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的出口量和使用量在逐年增加,麻黄碱的提取一直以野生资源为原料,使麻黄野生资源将近枯竭,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为了保护野生资源,国务院颁发了有关禁止滥挖干草和麻黄的通知,鼓励人工种植麻黄,从根本上解决麻黄资源紧缺的问题。目前人工种植麻黄的种源主要依靠采集野生种子育苗,由于野生麻黄的种源是一混杂的群体,因此栽培的麻黄在形态、生长发育及其有效成分上都存在差异,影响麻黄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制约了我国麻黄企业的发展。因此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麻黄快速繁殖及种质保存、细胞离体培养产生代谢药用产物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麻黄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等研究状况,为麻黄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麻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研究项目,通过对麻黄资源分布的地区考察调研和人工种植麻黄研究的工作实践,就麻黄野生资源、人工种植及订黄加工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提出保护麻黄资源及加强对麻黄规范化生产和研究等方面工作建议和对策。文章论述全面,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研究项目,通过对麻黄资源分布的地区考察调研和人工种植麻黄研究的工作实践,就麻黄野生资源、人工种植及麻黄加工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提出保护麻黄资源及加强对麻黄规范化生产和研究等方面工作建议和对策。文章论述全面,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野生与人工栽培麻黄不同部位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  易伦朝  高敬铭  刘向前  梁逸曾 《中草药》2007,38(9):1298-1301
目的比较野生与人工栽培的麻黄不同部位成分的差别。方法以50%甲醇为溶剂,用加热回流法分别提取野生与人工栽培麻黄的茎与根部,再以HPLC测定各个提取液中的麻黄碱的量。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麻黄挥发油,用GC—MS测定野生与栽培的麻黄挥发油中的成分。结果HPLC测定野生麻黄的茎与根的提取液中分别含麻黄碱0.55%和0.00057%,人工栽培麻黄的茎与根的提取液中分别含麻黄碱0.26%和0.0017%。用GC—MS确定了麻黄挥发油中的45种物质,其中野生和栽培品共有成分13种。结论野生麻黄茎中含麻黄碱的量约是人工栽培的2倍,而在两种麻黄的根中麻黄碱的量都非常低。在麻黄挥发油中未发现麻黄碱。  相似文献   

5.
麻黄是传统的药材,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的干燥草质茎,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麻黄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由于近年来过度采挖导致麻黄野生资源严重匮乏,质量急剧下降。无公害生产是未来麻黄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多年栽种麻黄研究数据及产区调研结果,该文制订了麻黄无公害农田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麻黄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确定、农田栽培用地、无公害种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本规范依托推广单位自有基地多年来麻黄生产数据为主,兼顾其它单位生产和科研情况,适用于麻黄无公害基地生产,旨在促进独活无公害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野生何首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为蓼科蓼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其块根及茎叶均为常用的中药材。块根药用名称为何首乌,藤茎药用名称为夜交藤。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延年益智等功效。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何首乌野生资源已近枯竭,而市场需求仍在继续增加,因此必须开展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和进行规模人工种植。自2002年起,作者对何首乌进行了野生驯化和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川贝母野生抚育——中药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保证川贝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率先在青藏高原山地实施川贝母野生抚育,突破了传统药材人工种植的模式,在中国对濒危药材建立大规模的野生抚育体系。川贝母野生抚育地是在其原有生态环境条件下,主要在海拔约4000米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建立川贝母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及种源基地及川贝母的质量标准规范体系;在康定建立川贝母种源基地;并建立大面积川贝母野生抚育推广体系,产生了重要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川贝母野生抚育,保证药材供应。川贝母野生抚育在其特有分布的群落类型中进行,其抚育技术突出了川贝母生物学特性及群落等产地生态适宜性。因此在四川对川贝母的生态分布、土壤、植物群落与川贝母药材品质的相关性及川贝母产地适宜性作了较详细的研究,为商品川贝母野生抚育打下了基础。通过测定川贝母分布的群落样地的相对优势度,应用Bray-Curtis距离系数以计算机进行聚类分析等数值分类方法划分川贝母分布的群落类型。川贝母分布的群落类型包括:锈线菊+金露梅群落、珠茅蓼群落、双腺柳群落、窄叶鲜卑花群落、毛蕊杜鹃群落、鹅绒委陵菜十条叶银莲花群落、康定委陵菜群落、毛蕊杜鹃一棱子芹群落、金露梅群落、理塘杜鹃灌丛、硬叶柳灌丛、香柏灌丛、珠芽蓼+圆穗蓼草甸等类型,并确定了其群落组成、土壤等生态特征。成都恩威集团建立2500余亩川贝母的种源基地,修建了网围栏,对采集的川贝母种子进行后熟和低温处理,并进行了中小规模的试种试验,为以后种子的生理研究及种子繁育技术研究打下了基础。对基地的大气、土壤、水质进行了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GAP要求;并在康定县、卢霍县等地开始了对川贝母的人工抚育进行试验推广。中药品种70-80%来源于野生资源,因此,中药材野生抚育可发展成一种新兴的中药生态产业模式。川贝母野生抚育可发展成一种新兴的中药生态产业模式。野生抚育可使野生药材资源随着人类的发展与延续而持续发展,造成一种可持续利用的优良环境。川贝母野生抚育地是在其原有生态环境条件下,主要在海拔约4000米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句,野生抚育川贝母药材在性状、成分保持不变。野生抚育川贝母与野生状态贝母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基本一致。野生抚育主要立足于在原有自然环境增加川贝母种群密度,在海拔3500米以上人为活动少,几乎无病源物污染,加之抚育地的伴生群落植物都是川贝母生长必须的,因此。无需除草及使用农药、化肥等,人工管理成本低。川贝母野生抚育地在高原草地、实施建设野生抚育基地,突破了传统的濒危药材人工种植的模式,本项目为不便农田种植、高原特殊环境生长的药材探索建立一种资源恢复更新、重建生态系统的切实可行的野生抚育技术体系,保障高原药材的可持续发展,高原中藏药材野生抚育基地建设是一项新兴的中药材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蝉花的人工培养研究及野生品与培养品的比较概况作一综述。方法:通过查阅近10年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分析了蝉花的人工培养现况,并且对培养品与野生品的差异进行了讨论。结论:本文综述了蝉花的人工培养的研究进展,对人工品和野生品进行了比较,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蝉花及扩大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半夏为常用中药材,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随着半夏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为保护半夏野生资源及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各地积极开展人工种植研究,其中种苗繁殖是制约人工种植的关键技术。文章对近年来半夏种苗的繁殖技术进行概述,为半夏的人工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野生千斤拔属资源分布概况,开展湖南地区大叶千斤拔野生变家种种植技术研究,为实现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踏查法对湖南地区的千斤拔属野生资源进行调查;走访法了解大叶千斤拔种植技术,采用种子育苗繁殖和野生移栽进行大叶千斤拔人工种植试验研究。结果:湖南地区的野生千斤拔属资源仅零星分布;人工种植的大叶千斤拔病虫害较少,种植1年后的亩产(干品根)平均为372 kg,种植后2年半平均亩产为464 kg,在湖南地区适合人工种植。结论:湖南地区野生的千斤拔资源近濒危,非常有必要进行大叶千斤拔野生变家种种植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