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73年Snyder等(1)在脑内发现阿片受体后,很多实验室都在寻找内沅性阿片样物质,1975年底Hughes等(2)发表了具有吗啡样活性的物质一脑啡肽(Enkephalin),其后,其它的一些实验室相继发表了镇痛素(Anodynin)(3)、β-内啡肽(β-Endorphin)(4)等吗啡样物质。关于吗啡样物质的生理功能及其与针刺镇痛的关系,是大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从目前有关的资料来看,可以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吗啡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内源性鸦片样多肽(Endogenous Opiod-like Peptide)。1975年Hughes等首先报告在脑内发现内源性吗啡样因子,以后许多作者相继报道从体内分离出具有吗啡或鸦片样活性的内源性物质。这些物质大都属于多肽类,称为内源性鸦片样多肽(OLP)。OLP在镇痛、心血管、体温、呼吸、消化、运动和内分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仅就OLP的某些内分泌功能作简要综述如下: 一、OLP的种类和化学本质到目前为止,体内已发现的OLP有脑啡肽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神经科学领域里发展最快的新课题,是对内源性类吗啡物质的研究。该物质总称内啡肽(Endorphin)。它是存在于脑内的一组肽类物质,具有吗啡样的作用,所以又称类吗啡物质(Morphine like factor简称 M.L.F.)。在1975年,有人从动物脑内和人脑脊液内提出的一组肽类物质,称脑啡肽(Enkephalin),并进行了人工合成,亦具有吗啡样的作用。自从发现了达些肽类  相似文献   

4.
<正> 自从Haughes 等1975年从脑内分离出内源性阿片物质(OLS)——甲硫——脑啡肽和亮——脑啡肽,Li,C.H(李卓浩),Chung·D 等1976年从脑垂体和脑内分离出B——内啡肽以来,对于它们在镇痛、行为、精神病上的作用和作为神经介质的作用已有大量的报道。有关内分泌作用方面的文献正在崛起。吗啡及其类似药物对内分泌作用的早期工作为近年的研究提供了响导,也为OLS 的生理效应提出预期的结果。OLS 高度集中于下丘脑及垂体,以及这类物质在这些组织中的浓度可因各种生理性刺激而变化的事实,强有力地提示它们具有内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已经证明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ephalin)、亮氨酸-脑啡肽(Leu-enkephalin)是一种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节物。 在离体实验中它们具有强大的吗啡样作用,但在整体动物经静脉注射后却并不镇痛;经脑室注射后也只产生微弱而短暂的镇痛作用,镇痛效价约为吗啡的1/20~1/50;直接注入富含阿片受体的脑区——中央皮质,则镇痛效价明显提高,约为吗啡的1/4。因此推测外源性给脑啡肽所得到的镇痛作用微弱是由于在体内被迅速酶解所致。已经知道,脑  相似文献   

6.
<正> 自从Hughes等于1975年首次发现脑内存在着两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甲硫氨酸脑啡肽(MEK)和亮氨酸脑啡肽(LEK)以来,现已证实OLS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与痛及镇痛有关的脑区。大量实验结果表明OLS的三个主要成分,脑啡肽、β-内啡肽和强啡肽参与了人体和动物的针刺镇痛(AA)过程。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我们对OLS各组分在AA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作用部位有了进一步探入细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纳洛酮(naloxone)又名烯丙羟吗啡酮,是吗啡样物质的特异拮抗剂。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主要有三组:β-内啡肽类、脑啡肽类及强啡肽类,存在于脑组织、垂体及下丘脑中,它们在调节感知与运动、睡眠和觉醒、心血管功能与呼吸活动等均起着神经递质和调质作用。吗啡样物质可与体内的吗啡受体结合。吗啡受体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内,也存在于心、肺、肾、小肠等  相似文献   

8.
在脑的镇痛机制研究中,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经中缝大核到脊髓的下行镇痛通路研究较多也较肯定,而关于脑内镇痛的神经回路研究较少。我们在研究吗啡镇痛的中枢作用部位时发现,注射微量吗啡到家兔或大鼠中脑的PAG、缰核、边缘系统的伏核或杏仁核等核团内,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而将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NX)注入上述任一核团内,则能大部取消静脉注射吗啡或电针引起的镇痛。这些现象提示,脑内与吗啡镇痛有关的上述核团很可能通过神经纤维联成环状的回路。  相似文献   

9.
继1975年发现脑啡肽、1976年发现β-内啡肽之后,1979年Goldsfein等人从猪的垂体中提取出另一种内源性阿片肽——强啡肽(Dynorphin).这种十七肽广泛分布于脑、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当时有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是:在离体的豚鼠回肠标本上,强啡肽有非常强烈的阿片样作用(较吗啡强190倍,较亮氨酸脑啡肽强700倍),但将其注入脑内并无明确的镇痛作用。因此其生理意义不明。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将强啡肽注入大鼠脑室内并不镇痛,但将其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则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以往的工作曾看到:损毁大鼠蓝斑核(LC)可加强针刺镇痛作用;电针又可压抑蓝斑核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这说明LC在针刺镇痛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工作已证明脑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与针刺镇痛效应有关。Atweh、Pert、Korf等人认为LC内存在有高浓度的吗啡受体,并认为LC是对吗啡感受性较高的部位。LC虽然是儿茶酚胺能(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能)胞体的集中部位,但也有多种其它神经递质存在,因此其功能是较为复杂的。为了进一步探讨针刺镇痛与LC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关系,我们观察了在电针对LC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中,吗啡的特异对抗剂——纳洛酮  相似文献   

