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验证颌面美容整形手术器械——颌面肥大塑形器(专利号:ZL02235963)在下颌角肥大矫正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2002年6月~2008年9月,笔者对512例下颌角肥大求术者在局麻下使用该专利器械施行下颌角肥大矫正术,手术完全采用磨削法对肥大下颌角进行塑形。观察统计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面部轮廓改形效果。结果:512例求术者中无一例神经、血管意外损伤发生。术中便于操作,术后恢复快、改形效果好。结论:颌面肥大塑形器设计合理,安全性高,大大降低了手术的危险系数,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在下颌角肥大矫正术各部位骨质截除的临床应用方法、效果和价值.方法 下颌角肥大美容就医者30例,其中男5例,女25例,均采用鼻插管全身麻醉,口内切口,骨膜下分离充分显露下颌骨,注意妥善保护颏神经,根据不同类型下颌角肥大的术前设计,用超声骨刀分别或同时进行下颌角截骨、下颌缘截骨、下颌骨外板劈除等操作.结果 超声骨刀可以完全截断下颌角骨质,顺利完成下颌角整形截骨的各项操作,比传统的刀锯更加精确,截骨曲线流畅.所有受术者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意外损伤及骨折现象,术后随访1年,截骨线条美观,外形稳定,形态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超声骨刀进行下颌角肥大矫正术,可较好地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但较传统刀具,超声骨刀截骨时间略长,必须熟悉与刀具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手感.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39例,均为女性,年龄19~20岁,均为双侧下颌角肥大.  相似文献   

4.
口内进路下颌角及咬肌肥大矫正术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为了避免面部留有切口疤痕,寻找出一种简单方便的回内进路手术方式。方法:口内进路、用skruber摆动锯截除肥大的下颌角,来复锯经日内补充截除骨断面下部骨突起及部分骨下绿,再用长柄骨磨头进一步磨改。结果:12例患者面形改善明显。结论:下颌角及咬肌肥大采用正颌外科技术经单纯的日内进路不需作辅加切口即能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口外切口下颌角肥大整形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方法:根据下颌角肥大,是否伴有咬肌肥大、面颊部肥胖等因素,采用局麻、口外切口,分别进行下颌角截骨、切除部分咬肌、面部吸脂等治疗结果:1998年5月-2002年1月,共收治下颌角肥大患者22例,随访1-4年,面形均获得改善,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门诊即可进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美容手术。  相似文献   

6.
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在下颌角肥大矫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术在下颌角肥大矫治中的临床效果,并且比较传统与改良的各种下颌角截骨手术方法的利弊.方法对1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根据其临床分型,分别施行口内入路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术,必要时辅以下颌角全层截骨.结果术后对1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6个月至2年的随访,双侧下颌角间距有明显缩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之比平均从87.64%下降到82.78%,并且术后下颌骨升支与体部的角度接近正常,侧面观形态自然,弧线优美,体表无瘢痕.结论该手术方法不仅能有效矫治以下颌角肥大为表现的下面部过宽,而且术后保持了正常下颌骨侧面应有的自然形态,达到了下颌截骨术后下颌骨整体形态的协调美观,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下颌角肥大矫治术式.  相似文献   

7.
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矫正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口内入路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肥大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应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矫正60例中重度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外侧骨板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10例轻中度下颌角肥大,通过X线头影测量评价疗效.结果 下颌角弧形截骨组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9.491±6.277)°,下颌平面角角度为(34.447±5.068)°,下颌升支后缘切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前下交角角度为(92.702±5.520)°,面下部宽度为(10.797±0.688)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近于正常人群.下颌角外侧板矢状劈开截骨组术后面下部宽度为(11.200±0.675)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3.444±3.468)°,下颌平面角为(30.444±3.664)°,下颌升支后缘切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前下交角为(95.333±3.00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容貌较术前均有明显改观,无下齿槽神经损伤、下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下颌角肥大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截骨方法,可有效矫治下颌角肥大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微创矫正下颌角肥大手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0例下颌角骨性肥大的求美者,设计了内窥镜下经口内小切口入路微创下颌角整形术的方法.结果 20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恢复时间短、双侧对称,美容效果良好.结论内窥镜下微创下颌角肥大矫正术是安全可靠、创伤小、操作精确的下颌角整形技术.  相似文献   

9.
内窥镜下微创下颌角肥大矫正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微创矫正下颌角肥大手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0例下颌角骨性肥大的求美者,设计了内窥镜下经口内小切口入路微创下颌角整形术的方法。结果20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恢复时间短、双侧对称,美容效果良好。结论内窥镜下微创下颌角肥大矫正术是安全可靠、创伤小、操作精确的下颌角整形技术。  相似文献   

