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整体效果.方法:妊娠糖尿病患者122例入院第二天给予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讲解情绪可能会对母婴带来的影响,并实施护理干预.出院前一天行问卷调查,检查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检查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胰岛素使用情况差异不大,情绪直接影响患者患者FBG、2hPBG及HbA1c.结论:及时准确的为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将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之中,有效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为母婴健康平安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鞍山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和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以传统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以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胰岛素治疗总剂量、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餐后高血糖、3例低血糖、2例甲亢高代谢综合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0%;研究组患者仅出现1例低血糖,发生率为1.00%。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胰岛素治疗总剂量和血糖达标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HbA1c,FBG,2hP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HbA1c,FBG,2hPBG与治疗前对比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FBG,2hPBG,HbA1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多次注射,其可快速改善血糖水平,缩短血糖达标时间,且能减少胰岛素使用剂量,对患者预后有益,也有助于减轻其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单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56例单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空腹血糖(FBG)>8.0mmol/L、餐后2h血糖(2hPBG)>10mmol/L者。观察组在原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格列美脲1~2mg/d,发生低血糖或血糖下降时,将胰岛素剂量下调。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FBG、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天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8周后,可显著降低血糖、HbA1c,并使胰岛素用量减少。结论单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格列美脲后可显著改善血糖,并且胰岛素用量也减少。  相似文献   

4.
刘冬 《现代保健》2011,(10):143-144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以及低血糖的风险情况.方法 60例使用预混胰岛素血糖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10 mmol/L],改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依照空腹血糖(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FBG控制在5.5~7.0 mmol/L之间,治疗时间24周,观察治疗后空腹(FBG)及餐后2 h血糖(2 hPBG)水平、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改换治疗方案后患者FBG、2 hPBG及HbA1c均明显低于改换治疗方案前(P〈0.05),改换治疗方案后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改换治疗方案前(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可较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同时低血糖发生率低,具有安全、方便的特点,是2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用二甲双胍或单独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择50例需进行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单用胰岛素治疗)和联合组(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的变化及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PBG、HbA1c较治疗前有下降(P<0.01),联合组与胰岛素组相比FBG、2 hPBG、HbA1c、BMI,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时,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索抵抗,减少体重增加,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皮下注射胰岛素,观察组联合沙格列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C肽、餐后2h血清C肽值、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 PG、HbA1c水平、胰岛素用量均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且观察组空腹血清C肽、餐后2h血清C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鞍山市某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3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饮食控制,给予降糖药物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MI、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0,-0.373,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MI、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9,26.190,P0.05)。治疗前,2组患者FBG,2hP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4,-0.430,-0.27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BG,2hPBG,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1,2.430,4.207,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2.38%(1/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1,P0.05)。结论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控制患者体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改善血糖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营养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该院2006~2008年GDM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营养组(30例)由营养师根据患者情况提供营养治疗饮食,对照组(30例)则自行控制饮食。两组孕妇均由产科医师定期随诊,营养组孕妇同时有专业营养医师随访,监测饮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TC)水平及婴儿出生体重。结果:采用营养治疗措施后,两组FBG、2 hPBG、HbA1c、TC、TG等生化指标均降低,但营养组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更为明显(P<0.05);营养组婴儿出生平均体重为(3.19±0.79)kg,无巨大胎儿出生。结论:合理的营养治疗对GDM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临床疗效及对孕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孕妇给予门冬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两组均治疗至胎儿出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尿酸(UA)、尿微量蛋白(mAlb)水平变化及母婴结局。结果治疗后,两组孕妇FBG、2h PG、HbA1c、TC、UA、mAlb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TBil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孕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呼吸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早产、剖宫产、巨大儿、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二甲双胍和门冬胰岛素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降低TC、UA、mAlb水平,改善母婴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预混胰岛素30治疗,试验组患者则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hFBG及HbA1c等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hFB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餐后血糖,加快血糖控制速度,减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施孕期保健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及行为习惯的影响,为寻求科学干预措施,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9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观察组给予孕期保健。