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流感流行状况及其病原学特征,为制定流感季节性流行的有效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5-2017年流感样病例症状监测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描述其流行特征。 结果 2015-2017年浦东新区综合性监测点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为1.22%,儿童监测点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为4.72%。2015-2017年流感病毒总体阳性率为24.21%,峰值为每年冬春季和夏季,检出流感病毒中以季节性A(H3N2)型为主,占57.24%;成人流感病毒阳性率(31.49%)显著高于儿童(16.92%)(χ2=182.472,P=0.000),流感病毒亚型均以季节性A(H3N2)型为主。 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2017年流感的流行强度较高,3年检出流感病毒均以季节性A(H3N2)型为主,冬春季和夏季阳性率较高,成人流感病毒亚型季节性流行规律与儿童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乙型流感病毒在佛山地区的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2 - 2019年佛山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流感样病例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 - PCR检测流感病毒,应用SPSS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2 - 2019共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9 222份,乙流阳性率为5.73%,其中BV阳性率为2.21%,BY阳性率为3.52%。在佛山地区,春夏冬均可能为乙流的流行季节。幼托儿童,小学生为乙流的主要易感人群。不同谱系的乙流毒株在男女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佛山地区乙流的两个谱系均有流行。本地区乙流的流行季节性明显。应加强对重点易感人群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0—2014年北京市怀柔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为流感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怀柔区2家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分离,结合流感监测资料,分析流感病毒的流行变化情况。结果共检测7 073份咽拭子标本,分离出流感病毒1 081株,总分离阳性率为15.3%,其中甲型H3N2亚型(H3N2)451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型H1N1)348株、B型Yamagada系(BY)175株、B型Victoria系(BV)107株。2010年1—3月主要流行BV、BY,10—12月主要流行毒株为H3N2;2011年主要集中在1月份,为甲型H1N1和H3N2;2012年流感呈现全年持续流行,H3N2从2012年3月开始持续流行至2013年3月,甲型H1N1从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为优势流行株;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同时存在甲型H1N1、H3N2、BV的流行。结论怀柔区近年流行的流感病毒亚型为甲型H1N1、H3N2、BV、BY,且各年度流行优势毒株、流行强度均不同;流感呈现冬春季的季节性流行,因此,应做好流感病毒的长期监测工作,以便早期发现流行毒株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 2016—2019年天津市河北区流感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流感提供相应科学依据。方法 对 2016—2019年天津市河北区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cases,ILI)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数据及暴发疫情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9 年共采集IL咽拭子标本 2 962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为 715份,阳性率为 24.14%;2016—2019年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10起,均发生在中小学校。2016—2019 年天津市河北区流感样病例百分比 (IL%)在每年 11 月—次年 2 月出现一个高峰,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2016—2019 年流感病原监测结果显示,天津市河北区流行毒株以甲型 H3N2 型和甲型 H1N1型交替出现为主,2017 年甲型与乙型 Yamagata 系混合流行,2019 年甲型 H3N2 型呈优势毒株。结论 2016—2019 年天津市河北区流感病毒以甲型 H3N2 型和甲型 H1N1 型为主,每年的流行毒株各不相同,呈交替或混合流行。应加强监测和流感防控并提高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2009年扩大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广东省扩大流感监测结果,探讨监测结果在疫情评估中的信息利用。方法2009年6月起广东省实施了扩大流感监测项目,将原有覆盖8个地级市的流感监测网络扩大到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共设有22家国家级网络实验室、28家国家级流感样病例及病原学监测哨点医院及36家省级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的监测网络,监测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病原学及暴发疫情等,并对2009年6月至12月扩大流感监测项目的各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东省自2009月6月1日至12月27日期间,出现了2次流感样病例就诊高峰,发病高峰期间流感样病例就诊指数(ILI%)分别达到7.05%和8.06%;第1个高峰发生在7月(第29—31周),季节性流感就诊指数峰值为2.58%,;第2次高峰发生在11月(第48周),甲型H1N1流感就诊指数峰值为4.38%;同期共收集流感样病例监测标本17 325份,流感病毒核酸总阳性率为35.02%(5 868/16 758),其中,季节性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4.75%(2 472/16 758),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0.26%(3 396/16 758);流感病毒分离结果显示流感病毒培养阳性率为23.75%(1 093/4 602),其中,季节性流感毒株828株(以季节性流感H3N2毒株为主);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265株;同期共发生流感样病例暴发事件413起,其中,甲型H1N1流感暴发共287起,占暴发事件数的69.49%。结论扩大流感监测结果可客观反映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特征。流感样病例就诊高峰、流感病毒阳性检出高峰与暴发事件发生高峰的出现时间相一致。甲型H1N1流感的出现未引起季节性流感的流行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咸宁市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流感流行趋势及病原学特点,为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国家流感监测系统,收集2013-2017年度咸宁市中心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采集流感样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流感病毒核酸。 结果 2013-2017年共检测5 259份ILI标本,流感病毒核酸阳性595份,阳性率为11.31%;阳性率逐年攀升(χ2=102.733,P=0.000),2017年最高,达到17.88%;流感高发季以冬春季为主,间隔出现夏季高峰;流行型别主要是新甲型H1流感病毒、季节性H3流感病毒和B型流感病毒,2013年以新甲型H1为主,2016年以B型为主,2014-2015年和2017年以季节性H3为主;男女流感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岁组阳性率最高,不同年龄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624,P=0.000)。 结论 咸宁市在2013-2017年中流感以冬春季和夏季流行为主,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新甲型H1、季节性H3、B型三种优势毒株交替出现,5~岁组儿童为发病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惠州市2009年度流感的流行特征,探索流行规律,为流感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哨点医院和暴发疫情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用MDCK细胞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流感病毒分型。结果从哨点医院采集的1 482例标本中共分离271份流感病毒,其中A型265株,B(Victoria)型6株;在22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中,由新甲型H1N1引起的有16起,86.4%都集中在中小学学校。结论 2009年惠州市流感监测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全年均有发生,以秋、冬季为高发季节。2009年主要流行毒株为新甲型H1N1毒株。  相似文献   

8.
