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0例胃癌患者共850枚淋巴结采用CK-20 mRNA RT-PCR扩增检测转移.结果 14例(46.7%)患者共77枚(12.5%)淋巴结检出微转移,其中7例TNM分期提高:IB期→Ⅱ期、IB期→ⅢA期、Ⅱ期→ⅢA期、ⅢA期→ⅢB期、ⅢA期→Ⅳ期各1例ⅢB→Ⅳ2例.HE染色法的重新分期率为23.3%(7/30).淋巴结微转移与Lauren分型、浸润深度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8.00+7.48)月,明显短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的(22.86+3.17)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结肠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及其预后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丁彦青  张福明 《中国癌症杂志》1999,9(4):276-277,307,I004
目的 探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出率及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抗细胞角蛋白和癌胚抗原单克隆抗体,对68例结肠癌根治术后经病理常规检查为转移阴性的584枚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随访资料进行临床预后分析。结果 68例转移阴性的584枚淋巴结中,13例29枚淋巴结中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其中11例5年内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55例免疫组化检测阴性的患者仅3例复发。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3.
PN0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雪峰  潘铁成  李军  陈涛  魏翔  宋定伟  胡敏  张霓 《肿瘤》2005,25(4):383-385,395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免疫组化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19和粘蛋白1单抗检测56例经传统HE染色诊断为无转移(pN0)食管癌患者的118个淋巴结.对患者随访,应用x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结果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5.0%(14/56),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与TNM分期(T1/T2、T3)统计学处理结果显著相关(P<0.05),而与其它临床病理特点无显著相关性(P>0.05).有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53.85%,无转移者3年生存率83.63%,两组相比较差别非常显著(x2=7.24,P<0.05).单变量与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微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细胞角蛋白19和粘蛋白1单抗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较常规组织学检查方法敏感性更高,提高了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可以用来诊断淋巴结微转移,对pN0食管癌预后评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合理淋巴结清除术的原则和适应证。方法:采用病理组织不学、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转移淋巴结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及淋巴结的检出率。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8%,以No3、No7为高;不同病期的转移率有明显差别;转移淋巴结数量、级别和类型是反映胃癌生物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癌栓( )、FDP、TPA高表达,E-cd低表达和DNA含量增高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中胃壁内注射CH40,认识淋巴结跳跃性转移规律,切除标本美蓝染色结合淋巴结连续切片,对提高淋巴结清除率和检出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针对胃癌淋巴结清除率、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以及淋巴结转移率、检出率和分子标志物研究,对选择合理根治术式、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Zhang DK  Guo ZM  Zhang Q  Chen WK  Li H  Wang SL  Zhang J  Zhang Q 《癌症》2008,27(6):642-645
背景与目的:常规病理检查颈淋巴结阴性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癌)术后出现颈部复发可能与微转移有关。本研究探讨临床颈部阴性(cN0)舌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9例患者523枚颈淋巴结同时行常规HE染色和CK19免疫组化(IHC)染色,所有病例随访9~83(平均56)月。结果:HE染色检出5例患者7枚(1.3%)淋巴结转移;IHC染色检出19例34枚(6.5%)淋巴结转移,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27枚(5.2%)淋巴结存在微转移。HE染色将3例cN0舌癌分期上升至pN1期,2例cN0上升至pN2b期;IHC染色将3例cN0舌癌分期上升至pN1期,16例cN0上升至pN2b期。淋巴结微转移与性别、年龄、T分期、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有、无微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8.5%和86.7%,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和病理分期的准确性。本实验未能证明微转移与预后的关系,该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胃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1]。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胃癌可能治愈的主要治疗方法,而许多患者即使进行了标准D2根治术,仍死于远处复发,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因此术前或术中准确判断淋巴结侵犯情况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将就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肿瘤微转移的概念肿瘤微转移的概念首先由Huvos于1961年提出,当时用来描述乳腺癌患者淋巴结中直径小于2mm的转移灶。随着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肿瘤微转移的概念有所扩展。目前微转移指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在发展的过程中,播散并存活于淋巴道、血液循环、骨髓以及各种组织器官中,尚未形成明显的转移结节,转移部位也无任何临床表现,常规检查方法难以发现的微量转移[2]。根据肿瘤的转移途径,研究者较多以外周血、淋巴结、骨髓作为微转移的研究方向。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扩散的主要途径,常规病理学检查受切片数量的影响容易漏诊,直接影响淋巴结分级的准确性,而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Kim等[3]发现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微转移的占有10%。美国癌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合理淋巴结清除术的原则和适应证.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转移淋巴结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及淋巴结的检出率.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8%,以No3、No7为高;不同病期的转移率有明显差别;转移淋巴结数量、级别和类型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癌栓(+)、FDP、TPA高表达,E-cd低表达和DNA含量增高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中胃壁内注射CH40,认识淋巴结跳跃性转移规律,切除标本美蓝染色结合淋巴结连续切片,对提高淋巴结清除率和检出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针对胃癌淋巴结清除率、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以及淋巴结转移率、检出率和分子标志物研究,对选择合理根治术式、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治性切除术后仍有部分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和复发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 ,随着对胃癌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淋巴结微转移的概念及其与临床转移的关系自 1896年首次在外周血中发现癌细胞以来 ,肿瘤微转移的概念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 ,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淋巴结微转移的定义是指传统的组织学检查淋巴结的 1个切面而不能发现的转移[1] 。