20例,造影阴性率为14.7%,血管再通率(部分及完全再通)为36.2%,溶栓后早期(<24 h)症状加重24例(27.3%).起病后6 h内接受动脉内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24 h内加重率为31.7%,与6 h以上接受治疗者相比(18.5%)有明显差异(P=0.01);而与年龄、起病特点、溶栓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管造影结果及血管再通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不分辨前后循环所有患者群体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至6 h,却面临更高的早期加重率.所以对于早期加重的原因揭示及有效处理,可以改善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32例发病在 2~ 2 0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尿激酶平均用量 6 5万U。患者病情在入院时由神经科医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分数 (NIHSS)综合评分。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 3个月进行 ,按改良的Rakin分数 (MRS)分为好结果 (MRS 0~ 3)、差结果 (MRS 4~ 6 )两类。结果 灌注溶栓治疗后脑血管造影复查 ,闭塞血管再通率达 6 2 .5 % ,其中闭塞时间 6h内的 1 4例中 ,部分或完全再通 1 3例 ,闭塞时间在 6~ 2 0h的 1 8例中 ,部分或完全再通 7例。 2 0例患者 (6 2 .5 % )为好结果 ,1 2例 (37.5 % )为差结果 ,其中 2例死亡。 2例 (6 .2 5 % )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良好的预后与入院时NIHSS评分 <2 0 (P <0 .0 1 )及血管再通 (P <0 .0 2 5 )密切相关 ,而血管再通又与开始溶栓时间 <6h有关 (P <0 .0 5 )。结论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再通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血管闭塞时间越短 ,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不同阻塞血管部位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16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19例(73.5%):颈内动脉(ICA)主干闭塞27例(16.7%),大脑中动脉(MCA)闭塞63例(38.9%),大脑前动脉(ACA)闭塞29例(17.9%);椎基底动脉(VBA)闭塞43例(26.5%)。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例,40.7%;49例,77.8%;20例,68.9%和23例53.5%。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者90例(55.6%),预后差72例(44.4%)。颅内出血8例(4.9%);再灌注损伤73例(45.1%);再栓塞6例(3.1%)。分析后认为ICA主干、VBA动脉再通率较低,预后差;MCA、ACA再通率高,预后好;开始治疗时间血管再通率和临床疗效相关(相关系数r=0.86)。结论局部动脉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预后和开始治疗的时间、血管再通有相关性,大脑中、前动脉血管再通率高,预后较好;颈内动脉主干血管阻塞很难再通;椎基底动脉血管再通后症状有所改善;血管不能再通或并发脑出血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1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颈内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5例,豆纹动脉1例)进行rt-PA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在发病后2~6h,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术后即刻、24h后分别行头颅CT或MRI扫描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术前及术后30d采用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者动脉溶栓治疗中技术成功率100%。其中血管再通TMI分级2~3级16例,TMI分级0~1级5例。症状性脑出血3例,其中2例死亡。17例术后3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2例<50%,死亡2例。TMI分级2~3级的血管再通患者生活状态明显优于TMI分级0~1级血管再通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6h内动脉溶栓治疗比较合适,但也有并发脑出血的严重后果,开始溶栓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6 1例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的 4例 (6 .6 % ) ,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 4 8例 (78.7% ) ,大脑前动脉闭塞 5例 (8.2 % ) ,椎基底动脉闭塞 4例 (6 .6 % )。结果 预后好的患者共有 4 6例 (75 .4 % ) ,血管再通程度 >5 0 %的 4 4例 (72 .1% ) ,再通程度 <5 0 %的 17例 (2 7.9% )。颅内出血率 19.6 % ,病死率 6 .6 %。结论 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 ,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材料与方法:1996年4月-1997年10月来院就诊的脑梗塞患,发病时间小于6h43例,平均54h;所有患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行靶血管起点及靶血管闭塞点溶栓治疗。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8例,完全再通5例(27.8%),部分再通4例(22.2%);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完全再通10例(76.9%);血管造影见异常17例。结论:治疗时间窗是由复杂变化的综合因素决定,个体差异很大,血管条件、血栓部位、发病年龄、卒中类型与时间窗的选择密切相关,在治疗时应全面考虑,仅以发病不超过6h作为治疗时间窗的选择标准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 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 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25.4%),血管部分再通41例(61.2%),血管未通9例(13.4%).临床症状恢复良好19例,轻度伤残23例,重度伤残8例,死亡17例.结论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时间窗应强调个体化,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可行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11.
Cardiac embolism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ischemic stroke. Revascularization using systemic or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risk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as time passes from stroke onset. We report successful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rom a distal branch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using a novel technique. A 72-year old man suffered an acute ischemic stroke from an echocardiographically proven ventricular thrombus due to a rec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ra-arterial administration of 4 mg rt-PA initiated at 5.7 hours post-ictus failed to recanalize an occluded superior division branch of the left MCA. At 6 hours, symptomatic embolic occlusion persisted. Mechanical extraction of the clot using an Attracter-18 device (Target Therapeutics, Freemont, CA) resulted in immediate recanalization of the MCA branch. Attracter-18 for acute occlusion of MCA branches may be considered in selected patients who fail conventional thrombolysis or are nearing closure of the therapeutic window for use of thrombolytic agents.  相似文献   

12.
