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的损伤严重度评分(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NISS)和ISS在评估伴严重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并发症与救治结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简明损伤评分-2005(AIS-2005)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05年1月-2011年1月救治的1377例伴严重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资料(胸部AIS≥3分)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NISS和ISS,并分析其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治愈率为93.2%,死亡率为6.8%,并发症发生率为28.5%.NISS值(r=0.569,P<0.01)、ISS值(r=0.442,P<0.01)分别与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NISS值(r=0.693,P<0.01)、ISS值分别与死亡率呈正相关(r=0.774,P<0.01),其中NISS值与并发症发生率、ISS值与死亡率有更强的相关性.在并发症发生预测方面,NISS敏感性优于ISS,特异性不及ISS(P<0.01),在死亡预测方面,ISS与NISS相当(P>0.05).结论 NISS和ISS均能较好评价伴严重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并发症与救治结局.利用NISS值预测并发症的发生,ISS值预测救治结局以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移动监护与急救手术前移在严重胸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将确定性急救与手术处理前移至基层医院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提高危重胸部创伤的救治成功率. 方法 对1998年4月-2008年8月应"120"急救邀请,赴我市基层医院进行院前院内紧急救治的72例严重胸部创伤(AIS≥3)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院前组(院前紧急确定性急救或手术后转回我院)36例和院内组(经院前确定性急救后转回我院手术)36例. 结果 (1)伤后到基层医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确切手术时间院前组显著短于院内组[(3.9±4.1)h比(9.6±8.2)h](P<0.05).(2)院前组失血量、输血量均大于院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SS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S值院前组显著低于院内组(P<0.05);院前组总休克发生率显著多于院内组(86.1%比41.7%)(P<0.05).(4)术式:单纯胸腔闭式引流院前组多于院内组(16.7%比5.6%),"胸腔闭式引流+剖胸术"、"胸腔闭式引流+剖腹术"、"胸腔闭式引流+其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前组穿透伤"胸腔闭式引流+剖胸术"率是钝性伤的4.8倍,院内组为1.9倍;院前组钝性伤"胸腔闭式引流+剖腹术"率是穿透伤的5倍,院内组为4.5倍.(5)总治愈率95.8%(69/72),院前组中濒死患者8例,生存5例,13.9%(5/36)的院前创伤死亡得以避免. 结论 在伤后"黄金时刻"迅速携带移动监护手术设备,将救命性外科处理前伸至基层医院实施急救或确定性手术后,再安全转送到高级急救中心(医院)进一步救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显著降低严重胸部创伤的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损害控制在严重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在严重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07年7月-2008年6月救治的62例严重胸部创伤(AIS≥3)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全组死亡率为1.6%(1/62),手术组无死亡病例。(2)穿透伤单纯胸腔闭式引流术比例(55.6%,10/18)高于钝性伤(36.4%,16/44)(P=0.165)。穿透伤剖胸探查手术率为27.8%(5/18)高于钝性伤15.9%(7/44)(P=0.283)。连枷胸肋骨骨折内固定术占闭合性胸伤的11.4%(5/44)。(3)钝性伤并发症的发生率(63.6%,28/44)显著高于穿透伤(27.8%,5/18)(P=0.010)。老年患者更容易并发肺部并发症。结论初期尽快的确定性急救处理和简化手术修复是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基本策略。后期积极的生理复苏与并发症处理是提高严重胸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组急诊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的临床特征和救治结果 ,以提高严重创伤的急诊救治水平。 方法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6年间共救治严重创伤患者 12 80例 ,分为儿童组 (<13岁 ) 70例 ,青年组 (13~ 45岁 ) 970例 ,中年组 (45~ 65岁 ) 146例 ,老年组 (≥ 65岁 ) 94例。入选病例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标准进行评估 ,所有患者ISS≥ 16。 结果 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 ,青年组和中年组男性严重创伤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和老年组 (P <0 .0 1)。交通伤是首要致伤原因 ,第二位致伤原因坠落伤在儿童组和青年组、锐器伤在青年组和中年组、跌伤在老年组显著增高 (P <0 .0 1)。儿童组和老年组颅脑损伤、儿童组和青年组腹部损伤、青年组四肢和 (或 )脊柱损伤显著增高 (P =0 .0 0 0 0 )。创伤的发生率儿童组在秋季、青年组在夏季、老年组在冬季增高 ,儿童组在冬季则显著降低 (P <0 .0 1)。总病死率为 17.1% (2 19 12 80 ) ,老年组创伤 <2 4h病死率 (3 6.2 % ,3 4 94)较≥ 2 4h病死率 (8.5 % ,8 94)显著增高 (P =0 .0 0 0 )。多发伤生存患者的ISS值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老年组死亡患者ISS值与其他各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构成、致伤原  相似文献   

5.
