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脑红蛋白(Ngb)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模型组以及电针治疗组,选用改良双侧CCA阻断法(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3天和针刺治疗结束后,使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水平,Tunel法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并检测各组海马中的ATP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Ngb和HIF-1α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p53RFPmRNA、NgbmRNA、HIF-1α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受损,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增加,Ngb水平应激性升高(P<0.05),HIF-1α表达水平增高(P<0.05);较模型组,针刺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元凋亡情况显著改善,ATP浓度增加,p53RFPmRNA下将,Ngb和HIF-1α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针刺可以通过增加海马区Ngb和HIF-1α的表达水平,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从而改善血管痴呆模型动物学习记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井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4VO法制备V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每组各8只,通过跳台试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CREB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低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与药物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但不及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和药物组无差异(P0.05);CREB的表达模型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电针井穴可能通过增加VD大鼠海马CA1区CREB的表达,保护神经元,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功能恢复及海马区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康复组20只、制动组20只和假手术组5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降血压法制作VD大鼠模型.3组分别于术后第27,28天以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核糖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区NCAM的表达.结果 水迷宫试验结果 显示,康复组学习记忆能力优于制动组,康复组NCAM在海马区的表达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在第7,14天时间点康复组较制动组和假手术组均有明显增加.结论 康复训练可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海马上NCAM的表达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功能恢复及海马区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康复组20只、制动组20只和假手术组5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降血压法制作VD大鼠模型.3组分别于术后第27,28天以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核糖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区NCAM的表达.结果 水迷宫试验结果 显示,康复组学习记忆能力优于制动组,康复组NCAM在海马区的表达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在第7,14天时间点康复组较制动组和假手术组均有明显增加.结论 康复训练可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海马上NCAM的表达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功能恢复及海马区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康复组20只、制动组20只和假手术组5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降血压法制作VD大鼠模型.3组分别于术后第27,28天以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核糖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区NCAM的表达.结果 水迷宫试验结果 显示,康复组学习记忆能力优于制动组,康复组NCAM在海马区的表达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在第7,14天时间点康复组较制动组和假手术组均有明显增加.结论 康复训练可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海马上NCAM的表达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功能恢复及海马区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康复组20只、制动组20只和假手术组5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降血压法制作VD大鼠模型.3组分别于术后第27,28天以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核糖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区NCAM的表达.结果 水迷宫试验结果 显示,康复组学习记忆能力优于制动组,康复组NCAM在海马区的表达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在第7,14天时间点康复组较制动组和假手术组均有明显增加.结论 康复训练可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海马上NCAM的表达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功能恢复及海马区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康复组20只、制动组20只和假手术组5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降血压法制作VD大鼠模型.3组分别于术后第27,28天以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核糖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区NCAM的表达.结果 水迷宫试验结果 显示,康复组学习记忆能力优于制动组,康复组NCAM在海马区的表达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在第7,14天时间点康复组较制动组和假手术组均有明显增加.结论 康复训练可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海马上NCAM的表达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功能恢复及海马区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康复组20只、制动组20只和假手术组5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降血压法制作VD大鼠模型.3组分别于术后第27,28天以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核糖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区NCAM的表达.结果 水迷宫试验结果 显示,康复组学习记忆能力优于制动组,康复组NCAM在海马区的表达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在第7,14天时间点康复组较制动组和假手术组均有明显增加.结论 康复训练可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海马上NCAM的表达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功能恢复及海马区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康复组20只、制动组20只和假手术组5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降血压法制作VD大鼠模型.3组分别于术后第27,28天以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核糖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区NCAM的表达.