目前研究认为 :临床转移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间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61例,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而在相同浸润深度时,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对于浸润深度相同,而淋巴结转移程度不同的胃癌,积极手术治疗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间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61例,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而在相同浸润深度时,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 对于浸润深度相同,而淋巴结转移程度不同的胃癌,积极手术治疗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测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术后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的微转移灶,研究其预后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角蛋白(CK)染色的方法检测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淋巴结中的微转移灶,以此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和患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在39例患的90枚阴性淋巴结中22例患(56.4%)的26枚淋巴结(28.89%)检出微转移灶。有无复发转移患的淋巴结微转移率有显性差异(81%vs39%,P=0.02);有无微转移灶的患的生存期各为32个月和48个月,3年生存率各为35%和75%(P=0.0178)。结论: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测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手术后的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 月~200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132 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阴性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早期胃癌在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者在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数目、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和组织学类型分组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本组获随访126 例,6 例失访,随访率为95.5% 。3 年生存率为91.3%(115/126),5 年生存率为84.9%(107/126)。 单因素分析经Kaplan-Merier 分析筛选出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预后关系密切(P=0.001)。 结果表明浸润深度是淋巴结阴性早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黏膜内癌患者的生存率与黏膜下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或术中正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是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求早期胃癌中淋巴结微转移及LMO4、DLE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早期胃癌患者共50例,均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35.2个月(28~60个月),每位患者平均淋巴结24.5枚不等,将所有淋巴结用HE和CK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LMO4、DLEC1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结微转移明显高于常规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类型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微转移有正相关性,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微转移无明显相关性。LMO4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正相关,DLEC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呈明显负相关。LMO4与DLEC1表达存在负相关。淋巴结微转移与无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别。结论对于早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在于指导合理清除淋巴结。方法应用近20年胃癌根治切除病例。研究其淋巴结转移率、计量、分型、分级、以及分子水平研究。结果淋巴结转移在4枚以下、N1、N2者,扩大淋巴结清除术、可获良效。每级5年生存率相差20%上下。大结节融合型转移轻,小结节孤立型转移严重。DNA、肿瘤标志物,E-CD显示了预测转移程度的潜能。结论胃癌转移分型、计量、分级研究与分子水平研究,有助于正确指导合理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进一步分析,研究淋巴结微小转移灶及肿瘤微血管计数(MVD)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3年564例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48例(24例死亡,24例生存),分别用HE、EMA和CK19对原淋巴结病理切片进行复染,确定微小转移灶。将肿瘤病理切片用FVIII因子染色,确定微血管数目。结果:48例共882枚淋巴结中发现微小转移灶为9.0%(79/882),死亡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计数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经统计学分析微血管计数对患者预后的判别能力大于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结论:本研究中淋巴结微小转移灶未显示出对生存的明显影响,而肿瘤的微血管计数与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应用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19(CK19)RT-PCR检测法提高其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方法:随机选取1999年10月至2003年3月住院的乳腺癌患者73例,其中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的29例,对前哨淋巴结(SLN)进行了CK19 RT-PCR检测.采用专利兰进行SLN识别.RT-PCR法检测CK19 mRNA表达.结果:SLN识别成功67例,成功率为91.8%(67/73).对上述67例的SLN转移的常规病理诊断的敏感度68.8%(22/32),准确率85.1%(57/67).在行CK19 RT-PCR的29例中,检测出常规病理未检出的微小转移病例8例.敏感度90.0%(18/20),准确率93.1%(27/29).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应用CK19 RT-PCR检测SLN的微转移,可提高敏感度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0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45例行根治术的N0期大肠癌患者的453枚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CK20)mRNA的表达以检出微转移。结果45例N0期大肠癌病人的453枚淋巴结中,有20例(44.4%)共46枚(10.2%)淋巴结检出微转移。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无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χ2=5.445,P<0.05)。20例微转移患者与25例无微转移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9.6和21.4月。