多发伤患者心脏肌钙蛋白Ⅰ动态变化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多发伤患者心脏肌钙蛋白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估 (APACHE)Ⅱ及胸部创伤定量的关系。 方法 将 10 8例多发伤患者 ,根据有无合并胸部创伤分为两组 :合并胸部创伤组 76例 ,无合并胸部创伤组 3 2例 ,均进行ISS、APACHEⅡ和胸部简明损伤定级 (AIS)。定期采集两组患者血样品 ,并用微粒子荧光免疫法检测样本心脏肌钙蛋白Ⅰ (cInⅠ )浓度。 结果 动态监测 10 8例多发伤患者中 ,12例血清cInⅠ浓度时间曲线呈单峰陡降型 ,13例为单峰缓降型 ,6例为双峰型。在一定范围内 ,不论有无合并胸部创伤 ,血清cInⅠ峰值与ISS值呈一定相关性 (r =0 .676,P <0 .0 1) ;对合并有胸部创伤患者分重度胸部创伤组 (AIS≥ 3 )与轻、中度胸部创伤组 (AIS <3 )进一步研究发现 ,两组cInⅠ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对多发伤患者以APACHEⅡ≥ 15为危重组、APACHEⅡ <15为普通组分组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血清cInⅠ升高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进一步比较单峰型血清cInⅠ浓度时间曲线的APACHEⅡ分值与双峰型的APACHEⅡ分值 ,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多发伤患者血清cInⅠ浓度 -时间曲线大致有三种特征 ,即单峰陡降型、单峰缓降型、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类严重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的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以提高该类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6年6月伤后24h内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急诊收入ICU及胸外科的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简明损伤分级90版(AIS-90),纳入AIS≥3分的严重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以是否输血、是否为单纯性严重闭合性胸部创伤、是否ISS25分以及是否GCS9分分组,比较入院24h内凝血功能变化差异。结果共纳入228例患者,死亡15例,死亡组ISS评分均高于存活组(t=14.49,P0.01),GCS评分均低于存活组(t=14.44,P0.01)。在严重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中,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多发伤组、ISS评分25分组及GCS9分组均高于相应的单纯胸部创伤组、ISS﹤25分组及GCS9分组(P﹤0.01);凝血酶原时间(PT)ISS25分组中,高于ISS≤25分组(P0.01)。结论合并多发伤的严重闭合性胸部创伤患者在受伤早期,D-D和FDP明显升高,且该类患者多具有GCS和ISS高评分特点,是临床筛选高危创伤患者并指导进行早期干预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AIS 2005与AIS 1998在评价创伤救治结局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简明损伤定级(AIS)2005与AIS 1998在评价创伤严重度及创伤救治结局的差异,探讨最新版AIS 2005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 采用AIS 2005和AI S1998,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5月救治的3110例创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随ISS值递增,两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ISS〉20,AIS 2005组病死率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在ISS〉15~≤20,AIS 2005组病死率较AIS 1998组有显著降低(P=0.001)。除AIS 2005组ISS≤15并发症发生率较AIS 1998组下降外(P=0.035),其余各ISS分值段AIS 2005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IS 1998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2)随ISS值升高,修正创伤评分(RTS)、创伤与损伤严重度评分(TRISS)、创伤严重度特征评分(ASCOT)、ASCOT-CHINA值逐渐降低,且AIS 2005生存概率预测值分布较AIS 1998大。AIS 2005预测性评分指标的区别度和敏感性均高于AIS 1998,除ASCOT-CHINA准确性、ASCOT特异性低于AIS 1998,ASCOT存活误判率高于AIS 1998外,ASCOT、TRISS准确性,ASCOT-CHINA、TRISS特异性均高于AIS 1998,ASCOT-CHINA、TRISS存活误判率较AIS 1998低,AIS 2005对生存组、死亡组生存概率预测优于AIS 1998。结论 以AIS 2005为基础的ISS、TRISS、ASCOT等方法评价创伤及其结局预测总体上优于AIS 1998;建议使用AIS 2005评价多发伤时,以ISS〉20界定为严重多发伤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创伤急救模式对救治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中心1995年9月~2003年8月8年间救治的严重创伤[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或简明损伤定级(AIS)≥3]患者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共2305例,死亡896例,死亡率38.87%。我科成立前4年(1995年9月~1999年8月)住院死亡率(28.55%,213/746)和住院前死亡率(31.05%,336/1082)分别明显高于成立后4年(1999年9月~2003年8月)住院死亡率(11.96%,119/995)(P<0.01)和住院前死亡率(18.64%,228/1223)(P<0.05)。我科成立后4年住院患者中伤后送达病房或手术室时间≥1h死亡率(13.49%,39/289),明显高于30~60min死亡率(7.74%,26/336)(P<0.05)和<30min死亡率(5.06%,4/79)(P<0.01)。8年间各年我院住院前死亡率依次逐渐降低。结论创伤必须专业化,力创时效性与整体性两大专科特色是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根本保证,建立充满活力的创伤急救新模式是必要条件,加强急救复合型人才和创伤专业化人才培养是关键,创立区域化、多功能的创伤治疗中心是未来我国创伤救治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汶川地震致脊柱损伤住院患者与平时脊柱损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的比较分析,探讨地震致脊柱损伤特点,促进地震脊柱损伤救治水平的提高.