结果 水迷宫试验结果 显示,康复组学习记忆能力优于制动组,康复组NCAM在海马区的表达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在第7,14天时间点康复组较制动组和假手术组均有明显增加.结论 康复训练可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海马上NCAM的表达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功能恢复及海马区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康复组20只、制动组20只和假手术组5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降血压法制作VD大鼠模型.3组分别于术后第27,28天以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核糖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区NCAM的表达.结果 水迷宫试验结果 显示,康复组学习记忆能力优于制动组,康复组NCAM在海马区的表达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在第7,14天时间点康复组较制动组和假手术组均有明显增加.结论 康复训练可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海马上NCAM的表达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四血管阻断(four-vesselocculusion,4VO)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R)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改良的Pulsinelli's4VO法建立大鼠VD模型;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和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海马NM-DAR1mRNA的表达。结果VD组大鼠的主动回避反应(activeavoidanceresponse,AAR)在2周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4周和2个月时更加明显(P<0.01),海马脑片LTP的诱导出现明显障碍;VD组2周时CA1和CA3区NMDAR1mRNA表达较对照组增高,DG区无明显改变;4周和2个月时海马各区表达均减低。结论大鼠海马区NMDAR与学习记忆有关,在脑缺血的早期表达增高介导了兴奋毒性作用;但在缺血后期,NMDARmRNA表达减低可能与学习记忆损害有关,为进一步进行NMDAR拮抗剂和激动剂治疗VD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p38MAPK磷酸化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两血管法(2VO)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60只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养血清脑颗粒组。养血清脑颗粒组给予2 g·kg-1·d-1的养血清脑颗粒溶液2 ml灌胃,血管性痴呆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2 ml生理盐水灌胃,1个月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测试各组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观察大鼠海马区p38MAPK磷酸化变化。结果第1、2、3天养血清脑颗粒组大鼠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明显小于模型组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养血清脑颗粒组大鼠原平台象限时间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的比较:养血清脑颗粒组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抑制海马区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而实现的,这可能是养血清脑颗粒参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n,VD)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12h组(VD12h)、模型1d组(VD1d)、模型3d组(VD3d)、模型7d组(VDTd),每组12只。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结果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在12h组、1d组、3d组、7d组均明显下降。Western印迹显示在VD12h组iNOS的表达上调,VD1d组进一步升高,保持这一水平至第7天。免疫组化见iNOS在正常组大鼠海马CA1区中有很弱的表达,在VD12h组、1d组、3d组、7d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iNOS可能参与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是构成血管性痴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的记忆功能及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影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V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采用纯种雄性Wistar大白鼠49只,体质量220~280 g(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供给).干预成年Wistar雄性大鼠4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VD模型组(n=40).用避暗试验测定假手术组和VD模型组手术7 d后的学习、记忆功能.将出现明显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36只V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及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9只动物,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 mL/100g、银杏叶提取物100,150,200 mg/kg灌胃10 d后,再用明、暗箱装置测定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用胆碱酯酶染色观察了各组大鼠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密度.主要观察指标①GBE对VD大鼠避暗试验的影响.②CA1区胆碱能纤维染色的结果.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训练中错误次数明显增多,遭受电击的累积刺激时间(cumulated stimulation time,CST)明显延长;记忆测试中小鼠从放入明室到进入暗室遭受电击的步入潜伏期(step through latency,STL)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多,CST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学习训练中小鼠首次遭受电击后从暗室逃入明室的逃避潜伏期(escapelatency,EL)明显缩短,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1);记忆测验中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STL明显延长,EL明显缩短,CST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减少.在光镜下可以观察到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纤维密度明显稀疏,吸光度明显降低(P<0.01).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纤维密度明显变密,吸光度明显升高(P<0.01),表明GBE可以增加VD大鼠海马CA1区乙酰胆碱的含量.结论GBE对VD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胆碱能纤维的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结构特点,探讨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 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利用 Morris水迷宫和 Y型电迷宫检验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透射电镜和形态计量法分析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 Gray Ⅰ型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结果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 CA1区 Gray Ι型突触的体积密度、面积密度、比表面、面数密度、突触界面曲率、突触间隙宽度和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分别为 [0.051± 0.016,(0.298± 0.130) μ m2/m3,(5.884± 1.203) μ m2/m3,(3.285± 1.113)个 /85.05 μ m2,1.048± 0.060,(13.97± 0.386) nm和 (33.33± 0.86) nm],比假手术对照组 [分别为 0.088± 0.019,(0.712± 0.815) μ m2/m3,(9.020± 1.915) μ m2/m3,(6.330± 1.258) 个 /85.05 μ m2,1.103± 0.268,(25.40± 0.92) nm和 (47.73± 1.15) nm]减小,血管性痴呆大鼠与假手术对照组突触平均面积分别为 (1.573± 0.343) m2和 (1.202± 0.145) m2. 