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及组培快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白及组培快繁的最适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进一步完整建立白及快繁体系奠定基础。方法:以白及成熟蒴果为材料,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无菌播种,种子萌发后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无性系繁殖。结果:白及种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6-BA 1.0 mg/L;白及丛生芽增殖最佳培养基MS+1.0mg/L BA+0.1mg/L NAA,1/2MS+1.0 mg/L NAA+7.5%香蕉汁有利于白及生根,MS+0.1mg/L NAA+1.0mg/L 6-BA+7.5%香蕉汁既可以促进白及球茎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促进白及的生根。结论:激素于白及组培快繁有显著影响,通过激素适当配比得到白及快繁的最佳培养体系,对白及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铁军  张孝卫  黄丽华 《中药材》2007,30(6):633-634
玉竹组培快繁,经筛选:用花瓣作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生长调节剂,在实验室的自然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成功诱导出再生植株。本方法简单,成本低,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白及组织培养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及药用历史悠久,也是工业的重要原料。组织培养是当前获得白及种苗的重要方法。文章对白及组培中外植体、培养基、激素与天然添加物筛选、以及练苗和移栽等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了白及组织培养中外植体与培养基选择和配方组成以及愈伤诱导与炼苗移栽的技术要点,以期为白及组织技术、种质资源保护、种苗繁育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文章还进一步综述了国内外近年用白及为研究材料开展的药理研究,并对白及在中药研究、新药开发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筛选获得一套便捷高效的对叶百部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以应用于生产。方法 以带芽茎段为试验材料,优化了外植体的灭菌方法,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及其质量浓度对丛生芽诱导、增殖、生根等环节的影响,并对无菌苗进行了炼苗移栽。结果 以2%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外植体12min效果最佳,萌芽率77.77%,污染率5.57%,褐化率16.66%; MS+6-BA 2.5mg/L+KT 0.2mg/L+IAA 1.0mg/L为初代诱导的最佳培养基,诱导出的丛生芽数量较多,且叶绿、植株长势良好;MS+6-BA 2.0mg/L+KT 1.5mg/L+IAA 0.2mg/L为最佳的继代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为5.3,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且丛生芽的长势良好,数量多,叶片大;不定芽生根最适的培养基为1/4MS+6-BA 1.0mg/L+NAA 0.5mg/L+活性炭500mg/L,生根率可达77%,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以泥炭土+蛭石为试管苗移栽的最佳基质,移栽30 d后成活率为100%。结论 研究结果成功构建了对叶百部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符合工厂化育苗的要求,可为对叶百部健康种苗的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升汞消毒时间与不同培养基及不同基质处理对白及种子无菌萌发及培养与驯化的影响。方法设计不同升汞消毒时间处理白及种子,观察种子的萌发率与幼苗的生长情况;设计不同培养基转接白及丛生芽,观察丛生芽的生长情况;设计不同基质处理白及组培苗,观察组培苗的生长情况。结果升汞消毒10min的白及种子萌发率和生长较好,接种30d后萌发率达88.9%,株高达6.2mm;白及丛生芽转接的较佳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5mg/L+马铃薯100g/L+蔗糖30g/L;自配基质大田驯化白及组培苗的出苗率、株高、球茎大小、叶片数、叶片长宽比、球茎分蘖形成2~3个分叉块茎较好。结论不同处理对白及各生长阶段影响不同。试验所得结果可作为白及组培快繁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为毛莨科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子根为常用中药附子。乌头的组培快繁研究已见报道的有胡延玉[1]利用茎尖和带腋芽茎段培养并获得再生植株,但所用培养基成分复杂,生长周期长。林静等[2]利用叶片和幼茎进行培养,叶片只诱导出愈伤组织阶段而未分化出芽。关文灵等[3]以试管苗的叶片为外植体,成功培养出组培苗。本研究以乌头叶柄为外植体,利用多因子正交试验法,确立了乌头叶柄通过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5,(4)