方法 从“5.12”地震伤情数据库中提取汶川地震脊柱损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地震伤组),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大坪医院2001-2007年间收治的脊柱损伤首次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伤因、伤情、救治、结局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地震伤组脊柱损伤发生率为16.7%(524/31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682/10644) (P<0.01);(2)地震伤组脊柱损伤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7.4%∶31.8%)(P<0.01);(3)地震伤组患者年龄(47.9±20.9)岁,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对照组则呈抛物线型分布;(4)地震伤组脊柱损伤原因主要为压砸伤(69.3%)和多因素所致伤(12.8%),而对照组则主要为跌倒/坠落伤(56.0%)和交通伤(23.6%);(5)地震伤组中82.3%合并多处损伤,其中48.1%合并两处以上损伤,而对照组仅分别为28.9%和12.0%.地震伤组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为(11.6±8.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8)分(P<0.01),而且地震伤组中NISS值≥16分的比例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地震伤组患者住院天数为(40.5±24.5)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23.9±26.7)d(P<0.01).地震伤组治疗无效率高达9.2%,高于对照组(4.8%)(P<0.01).结论 地震时脊柱损伤发生比例高,女性、老年占比高,合并损伤比例高,损伤更重,平均住院时间更长,治疗无效率高.地震救援时应重视脊柱损伤的抢救、诊断和运送规范,减少漏诊、误诊和继发性损伤,以提高脊柱地震伤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不同致伤原因重症胸外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不同致伤原因所致的重症胸外伤临床特点及其救治。方法 对 2 37例重症胸外伤(AIS≥ 3)病人的致伤原因、胸部伤及合并伤伤情特点、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重症胸外伤以男性青壮年多见 ,交通事故伤为其最常见原因 ,较其它致伤原因更易引起颅脑和腹部脏器损伤 (P <0 .0 1 ) ;胸部穿透性锐器伤一般合并血气胸 ,且休克发生率以及肺挫伤、浮动胸壁发生率较高。结论 应对不同致伤原因引起的重症胸外伤分别进行重点救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制订相应的预防、抢救及治疗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 246例严重创伤患者,分为4组: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将各组性别比例、致伤原因、伤后死亡时间、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和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组均以男性患者多见.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其次为坠落伤、钝锐器伤、跌伤等.全组患者伤后24h内的死亡率为8.8%,24 h以后的死亡率为2.0%,老年组伤后24 h内的死亡率和青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4 h以后的死亡率和青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中年组相比有差异(P<0.05).ISS对预后的影响是计分越高,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而GCS则正好相反,即计分越低,死亡率越高.老年组死亡患者的ISS和GCS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有差异或显著性差异.结论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比例、致伤原因、预后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ISS及GCS是判断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较为客观的2个指标,抢救治疗以伤后24h内尤其重要,对老年患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原则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连枷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9月笔者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连枷胸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014年6月前未应用DCS原则治疗的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之后应用DCS原则治疗的患者48例作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救治成功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出院后3个月深吸气量(I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肺总量(TLC)。结果研究组患者致死三联征,即低体温、凝血功能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救治成功44例,成功率91.7%。对照组救治成功28例,成功率73.7%,研究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1%,研究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院后3个月IC、FVC、FEV1、T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DCS原则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连枷胸能使治疗简明、快捷,有效避免创伤的应激反应,救治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雷志恒 《武警医学》2018,29(5):483-486