结论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使大鼠海马 CA1区 GrayΙ型突触数量减少和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神经病理及其胆碱能机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VD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老龄大鼠VD模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穿梭箱试验、神经病理检查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2月后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缺血4月后更明显;海马CA1区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及其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且与学习记忆障碍呈正相关。结论多发性脑梗死、进行性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退变以及白质损害是VD的病理基础;额叶皮层和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害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绞股蓝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具有脑保护功能,血管性痴呆大鼠同样具有海马神经元的缺血缺氧性损伤,绞股蓝对此是否也有保护作用 ? 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皂苷( gypenosides, GP)对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D)大鼠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阳性神经元及核酸的保护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研究. 地点和对象研究在武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 ,二级雄性 wistar大鼠 30只,体质量 240~ 260 g,由天津市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干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 30只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给药组.模型组用改进的 Pulsinelli 4-血管阻断方法建立大鼠 VD模型.给药组灌胃给药 GP 200 mg/kg,按照大鼠 VD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手术.对照组同样进行手术但不灼烧颈动脉,不夹闭颈总动脉. 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海马 nNOS表达.②大鼠海马 DNA和 RNA荧光染色强度. 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 CA1区和 CA3区 nNOS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 20.47± 4.22)个和( 25.47± 3.52)个,明显少于对照组 [(24.73± 5.72)和( 37.13± 5.10)个 ]( P< 0.05), DNA和 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反映 DNA和 RNA含量)也明显减弱.给药组海马 CA1区和 CA3区 nNOS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 30.00± 3.63)个和( 38.00± 5.00)个,比模型组明显增多( P< 0.001);给药组海马 DNA和 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强于模型组,且与对照组相似. 结论 GP可明显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 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对海马神经元 DNA和 RNA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雨  李彤  胡艳兵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2):1889-1891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D)大鼠形成过程中PSD-95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备VD大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衡量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大鼠海马PSD-95的表达。结果随缺血时间延长,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缺血4周后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1);PSD-95的表达随缺血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改变,缺血2周时表达最多,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1),此后逐渐减少,并明显低于对照(P0.01),缺血16周时表达最少。结论 PSD-95的表达变化与VD的发生发展有关,PSD-95将成为治疗VD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艾地苯醌组,各20只。采用改良双血管阻断(2-VO)法建立大鼠VD模型,艾地苯醌组大鼠腹腔注射艾地苯醌,10 mg/kg,1次/d,连续给药30 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测定海马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P38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模型组逃避潜伏期长于假手术组和艾地苯醌组(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少于假手术组和艾地苯醌组(P<0.05);艾地苯醌组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原平台次数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AP-43和触素P38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其他2组(P<0.05);艾地苯醌组GAP-43和触素P38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2组(P<0.05)。电镜下可见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突触结构受损,艾地苯醌组大鼠海马组织区突触数量丰富,结构基本完整。结论:艾地苯醌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突触相关蛋白GAP-43和突触素P3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运动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及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5只,血管性痴呆组10只,血管性痴呆+运动训练组10只。用电生理学方法检测在体海马CAI区LTP。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血管性痴呆+运动训练组大鼠较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水迷宫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缩短,但仍长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大鼠LTP诱导明显受到抑制,血管性痴呆+运动训练组大鼠较血管性痴呆组大鼠LTP诱导明显改善.但仍比对照组差(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LTP诱导障碍,运动训练可提高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增强LTP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