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G—CSF对化疗后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1例急性白血病患单独化疗与化疗后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对比,动态观察了G-CSF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作用。发现化疗后加用G-CSF比单用化疗的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增加5.1倍,红系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增加4.5倍。G-CSF还可使CFU>100/ml和BFU-E>200/ml的持续时间延长;化疗后CFU-GM的最高值提早出现,而  相似文献   

2.
评价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方案联合G-CSF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动员方案为在常规联合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提高环磷酰胺剂量2-4倍,化疗后当外周血WBC降至1.0×10 9/L以下时给予G-CSF,150微克/次,2次/日.在WBC恢复升高至5.0×10 9/L以上时,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果共有10例乳癌患者完成了上述方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WBC降低的中位最低值为0.8(0.4-1.0)×10 9/L,造血干细胞的中位采集次数为2(2-3)次;采集的CD34+细胞中位数为6.43(1.99-18.75)×10 6/kg.结论提示,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方案联合G-CSF是乳癌患者理想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  相似文献   

3.
4.
5.
6.
7.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MTT等方法在体外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及细胞分化前后mdr1/P-pg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分化后的细胞mdr1/P-gp表达水平较分化前明显下降,并且随mdr1/p-gp下降,细胞对柔红霉素敏感性明显增加。结论:白血病细胞分化与mdr1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健康供者体内应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采集骨髓对外周血采集物成份的影响。62例健康供者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用5天,其中31例供者在第4、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A组);另31例供者于第4、5天均单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中的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A组供者每微升外周血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中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中位含量分别1.56×10^5μ1、8.56×10^4μl、6.12×10^4μl、3.38×10^4μl、2.27×10^4μl、3.83×10^4μl、744μl及3588μl,与B组的1.40×10^5μl、7.34×10^4μ1、5.32×10^4l、3.06×10^4μl、1.83×10^4μl、3.21×10^4μl、554μl及3120μ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外周血采集物中CD4^+细胞与CD8^+细胞的比值[1.52(0.54—2.87)]、单核细胞与CD3^+细胞的比值[0.57(0.15—1.64)]以及CD3^+CD4^-CD8^-T细胞与CD3^+细胞[0.064(0.018—0.673)]的比值与B组[1.68(0.31—3.35)]、[0.59(0.18—1.25)]、[0.063(0.021—0.1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供者体内应用rhG—CSF后采集骨髓对外周血采集物成份无影响,对rhG—CSF动员的同一健康供者可单独采集骨髓、外周血采集物或同时采集两种采集物以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诱导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成熟棕色脂肪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ATRA或BMP7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进行体外诱导,使其向棕色脂肪细胞定向分化,比较二者诱导分化棕色成脂效果;采用油红O染色鉴定棕色脂肪细胞成脂能力,线粒体染色检测棕色脂肪细胞富集的线粒体,免疫印迹法检测脂肪分化相关基因、棕色脂肪标志基因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MP7、线粒体相关基因及棕色脂肪细胞分化抑制因子Necdin、Wnt10a及Pref1的表达情况。结果 ATRA诱导C3H10T1/2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最适浓度为1~2μmol/L。采用1μmol/L ATRA预处理3 d(ATAR组)后,与对照组[采用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比较,ATRA组线粒体相关基因CyctoC、Tfam及Nrf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棕色脂肪细胞分化抑制因子Necdin和其下游靶基因Pref1、Wnt10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BMP7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不同浓度的ATRA均可使BMP7蛋白表达量升高,且呈剂量效应。采用1μmol/L ATRA预处理0、24和48 h,BMP7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Necdin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ATRA与BMP7的诱导效果一致。结论 ATRA具有诱导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分化为棕色脂肪细胞的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MP7,诱导棕色前体脂肪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sICAM-1和sVCAM-1与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白血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As2O3对原代APL细胞分泌sICAM-1和sVCAM-1的影响:通过RT—PCR检测As203治疗前后APL患者sICAM-1和sVCAM—1 mRNA表达变化;采用MTT法检测0.5umol/L的As2O3对APL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As2O3治疗前APL患者血清中粘附分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5~12天血清sICAM-1水平升高,此后逐渐下降,30天时接近正常水平。As2q在体外也可升高原代APL细胞分泌粘附分子水平。As2O3治疗后sVCAM—1和sICAM-1的基因表达均增强,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表达量上调。As2O3在体外能显著抑制APL原代细胞的增殖。结论三氧化二砷可诱导APL细胞由早幼粒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诱导APL患者血清中sVCAM-1和sICAM—1分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在人食管癌(E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6例人食管癌组织中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及TGFβ1基因表达蛋白水平进行研究。结果nm23-H1和TGFβ1表达水平与食管的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食管癌的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nm23-H1、TGFβ1基因表达水平同时降低,预示食管癌的转移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水平升高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血清CA19-9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探讨肝硬化患血清CA19-9升高的原因。方法:以肝硬化患53例为病例组,其中乙肝后肝硬化46例、丙肝后肝硬化3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另以正常成人40例作为对照组,均抽取静脉血检查生化肝功、CA19-9。结果:病例组血清CA19-9高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血清CA19-9与丙氨酸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汁酸(TBA)、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存在正相关性,与血清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前白蛋白(PAB)及child-pugh评分无要关性。结论:在已除外并发恶性肿瘤的情况下,胆汁淤积是造成肝硬化患血清CA19-9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血儿茶酚胺检测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定性检测中的有效性。方法对27例经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肿瘤(其中嗜铬细胞瘤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血儿茶酚胺的检测,根据2003年度结果调整血儿茶酚胺检测的时机,再进行2004年1季度的血儿茶酚胺的检测。结果2003年度血儿茶酚胺检测敏感性为40%,特异性为40%;2004年1季度血儿茶酚胺检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结论严格控制的血儿茶酚胺检测有助于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定性检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病人血D-3-羟丁酸与尿酮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糖尿病时血D-3-羟丁酸与尿酮体定性测定的关系。方法 观察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无酮症患者4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9例以及健康体检者60例的血D-3-羟丁酸、尿酮体的变化;1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D-3-羟丁酸、尿酮体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无酮症组D-3-羟丁酸阳性率与酮体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糖尿病无酮症组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D-3-羟丁酸水平有很显著差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在治疗前D-3-羟丁酸水平明显升高,而尿酮体的升高幅度低于D-3-羟丁酸,治疗后D-3-羟丁酸水平开始直线下降,而尿酮体却在明显升高后降低。结论 D-3-羟丁酸是糖尿病的重要监测指标,可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提供早期诊断,可避免治疗过程中单纯测定尿酮体给人造成的误导,可对治疗效果提供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合并严重感染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生成白介素10(IL -10)及白介素12(IL -12)水平的变化是否为 NSCLC 患者发生感染或感染后恢复的预测因素。方法纳入45例的晚期 NSCLC 患者,其中合并初发感染 NSCLC 患者组(IIG 组)15例、感染恢复1月后的 NSCLC 患者(RIG 组)15例、初次化疗前无感染的 NSCLC 患者(NIG 组)15例,另选同期体检者15例设为健康对照组(HC 组)。四组均抽取经肝素抗凝的外周血3 ml,测定 PBMCs 产生细胞因子 IL -10与 IL -12的含量。PBMCs 培养基上清液中细胞因子 IL -10与 IL -12浓度通过 ELISA 的方法测定。结果四组 PBMCs 产生的 IL -10的水平中位数无显著差异( P >0.05)。IL -12的表达水平在 IIG、RIG 和 NIG 组均高于 H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虽然 RIG 组的 IL -12水平低于 IIG 组,但仍高于 H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PBMCs 生成的 IL -12水平不仅是肿瘤负荷存在的标志,也是一个 NSCLC 患者合并严重感染或感染后恢复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与分析不同分化程度下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长治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收治的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男45例,女41例,年龄(65.20±1.88)岁,年龄范围为58~69岁。根据分化程度将患者分为中分化组( n=41)与低分化组( ...  相似文献   

