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祖润身公 (186 9- 1932 ) ,为晚清江淮名医赵海仙大师兄江泽之得意门生 ,兴化名医。先父华国公(1896 - 196 3)师承先祖 ,医术益精 ,医名尤著 ,其医事掌故甚多 ,群众称颂不已。笔者 (192 9-  )师承先父。至笔者三代业医 ,已逾百年 ,共诊治 30 0万人次以上 ,其中医事得失互见。除已报导的 7次医话外 ,借春节休假之际 ,就记忆所及 ,结合笔者体会 ,略述数则 ,以寄“每逢佳节倍思亲”之念。1 咳嗽“咳嗽咳嗽 ,医家对头。”这一俗语 ,说明咳嗽这个证候不好治。原因是“肺为娇脏” ,既不耐寒 ,也不耐热。根据此一特性 ,(1)对肺有寒者 ,用药不宜…  相似文献   

2.
缅怀先父梁保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父梁保和,名文藻,号菏汀(1876~1960)。曾祖父梁琦、祖父梁虹桥均行医于北京,他们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很深的理论造诣。先父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医学世家,自幼受其熏陶,从小酷爱祖国医学。先父未成年时,即和三叔父一同随祖父侍诊并佐理医务,诊务之余,刻苦攻读医学著作,经先祖亲授经典,并参阅各家学说。先父随先祖学医一段时间后,先祖认为:“唯医者,不但要知医,而更应知药”。经友人介绍,先父到东四“永安堂“药店学习。  相似文献   

3.
我家原籍江苏无锡,自先祖治康公起,世代业医,至今已历四世.先祖从无锡名医范晴皋先生习内外科,学成,悬壶于无锡梅村,虽以内外科问世,但以外科为主,行医凡四十余年.先父志方公,自幼稟承庭训,勤学苦研;稍长,襄助应诊.先父每逢农历三、六、九日赴苏州齐门应诊,以擅治外疡著称;由于每逢三、六、九日到苏应诊,故时人咸称为"三六九先生".后迁移来沪,深得病家信赖.惜因壮年去世,平时又忙于诊务,著作甚少,仅传下《青囊秘授》及《临证医案》各一册.  相似文献   

4.
先父胡伯安(1901~1973年)四川眉山县人,秉性聪慧,幼承庭训,12岁时即随先祖学医。由于刻苦好学,故尽得先祖之传,医技日进,20岁时即悬壶问世。此后他更加勤勉,既精研理论,更重视实践。擅长内、儿科,其精湛医技遐迩闻名。1956年聘调成都中医学院后,专攻儿科。先父对张仲景、钱仲阳、万密斋、张景岳、程国彭、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学家学术思想尤多钻研。在五十多年的医学实践中,他在诊治内儿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因诊务忙碌,无暇著述。现就他平日口传心授和我侍诊所见的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先父熊雨田字岂沛,四川重庆市人,曾任重庆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学会理事、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自幼随先祖熊吉之先生习医(熊吉之先生系清末喉科名医,治喉疾有独特之经验,尝以治疗乳蛾、喉风、白喉、喉痈等疾有奇效而名噪川内外).每日天未明即庭前诵读四书五经,稍长即闭门苦读《内经》、《难经》.随后即开始背诵《伤寒》、《金匮》、《温病》等医藉,即至晚年先父亦能“包本”全文背颂这些经典医籍,未及弱冠即能单独诊治一些喉科疾病.为了全面学习中医,先父曾师从当时一沈姓内科名医学习中医内科,随后又专赴沪洲向一陈姓针灸名医学习针灸.因而先父既承家传,又采名师之长,在中医理论上有坚实的基础,熔中医内科、外科、针灸及耳鼻喉科于一炉,在中医耳鼻喉科上独树一帜,造诣精深,博学多识,声望卓著.  相似文献   

6.
先父孙谨臣(1885—1973),名昕如,江苏仪征人。早年随先祖瀛莱公学医,后从先祖至交“臣”字门名医姜继臣先生专攻儿科,袭父业,继师承,垂六十九载,远近知名,经久不  相似文献   

7.
先父郑汝谦,字子静,号扑园。生于前清来叶.弱冠学习岐黄之道,行医60余年,医术精湛,造诣颇深,是近代扬州中医儿科学术流派——“谦”字门的著名代表之一。现将他对百日咳治疗的经验简介如下。一、初咳期通常1~2周,初起如伤风状。  相似文献   

8.
一、生平简介先父方鸣谦(1910~1987年)系山东省掖县人,八岁时随先祖方伯屏来北京,少年勤奋,又蒙先祖多方培养,涉猎金石书画,好学不倦,曾拜名画家胡佩衡学画,周希丁老人学习篆刻。并曾入北京造型美术学校专攻书法绘画。中医学术受业于先祖,青少年时期昼夜攻读内难伤寒,熟谙中医经典理论,对先祖推崇之《薛立斋医案全集》与孙德润所著之《医学汇海》二部临床医著领会颇深,且奉为临证指南。先父二十岁时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市中医师资格。后十余年一直侍诊于先祖左右,  相似文献   

9.
殷氏伤科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起源于苏州思婆巷。当时“闵家伤科”的闺女嫁来殷家,与殷企范结为夫妇,此后,殷氏伤科在江浙两省逐渐起家盛名,并获清朝皇帝赐与的赞碑。1910年前后,先祖父殷致祥、先父  相似文献   