20例微转移患者中7例发生复发转移,5例死亡;而无微转移25例中仅1例因复发转移而死亡(χ2=7.305,P<0.05)。有微转移组和无微转移组的生存率分别是75.0%(15/20)和96.0%(24/25),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0,P<0.05)。结论CK20mRNA的FQ-PCR是检测N0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灵敏而特异的方法,可对精确临床分期、判断患者预后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MUC1表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MUC1表达用于分子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1例肺癌患者119枚和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35枚淋巴结MUC1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巢式RT-PCR技术的敏感性达10-6.RT-PCR检测的119枚肺癌患者淋巴结中65枚存在MUC1 mRNA表达,阳性率为54.6%(65/119);病理学方法检测出41枚淋巴结存在癌转移,阳性率为34.5%(41/119).肺良性病变患者35枚淋巴结中MUC1 mRNA表达均为阴性.淋巴结微转移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结论:RT-PCR是一种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的肿瘤微转移检测方法,MUC1 mRNA可能是检测肺癌微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he number of negative lymph nodes on 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METHODS A total of 48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or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pT3N0-2M0) and had a DFS at least 6 months were enroll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The medical records of the patients were reviewed in detai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findings of pathologic examination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find the potential association with DFS. Subgroup analysis according to pathologic stage was perform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using the COX regression method was also conducted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The Kaplan-Meier method was used to plot DFS curves. The DFS rate was compared in each subgroup.RESULTS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FS rate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 stage T3N0-2M0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ge, degree of tumor differentiation, tumor location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 negative lymph nodes. Among patients with stage T3N0M0 disease, who had 1-4 and 5 or more negative lymph nodes, the 2-year DFS rate was 8.3% and 55.6%,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3-year DFS rates of the same group of patients was 0% and 24.9%, respectively (P = 0.025). In the T3N1M0 subgroup, the 2-year DFS rate of patients with 3 or fewer, 4-9, and 10 or more negative lymph nodes was 17.3%, 39.1%, 52.6%, respectively. The 3-year DFS rate in this group was 4.2%, 6.0%, 17.1%, respectively (P < 0.001). In the T3N2M0 subgroup, the 2-year DFS rate of patients with 7 or fewer and 8 or more negative lymph nodes was 11.5% and 35%, respectively. The 3-year DFS rate of the sam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8 or more negative lymph node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0.8% vs. 5%, respectively; P = 0.015).CONCLUSION For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 stage T3N0-2M0, the number of negative lymph nodes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DFS. The number of negative lymph nodes may reflect the level of regio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or the accuracy of the pathologic staging.  相似文献   

20.
阴性淋巴结数目预测胃癌术后生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腾  华东  郁皓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101-103
目的:评价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区域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术后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选取有明确术后病理资料且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2M0、随访资料完整、术后无瘤生存时间超过6 个月的根治术后胃癌患者共485 例,按照不同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单独分组分析。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的因素,Kaplan-Meier 方法绘制术后无瘤生存曲线,并比较各组中无瘤生存率间的差异。结果: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独立影响胃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以及术后病理中阴性淋巴结数目。在T3N0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分别为1~4 枚和≥5 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 和55.6%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0 和24.9%(P=0.025);在T3N1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分别为≤3 枚、4~9 枚和≥10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7.3% 、39.1% 和52.6%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2% 、6.0% 和17.1%(P<0.001);在T3N2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为≤7 枚和≥8 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1.5% 和35.0%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0.8% 和5.0%(P=0.015)。 结论:对于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2M0 的胃癌病例,术后病理资料中阴性淋巴结数目可反映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以及评价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是影响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