目的:探索滇桂艾纳香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以滇桂艾纳香的嫩茎段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增殖培养基,建立组培快繁体系。结果:0.1%Hg Cl2溶液灭菌10 min效果最佳;茎段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以MS+6-BA 2.0 mg/L+KT 1.0 mg/L+NAA 0.5 mg/L最佳,诱导率达90%;6-BA是影响增殖的主要因素,达显著水平,NAA与KT效应不显著;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5 mg/L+KT 1.5 mg/L+NAA0.2 mg/L,增殖系数为7.12;生根培养基用1/2MS+NAA 0.5 mg/L最好,生根率100%,移栽成活率93.33%。结论:该试验得到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种苗,并为规模化生产种苗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百合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百合组培快繁的最佳途径。方法 在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的激素配比;采用鳞叶不同部位作为外植体;改变培养方式。结果 确定了外植体产生小鳞茎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5mg/L GA3 2.0mg/L;鳞叶的下部小块分化率最高,92.5%;小鳞茎叶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再分化可获得多而健壮的次级小鳞茎;次级小鳞茎采用液体振荡培养可快速增重。结论 采用组织培养方式可进行百合的快速繁殖,使百合种球的工厂化生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半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半夏组培快繁体系。方法以半夏茎尖、叶柄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消毒方法和激素组合对半夏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以75%酒精30s+(2%次氯酸钠+1.67g/L头孢拉定)15min处理外植体为宜;茎尖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 6-BA+0.3 mg/L NAA+0.6 mg/L KT;高浓度6-BA和低浓度NAA有助于半夏不定芽和块茎的形成;生根培养以1/2MS+0.5 mg/L IBA为最佳。结论建立了半夏组培快繁体系,为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半夏小块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高效的金线莲组培快繁体系。方法以金线莲茎尖、茎节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丛生芽诱导、继代培养及生根的影响。结果以茎节为外植体诱导效果最好;丛生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1 mg/L6-BA+1 mg/L NAA;继代培养较佳培养基为MS+1 mg/L IBA+3 mg/L 6-BA;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 IBA+0.5 mg/L NAA。结论过上述技术应用,可实现金线莲的快速繁殖,增殖系数可达5.2。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近年来沉香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归纳了沉香属组织培养发生的途径,从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培养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组培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因素,并汇总了目前影响沉香属植物组培苗快速扩繁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为沉香属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鸦胆子茎节组培快繁体系。方法:选用鸦胆子嫩枝为外植体,探讨基本培养基和外源激素对其离体再生的初代培养、继代增殖、生根培养的影响,并进行移栽试验。结果:鸦胆子的不定芽增殖、壮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S+6-BA1.0mg·L^-1+IBA0.1mg·L^-1,1/2MS+香蕉汁20g·L^-1;1/2NS+IBA0.1mg·L^-1+NAA0.1mg·L^-1。炼苗基质为细沙时,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南川百合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组培知识,研究南川百合组培诱导小鳞茎技术。方法在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的激素配比,采用鳞片的不同部位为外植体。结果筛选出外植体诱导产生小鳞茎的最佳培养基MS 6-BA2.0mg.L-1 NAA0.5mg.L-1 GA2.0mg.L-1;鳞片的下部小块分化率最高,为90.0%。结论采用组织培养方式可进行南川百合的快速繁殖,可以为人工种植发展提供大量优质的种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白及饮片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为白及饮片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UPLC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建立15批白及饮片的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分别使用SIMCA 14.1、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以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对15批白及饮片共有峰组间主要差异成分进行筛选;进一步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在线数据库检索成分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白及饮片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通路的相关性;最后,基于质量标志物筛选原则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分析确证白及饮片的Q-Marker。结果 15批白及饮片确定了1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61,指认了其中4个共有峰;利用PLS-DA、PCA共确定了4个主要差异性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STAT3、GRB2、VEGFA等靶点及Proteoglycans in canc...  相似文献   

15.
