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外科治疗的意义及疗效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外科治疗的意义及疗效。方法 分析52例(53眼)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53眼)和眶尖减压术(8眼)的治疗效果,随访6个月-3年。结果 21眼获视力改善(39.6%),其中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进而采取手术者14眼有效(14/37,37.8%),未经激素治疗即手术者7眼有效(7/16,43.8%);无光感者18眼获视力改善(18/49,36.7%),术前有残余视力者3眼有效(3/4,75.0%)。结论 外科治疗对提高TON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管内段视神经损伤所致视力障碍的诊断要点、疗效及影响愈后的因素。方法对26例(27侧)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继发视力障碍的患者,经眶部CT检查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鼻外开筛进路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结果该病的眶部CT检查总阳性率为667%,其中视神经管骨折阳性率为813%,视神经水肿阳性率为55.6%。伤后立即出现视力障碍者有效率为57.1%,非伤后立即出现视力障碍者有效率为833%。术中明确发现有视神经管骨折者有效率为56.3%,仅见视神经水肿者有效率为66.7%。手术时机愈晚,疗效愈差。结论眶部CT检查对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CT检查阴性不能除外该病;疗效与视神经损伤程度和手术时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自 1995年起进行鼻内窥镜下神经减压术(EOND)治疗视神经损伤 (TON)的 17例进行总结 ,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14~ 4 5岁 ,平均 2 0 .7岁 ,右眼13例 ,左眼 4例 ,形成 TON的原因包括 :交通意外 13例 ,高处坠落伤 3例 ,地震中的脑外伤 1例。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为 3到 87天。治疗前 6例患者无光感 ,5例患者视力低于 2 0 / 12 0 0 ,3例高于 2 0 / 12 0 0 ,3例患者视力无记录。经过大剂量激素治疗后 ,6例患者视力明显提高 ,8例无变化 ,3例没有记录。经过 EOND后 ,视力提高的患者 9例 ,保持不变的 6例 ,视力下降的 2例。方法 :当 TON患者…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在视神经管减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视神经管减压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18例视神经管损伤病人进行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18例病例中12例患者视力较前有提高。分别从术前的无光感,眼前手动,50cm指数,眼前手动,无光感、光感,无光感,眼前手动、无光感,光感、光感,无光感到术后视力恢复为0.2,0.3,0.3,0.4,0.06,0.3,0.1,0.7,0.12,0.4,0.1,0.03。结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为治疗视神经损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的并发症,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并发化脓性脑膜炎。1例并发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并发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122例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多数伴发眼眶骨折、颌面骨折、眼部及颅脑损伤,少数伴发全身其他部位损害。1例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者经抗生素治疗痊愈;1例并发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者经开颅手术后治愈,此2例患者视力均有明显提高;1例并发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者死于突发鼻腔大出血。结论:外伤性视神经病有可能并发严重的颅内疾患、眼眶骨折、颌面外伤和内脏及四肢损伤,应提高警惕,进行有效防范和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的疗效,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69例(70眼)确诊为TON并行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联合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将入院时视力分为无光感、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指数和能见标准视力表(0.02以上)5个级别,分别计为Ⅰ~Ⅴ级.入院视力Ⅰ级(无光感)者40眼,18眼因CT证实严重视神经管骨折,急诊行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22眼入院后先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入院视力I级以上者30眼,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的16眼行急诊手术;14眼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3 d后行手术治疗.