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薷,又名香茹、西香薷,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产于江西。中医认为,香薷性味辛、微温,入肺、胃经,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之功,本品外能发散风寒而解表,内能祛暑化湿而和中,性温而不燥烈,发汗而不峻猛,故暑天感邪而致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腹痛,吐泻者尤多适用,故《本草纲目》言“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然暑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发汗解热作用,并…  相似文献   

2.
第五章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治疗暑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暑剂。一、祛暑清热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病,见有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证。常用方剂为清络饮。清络饮原治暑温发汗后,余邪不解者,以及“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暑为阳邪,最易伤气耗津,治应寒凉撒热,以清解其邪。但本方证邪轻病浅,只须辛凉轻清,以  相似文献   

3.
[清热祛暑剂 ]土藿香汤 :组成 :土藿香 2 0g ,滇香薷10g ,鸡肝散 15g ,三条筋叶 10g。功效 :祛暑解表 ,化温和中。方解 :方中土藿香、滇香薷辛微温 ,气味芳香 ,以解表散寒祛暑利湿为主药 ;鸡肝散行气除满 ,燥湿化滞为辅药 ;三条筋叶清暑和中 ,兼能化湿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能祛暑化湿和中 ,是清热祛暑之良方。适应证 :暑月乘凉饮冷 ,外感于寒 ,内伤于湿。症见恶寒 ,头重头痛 ,无汗胸闷 ,或腹痛吐泻 ;舌苔白腻、脉浮等。[民族民间药物基源 ]  土藿香 :为唇形科防风草属植物土藿香Anisomelesindica (L .)O .Ktze .…  相似文献   

4.
黄文政治疗暑病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政教授是津城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对内科杂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笔者跟从黄文政教授1年余,亲历黄老辨证之精,现将黄教授夏季治疗暑病的经验介绍如下。经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夏至之后,气候炎热,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易感暑热病邪而发病。湿热之邪易相兼为病,故暑多挟湿;夏暑炎热,每多喜纳凉饮冷,又易兼表寒;暑为阳邪,暑热病热势高,易伤津耗气。故黄文政教授认为对于暑病的治疗,必须在辨明偏湿、偏热之后,再行施治。夏月感寒,应祛暑解表,…  相似文献   

5.
香薷,辛,微温,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历代医家皆用作夏令解表之圣品。“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故有夏令麻黄之美称。对于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1.麻黄与桂枝:相伍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证。麻黄偏于表实无汗及喘咳;桂枝偏于表虚有汗;两药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2.桂枝与白芍:二药相伍主治表证不解、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增强调和营卫之功。 3.紫苏与生姜:用于风寒感冒,并解鱼蟹中毒。 4.荆芥与防风:同治风寒感冒;又治风疹瘙痒。 5.防风与羌治:二药相伍其祛风作用尤佳,亦常用于风湿痹证。 6.白芷与藁本:用于风寒感冒之头痛、巅顶痛并连及齿颊等证。 7.辛夷与苍耳:二药伍用主要用于散风寒,通鼻窍,治  相似文献   

7.
香薷紫苏均辛温而芳香,发散表邪。二药发散力不及麻黄、桂枝强。紫苏长于发散风寒,多用治外感风寒无汗之轻证。尚能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香薷长于发汗解暑,多用治夏月阳气受遏,发热无汗之阴暑证。尚能化湿和中。香薷扁豆均能化湿,和中,用于夏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致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腹痛吐泻等,常同用,如三物香薷饮。香薷解暑化湿作用胜于扁豆。且能利水消肿。扁豆和中升清作用胜于香薷,且能健运脾土。荆芥紫苏均辛温,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紫苏散寒力胜,偏入气分,且理气宽中,又能安胎。理气方中常用之。荆芥祛风力胜,亦入血分,炒炭能止血,又能透疹。理血  相似文献   

8.
暑温证治     
前言暑温是发生在夏秋暑季的一种热病。清代吴鞠通说:“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搏而为暑。”“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病成。”“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因此,暑温病的成因是“热与湿搏”而热胜于湿所致,这点是必须首先加以明确的。现代所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很多地方和暑温病相似。从季节上看,  相似文献   

9.
《和剂局方》香薷散方后服法注明,服用香薷须“水中沉冷”,近来有些书也标明使用香薷需要冷服。笔者以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香薷为辛温之品,有发汗解表之力,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暑气内伏所致暑湿外感之证。香薷外能发汗解表散寒,内能调中祛暑利湿,故李时珍谓其为“夏月之麻黄”。据临床实践,用香薷治暑湿外感,除有呕吐症状的患者必须冷服外,一般仍宜温服,以助其辛温发散之力,不必拘泥于“水中沉冷”的服法。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一般所谓的暑症,其所包括范围甚广,广义言之,凡属夏季之一切热性病,均可以包括在暑症范围之中,素问热病论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署。”王綸明医杂著谓:“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乃因暑而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吴鞠通温病条辨谓:“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景岳全书谓:“暑本夏月之热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温病、翟乱吐泻,腹痛泻  相似文献   