张延红  何春雨  刘晓博  杜弢  陈红刚 《中草药》2008,39(11):1729-1732
目的筛选出适于无菌短枝快繁的培养基及研究试管苗移栽驯化技术。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BA和NAA,对黄芪的不同外植体进行组织快繁研究。结果一年生植株的带芽茎段在MS BA0.1mg/L培养基上短枝长势最好;一年生植株的新生芽和两年生植株的带芽茎段,在MS BA0.8mg/L NAA0.1mg/L培养基上均能产生丛生芽。将短枝接种于1/2MS 0.1%活性炭或1/2MS NAA1.5mg/L 0.1%活性炭的培养基上,经诱导产生有效根。小苗经沙培驯化后,移栽成活。结论利用蒙古黄芪的无菌短枝快繁优良种苗是一种经济、快速、可行的育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白及种子试管高频萌发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适合白及种子试管高频萌发及壮苗生根的培养条件,以获得大量种苗。方法:采用白及当年未裂开的成熟果实,经表面消毒处理,通过MS的不同组方培养基,开展种子试管萌发和生根培养。结果:适合白及种子试管苗高频萌发环境为光环境,最佳萌发培养基为MS+NAA 1.0 mg·L-1+AC 6.0 g·L-1,萌发率可达98%以上;1/2 MS培养基适合壮苗及易于生根培养,生根率达95%以上;平均移栽成活率可达85%。结论:白及组培研究虽有报道,但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实用的白及种子试管快速萌发技术,有助于推动白及规模化人工种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物质对地榆不同性质芽体诱导分化及增殖的影响,建立地榆无性系快繁技术体系。方法:采以地榆叶茎和花茎为外植体,接种到添加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上,分别进行丛生芽途径和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组培快繁。结果:花茎在MS+1.0 mg/L 6-BA+0.5 mg/L IBA培养基中诱导丛生芽的生长情况最好,在MS+1.0 mg/L 6-BA+0.5 mg/L NAA培养基中次之;叶茎在4种诱导丛生芽培养基中均不能诱导出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IBA,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 NAA,丛生芽均生长情况良好。结论:建立了地榆无性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建立白及Bletillastriata饮片及其常见伪品饮片的挥发性有机物指纹图谱,探索用于快速鉴别白及饮片真伪的新方法。方法 以常见伪品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饮片为例,基于GC-IMS检测白及饮片和玉竹饮片的挥发性有机物,采用直观法和指纹图谱法对比两者挥发性有机物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再基于指纹图谱筛选的差异峰建立多种辨识模型,以评价GC-IMS技术用于白及饮片快速真伪鉴别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partialleastsquares-discriminationanalysis,O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projection,VIP)和P值筛选两者的差异标志物。结果 2种饮片挥发性有机物的峰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指纹图谱进一步对比两者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发现白及和玉竹各有53和38个特征挥发性有机物;以筛选的差异峰峰体积作为变量建立分类模型,发现OPLS-DA、K最邻近等模型分类预测的准确率均为100%,最后根据VI...  相似文献   

19.
芫荽腋芽再生植株和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延清 《中草药》1998,29(11):768-769
研究了影响腋芽再生植株与快速繁殖的不同激素组合。结果表明合适配比的激数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芽的分化和快繁均有增效作用,有效诱导其愈伤组织、芽分化、生根和快繁的培养基依次为:0.7mg/L(下略)6-BA+0.1KT+1.5NAA+MS;0.15NAA+6-BA、KT与ZT各0.5+MSB(由MS的无机成分与B5的有机成分组成);0.2NAA+1/2MS和0.66-BA+0.2NAA+MS。建立了芫荽无性系快繁系统。  相似文献   

20.
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常用于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等。古籍记载及现代临床发现白及具有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功效,为深入研究白及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活性物质基础、药理作用及机制,因此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白及的报道进行了综述。在创面修复过程中,白及具有止血、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免疫调节、促进表皮生长因子增殖、分泌胶原蛋白等药理作用,可以通过调节伤口的微环境来促进慢性难愈性伤口的愈合。同时提出了白及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展望了白及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前景,为合理开发白及资源用于临床伤口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