随访3~12个月,观察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入院视力有光感者疗效显著优于入院视力无光感者(90.0%比27.5%),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8,P<0.001).入院视力Ⅰ级患眼,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视力提高者手术疗效(80.0%)优于无改变者(5.9%),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9,P<0.001).结论 对于无光感的患者,经药物冲击治疗后视力仍无改善者,手术疗效较差;治疗前视力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影像学检查有无视神经管骨折,不应作为是否手术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视神经病是闭合性头颅损伤常见的并发症。视神经在额眶筛复合体受外力作用时容易受损。经颅骨全息分析表明,这是由于静力作用于眉弓,作用力集中于眶尖和视神经”,随之视神经管变形、骨折、视神经周围血肿、视神经鞘膜下出血、凝血块压迫视神经,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视力减退或失明。少数患者可出现视神经断伤或轴索离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对创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意义、注意事项、手术技巧等.方法采用鼻内镜蝶筛窦进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变4例.结果4例患者中1例患者视力有较明显的提高,从术前的无光感到出院时眼前50 cm指数,1例从术前的无光感到术后的有光感,另2例术前无光感的患者术后随访至今未见改善.结论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是一种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微创、有效的手段,手术适应证可以适当扩大.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在视神经管减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视神经管减压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18例视神经管损伤病人进行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18例病例中12例患者视力较前有提高,分别从术前的无光感、眼前手动、50cm指数、眼前手动、无光感、光感、无光感、眼前手动、无光感、光感、光感、无光感到术后视力恢复为0.2、0.3、0.3、0.4、0.06、0.3、0.1、0.7、0.12、0.4、0.1、0.03。结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为治疗视神经损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外科治疗茎突异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茎突异常与咽部异常感觉的关系及手术疗效。方法对104例茎突异常的患者进行了茎突截短手术,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104例引起咽部异物感、咽痛等感觉的茎突异常,经手术治疗后74例(71.2%)的患者症状消失,13例(12.5%)的患者症状减轻,无效的患者17例(16.3%),有效率为83.7%(87/104)。X线检查显示茎突舌骨韧带骨化的5例症状消失,而茎突骨不连的8例中6例症状消失,2例无效。颈外进路手术时1例钳夹止血时误钳面神经,造成面神经麻痹,经过4个月保守治疗痊愈;1例发生手术时出血,止血不成功而行颈外动脉结扎术。口内进路手术的患者,1例手术后5h发生创面出血,重新行创面缝扎止血。结论茎突异常并不全部引起咽部异常感觉,对于茎突异常和咽部异常感觉的患者应该仔细检查,综合分析。如需手术治疗应提倡口内进路,注意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侧视神经损伤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对4例双侧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导致完全失明的患者采用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手术和综合性药物治疗,并分析其疗效.结果除1例伤后立即失明的患者外,其余伤后逐渐失明患者的视力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病例1伤后30 d手术,单侧视力从光感恢复至1.5;病例2伤后3 d手术,单侧视力从光感恢复至0.2;病例3伤后立即失明,双侧无光感,伤后6 d手术,双侧视力均无恢复;病例4伤后28 d手术,术前均无光感,术后左侧视力恢复至0.8,右侧恢复至0.2.结论对双侧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导致失明的患者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长时间失明者仍有恢复视力的可能性;伤后视力逐渐丧失或遗留残余视力是手术治疗有效的基本依据,伤后即刻失明者,视力恢复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对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应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者15例行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术前视力无光感者5例,光感者4例,眼前手动者3例,眼前数指者2例,视力0.1者1例。受伤至术前不足7d 4例,超过7d 11例。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 9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总有效率为60%,术前无光感眼有效率为20%,有光感以上视力者术后有效率为80%。