17.
18.
A monoclonal antibody enzyme immunoinhibition assay was used to quantitate serial serum myoglobin (Mb) levels in 121 patients who had ?5% creatine kinase-MB (CK-MB) and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Serum Mb levels higher than 0.16 μg/ml were considered abnormal. In 94% of these patients who were finally diagnosed with AMI, Mb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0.16 μg/ml, whereas all 30 normal control blood donors had lower Mb levels. Patients with anterior or inferior wall infarcts had higher Mb levels (?0.64 μg/ml) than patients with lateral or subendocardial infarction. Only 68% (82/ 121) of patients evaluated by elevated CK-MB alone had a final diagnosis of AMI. In contrast, 94% (77/83) of patients who in addition showed elevated Mb had AMI. It is suggested that analysis of Mb levels allows a more accurate diagnosis of AMI in patients with elevated CK-MB than does reliance on CK-MB values alone. © 1993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浓度变化,探讨IL-6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将同胞中有2名及2名以上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的51个家系的222人纳入研究,其中父母组94人,患病同胞组98人,非患病同胞组30人,同时纳入非血亲正常对照组40人。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IL-6血浆浓度进行测定,比较各组血浆IL-6浓度变化。结果 (1)四组中血浆IL-6平均浓度(pg·ml-1):患病同胞组(55.90±29.25),非患病同胞组(56.86±33.07),父母组(52.51±24.25),正常对照组(47.50±22.78)。四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1.103,P=0.348)。(2)在病人组中,按是否服药(服药组59.94±31.00,未服药组51.91±27.14),性别(男55.97±32.12.女55.B2±26.92)分别分组比较,差异均元显著性(P>0.05),年龄与血浆IL-6浓度之间元明显相关性(r=-0.130,P=0.199),病程长短与血浆IL-6浓度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r=0.058。P=0.57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变化。年龄、病程、抗精神病药物、性别对精神分裂症血浆IL-6浓度没有明显影响。提示,血浆IL-6水平变化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可能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脂水平,探讨RA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以RA患者142例(活动组93例、非活动组49例)作为研究对象,86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收集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酶法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通过公式进行计算。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CRP)采用浊度分析法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活动组血清中TC、HDLC、LDL-C水平和RA非活动组TC、H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P〈0.05);RA活动组与RA非活动组比较,所有指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不能完全为血浆TG、TC、HDL-C和LDL-C水平的增减等传统因素所解释,还可能与炎症和血脂在质上的改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