10.
耳后微创切口行下颌角肥大矫正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颌角肥大致面部呈方形 ,可使女性呈现男性化面容 ,失去女性应有的妩媚、清秀、温柔的外貌 ,不符合东方民族以“瓜子脸”为美的审美观。我们采用基础麻醉联合局部肿胀麻醉 ,经耳后微小切口行下颌角肥大矫正术 ,取得了良好效果。1 一般资料本组共 15例 ,其中双侧下颌角肥大 13例 ,单侧肥大 2例 ,年龄 19~ 35岁 ,均为女性。2 手术方法2 1 术前拍下颌骨正侧位及曲面断层X线片。以美蓝描绘出下颌角肥大及需凿除的范围 ,从耳垂中点后方 1cm处设计 1cm长的斜行切口 ,距离肥大下颌角约为 1 5~ 2 5cm。术前 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 5 0mg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口内入路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肥大的适应证及疗效分析。方法:应用下颌角全层截骨术矫正15例后下突出型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15例外翻型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全层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术联合应用矫正15例复合型下颌角肥大,通过X线头影测量评价疗效。结果:下颌角全层截骨组: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4.87±2.54)°,下颌平面角为(31.32±2.03)°,升支平面角为(92.31±0.82)°,面下部宽度为(10.14±0.37)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近于正常人群。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组:术后面下部宽度为(10.01±0.40)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3.40±1.97)°,下颌平面角为(32.33±1.23)°,升支平面角为(92.33±0.7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角全层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术联合应用组: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6.34±3.01)°,下颌平面角为(31.53±1.50)°,升支平面角为(92.09±0.79)°,面下部宽度为(9.97±0.40)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容貌较术前均有明显改观,无下齿槽神经损伤、下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下颌角肥大,需采用其相对应的术式,方可有效矫正下颌角肥大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锥束CT在下颌角肥大整形术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例青年女性行锥束CT扫描,获得DICOM格式的三维重建数据,将数据导入Invivo 5 软件,显示下颌神经管走行,并测量下颌神经管距下颌升支后缘及下颌骨体下缘的距离.选择临床11例下颌角肥大的患者,术前进行锥束CT扫描,定位下颌神经管,并进行弧形截骨线设计,指导临床操作.结果 下颌神经管与下颌后缘及下缘的距离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下颌升支前缘水平至第一磨牙水平所对应的距离逐渐减小,至第一磨牙后缘水平所对应的距离最小,左侧为(8.93±1.78)mm,右侧为(8.16±1.51)mm,之后距离逐渐增加.下颌神经管距下颌角最短距离,左侧为(19.25±3.79)mm,右侧为(19.15±3.17)mm.临床应用CBCT可术前准确定位下颌神经管,并辅助截骨设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锥束CT可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提供准确的下颌神经管解剖影像,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CTA影像测量下颌角周围动脉与下颌角手术的解剖关系,为避免手术中损伤下颌角周围动脉提供指导。方法:选择30名正常成人下颌角及周围血管CTA扫描图像,应用ADW4.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面动脉距下颌角点;颈外动脉距下颌角点、颈外动脉距下颌骨升支后缘各点的三维解剖位置。结果:面动脉距下颌角点的距离为(28.26±8.34)mm;颈外动脉据下颌角点的距离为(18.66±6.34)mm;颈外动脉在下颌角点上10mm处距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为(12.28±5.12)mm;在下颌角点上20mm处距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为(9.58±5.42)mm;在下颌角点上30mm处距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为(6.38±4.12)mm,在下颌角点上40mm处距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为(3.46±2.56)mm,左右侧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下颌角截骨或磨削手术时应注意面动脉和颈外动脉的损伤,位置越高颈外动脉距下颌升支边缘越近。手术安全范围应控制在距下颌角点上30mm以内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自行设计的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的疗效.方法 自2007年以来,应用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对50例下颌角肥大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5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术后正、侧面效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仅1例术后发生局部血肿,予以清创处理,恢复良好.结论 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口内入路下颌角碎骨矫治下颌角肥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3月至2004年1月,我们采用口内入路高速旋转碎骨的手术方法,去除肥大的下颌骨24例,通过临床观察及随访发现,该高速旋转碎骨法.不仅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而且术中视野暴露清楚、去除下颌骨的量及弧形容易掌握,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下颌角肥大矫治术及其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下颌角肥大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1996~2001年采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治疗下颌角肥大203例,其中19例同时行颧骨截骨降低术,18例行颏成形术,11例行下颌角截除骨质隆颏术,2例行颏下吸脂术,29例行颊脂垫取出术。结果 203例中发生并发症者9例,包括出血及血肿、感染、颏神经损伤、口唇拉伤后增生性瘢痕、双侧不对称及下颌角形态不良。结论 手术治疗下颌角肥大不但要求术前精确设计,手术中还要严格无菌,以免发生髁突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下颌角肥大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敏  归来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7):866-870
下颌角肥大是亚洲人常见的美容问题,由于其男性化面容,不符合东方民族以“瓜子脸”为美的审美观,近年来要求整形美容者日渐增多,目前下颌角截骨手术已成为亚洲国家非常流行的手术。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发展及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下颌角肥大整形术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有  相似文献   

18.
口内外联合小切口下颌角肥大整形术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联合微小口内切口及口外切口行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方法:对32例下颌角肥大患者,通过口内微小龈颊沟切口行咬肌止点剥离,酌情切除部分咬肌;通过口外微小下颌缘下切口行翼内肌止点剥离及下颌角矢状或弧形截骨术。结果:术后切口无明显瘢痕,无并发症,下颌角外观光滑自然,形态及手感良好,X线摄片检查见下颌角截除效果好。结论:微小口内外联合切口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具有瘢痕轻微及手术效果良好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1993~1996年共收治下颌角肥大畸形患者13例,均为单纯性下颌角骨质异常增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手术方法采用口腔内进路切除肥大的下颌角,同时也强调了口内进路辅助口外小切口的优点,阐述了手术的关键在于骨质去除量的多少,讨论了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治疗下颌角肥大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1月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行下颌骨截骨术治疗下颌角肥大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36岁,平均25岁。单纯下颌角肥大14例;伴咬肌肥大3例,双侧不对称1例。下垂型6例,外翻型9例,内翻型3例。根据下颌角肥大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术前在三维重建工作站上设计并模拟手术过程,标记截骨线及测量截骨量。结果术中无下颌骨骨折发生。术后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麻痹1例,3个月后恢复正常。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6个月。术后6个月获满意15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1例(双侧不对称)。结论根据CT三维重建技术得到头颅三维模型行术前设计可以提高手术准确性,以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