陈海娟  王红利  高峰 《华南预防医学》2022,48(10):1223-1226
目的 探究郑州地区儿童流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 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流感样(ILI)儿童病例资料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27 231份合格样本进行流感病毒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0.61%(2 890份)。其中H3N2阳性率3.46%,新甲型H1N1阳性率3.36%,BY型阳性率2.27%,BV型阳性率1.13%,混合型阳性率0.40%。2015年至2021年流感病毒总体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间H3N2、新甲型H1N1、BY型、BV型等病毒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感病毒阳性率在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至次年2月)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冬季病毒阳性率最高(14.13%)。 各年龄段儿童流感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4~6岁组病毒阳性率最高(13.17%) 。男童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0.35%,女童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0.92%,不同性别流感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居住地区儿童流感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郑州地区儿童流感病毒感染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其中以H3N2和新甲型H1N1病毒占比最高,1~6岁幼儿为流感高危易感人群,不同亚型流感病毒流行高峰季节可随时间、年龄等差异影响变化,建议加强早教、托育儿童的流感防控,在流感高峰期前1个月做好易感人群疫苗接种,降低流感毒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监测连云港市2016—2017年流感病例,为制定流感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每周从哨点医院采集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亚型鉴定,并对连云港市2016—2017年流感病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共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2 556例,检出流感病毒阳性451例,阳性率为17.64%。其中新甲型H1N1 26份,季节性H3 144份,B(Victoria)107份,B(Yamagata)172份,H7共2份。2016—2017年各周ILI%、男女ILI的病毒核酸检出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6—2017年连云港市秋冬季交替时出现2个流感流行高峰,应进一步加强对流感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北京市怀柔区2013-2018年流行性感冒(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为怀柔区流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怀柔区2013-2018年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数据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流感流行变化情况。 结果 2013年9月-2018年8月,怀柔区两家哨点医院累计报告ILI 13 313例,ILI就诊百分比为0.37%。采集ILI呼吸道标本11 983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 627例,阳性率为21.92%,其中甲型H3N2亚型(H3N2)1 124例(占42.79%)、新甲型H1N1亚型(甲型H1N1)511例(占19.45%)、乙型Victoria系253例(占9.63%)、乙型Yamagada系739例(占28.13%)。流感呈现冬春季高峰流行,2013-2014年甲型H1N1、H3N2、乙型Yamagata系同时流行,2014-2015年优势流行株主要为H3N2和乙型Yamagata系,2015-2016年为乙型Victoria系,2016-2017年为H3N2,2017-2018年为甲型H1N1和乙型Yamagata系。 结论 怀柔区2013-2018年各监测年度流感病毒亚型交替流行或者同时流行,流行强度各异,应做好流感病毒的长期监测工作,以便早期发现流感流行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武汉市2007 - 2014年儿童流感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掌握其流行规律、病毒分型和活动水平,为儿童流感的预防和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流感样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用Real time-PCR分子生物学法进行流感病毒检测,对不同流感病毒的流行进行季节和年龄分布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采样5 232份,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2.23%,其中A型流感病毒占71.53%,B型流感病毒占28.47%。2007年 - 2011年,季H3亚型阳性率在7 - 9月达到高峰,2012年后,每年12月 - 次年3月阳性率出现次高峰。新甲H1亚型、B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阳性率高峰均保持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3岁以下、3~5岁、6~10岁、11~15岁和16~18岁年龄段儿童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分别为14.97%、22.83%、40.45%、40.96%和75.00%。 结论 季H3亚型的流行时间由夏季高发转变为夏季和冬春季均高发;新甲H1亚型、B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为冬春季高发。流感病毒阳性率与年龄存在线性趋势,5岁以下儿童和中小学生属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0—2007年佛山市甲1亚型(H1N1)毒株流行情况及其HA1基因变异情况。方法用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采用血球凝集抑制试验进行型别鉴定,选取每年2~4株甲1亚型毒株的细胞培养物提取病毒核酸,进行HA1基因的逆转录,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病毒分离结果显示2000—2007年间甲1亚型流感病毒在佛山市人群中的流行是间断性的,只在2000、2001、2005、2006年4个年份分离到甲1亚型流感毒株。毒株的HAl区氨基酸序列与流感疫苗推荐株A/NewCMedonia/20/99和A/Solomon Islands/3/2006相比,同源性分别为97.2%~99.7%和97.2%-98.5%。氨基酸残基平均替换数随年份的推移而增加,只有2006年的毒株在抗原决定簇发生了替换。结论与疫苗株比较,佛山市的甲1亚型流感毒株抗原性已逐渐发生了改变,应密切注意疫苗对毒株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陆红云  赵佩君  刘雪莲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234-1235,1243