结论 鼻内镜视神经减压对外伤性视神经管内段神经病疗效确切、较其他径路创伤较小,尽管超过创伤7d,仍然是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和最佳手术时间.方法 对1998年4月至2007年3月90例头部和(或)颌面外伤后发生93眼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接受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前对药物治疗均无反应或效果不佳.受伤至手术时间1~97 d,中位手术时间5.5 d.术前无视力71眼,有视力22眼(1眼光感,5眼眼前手动,13眼眼前指数,1眼视力0.04,2眼视力0.1).随访时间6 d~2年,中位随访时间8 d.结果 视神经减压术后35例(36眼,38.7%)视力有改善,53例(55眼,59.1%)无变化,2例(2眼,2.2%)视力下降.术前有视力的患者中,视力改善者达68.2%(15/22眼),外伤后立即或逐渐失明的患者中视力改善分别只有22.9%(8/35眼,仅2眼视力恢复到大于0.02)和36.1%(13/36眼,5眼视力恢复到大于0.02),术前有视力和无视力两组视力术后恢复差异非常显著(X2=11.864,P<0.01).无视力的患者中,伤后3 d内手术视力改善为41.2%(7/17眼),3 d后手术视力改善下降到25.9%(14/54眼),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6,P>0.05).不同受伤部位比较,视神经管内外侧壁同时骨折手术效果最好(55.6%,10/18眼),其次为内侧壁骨折(45.7%,21/46眼),最差为没有骨折(20%,4/20眼)和单纯外侧壁骨折患者(11.1%,1/9眼).结论 为了挽救患者视力,应尽早行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手术,即使伤后立即丧失视力也不要放弃手术治疗.但手术后所获得的满意的视力恢复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72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72例(73眼),采用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至手术时间1~57d,其中≤3d15例,4—7d37例,8—10d9例,11—15d5例,16~30d5例,〉30d1例。术前视力:光感以上18眼;无光感55眼。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5年。73眼中46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有效率63.01%。原无光感的55眼中,31眼视力有提高,有效率56.36%。有光感以上视力的18眼中,15眼视力有提高,有效率83.33%。术后全部患者术腔上皮化,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鼻内镜筛蝶窦入路视神经减压术进路简捷,损伤较小、疗效确切,且不遗留面部瘢痕,容易为患者所接受。对伤后时间较长、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视力损伤严重的患者,手术仍有挽救视力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经鼻外筛蝶窦径路行视神经减压术辅助药物治疗对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14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经鼻外筛蝶窦径路行视神经减压术的同时辅以大剂量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为 5 7.14% ,术中、术后无任何严重并发症 ;其中 2例伤后 8、11d手术 ,术后 6个月仍无光感。结论 :鼻外筛蝶窦径路行视神经减压术损伤较小 ,术野暴露充分 ,简易安全 ;同时辅以药物治疗 ,更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综合性治疗对外伤性失明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作外伤性视神经病(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动物模型,观察其电生理及形态学改变,为指导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只成年家猫进行视神经解剖观察;选择成年家猫30只.经上颌窦和鼻腔筛蝶窦双入路,用自制视神经管损伤器在内镜监视下损伤管内段视神经,建立TON模型。观察伤后瞳孔变化,监测损伤后1h、1d、3d、1周、2周及4周时的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变化,并分别于损伤后1d、3d、1周、2周及4周处死动物,观察视神经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损伤后有8只猫患眼出现Marcus—Gunn黑朦强直性瞳孔,其余22只患眼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不灵敏。VEP各波:1h、1d.3d、1周的N75P100、P100N145振幅降低超过50%,N75、P100及N145潜伏期延长超过10ms,2周以后的波形趋于一条直线。光镜下示视神经组织随时间推移而呈现空泡样变性,范围逐渐扩大,从伤后1d开始,视神经纤维束逐渐肿胀,纤维空泡变性;1周后空泡变性扩大为片状;至2周后出现大片空泡,并形成大空泡。电镜下示伤后1d视神经轴突内空泡变性,轴膜与髓鞘之间形成间隙,髓鞘松解;伤后3d轴突肿胀,空泡样变增多,髓鞘松解明显;伤后1周轴突髓鞘半环行套叠,泡状解离,有大量崩解产物出现,轴突呈空泡样和均质状,微丝、微管消失;伤后2周髓鞘呈现“洋葱皮”样改变;4周后髓鞘向心性扩展挤压,轴浆消失,整体崩解。结论家猫外伤性视神经病模型与临床视神经损伤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可以进行后续治疗等相关研究。伤后1d以上的视神经病理生理改变基本一致,只是量和度有所不同,故视神经损伤后应及早进行手术减压,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