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DVT患者66例,按病程分为1~3 d组、4~7 d组、8~15 d组和16~30 d组,观察Th1/Th2相关因子TNF-α、IFN-γ、IL-4、IL-10水平。结果:DVT患者TNF-α、IFN-γ、IL-4、IL-10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3 d组、4~7 d组的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升高,8~15 d组和16~30 d组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降低。结论:DVT中存在Th1/Th2的分化失衡,Th1/Th2细胞因子可以作为临床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炎症反应因子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因子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及其与急性下肢DVT的关系。方法检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前后及16名正常对照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治疗前DVD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量、血清CRP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淋巴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DVD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和血清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CRP的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而稍高于对照组(0.01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外源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2、干扰素(IFN)-γ和IL-4单克隆抗体(McAb)、IL-10 McAb在体外能否促使Th2型细胞因子分泌优势向Th1型逆转,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加入外源性细胞因子共同孵育,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体积变小,生长密度低,细胞数目少;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6.41 ±3.60)%,其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细胞只表达Th2类细胞因子,Th1类细胞因子表达缺如,实验组IFN-γ表达增加,IL-4和IL-10表达减弱,但是未见IL-2表达。结论 外源性细胞因子能够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分泌优势向Th1型逆转。  相似文献   

4.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3例为对照组,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11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81.8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23.1%,总有效率69.2%,两者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用药量少,直接栓内溶栓,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溶栓  相似文献   

5.
CRP与IL-6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炎症反应因子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及其与急性下肢DVT的关系.方法 检测收治的19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前后及16例正常对照中性粒细胞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水平.结果 治疗前DVT的中性粒细胞、血清CRP和IL-6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DVT组CR...  相似文献   

6.
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消栓通脉汤,对照组30例予通塞脉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76%,对照组治愈率34.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栓通脉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临床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据国外文献报道每年有全世界200万人患下肢DVT[1]。DVT通常表现为患侧肢体突发肿胀、疼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股动脉注射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尿激酶股动脉注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尿激酶股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非手术常规疗法治疗53例,手术取栓(发病2d以内)12例,应用平均住院天数和临床治愈率指标回溯性比较疗效。结果:股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疗法组和手术取栓组,P<0.05,前者临床治率率明显高于规疗法组(P<0.05),但与手术取栓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尿激酶动脉注射联合常规疗法较单用非手术常规疗法及手术取栓疗程短,较非手术常规疗法临床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9.
D-二聚体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 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对95位DVT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 d、1周、10 d及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VT患者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7 d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10 d较溶栓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下肢DVT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栓阻塞了某支深静脉致血栓远侧的血液回流障碍,继而引起的组织瘀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本院发生1例右斜疝高位结扎加巴西尼修补术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右腹股沟斜疝,术后第3日出现右下肢疼痛、肿胀,并逐渐加剧,股三角区可以扪及条束状物并有明显压痛,经彩超及右下肢血管造影确诊为“右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立即给与溶栓、抗凝治疗:尿激酶每日20万单位,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连续使用15天,肝素抗凝,1周后改口服华法林(首日15毫克,次日5毫克,维持量2.5…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报告如下. [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7月~2002年7月我院82例DVT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62例,手术取栓20例. 结果全部患肢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但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9例,其余58例均未通或复发,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结论 DVT早期治疗效果好,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为治疗急性DVT的方法,早期中心或混合型以手术为主,周围型或晚期中心型多采用保守治疗,静脉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新、较好的血管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29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常见病,患肢的后遗症会逐渐显露.我院近年收治29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h1/Th2亚群失衡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及绿原酸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DVT大鼠随机分为DVT模型组、绿原酸小剂量组、绿原酸中剂量组、绿原酸大剂量组,每组各10只,分离大鼠脾脏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Th1亚群(CD4+TNF-α+)、Th2亚群(CD4+IL-4+)比例,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IL-2、TNF-α、IL-4、IL-10水平,并分析Th1/Th2比例与血清炎症标记物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DVT模型组大鼠脾脏Th1亚群比例升高(22.71±0.87,%),Th2亚群比例降低(3.06±0.15,%),Th1/Th2升高(7.20±0.45),IL-2、TNF-α表达升高(72.10±7.48,173.50±17.02, pg/mL),IL-4、IL-10表达降低(347.46±11.24、28.55±1.78,pg/mL);与模型组比较,绿原酸大剂量组大鼠Th1亚群比例降低(14.38±0.41,%),Th2亚群比例升高(4.91±0.14,%),Th1/Th2降低(3.02±0.26),IL-2、TNF-α表达降低(50.22±4.06、110.22±10.32, pg/mL),IL-4、IL-10表达升高(418.72±15.32、9.32±2.83,pg/mL),绿原酸大剂量组疗效优于中、小剂量组(P<0.05);Th1/Th2比例与IL-2、TNF-α呈正相关,与IL-4、IL-10呈负相关。结论:大鼠DVT发病过程中存在Th1/Th2亚群失衡,绿原酸诱导T细胞向Th2亚群偏移,逆转Th1/Th2亚群失衡状态,进而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35例(血栓组),及同期无下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为70例(对照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血栓组体重指数、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高血小板、血液高凝状态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服用孕激素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结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血液高凝状态、长期服用孕激素是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和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经腹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愈率 ,我院于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 ,经腹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0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男 13例 ,女 2 7例。年龄 2 3~ 81岁 ,平均年龄 45岁。左侧肢体 35例 ,右侧 5例。术前两侧大腿周长差为 3 5~ 9 2cm ,平均 5 6cm。发病至手术时间 10h至 10d不等 ,平均 4 2d。其中 12例中心型静脉血栓 ,其余均为混合型。患者患肢一致性肿胀 ,皮肤颜色加深 ,无动脉血供障碍。 3例静脉造影确诊 ,37例彩色超声检查发现髂股静脉内或合并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和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并分析其在急性排异反应和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方法:Kamada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同品系组;B组:免疫排异组;C组:B组+免疫抑制剂;D组:C组+骨髓输注。RT-PCR和ELISA技术分别检测移植肝和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NF-γ、IL-4、IL-10、TGF-β1的表达,并观察受体存活率。结果:在B组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NF-γ)表达高于A、C和D组(P<0.05);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TGF-β1表达低于C和D组(P<0.05);细胞因子在C组与D组大鼠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A、C、D组大鼠术后近、远期存活率明显优于B组。结论:Th1型细胞因子(IL-2、INF-γ)参与肝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TGF-β1可能参与移植物免疫耐受的诱导,延长移植物存活。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往往会遗留致残性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我院应用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配合中药治疗21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男12例,女9例,年龄26~67岁,平均50.1岁。病程小于3d者10例,3~7d者5例,7d~1个月者6例。周围型6例,中央型2例,混合型13例。2例并发肺栓塞。本组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证实。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24h内,均予东菱克栓酶,首日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包括中央型及混合型,发病时间1~5d。对该组病人进行股静脉切开,阻断近心端,从小腿向心反复挤压驱出远侧血管内血栓,效果良好,与传统取栓方法比较具有创伤小的优点,避免了血管内皮的严重损伤。认为该方法可取,并进行了临床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20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开始活动时间和术后止血药用量显著高于非血栓组;患有心血管疾病、恶性疾病、实施淋巴结清扫和全身麻醉例数所占比例高于非血栓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疾病的性质、合并症、麻醉方法、手术范围、术后止血药使用量和术后开始床上活动时间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