目的通过流感病毒检测,了解宜春市普通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规律和流行动向,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疫情扩散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RT-PCR方法 ,对宜春市867份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拭子,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73例,阳性率为20.0%(173∕867)。其中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5岁9.1%、5~15岁33.3%、15~25岁28.9%、25~60岁10.7%、﹥60岁8.3%。结论宜春市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该市2009年秋冬季的流行株,季节性流感次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1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混合季节性流感暴发疫情的特征,评价综合防控措施。[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疫情历时9d,共报告流感样病例85例,罹患率6.66%;在发生首发病例2d后发病达到高峰,采取控制措施后发病逐步下降;寄宿生罹患率(9.92%)高于走读生(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为2.85,95%CI为1.763~4.606);对30例流感样病例采集咽拭标本,21例甲型H1N1流感核酸阳性,9例季节性流感核酸阳性。[结论]这是1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混合季节性流感暴发;落实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和晨检制度是疫情及时控制的关键。采取停课是控制疫情扩散,及早扑灭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2009年4月-2010年5月流感流行规律,为有效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对深圳市龙岗区流感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龙岗区2009年4月-2010年5月监测流感样病例(ILI)43 249例,占监测就诊病例总数的8.42%;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月和7月ILI病例数最多;流感样病例主要集中在0~和5~岁年龄组,占79.4%;采集ILI鼻咽拭子标本520份,分离出91株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7.5%,新甲型H1N1 19株,H1N1亚型7株,H3N2亚型14株,B(Victoria)亚型51株。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占81.2%。核酸检测以季节性甲流和新甲型H1N1流感为主(81.2%)。结论深圳市龙岗区全年均有流感样病例发生,以夏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主要流行株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和B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流感监测对预防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0-2007年佛山市甲1亚型(H1N1)毒株流行情况及其HA1基因变异情况。方法用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采用血球凝集抑制试验进行型别鉴定,选取每年2~4株甲1亚型毒株的细胞培养物提取病毒核酸,进行HA1基因的逆转录,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病毒分离结果显示2000-2007年间甲1亚型流感病毒在佛山市人群中的流行是间断性的,只在2000、2001、2005、2006年4个年份分离到甲1亚型流感毒株。毒株的HA1区氨基酸序列与流感疫苗推荐株A/New Caledonia/20/99和A/Solomon Islands/3/2006相比,同源性分别为97.2%~99.7%和97.2%~98.5%。氨基酸残基平均替换数随年份的推移而增加,只有2006年的毒株在抗原决定簇发生了替换。结论与疫苗株比较,佛山市的甲1亚型流感毒株抗原性已逐渐发生了改变,应密切注意疫苗对毒株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7.
In China during March 4–April 28, 2013,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testing was performed on 20,739 specimens from patients with influenza-like illness in 10 provinces with confirmed human cases: 6 (0.03%) were positive, and increased numbers of unsubtypeable influenza-positive specimens were not seen. Careful monitoring and rapid characterization of influenza A(H7N9) and other influenza viruses remain critical.  相似文献   

18.
Influenza A(H7N9) virus emerged in eastern China in February 2013 and continues to circulate in this region, but its ecology is poorly understood. In April 2013,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implemented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syndromic surveillance for the virus. Environmental samples from poultry markets in 21 city CDCs (n = 8,942) and respiratory samples from persons with influenza-like illness or pneumonia (n = 32,342) were tested; viruses isolated from 6 environmental samples and 16 patients were sequenced.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co-circulation of 4 influenza A(H7N9) virus strains that evolved by reassortment with avian influenza A(H9N2) viruses circulating in this region. In addition, an increase in human cases starting in late 2013 coincided with an increase in influenza A H7 virus isolates detected by environmental surveillance. Co-circulation of multiple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that can infect humans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increased surveillance of poultry and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