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鼠多焦点视网膜电图的记录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作明  顾永昊  李莉  龙潭 《医学争鸣》2002,23(11):1046-1047
0 引言  m ERG能够在同一记录时间内将后极部视网膜各局部区域的信号分别提取出来 ,能够发现视网膜局部病变和早期病变 [1 ] .但记录条件要求苛刻 ,需要被检者的良好配合 ,才能够记录到稳定的波形 .动物 m ERG记录比较困难 ,文献报道较少 [2 - 4] ,因此我们探索了大鼠 m ERG的记录方法 .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 雄性成年 SD大鼠 10只 (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外眼和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清晰 ,眼底无改变 .予以 12 h明 -暗交替光照 ,不限食水 ,室温 18℃~ 2 3℃条件下饲养 .1.2 记录参数 采用 RETIscan系统 (Roland Co…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远期患者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方法将100例(10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多焦组)40眼和单焦点人工晶体(单焦组)60眼,观察术后裸眼远、近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并对术后1年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近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焦组术后裸眼近视力、视功能量表和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单焦组(P〈0.05),术后1年和半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年两组视功能14项(VF-14)量表和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焦点人工晶体能提供良好的远视力,但近视力更好,减少了近用眼镜的依赖,有效地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满意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后的满意程度以及生活质量.方法将101例(137眼)患者随机分为二组,Ⅰ组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组:50例(71眼),平均随访时间(17.68±4.42)月;Ⅱ组为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组:51例(66眼),平均随访时间(23.04±4.70)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使用眼镜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Ⅰ、Ⅱ组分别为22 5%和53.0%.术后受眩光、光晕的干扰程度Ⅰ组较Ⅱ组明显(P<0.001).结论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使患者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眼镜的依赖性,大大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渐进多焦点眼镜在青少年近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渐进多焦点眼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方法 -1.00~-4.50 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50例10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50眼;其中一组配戴近用附加度数为 1.50 D的渐进多焦点眼镜,另一组配戴普通单焦点眼镜.测量他们两年后的屈光度,将两组屈光度变化量相对照、分析.结果 渐进多焦点眼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0.538±0.114)D,普通眼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1.469±0.46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渐进多焦点眼镜能较好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Re STOR折叠式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和Acry Sof折叠式单焦点人工晶体在中青年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中青年患者43例(56眼),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0例(26眼),植入ReSTOR折叠式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对照组患者23例(30眼),植入Acry Sof折叠式单焦点人工晶体。比较术后、术后7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术眼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拟调节力。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天、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暗视、明视的对比敏感度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0 mm瞳孔、6.0 mm瞳孔两种状态下,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均方根值、Z4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0 mm瞳孔状态下,观察组患者的Z3-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平均拟调节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e STOR折叠式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在中青年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的视觉质量优于Acry Sof折叠式单焦点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对比敏感度(CS)的变化。方法:为46例(7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术前随机将46例患者分为两组,18例(36眼)植入Array SA40Ne多焦点IOL(MIOL);28例(40眼)植入SI40NB单焦点IOL(SIOL)。术后1周、1月应用美国Stereo Optical公司产OPTEC3500视功能测试系统的对比敏感度测试包分别在空间频率为1.5cpd、3cpd、6cpd、12cpd和18cpd的昼及夜照明条件下对手术眼进行有眩光和无眩光的对比敏感度检查。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1周,MIOL组在各空间频率下CS普遍低于SIOL组,尤其在昼照明条件下。夜照明条件下,MIOL组在低、高空间频率下的CS均低于S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昼照明条件下,MIOL组在低、中空间频率下的CS也均低于S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两组间CS差异减小。除低空间频率下(1.5cpd)MIOL组CS低于SIOL组(P<0.05)外,其他测试状态下两组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Array MIOL后对比敏感度降低主要体现在术后短期内(术后1周),该现象将随时间推移而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6例(5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验组(MIOL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对照组(IQ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检测术前视力、术后3个月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屈光状态,问卷调查术后视近时对眼镜的依赖程度及患者的主观视觉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整体满意度、眩光、夜间视物模糊及色觉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OL组裸眼近视力,视近距时满意度和视近距时脱镜率,MIOL组优于IQ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相比,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AcrySof IQ ReSTOR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近距离工作脱镜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焦点折叠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及单焦点人工晶体(SIOL)植入术,另50眼植入多焦点折叠人工晶体(MIOL),观察患者术后的远、近视力及视觉症状。结果最佳矫正远视力MIOL为0. 93±0. 17,SIOL组为0. 97±0. 22,最佳矫正近视力MIOL组为0. 94±0. 24,SIOL组为0. 98±0. 2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 05),但最佳矫正远视力MIOL组后近视力为0. 51±0. 14,SIOL组为0. 39±0. 13,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 01), 31例患者诉夜间有眩光、光晕。结论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同时提高远、近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折叠式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体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老年性白内障共48例(54眼),分为两组。多焦点组29眼,植入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体,简称A组;单焦点组25眼,植入AcrySof SN60AT单焦点人工晶体,简称B组。所有病例均由同一眼科医师行标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术,术后定期随访远、近视力,最佳远、近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角膜曲率,术后阅读戴镜率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的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明显优B组。多焦点组18%戴镜阅读,单焦点组94%戴镜阅渎;两组对比敏感度在低中空间频率均位于正常范围内;术后视觉症状无明显差别。结论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为患者同时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功能优于单焦点人工晶体,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 【目的】 探讨在3T磁共振扫描仪条件下采用体外线圈行前列腺波谱检查的应用价值&#65377;【方法】 在3T磁共振条件下,仅采用体外线圈对29例正常男性志愿者进行多体素三维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志愿者分为3组:青年组(≤40岁,11例),中年组(41岁 ~ 60岁,9例),老年组(>60岁,9例)计算每个体素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比值,并分析各个年龄组前列腺基底部&#65380;中部&#65380;尖部内腺及外周带的1HMRS特点&#65377;【结果】 ①所有志愿者均顺利完成前列腺MRS检查,均能获得有诊断意义的谱线,图像质量佳,信噪比高; ②青年组&#65380;中年组内腺比值高于外周带;三组间外周带比值无统计学差异;青年组外周带不同部位比值间有显著差异&#65377;【结论】 仅采用体外线圈在3.0T磁共振条件下能顺利完成前列腺三维质子波谱检查,用体外线圈代替直肠内线圈,使前列腺波谱检查具有无创性和无痛性&#65377;  相似文献   

12.