11.
一、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学习中药学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使用的一部份天然的药物。因此,中药同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祖国医学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地便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清火等的作用;中医理论有表、里、虚、实、寒、热等证型,中药相应地有解表、攻里、补虚、泻实、祛寒、清热等功效。所以,只有掌握了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味药物的性能、功用、主治,并且推断出它们的禁忌证。例如:麻黄这味药,是以发汗解表为主要功效,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而发汗可以伤津损阳,因此,疮家、淋家、失血、阳虚自汗以及阴亏津乏等证,自当慎用或忌用。  相似文献   

12.
<正> 解表发散药的主要作用是使人体出汗或微出汗以发表散邪,解除表症。常用药物有辛温发散,辛凉发散之分。(一)辛温解表发散药[麻黄、桂枝、细辛]均有较强的发汗解表之力。但麻黄、桂枝均散太阳经肌表风寒,细辛善散少阴经风寒。发汗作用麻黄大于桂枝,故麻黄适用于无汗的表症,桂枝不论有汗  相似文献   

13.
<正> 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且多闭窍动风之变,常见挟湿之证。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对暑温的论治有很多独到之处。兹就书中关于暑温的主要治法归纳分析如下。一、辛寒消气上焦篇第26条云:“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吴氏认为,暑为火热之气,其性酷烈,传变较快,故暑邪侵入人体  相似文献   

14.
柯新桥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494-1496
本文根据中医发热的病因病机特点,而将退热之法归类为发汗解表、和解表里、攻下泄热、清营凉血、清利湿热、清热祛暑、清热解毒、滋阴泻火、甘温益气、活血化瘀、引火归源等十五大治疗方法,以备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辛药发微     
用药物性能之偏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之偏,为药物治病的总则.然而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对五味有不同的亲和作用,《内经》以五走五入予以归纳.其中“辛入肺”“辛走气”是对辛味药的入肺调气功能的高度概括,也是医家用之解表发汗、理气解郁的理论依据.然而辛味药的治疗作用,绝非解表发汗的常法所能概.而辛能通闭散结,辛能润燥,辛能散湿,辛助肝用等,常被医界所忽略.有鉴于此笔者仅就近十年来用辛味药治愈的疾病予以总结报导,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暑温(附:中暑)定义夏令感受暑热之邪、而病偏于热者,谓之“暑温”。以发病急、演变速、起病即现气分大热为其临床特征。属即时而感的新感温病。病因、病机夏月暑热当令,气候炎热,若遇饥饱劳倦之时、或元气素亏之人,机体不耐盛暑火热之气,暑邪乘隙而入。盖暑性属火属热,最易伤及气分、消烁津液,故发病急骤,传变急速,开始时,亦可不现卫分症状而迳入气分。又因感受不同,临床上有兼寒、挟湿之异。辨证施治1.暑热在气:1)气热炽盛:主证有头  相似文献   

17.
张景岳云:“夏月盛暑之时,必令身有微汗,此养生之道最得时宜者也”。夏月当汗而无汗为病态,在暑病中为数不少。究其原因,常由平素气血不足,又贪凉饮冷所致。故治宜温散。但由于各人体质不同,所以治法也各有异。大凡阴虚之人,须滋阴与发汗同用,才能不复伤阴而两全,阳虚之体,发汗之中  相似文献   

18.
王宇锋 《中医杂志》2005,46(2):100-101
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是其为长夏湿热困胃而创的一首方剂,对夏月湿困脾胃和暑伤元气者用之尤宜,多用治暑邪干卫,身热、自汗、胸闷、便溏等症.  相似文献   

19.
湿温病素有"禁汗"之说,而麻黄有"发汗峻药"之称,能否用于湿温病历来存在仁智之见。文章据诸多医家之论述及临床应用,提出湿温病并非一概"禁汗",且麻黄发汗之力的强弱,可通过控制用量与合理配伍以调节,故湿温病不必禁麻黄。在湿温病兼寒湿束表时,配伍麻黄可助解表祛邪;兼肺气闭郁之咳喘时,伍之可助止咳平喘;湿重热轻、气滞湿阻之象明显时,伍之可收行气祛湿之功。并对其注意事项进行了阐释,最后举两则医案为例。  相似文献   

20.
黄元御论治湿病强调阳衰脾虚湿盛的基础体质,当外感邪气引动内生湿邪,则易形成湿病;提出治湿当内通膀胱,外开汗孔,表里双解,以紫苏叶和浮萍解表发汗,并重视药物的服用方法以及粥药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