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大鼠置常压低氧舱(10%O_2~90%N_2)观察肺动脉压、右心室重及右心室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及764-3对其影响。低氧3天时除肺动脉压升高外上述其它指标无明显改变。自低氧7天时起,右心室重量及右心室功能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持续至观察的21天。低氧21天后再吸常氧14天,上述变化基本恢复正常。764-3处理可显著缓解低氧所致的上述变化。结果提示低氧所致的变化在复氧后一定时期内可自然消退,764-3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肥厚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西拉普利对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循环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结果: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时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增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降低, 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增加(P<0.01); 西拉普利治疗后脂质过氧化物降低, 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减少(P<0.01)。结论: 西拉普利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羟脯氨酸含量,可溶性Ⅰ/Ⅲ型胶原比值及肺血管顺应性。发现随低氧时间的延长,HP增加越多。而胸主动脉中HP含量无明显改变。低氧21天时所测定的可溶性Ⅰ/Ⅲ型胶原比值显著升高。低氧14,21天时肺血管顺应性显著下降。复常氧一段时间后升高的PAP及HP含量可自然恢复。764-3处理可部分阻止低氧所致的上述变化。提示肺血管中胶原,特别是Ⅰ型胶原合成增多在维护肺动脉高压中起重  相似文献   

5.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和缺氧1、2、3、4周组(共5组),吸入10%O_2,90%N_2,每天8h,每周6天。静注1%FeCl30.2ml/100g体重,每周2次。于缺氧1、2、3、4周未测肺动脉压力,取肺动脉及肺组织行电镜检查,结果显示:缺氧时间越长,肺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损伤越重,肺动脉压力越高。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时内皮素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相互关系。方法:对缺氧组(H组)及正常对照组(C组)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T-1在肺组织内的表达及分布,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ET-1的含量。结果:C组大鼠肺组织仅大血管及支气管有少量ET-1阳性物质表达,H组ET-1阳性表达不仅可见于大血管内皮,平滑肌,而且存在小血管内皮,平滑肌及支气管平滑肌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内源性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大鼠不同节段肺细小动脉的表达,以探讨其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不同低氧时间(1、2、4周)的大鼠模型:(1)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游离壁(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S)的重量比。(2)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节段肺细小动脉UⅡ蛋白的表达。(3)光镜下观察三级肺细小动脉显微结构的变化,用图像分析仪心肺血管分析软件测定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和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PAMT)。结果(1)mPAP、RV/LV+S的比较:低氧高二氧化碳各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周组比1周组分别高22.5%与14.1%(P均<0.01);4周组与2周组无显著差别(P>0.05)。(2)免疫组化显示三级肺细小动脉(近端至远端)UⅡ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1周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高40.4%、38.9%、22.9%(P均<0.01);2周组较1周组分别高15.2%、14.7%、16.6%(P均<0.01);而4周组与1周组间无显著差别。(3)肺小动脉显微结构的变化:4HH组各级血管均有显著重构,1HH组无明显变化,2HH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大鼠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肺内各级细小动脉的UⅡ的表达均呈现明显的上调,并与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肥大的程度基本一致,提示UⅡ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芪对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功能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观察黄芪对缺氧性大鼠腺泡内肺动脉构形重组和肺动脉高压是否具有阻抑效应,以期为该药在肺动脉高压的防治方面提供实验依据。在常压低氧条件下,选用60只大鼠,分低氧组、低氧加黄芪组和正常组,在实验第15天、30天分别测量右心室收缩压,计算右心室肥大指数、光镜与电镜观察肺血管病变及进行显微形态计量学检测,动态观察了黄芪对低氧大鼠腺泡内肺动脉构形重组及肺动脉高压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不仅能拮抗缺氧性腺泡内肺动脉收缩,减轻低氧对肺动脉壁细胞的损伤,还能阻抑腺泡内肺动脉中膜肌化增强和外膜纤维母细胞增生。说明黄芪有明显阻抑低氧性腺泡内肺动脉构形重组和预防缺氧性肺动脉压升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沙坦(losartan)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动脉压力及管壁胶原的影响。方法:将二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A)、低氧组(B)、低氧+losartan组(C),低氧时间为4周。采用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losartan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重量比(RV/LV+S)、肺细小动脉超微结构、肺动脉管壁Ⅰ、Ⅲ胶原和Ⅰ、Ⅲ前胶原基因的影响。结果:①B组mPAP、RV/LV+S显著高于A组(P<0.01),C组mPAP、RV/LV+S显著低于B组(P<0.01)。②电镜检查显示B组肺动脉胶原纤维较A组明显为多,C组较B组明显为少。③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显示B组肺细小动脉(直径约100-200μm)Ⅰ型胶原及Ⅰ型前胶原mRNA平均吸光度值显著高于A组(均P<0.01),C组肺细小动脉Ⅰ型胶原及Ⅰ型前胶原mRNA平均吸光度值明显低于B组(均P<0.01),Ⅲ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mRNA平均吸光度值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losartan可预防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肺动脉管壁胶原的生成、沉积。  相似文献   

10.
11.
