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某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数据核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剖析项目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提高临床试验质量,为同行提出参考。方法:收集某机构16个项目数据核查发现的问题,对照"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要点"进行分类,对16个项目数据核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11个项目存在违反数据核查要点的问题53项,其中在受试者的筛选/入组相关数据链的完整性方面存在问题7项(占13.21%);在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与试验过程的真实完整性方面存在问题2项(占3.77%);在临床试验过程记录及临床检查、化验等数据的溯源方面存在问题29项(占54.72%);在CRF中违背方案和严重不良事件例数等关键数据方面存在问题2项(占3.77%);在试验用药品管理过程与记录方面存在问题9项(占16.98%);在临床试验的生物样本采集、保存、运送与交接记录方面存在问题1项(占1.89%);在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和总结报告与锁定的数据库一致性方面存在问题3项(占5.66%)。结论:本次分析显示,某机构在临床试验过程记录及临床检查、化验等数据的溯源方面、受试者的筛选/入组相关数据链的完整性方面和药品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加强对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确保临床试验质量,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数据核查发现的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剖析项目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提高临床试验质量,为同行提出参考。方法:收集某机构16个项目数据核查发现的问题,对照"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要点"进行分类,对16个项目数据核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11个项目存在违反数据核查要点的问题53项,其中在受试者的筛选/入组相关数据链的完整性方面存在问题7项(占13.21%);在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与试验过程的真实完整性方面存在问题2项(占3.77%);在临床试验过程记录及临床检查、化验等数据的溯源方面存在问题29项(占54.72%);在CRF中违背方案和严重不良事件例数等关键数据方面存在问题2项(占3.77%);在试验用药品管理过程与记录方面存在问题9项(占16.98%);在临床试验的生物样本采集、保存、运送与交接记录方面存在问题1项(占1.89%);在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和总结报告与锁定的数据库一致性方面存在问题3项(占5.66%)。结论:本次分析显示,某机构在临床试验过程记录及临床检查、化验等数据的溯源方面、受试者的筛选/入组相关数据链的完整性方面和药品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加强对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确保临床试验质量,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梳理既往接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Center for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of NMPA,CFDI)临床试验数据的现场核查情况,分析和探讨2020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 Practice, GCP)实施后,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常见问题的关注点及要求,以期为临床试验的实施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自2015年7月22日以来接受CFDI数据现场核查的不合格情况,共计21个项目接受临床试验核查,不合格项135条。针对既往不合格项中的常见问题,分析2020版GCP和现场核查的关注点及要求。结果:既往不合格项主要集中在过程记录及检查检验数据溯源、方案执行、安全性事件记录、试验用药品的管理与记录、生物样品流通管理、相关数据链的完整性等方面。2020版GCP与现场核查要点对于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常见问题与既往要求有较大差异。结论:在新形势下,需改变既往观念和规则,根据2020版GCP和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的关注点及要求开展药物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内眼用制剂临床试验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眼用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的所有眼用制剂项目信息,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临床试验项目登记的剂型与数量、申办者、研究分期、适应证、创新药研发现状、临床试验药物上市情况、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等信息,分析国内眼用制剂临床试验的特点。结果:(1)平台共登记了73项临床试验;(2)药物剂型以注射剂及滴眼剂为主;(3)适应证以黄斑水肿、黄斑变性等眼底病变为主;(4)创新药物共有12种(2种为化学药物创新药、10种为生物制品创新药),8种生物制品通过抗VEGF治疗眼底病变;(5)承担项目数量前3位的申办者中,2个为国内企业,1个为外资企业;(6)除创新药物外,其余24种临床试验相关药物中,有7种药物已完成试验并于国内上市;(7)国际多中心试验共14项,其中由国内企业申办的仅2项。结论:我国眼用制剂的项目数量逐年稳步增长,其中治疗眼底疾病的生物制品为研发热点;国内企业申报项目数量较多,但国内企业发起的国际多中心试验仍需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提高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本文探讨电子信息化系统在临床试验中的功能及建设思路。方法: 分析早期临床试验管理方式的弊端及目前临床试验使用电子信息化系统的现状。结果: 找出目前电子化信息系统需改进之处。结论: 电子信息化系统在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提高临床试验整体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Rxiv、中国知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 trials.gov等数据库截止至2020年4月29日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共纳入20项研究,随机对照研究8项,非随机对照研究3项,回顾性队列研究3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4项,观察性研究2项,合计2 299例患者。评价的药物包括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羟氯喹、法匹拉韦、阿比多尔、达诺瑞韦、疏风解毒胶囊和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所评价的抗病毒药物均未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对COVID-19的优越疗效。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和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能明显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方面,需要特别关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和瑞德西韦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目前暂无特效药,重型患者早期可试用瑞德西韦或采用2种以上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可加用中成药辅助治疗。