10.
<正> 我曾亲随先父李斯炽治疗“中风”病多例,不管患者病情如何危重,病机如何复杂,先父均能精细辨证,准确遣药,一经服药,即见显效。在我的记忆中,甚少死亡病例。根据先父昔日口授及对他“中风”病案的学习,特将我领会的部分作如下整理。《金匮》谓中风“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临床所见中脏中腑者多兼有中经、中络之症。一般在神志方面,多突然昏倒、神志昏迷。有的则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或精神恍惚,喃喃谵语;或沉  相似文献   

11.
先父楚秀峰老医师从事伤科几十年,自始至终十分严谨,积累了一整套的临床经验。不论内伤脏腑,外伤骨折,以及关节脱位等,治疗都有其独到之处,因而在苏、锡、沪一  相似文献   

12.
《外台秘要》为唐代的王焘所作。王焘,陕西省郡县人,约生于公元670年,卒于公元755年。他从小体弱多病,常常与医术高明的医生在一起,向他们学习医学理论和治病技术。王焘曾在唐代官府图书中心——弘文馆整理图书达廿余年之久,这使他有机会广泛阅读唐代以前的大量医学书籍。经过几十年的阅读、鉴赏、抄录,终于在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整理成书,并命名为《外台秘要》。书名中“外台”一词意指“兰台”(即宫内藏书处)。  相似文献   

13.
先父朱颜,浙江金华人,自幼从名师学医,热爱中医事业。解放后,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我国的卫生事业。他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传授中医药知识,开展中西医学术交流、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治学谨严,学兼中西,医术精湛,著述颇多。他毕生勤奋工作,晚年犹抱病整理其医案医话,可惜他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下,于1972年3月病逝,终年仅59岁,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为了纪念他,现将他的原始医案医话笔录进行校订、整理,内容力求存真,未加过多修润,选录数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先父筱岩公,幼承庭训,专攻岐黄,紊精医理,擅长医治外科疮疡。他宗其家法,博采历代外科医家所长,师古而不泥古,学今而能化裁,独抒己见。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创制了许多经验良方。其中验方秘方已公诸于众,服务于民,并已被后来各家所采用。先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奠定了顾氏外科流派的基础,现将其主要学术观点简介如下:一,形之于外,必根于内先父十分重视整体治疗,曾谓:“疡医务必精内,疮疡大证治内更不可缺。治外而不治其内,是舍本求末,及其所治,岂可舍于内而仅治外乎。”痈疽虽生于体表,如不加早治,可以内传脏腑,痈疽之成,也可由脏腑蕴毒外发而起。因此疡科之治法,固多合外内之道。先父在论治流痰阴疽中,常用鹿角、苁蓉、熟  相似文献   

15.
先父名方,字仲宾,成都人,生于1882年,病卒1942年。自幼受业于郑钦安,后毕业于京师大学,从医从教三十多年,对血证、温病造诣颇深。传有弟子李重人、向蛰苏、郑惠伯、冉玉璋等。著有《枕中宏宝》一书,尚未付梓,毁于战乱。今选暴崩案一则(亦是随先父诊视目睹案),介绍同仁。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除了医术高超,医德也高尚。他认为医生除了要有高明的医术外,还必须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对于那些在搭脉时“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草菅人命的医风十分愤慨,对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庸医也非常反感。他的观点是只有“精究方术”,才能真正造福于大众。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通报》2013,(3):20-20
清代江南名医叶天士不仅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而且是一位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无所不精、贡献巨大的医学大师。他天资敏悟,谦恭好学,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时人誉为“半仙”,从他妙用南瓜蒂的案例也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正> 先父梅维伦,幼承先祖之学,临床笃于实践。执医四十余年来,向以擅治妇科疾病而闻名。其于妇科调肝,立方遗药,自成家法。兹就余随家父侍诊时耳濡目染所得,录述于后。一、调肝与风药相须肝之性,喜舒展流畅;肝之气,宜升发条达。先父认为,风药可辛开达郁、疏散升扬,利气理血。既能通表又实能贯里,故外可启孙络之郁闭,内可调和肝  相似文献   

19.
白芥子逐痰饮治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隋吉东  隋冠华 《中医杂志》1998,39(4):197-198
先父隋明吾老中医曾云:“白芥子为祛痰圣药,前人认为其善除‘皮里膜外’之痰,此痰主要指痰饮之痰而言,如现代医学中之渗出性胸膜炎、膝关节滑囊炎、耳软骨膜炎、舌下囊肿,以及内脏中之肝、肾、卵巢等囊肿,皆属此类,治之非此药不能建功。”此言实为先父经验之谈。现将先父验案回顾几例,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20.
陈复正,字飞霞,广东罗浮人。约生于十七世纪末。自幼“禀亏多病”,青年时即注意于医学,悉心钻研医理,学有所得。年长,曾遇一道士,遂从其学习医术,并“遨游海岳”,行医民间,“几遍天下,凡(扌晋)绅士庶,无不隋缘诊治”。他深知民间疾苦,并十分注意学习民间疗法,大大地丰富了他的医疗经验。他医理畅达,医术精深,尤以儿科称著。“临证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