低氧大鼠血清和肺小动脉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氧对大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水平、肺小动脉壁IGF-I多肽的影响及其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肺小动脉的形态改变;RIA法检测血清IGF-I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小动脉壁IGF-I多肽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经3周低氧后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明显增高(P<0.01);反映管壁增厚的两个指标MT%和MA%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灰度扫描示低氧大鼠肺小动脉壁的灰度值显著强于正常对照组(P<0.01)。低氧大鼠血清IGF-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鼠血清IGF-I水平与mPAP呈显著正相关(r=0.745,P<0.01)。结论:在低氧情况下,肺小动脉壁IGF-I多肽产生显著增加;并且IGF-I不仅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而且可能还存在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时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PAMP)的变化。方法:将1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氧组,每组各9只。常压低氧2周后,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检测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比值 [RV/(LV+S)],观测肺血管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且以放免法测定血浆中PAMP含量,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PAMP表达,以原位杂交检测肺组织中肾上腺髓质素(ADM) mRNA的表达。结果: 低氧组大鼠mPAP及RV/(LV+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光镜下,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型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电镜下,肺腺泡内动脉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内弹力层粗细不均,平滑肌细胞肥厚、向合成表型转化。并且低氧组大鼠血浆PAM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肺动脉PAMP表达和ADM 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结论:低氧后肺动脉PAMP表达和血浆PAMP含量的上调可能参与了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磷脂酶A2(PLA2)活性及其相关炎症介质在大鼠慢性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9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低氧组和低氧加白藜芦醇苷(PD)组。右心导管法检测大鼠肺动脉压力(mPAP),观察右室/左室+室间隔比值(R/L+S)、血浆和肺匀浆中PLA2、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6-k-PGF)、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结果:低氧3周后大鼠mPAP、R/L+S、血浆及肺匀浆中PLA2活性、TXB2、MDA含量显著升高;6-k-PGF、SOD水平下降。用PD预处理后可减轻上述变化。结论:PLA2通过相关炎症介质及与自由基的相互作用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观察牛磺酸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同时观察其对体外培养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和内皮细胞(PAE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模拟高原5 000 m制作缺氧大鼠模型,缺氧2周。设平原(C组)及缺氧对照组(H组),观察牛磺酸治疗后(T组)的肺动脉压(mPAP)、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肺匀浆一氧化氮(NO)含量、右心室肥大指数的变化。体外培养PASMC和PAEC用3H-TdR掺入法比较牛磺酸对缺氧PASMC和PAEC增殖的影响。结果H组大鼠LDH活性升高为C的10.1倍(P<0.01);肺匀浆NO含量降低为C组的32%(P<0.01);血浆MDA含量显著升高为C组的1.64倍(P<0.01);mPAP显著增高,约为C组的2.74倍(P<0.01);右心室肥大指数是C组的1.56倍(P<0.01)。T组与H组相比较:LDH活性、血浆MDA、右心室肥大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mPAP显著降低(P<0.05)。高浓度(10~20 mmol/L)的牛磺酸抑制缺氧内皮及平滑肌细胞的3H-TdR掺入,而低浓度的牛磺酸促进缺氧时PAEC的3H-TdR掺入(P<0.05),抑制缺氧时PASMC的3H-TdR掺入(P<0.05)。结论牛磺酸有抗缺氧及防治肺动脉高压的作用。缺氧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而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适当剂量的牛磺酸可以对抗缺氧对PAEC和PASMs的作用:减弱缺氧对PAEC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缺氧的促PASMC增殖作用,使之接近常氧水平。这可能是牛磺酸防治肺动脉高压的细胞机制。提示牛横酸对于高山病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和血管结构改建的预防和治疗,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三七总皂甙对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PNS)对慢性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的防治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低氧组(H组)、低氧+PNS组(HT组)。进行血流动力学、红细胞比积(Hct)、透射电镜和有关生化指标检测。结果:(1)H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右室压(RVMP)和Hct显著高于C组而HT组显著低于H组;(2)H组血浆、肺匀浆一氧化氮(NO2-/NO3-)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著低于C组, HT组显著高于H组,但HT组血浆、肺匀浆NO2-/NO3-、NOS仍显著低于C组;(3) HT组肺小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显著轻于H组 。结论: 三七总皂甙可抑制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NO含量、抗氧自由基损伤、减轻细胞损伤和降低红细胞比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动脉压力及肺动脉管壁胶原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A),低O2高CO2组(B),低O2高CO2+川芎嗪组(C),低O2高CO2时间为4周。结果:⑴B组肺动脉平均压(mPAP)显著高于A组(P<0.01),C组mPAP显著低于B组(P<0.01),3组间平均颈动脉压无显著差异(P>0.05);⑵电镜显示B组肺动脉胶原纤维较A组明显为多,C组较B组明显为少。免疫组化显示B组肺动脉Ⅰ型胶原含量(平均吸光度值LD)较A组明显为高(P<0.01),C组较B组明显为低(P<0.01),Ⅲ型胶原LD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⑶B组血浆内皮素浓度高于A组,血清NO2-/NO3-低于A组,C组血浆内皮素浓度低于B组,NO2-/NO3-高于B组,P均<0.01。结论:川芎嗪可预防慢性低 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肺动脉管壁胶原的沉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钾通道开放剂pinacidil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及对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①对照组;②低氧组,每天低氧8 h,共4周;③治疗组,每天低氧前半小时腹腔注射pinacidil 3 mg/kg,共4周,4周后观察3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标、血浆中ET-1的水平。结果:低氧组大鼠mPAP明显高于对照组。右心室肥厚显著,血浆中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mPAP明显低于低氧组,右心室肥厚轻于低氧组,血浆中ET-1含量明显低于低氧组。结论:pinacidil能有效降低HPH中肺动脉压力、阻抑右心室肥厚,并影响血浆中ET-1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