需要更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瑞德西韦、羟氯喹、法匹拉韦等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提高某院临床试验整体质量,降低在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诸多混杂因素对临床试验质量的不良影响。方法:该院机构办建立并实施临床试验项目3期质量控制体系,汇总已完成三期质量控制体系的5个项目,对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经过3期质控体系的临床试验项目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结论:该体系的实施满足我院机构办对临床试验全流程的监管,为机构办参与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处方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药师处方审核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广东省97家医院在2018年8-10月的1000张门诊冠心病不合理处方进行处方审核,分析不合理用药类别及影响因素。结果:1 000张冠心病不合理处方中,联合用药不合理占53%,用法用量不合理占37.3%,遴选药物不合理占23.5%。冠心病各类药物的不合理用药类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处方中使用氯吡格雷、合并使用抗凝药物或合并房颤是导致抗血栓用药不合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处方医师和审方药师需重视各类冠心病治疗药物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尤其是联合用药不合理和抗血栓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注册药物临床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方法:检索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rg.cn)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网站(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的在中国开展的COVID-19药物临床研究,对开展地点、研究设计、涉及药物等进行分析。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3月31日。结果:共检索到247项研究。武汉同济医院,武汉中南医院和武汉协和医院作为组长单位或研究中心参加临床研究数量最多。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最多,有171项,占69.23%。涉及药物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中草药和中成药、细胞制品和血浆制品、疫苗等。结论:中国的临床研究意识以及临床研究注册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疫情期间发起的药物临床研究需要关注科学性和伦理学等问题,要合理配置和整合资源。期待中国的高质量的COVID-19药物临床研究能率先为世界人民找到有效、安全、经济的新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低蛋白血症患儿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为其治疗药物监测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5月在某院就诊并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6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临床诊断、白蛋白、万古霉素浓度、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并对监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蛋白正常组(占58.1%),万古霉素平均稳态谷质量浓度(6.8±7.0)mg·L-1,低蛋白血症组(占41.9%),平均谷质量浓度(3.4±3.5)mg·L-1,低于成人应用万古霉素推荐血药浓度标准;合并用药13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儿童,低蛋白血症儿童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伤在自发报告中分布情况及相关药品,为临床提供风险点参考。方法:基于2016-2018年解放军ADR数据库中70 709例自发报告数据,回顾性分析目标患者的性别、年龄、致病药物及预后情况。结果:2838例肝胆损害报告中,筛选出RUCAM量表≥6分的药物性肝损伤279例(9.83%),男172例(61.65%),女107例(38.35%)。排名前5位的药物类别是抗感染药物(39.78%)、心血管系统用药(16.85%)、抗肿瘤药物(15.05%)、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用药(5.73%)、中药(5.73%);排名前5的品种是阿托伐他汀、莫西沙星、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平均潜伏期27.52 d,以40~59岁患者的平均潜伏期最长(51.10 d)。结论: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占比相对低,呈潜伏期长、男性多于女性、涉及药物分布广等特点;提示长期使用具潜在肝毒性药物时应监测肝功能;信息详实的ADR报告数据可以满足RUCAM量表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培美曲塞与心血管系统信号的因果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及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中心,采用Hill准则对纳入的临床试验、个案报告以及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数据库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纳入10个符合条件的Ⅲ期临床试验,4例个案报告以及AERS数据库中132例患者,通过Hill准则分析发现,除了联系的强度较弱、剂量-反应关系不明确外,培美曲塞与心血管系统信号的因果关系满足了Hill准则可重复性、时序性、特异性、合理性、一致性、试验证据和可类比性7个方面。结论:培美曲塞与心血管系统信号存在因果关联的可能性较大,是可能的信号,临床应用需警惕该类信号并进一步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用药咨询的特点,以提升临床药师业务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收集整理2019年该院冠心病监护病房临床药师接受的药物咨询记录,累计204例。对用药咨询的人员构成、反馈结果、咨询内容、药物种类及参考资料等进行统计,并绘制帕累托图,分析主要因素。结果:204例用药咨询中,咨询人员以临床医师为主,共167例(占81.86%);可以给出明确答案的有196例(占96.08%)。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肝肾功能不全用药,用法用量、药品不良反应、静脉给药的配置及溶媒、适应证、抗菌药物皮试规范、药物比较和相互作用为咨询内容的主要因素。心血管系统、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药物为咨询种类的主要因素。说明书、说明书联合文献、文献、专科临床药师、各类标准和规范、指南及专家共识为参考资料的主要因素。结论:通过对冠心病监护病房用药咨询的帕累托图分析,专科临床药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完善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为医护患提供更加优质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在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的4个Ⅰ期临床试验项目中应用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要点"分析机构质控员与申办方监查员在原始数据核查及质量控制中发现的问题,与传统纸质记录管理模式的4个Ⅰ期临床试验项目分析比较。结果使用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后的Ⅰ期临床试验项目中发生的受试者的筛选/入组数据链完整性、临床试验检查/化验等数据的溯源、试验用药品管理过程与记录、受试者的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均明显低于系统使用前(χ^2=11.922,P<0.001)。结论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在I期临床试验项目中的应用对受试者信息完整性,药品管理规范性,临床试验的真实性、完整性、可信性及可溯源性都有较大提升,能提升Ⅰ期临床试验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杨敏  程国华 《中国药事》2023,(2):163-170