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可重复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方法:选用250~300g SD成年大鼠20只,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并评价缺血效果。结杲:术后大鼠均出现了偏瘫等神经功能障碍,镜下观察可见大鼠大脑左侧额顶皮质以及基底节区大范围的梗死区,呈现白色。结论:神经功能损害以及1% TTC大鼠脑切片染色显示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一种创伤小、简便、可重复强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选取240~280g SD成年大鼠16只,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24小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4小时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并计算梗死面积/半球面积.结果 4、24小时神经功能评分为1.75±0.68和2.88±1.13;24小时TTC染色示梗死面积/半球面积为(0.45±0.11)%;造模成功率93.75%.结论 该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处死所有大鼠,取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设立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MCAO/R组25只大鼠中,2例(8%)于拔栓线时突发死亡,迅速开颅取脑发现颅底脑池内有大量血块;2例于术后第2天死亡,1例于术后第7天死亡,总死亡率为20%。成功建立MCAO/R模型20例,并在为期14 d的观察过程中神经功能逐渐改善;术中栓线插入长度与大鼠体质量呈线性相关(P=3.86×10-9);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MCAO/R组大鼠的右侧额顶叶和尾壳核区域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改变,神经元皱缩,呈不规则形态;胞浆嗜酸性,胞核深染或消失,细胞间质疏松。结论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的大鼠MCAO/R模型,简便易行、创伤小且稳定性好,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处死所有大鼠,取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设立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MCAO/R组25只大鼠中,2例(8%)于拔栓线时突发死亡,迅速开颅取脑发现颅底脑池内有大量血块;2例于术后第2天死亡,1例于术后第7天死亡,总死亡率为20%.成功建立MCAO/R模型20例,并在为期14 d的观察过程中神经功能逐渐改善;术中栓线插入长度与大鼠体质量呈线性相关(P=3.86×10-9);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MCAO/R组大鼠的右侧额顶叶和尾壳核区域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改变,神经元皱缩,呈不规则形态;胞浆嗜酸性,胞核深染或消失,细胞间质疏松.结论 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的大鼠MCAO/R模型,简便易行、创伤小且稳定性好,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一种微创、可控性强的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家兔6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34)和假手术组(n=32),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将微导丝由股动脉送入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2h后拔除微导丝建立模型,而假手术组微导丝进入右侧大脑中动脉后即退出.临床神经功能检查家兔左侧肢体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蹲立时的姿势和行走时的步态;分别于术后6h、12h和2 周处死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各24只家兔,取脑组织并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梗死灶情况;术后2周处死剩余家兔,取脑组织并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在模型组,临床神经功能检查显示家兔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建模成功率为94.12%;TTC染色证实术后6h存在脑梗死灶,12h后脑梗死灶趋于稳定;术后2周脑组织HE染色显示右侧额顶叶脑组织缺血性改变.假手术组家兔末出现上述症状及病变.结论 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制作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该方法微创、可控性强,模型稳定可靠,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中风是包括大脑缺血性中风,大脑出血性中风(IC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性中风(SAH)在内的一类神经系统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制作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是研究中风损伤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载体,损伤位置、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和脑血流量变化,都可以用来评估模型对于各种治疗方法的潜力。本文将对小鼠的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模型的制作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介绍几种小鼠中风模型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Wistar大鼠插线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目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模型。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插线法和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并通过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方法:用头端处理的尼龙钓丝,从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可逆性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结果:大鼠MCA阻断后1.5h,同时出现Horner's征阳性、提尾悬空时梗塞对侧前肢屈曲、内收、自主运动时身体向偏瘫侧划圈的动物,TTC染色能清楚地显示梗塞范围,且相对较稳定,光镜下可见脑缺血后的病理改变。阻断后3h及再灌注3、6h时的病理改变加重,神经病学评分同前。结论:该改良法制备的模型简便易行、稳定性好、结果可靠,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