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Lactamases Inhibitor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产生灭活酶、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靶位蛋白,而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与 相似文献
2.
以6-氨基青霉烷酸为原料,经10步反应合成了他唑巴坦钠。6-APA经重氮化、溴化转变为6α-溴代青霉烷酸(1),在二苯腙存在下用过氧醋酸氧化一步生成6-α溴代青霉亚砜酸二苯甲酯(2),再以锌粉还原得6,6-二氢青霉亚砜酸二苯甲酯(3),(3)与2-巯基苯骈噻唑共热得氮杂环丁酮二硫化物(4),(4)用无水氯化铜反应得2β-氯甲基青霉烷酸二苯甲酯(5),(5)在DMF中与叠氮化钠作用得混合物(6),(6)以高锰酸钾氧化后生成物用分级结晶分离出2β-叠氮甲基青霉砜酸二苯甲酯(7a),后者与乙炔环加成生成他唑巴坦二苯甲酯(8),接着用间-甲酚脱羧基保护基而得到他唑巴坦(9),最后以异辛酸钠成盐处理而得目的物(10)他唑巴坦钠。 相似文献
3.
新酶抑制剂他唑巴坦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氨基青霉烷酸为原料,经10步反应合成了他唑巴坦钠。6-APA经重氮化,溴化转变为6α-溴代青霉烷酸,在二苯腙存在下用过氧醋酸氧化一步生成6-α溴化青霉亚砜酸二苯甲酯,再以锌粉还原得6,6-二氢青霉亚砜酸二苯甲酯,(3)与2-巯基苯噻唑共热得氮杂环丁酮二硫化物(4),(4)用无水氯化铜反应得2β-氯甲基青霉烷酸二苯甲酯(5),(50在DMF中与叠氮化钠作用得混合物(6)(6)以高锰酸钾氧化后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与他唑巴坦联用后对临床分离的291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头孢哌酮、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钠联用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头孢哌酮钠单用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的抗菌活性相似,略优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的抗菌活性。结论: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他唑巴坦增强了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6.
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一个重要的原因,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解决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独应用时抗菌活性较弱,但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则拓宽抗菌谱并增强抗菌活性。目前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的临床应用主要价值在于抑制或灭活内酰胺酶的活性。保护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发挥其应有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感染性疾病治疗领域,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最常见且重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在临床上受到了广大的关注,笔者对该药的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舒巴坦、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3种抑制剂对临床上产酶菌株的抑制作用,来比较3种抑制剂的抑酶方式和抑酶效果.方法:分光光度法研究3种抑制剂对8株产酶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抑酶效力,Dixon作图法求取抑制常数Ki,并计算相关抑制动力学参数.结果:3种抑制剂对8株细菌所产β-内酰胺酶均为竞争性抑制方式,3种抑制剂里舒巴坦抑制效果相对最弱,他唑巴坦最强.结论:3种抑制剂对不同产酶菌株所产β-内酰胺酶抑制效果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及其临床抗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青霉素问世半个世纪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有了广泛的发展,但同时各种细菌对其的耐药性也随之增多。这类细菌的耐药性不仅是院内感染,而且是院外感染(包括门诊)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1)11株国际标准产酶菌的β—内酰胺酶活性;(2)11种β—内酰胺酶对12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3)CP—45899对11种酶的抑酶率。结果表明:酶K—1和TEM—2活性分别为699和319单位外,其余酶活性在22—72单位之间。12种抗生素中,第三代头孢菌素(除CPZ外)的酶稳定性最好;第二代头孢菌素中CXM的酶稳定性明显优于CMD和CPZ(P<0.01)。第一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易被酶水解。CP—458991ug/ml对多种β—内酰胺酶显示抑制作用,对CRD、CMD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进β-内酰胺酶抑制剂泰唑巴坦关键中间体2α-甲基-2β「1,2,3-三唑-1-基)-甲基」青霉烷酸砜二苯甲酯(Ⅰ)合成。方法将2α-甲基-2β-氯甲基-青霉烷基二苯甲酯(Ⅱ)与1,2,3-三唑直接反应,再经氧化,成功地合成了Ⅰ。结果对合合成路线中关键步骤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合成泰唑巴坦的收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方法 总结并分析近年来的文献。结果 该类抗生素是繁殖期杀菌剂 ,对大多数细菌只有极小的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 ,且其后效作用和半衰期均较短 ,应每 4~ 8h给药 1次。目前耐药的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部分G-杆菌比较常见。结论 临床应掌握该类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和药物作用特点 ,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对耐药菌应合理配伍用药或加用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文献介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引述文献,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同种类总结应用机制。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临床应用中应合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文献介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引述文献,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同种类总结应用机制。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临床应用中应合理。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个品种—青霉素的引入临床,对人类控制细菌性感染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开创了抗生素的新纪元。在抗生素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青霉素类药及和它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头孢菌素类药由于杀菌力强、疗效高、剂量范围广等特点,在抗感染疾病治疗药中占有重要地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所有抗生素中毒性最低的,一般没有毒性反应,其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过敏反应,其中青霉素类的发生率居各类药物首位,头孢菌素类发生率约为青霉素类的10~30%,在这些过敏反应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现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中常见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