目的:探讨药物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质量影响的关键因素。方法: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培训、方案设计、知情同意书签署、受试者依从性、临床试验记录和报告、试验用药品管理、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SAE)上报、项目质控措施和比例等内容为参照制定调查问卷,对药物临床试验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合计收到191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95.8%。临床试验中常见方案设计与医院常规操作相违背(61.20%)、知情同意书信息填写有误/不规范(34.97%)、访视超窗(38.80%)、试验数据/报告填写/修改不规范(55.74%)、试验用药品相关管理记录不完整(36.61%)、AE/SAE漏报(40.44%)等问题,以及GCP培训、质控力度、研究团队、申办方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都是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加强药物临床试验参与各方的培训、提高GCP认知是保障临床试验整体质量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斌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17):1756-175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新药临床试验中各种伦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提高医疗机构伦理审查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14例肿瘤患者新药临床试验典型案例,找出存在的伦理问题。结果:研究方案存在研究基础不充分、纳入排除标准不严谨、对照组设置不合理、揭盲时间不合理等问题;知情同意书存在告知信息不充分、语言表述不准确、补偿与支付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修正案存在超范围修改等问题。结论:肿瘤患者新药临床试验中伦理风险表现形式多样,药师通过参与伦理审查,提高了伦理审查质量,保护了受试者权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某院5-HT3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促进此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在2018年1-12月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的住院病历中随机抽取120份,就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适应证、用法用量、疗程、联合用药等数据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在120份住院病历中合理应用5-HT3受体拮抗剂的病历数有20份,用药合格率仅有16.67%;不合理应用的病历数有100份,不合理用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法用量不适宜(75份,75%),联合用药不适宜(13份,13%),疗程过长(8份,8%),适应证不适宜(4份,4%)。结论: 5-HT3受体拮抗剂不合理应用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超剂量用药问题较多,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和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5-HT3受体拮抗剂的医嘱点评以及采购管理,共同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偏差现状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提取山东、天津两地四家医院2017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病历,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用药偏差发生的基本情况,并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用药偏差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最终纳入400例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为59.0%;发生用药偏差的类型主要为治疗不充分(36.0%)和用法用量不适宜(30.2%);二级医院就诊的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高于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74.0%vs 44.0%);糖尿病(61.0%)、冠状动脉疾病(59.5%)、高血压(58.7%)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较高;消化道和代谢方面药物(36.8%)和心血管系统药物(32.5%)用药偏差发生率较高;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患多种慢病、出院带药品种多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用药偏差的风险更大。结论:样本医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较高,不同级别医院、不同慢病患者与使用药物发生用药偏差存在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艾滋病免费二线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是否合理。方法:回顾性收集某中心2013-2017年间使用免费二线药物抗HIV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该类患者的比例,分析选择二线药物的原因。结果:筛选出使用二线药物治疗的HIV感染者262例,占同期HIV感染治疗者7.0%,至2018年12月病毒抑制率96.9%,CD4+T细胞均值(334.5±225.6)个/μL。按初始抗病毒治疗即选用二线药物和由一线药物转换为二线药物分两类,分别有63例(24.0%)、199例(76.0%)。初始选择二线药物因素有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50.8%)、生育需求(20.6%)、肝功能异常(12.7%)、过敏体质(9.5%)、药物间相互作用(DDI)(6.3%);一线药物转换的因素有药物毒副反应(47.8%)、耐药(28.1%)、免疫重建不良(13.6%)、生育需求(8.0%),DDI(2.5%)。因耐药导致转换二线药物者病毒学抑制率达100%;因免疫重建不良更换二线药物者CD4+T细胞值(209.1±167.5)个/μL较更换方案前[(123.2±62.7)个/μL]明显升高(P<0.05)。结论:重庆地区艾滋病二线药物使用合理,但总体使用者偏少,需提高医务人员认识,对免疫重建不良患者及存在DDI的患者应及时更换抗病毒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药师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19年6月放疗科患者330例为对照组,PIVAS药师采用传统沟通模式;选取2019年8月-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患者321例为观察组,PIVAS药师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模式下抗肿瘤药物临床监护结果、医生用药咨询数、药师用药干预采纳数、患者满意度。结果: 应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临床实践后,抗肿瘤药物临床监护中紫杉醇脂质体预处理时机达标率由46.73%提高到76.55%,奈达铂水化达标率由48.67%提高到97.25%,联合化疗给药顺序总体达标率由71.53%提高至96.78%,稳定性总体达标率由81.91%提高至99.12%,滴注时间总体达标率由72.69%提高至88.26%;医生用药咨询数由(25±3)例/月提高至(53±4)例/月、药师用药干预采纳数由(23±5)例/月提高至(67±9)例/月;与患者沟通时,用药教育完整性由66.67%提升至93.15%、用药咨询回答准确性由53.33%提升至86.60%、不良事件记录及时性由60.00%提升至93.46%(均P<0.05)。结论: 基于SBAR沟通模式,提升了PIVAS药师在临床实践中与护士、医生、患者沟通过程的专业性及满意度,在医、药、护多学科协作的建设中体现出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