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报道和评价动脉内溶栓对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1998年5月以来临床诊断的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患者9例(男8例,女1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年龄在47~80岁之间,溶栓方法为将80IU位尿激酶溶于80ml5生理盐水内,在1h以内经导管缓慢注入,病人病情在入院时、灌注后24h、1周、3月内由神经科医生以欧洲中风评分法(ESS)综合评价。结果:溶栓治疗后3例血管得以再通,所有病人  相似文献   

13.
重组葡激酶动静脉溶栓治疗犬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葡激酶(r—Sak)溶栓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溶栓的时间窗。方法成年比格犬24条,数字表法随机等分为对照组、r—Sak 6h动脉溶栓组和3h静脉溶栓组。用介入技术建立犬急性脑梗死模型,溶栓前行脑血管造影,分别经动脉和静脉进行治疗(对照组和6h动脉溶栓组:分别在栓塞后6h经颈内动脉注入生理盐水10ml和r—Sak0.2mg/kg+生理盐水10ml;3h静脉溶栓组:栓塞后3h经静脉注入r—Sak0.2mg/kg+生理盐水10m1),在溶栓后30、60及120min分别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并在溶栓前30min,溶栓后30、60及120min抽取犬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栓塞后24h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溶栓后6h动脉溶栓组、3h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有效的血管数分别为11支(11/13)、8支(8/11)和1支(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完全通畅的血管分别是6支(6/13)、2支(2/11)和0支(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h动脉溶栓组和3h静脉溶栓组间有效和完全再通的血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30和0.211)。溶栓后PT、APTT在r-Sak溶栓组均显著延长,各组的D-二聚体在溶栓前后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24h后动物均存活,6h动脉和3h静脉溶栓组临床症状较轻,病理检查未发现脑出血并发症。结论r-Sak动脉内6h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早期血管再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 is the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the first 3 h after symptom onset (IVT 3–4.5 h: off-label use with informed consent of the patient). However,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IAT) results in higher recanalization rates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compared to IVT. Therefore it seems reasonable to apply IAT in addition or instead of IVT up to 6 h after symptom onse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基层医院转诊的53例经动静脉联合应用rt-PA治疗的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基线资料,并在患者入院时、治疗后7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NIHSS差值≥4分或≥50%为预后良好,反之为预后不良)。同时,比较溶栓前后TIMT分级情况,观察血管再通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53例患者中,近期预后良好35例,年龄、溶栓前血糖、症状性出血、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启动时间、梗死部位是影响近期预后的主要因素。动静脉联合溶栓后,血管再通41例,其中,29例患者缺血区完全恢复灌注,为完全再通;12例患者有<50%的缺血区灌注,属于部分再通。结论影响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溶栓前血糖、症状性出血、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启动时间、梗死部位;动静脉联合溶栓可显著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组葡激酶(r-Sak)经不同途径溶栓治疗犬急性脑栓塞的疗效、并发症及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成年毕格犬24条,随机分为对照组、r-Sak动脉组、r-Sak静脉组.用介入技术建立犬急性脑栓塞模型,栓塞后5 h(静脉3 h)行脑血管造影观察被栓塞的左颈内动脉通畅情况,继而经成功栓塞的左颈内动脉或股静脉于30 min内注入r-Sak行溶栓治疗(r-Sak组:r-Sak 10 000 u/kg;对照组:生理盐水10 ml).治疗后30、60和120 min分别测定凝血指标并再行脑血管造影观察栓塞血管的再通情况,24 h内对犬作行为学观察,24 h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 溶栓后2 h对照组、r-Sak动脉组和r-Sak静脉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0.0%、93.3%和37.5%,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完全再通的比率分别为0%、60%和6.7%;血管再通率和完全再通率于动脉组明显高出静脉组(P<0.05).r-Sak两组对凝血纤溶系统影响的比较无明显差异.24 h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重组葡激酶具有较强的血栓溶解作用,动脉途径给药比静脉法更能有效溶解脑内血栓.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共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前均行CT、MR 和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闭塞部位:M1段4例,M2段2例,M3、4段2例,A1、2段1例,颈内动脉2例, P1段1例,豆纹动脉1例,其他穿支2例.其中术前经DSA证实12例.溶栓治疗时间在发病后3~7 h,采用动脉内药物灌注和机械疏通相结合方法溶栓,另外经静脉术前和术后持续滴注r-tPA辅助.术后观察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结果 15例患者溶栓治疗中微导管和溶栓导管均到位满意,DSA所示闭塞段血管均有效再通.术后CT检查发现片状渗血2例,异位脑梗死1例.术后肢体功能即刻明显改善6例.临床观察3个月,症状基本完全恢复6例,较好改善7例,2例无明显改善;生活能力完全自理13例,有效率达87%(13/15),生活能部分自理者1例,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1例,无患者死亡.结论 动、静脉结合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栓塞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局部动脉内灌注和机械疏通有效结合以及术前各项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分析,将有利于动脉溶栓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