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孕妇妊娠结局、围产儿结局以及行为习惯。结果干预后两组FBG、2 hPBG、HbAlc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羊水过多、剖宫产、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科学饮食、适当运动、自测血糖、定时产检、讲究卫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孕期保健能够改变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良行为习惯,改善孕妇和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治疗,干预组给予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组FBG、2hPG、HbA1c、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老年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既可改善患者血糖状况,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标准的LADA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不同降糖方案:胰岛素组(单纯胰岛素治疗)、联合用药组(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分析比较三月后两组间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小时C肽(PC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联合用药组的FBG、HbA1c、TG、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胰岛素组,两组间的PG2h、BMI、FCP、PCP、TC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较单纯胰岛素治疗LADA可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强化方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16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使用的药物不同分为A、B、C三组,每组56例。A组给予单纯的胰岛素治疗,B组给予二甲双胍+甘精胰岛素治疗,C组给予二甲双胍+格列美脲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FBG、2hPB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A组的下降水平更为显著(P<0.05)。A组和B组治疗血糖达标的时间明显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强化方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糖代谢、细胞功能及胰岛素的敏感性,而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单纯采用胰岛素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血压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16例社区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研究组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FBG、2h PBG、HbAlc、ISI均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可显著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信息化分阶段管理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脂和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T2DM患者资料,通过文献复习和定性访谈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分阶段糖尿病管理系统并与医院HIS系统连接,纳入1 62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33)实施传统血糖管理模式,观察组(n=1 193)实施信息化的分阶段糖尿病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血糖和血压指标。结果实施干预前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FBG、 2hPBG、 HbA1c、 TG、 LDL-C、 SBP和DBP水平均随管理时间增加而下降,且观察组FBG、 2hPBG、 HbA1c、 TG、 LDL-C、 SBP和DBP水平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HbA1c、血压和LDL-C达标率均随管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且观察组的HbA1c、血压和LDL-C达标率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信息化的分阶段糖尿病管理模式对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血压水平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程力 《药物与人》2014,(4):80-81
目的:探讨餐时门冬胰岛素与睡前甘精胰岛素联用治疗口服降糖效果不佳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口服降糖效果不佳2型糖尿病18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门冬胰岛素30单用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餐时门冬胰岛素与睡前甘精胰岛素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和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血糖控制总达标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hPBG及HbA1c等血糖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糖指标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餐时门冬胰岛素与睡前甘精胰岛素联用治疗口服降糖效果不佳2型糖尿病在控制血糖水平,提高血糖达标率方面优势明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变化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在FBG、2hPBG及HbA1c、血脂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单用二甲双胍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2020年4月收治的90例GDM患者,根据蒙特卡罗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配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取胰岛素泵治疗配合综合护理,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 PBG)水平、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BG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2 h PBG值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进行短期强化治疗和综合护理,可及时有效地控制FBG和2 hPBG水平、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次数,保障孕妇和胎儿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减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住院号奇偶数分为人胰岛素类似物组和人胰岛素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在患病结局、血糖控制、HbA1c之间的差异.结果 人胰岛素类似物组治疗良好率(83.3%,50/60)与人胰岛素组治疗良好率(86.7%,52/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HbA1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在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和HbA1c方面效果均较好,但人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level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reated with actrapid monotard analog or actrapid monotar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divided into actrapid monotard analog group and actrapid monotard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by admission number.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hPBG), HbA1c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cure rate were similar between actrapid monotard analog group and actrapid monotard group (83.3%, 50/60 vs. 86.7%, 52/60, P > 0.05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BG, 2hPBG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2 weeks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bA1c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 ,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 FBG, 2hPBG, HbA1c after treatment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P < 0.05 ). Conclusion Actrapid monotard analog provides better blood glucose control compare with actrapid monotard while providing the convenience of injecting immediately before me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