 目的 探讨控制性减压术对颅脑外伤患者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03至2017-03医院收治的颅脑外伤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控压组和标压组,每组50例,标压组给予标准减压术治疗,控压组给予控制性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白介素-6(IL-6)、缺血修饰蛋白(IMA)、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治疗疗效、并发症、死亡等情况。结果 控压组和标压组术后血清IL-6、IMA、NSE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控压组术后血清IL-6、IMA、NSE水平明显低于标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压组治疗有效率(96.0%)明显高于标压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压组并发症发生率(8.0%)明显低于标压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4.0% vs 8.0%,P>0.05)。结论 控制性减压术可有效改善颅脑外伤患者脑氧摄取能力,减少再灌注损伤和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ureterectomy,RLUL)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武警安徽总队医院2017-10至2019-12收治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12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与对照组(60例)。研究组采取RLUL,对照组采取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清石率及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结石清除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83%) 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LUL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清除率高且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江吕泉  杨乐  郑建  陈建 《武警医学》2020,31(5):422-425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08至2019-08武警江苏总队医院收治的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的患者98例,按照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6)和DCS治疗组(n=52)。对照组按传统治疗方案,早期行复杂、完整的确定性手术治疗,DCS治疗组按损伤DCS治疗策略10~14 d后完成确定性手术。手术后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总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死亡率、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DCS治疗组的总住院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S治疗组手术时间(89.55±21.07 )min、使用呼吸机时间(5.62 d),均短于对照组的(178.83±28.50 )min、7.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CS治疗组手术出血量(268.52±39.67)ml、术中输血量(610.85±40.24)ml明显少对照组(692.68±42.59)ml 、(1024.20±30.1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并发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患者采用DCS技术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826例汶川地震住院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住院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救治,为类似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V3.0收集录入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德阳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地震伤员资料,对伤员一般情况、伤情特点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共收集资料较为完整、符合要求的伤员826例,其中男410例,女416例;年龄1~102岁,平均45.8岁.其中31~60岁伤员占总数的50.2%.有职业记录的477例中,农民占43.8%(209/477),工人占15.7%(75/477),在校学生占14.1%(67/477).钝器伤(53.2%)、挤压/掩埋(22.5%)和跌倒/坠落(15.0%)为前3位致伤原因.德阳市两家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地震后4 d内,占92.1%;华西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后3~9 d(81.7%).骨科伤员占伤员总数的59.2%.伤员的AIS主要集中在1~3分的区域.严重多发伤(ISS>16分)发生率为8.2%.入院后接受内固定术120例(34.1%),清创缝合术103例(29.3%)及外固定术55例(15.6%).肢体离断术22例(6.3%),颅内手术仅2例(0.6%).结论 地震导致的建筑物倒塌是主要致伤机制,伤员以骨伤较多.损伤多在AIS 1~3分范围,严重多发伤较少.伤员接受专业救治时间普遍较晚,伤员后送分流较迟,提示对特大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早期救治和及时高效后送救治的能力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后急诊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7年1月在解放军南京总医院住院治疗的17例因腹部创伤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15~57岁,平均37.9岁。致伤因素:道路交通伤9例,重物砸伤或挤压6例,刀刺伤2例,均存在胰腺及周围脏器的损伤。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存活率以及病死率。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胰腺损伤等级、输血量和胰瘘发生率。结果入选患者均因创伤在外院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术后因并发症转往解放军南京总医院,经治疗11例存活,6例死亡,伤后平均住院时间112.6d。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发消化道瘘和腹腔感染,其中14例消化道或腹腔出血(82.4%),10例胰瘘(58.8%),10例小肠瘘(58.8%),9例胆瘘(52.9%),8例胃肠吻合口瘘(47.1%),8例结肠瘘(47.1%)。存活组胰腺II级损伤1例,III级损伤6例,V级损伤4例;死亡组胰腺III级损伤2例,IV级损伤1例,V级损伤3例。死亡组的胰瘘发生率83.3%(5/6),高于存活组的45.5%(5/11)。存活组均有效控制出血,平均输血量为1 873mL;死亡组最终均无法有效控制出血,平均输血量为18 008mL。两组输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创伤后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处理过程中需积极应用损害控制外科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