11.
最近的研究表明。中缝大核(NRM)和外侧网状核(LRN)在痛觉的下行抑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NRM及LRN内局部应用吗啡、脑啡肽均可明显抑制甩尾反射。P物质(SP)是与痛觉调制有关的速激肽。微量SP注入背缝核可产生镇痛效应。我们以前报道微量SP注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由于脑内阿片受体和内沅性吗啡样物质研究的进(?),支持了弹经系统中具有内在性抗病系统的设想,内沅性吗啡样物质与针刺镇痛的关系遂成为科学工作首关注的问题。1977年,上海市人体针刺镇痛实验协作组用伩号侦(宀叉)法证明纳洛酮可以部分阻断针刺镇痛效应,同外也有报导纳洛酮可以阻断针刺人体穴位对电刺激牙髓的镇痛作用。在动物实验上,纳洛酮也能阻断小鼠电针穴位引起的镇痛作用,对家兔  相似文献   

13.
继脑啡肽和β-内啡肽的发现之后,Goldstein等于1979年发现了另一种以亮啡肽为N末端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强啡肽。这种十七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尤以下丘脑和脊髓为著。在离体豚鼠迴肠标本上,强啡肽的作用较亮啡肽强700倍,较去甲吗啡强190倍。但注入脑内并无明确的镇痛作用,其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发现体内具有吗啡受体存在,而且还从脑内提取出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现已证明,这种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是脑内的一类神经介质,除具有镇痛作用外,它在调节内分泌、心血管、体温、呼吸、睡眠、运动、情绪等活动中亦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病理意义目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用免疫酶标间接法,对豚鼠进行脑内脑啡肽定位的研究。观察到啄鼠许多脑区内的神经元的细胞体、纤维和神经末梢显棕黄色颗粒,这种颗粒是脑内亮氨酸脑啡肽(Leu-enk)和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与抗亮氨酸脑啡肽血清(ALS)和抗甲硫氨酸脑啡肽血清(AMS)及酶标抗体发生免疫反应的产物。文内讨论了获得结果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是机体内存在的具有阿片样作用的物质的总称。自1975年 Hugh-es 从猪脑中分离出二种脑啡肽(甲硫氨酸脑啡肽,亮氨酸脑啡肽)以来,陆继发现存在于体内的阿片样作用的肽类物质不下二十余种。Simon 曾建议用 endorphins一词泛指体内吗啡样肽,中文译为内啡肽。但以后此名称多用作β—趋脂素分子中的特定片段如α—内啡肽,β—内啡肽、γ—内啡肽、δ—内啡肽等的总称,而不包括脑啡肽、强啡肽  相似文献   

17.
我们曾经报导在吗啡耐受和针刺耐受的鼠脑中,存在着一种内源性的抗鸦片物质(Endogeons anti-opiate substances/AOS)。这种物质能与~3H-吗啡竞争同鸦片受体的结合,能颉抗吗啡对电刺激引起小鼠输精管收缩的抑制作用,注入正常大鼠脑室内可对抗吗啡和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75年Hughes从猪脑中分离出具有吗啡性质的两种五肽——亮氨酸脑啡肽和甲硫氨酸脑啡肽之后,对于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进而发现并合成了一系列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本文仅对其中之一,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研究概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自远古以来,人们就知道鸦片(Papaversomniferum罂粟)中含有强效止痛物质,其中吗啡是最重要的一种。大约在十年前,从脑中分离出两种有止痛作用的五肽,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不久又分离出一种较大分子的肽,β内啡肽。这些肽和其它有关的鸦片类肽一般被认为是动物组织中鸦片类物质受体的天然配体,吗啡(一种植物生物硷)也与其结合。但是Spector和Goldstein小组最近的观察由于指明脑和其它组织中有低浓度的吗啡,对这种差别发生了怀疑。吗啡的结合特性表明它主要是与μ-鸦片类受体而不与δ或κ受体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院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是多学科协作进行的。从1975年开始,对内啡肽及其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进行了多方西的探索。我们在这里选载的一组关于针麻原理研究的论文和报导,就是这一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主要包括。(1)从人及动物脑内提取到一种具有抗痛作用的吗啡样物质,它可能是一种新的内啡肽;(2)用纳洛酮等阿片受体阻断剂作为分析手段,以动物的行为反应、皮层诱发电活动、肢体血管容积及生化反应(脑内cAMP水平)等为指标,从受体的研究水平上来说明针刺镇痛和针刺抗内脏牵拉反应同内啡肽有关;(3)测定人脑脊液及动物脑内中央灰质淡流液中的内啡肽含量,观察到针刺镇痛时脑内内啡肽释放增加。从而,就在神经细胞突触前和突触后这样的水平上初步揭示了内啡肽系统同针刺镇痛的关系。 几年来,我们还同兄弟单位协作,围绕着脑内有关抗痛的结构、物质、功能系统等中心课题,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脑内的尾核是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环节,尾核内的胆碱能神经细胞的活动参与针刺镇痛过程。此外,对尾核和脑内其他有关结构的形态同功能的联系以及尾核内一些已知递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和研究,有关论文将另行选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