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表现与脑血流代偿密切相关。目前认为,脑血流代偿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侧支循环建立,新血管形成,脑血管自动调节。其中,侧支循环在代偿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和其他侧支循环。脑微血管重建是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的代偿反应,可能会增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可导致缺血性卒中。既往主要通过形态学影像来对ICAO进行评价,其对ICAO患者的卒中风险预测帮助有限。新兴的脑血管侧支循环和脑血流储备的影像学评价方法以及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等能协助临床医师对ICAO患者进行卒中的风险分层。目前针对慢性症状性ICAO的治疗仍存在争议,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内介入再通、复合手术再通等多种策略各有优势。作者对慢性ICAO的影像学评价手段和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患者颅内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类型。方法比较51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血管搏动指数(PI)。并分为无症状组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4例及卒中组28例,经统计学分析颅内侧支循环类型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①患侧PSVMCA和PIMCA明显低于健侧,分别为(66±21)cm/s、0.63±0.16与(138±54)cm/s、0.86±0.20,P=0.000。②无症状组及TIA组中,前、后交通动脉同时开放者占39.2%(20/51),卒中组单支开放或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外侧支同时开放者占29.4%(15/51),P=0.005。结论TCD对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检测,可为临床提供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既往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静脉溶栓、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T型、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发病至置鞘时间、置鞘至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方法、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mTICI 2b或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症状性颅内出血等。采用发病后90 d门诊或电话随访以获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依据侧支循环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软脑膜侧支循环0~1级,218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软脑膜侧支循环2级,220例)。依据发病后90 d mRS评分将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57例)和预后良好组(6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8例患者,其中男249例(56.8%),平均年龄(68±11)岁,中位基线ASPECTs 8(8,10)分,中位基线NIHSS评分15(12,18)分;颈内动脉闭塞35例(8.0%),颈内动脉T型闭塞150例(34.2%),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53例(57.8%);侧支循环不良218例(49.8%),侧支循环良好220例(5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高血压病(OR=1.973,95%CI:1.257~3.097,P=0.003)、空腹血糖水平(OR=1.097,95%CI:1.018~1.182,P=0.015)、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比颈内动脉T型:OR=0.099,95%CI:0.034~0.290,P0.01;大脑中动脉M1段比颈内动脉T型:OR=0.412,95%CI:0.264~0.643,P0.01)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既往高血压病、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颈内动脉T型闭塞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接受机械取栓的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基线ASPECTs较高(OR=0.751,95%CI:0.580~0.973,P=0.030)、血管完全再通(OR=0.176,95%CI:0.045~0.681,P=0.012)、侧支循环1级(OR=0.209,95%CI:0.088~0.496,P0.01)是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1.111,95%CI:1.004~1.230,P=0.042)是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既往高血压病、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及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T型闭塞)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不良(1级)患者不应被排除在机械取栓之外,基线ASPECTs、基线NIHSS评分和侧支循环是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提高血管再通程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干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估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 对 80例老年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采用TCD技术检测脑底动脉环和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根据临床上有无脑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体征将患者分为症状性闭塞组 (5 4例 )和无症状性闭塞组 (2 6例 )。结果 TCD显示 93%前交通动脉侧支开放 ,5 1%后交通动脉侧支开放 ,2 5 %眼动脉侧支开放。 4例 (5 % )症状性闭塞患者未发现侧支循环 ,31例患者 (39% )1个侧支通路建立 ,36例患者 (45 % ) 2个侧支通路建立 ,9例患者 (11% ) 3个侧支通路建立。无症状性闭塞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症状性闭塞患者 (P <0 .0 1)。结论 TCD有助于了解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6例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CT或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血流代偿情况.结果 6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2例,严重狭窄4例(其中左侧2例,右侧1例,双侧1例).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分水岭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循环缺血4例,前循环缺血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6例患者均有侧支循环建立,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软膜动脉是常见的代偿血管.结论 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可表现为前、后循环缺血症状,侧支循环在代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闭塞后颈内动脉窃血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一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15例,通过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综合评估颈内动脉窃血的侧支循环途径。结果 TCD检查显示,颈内动脉窃血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病变侧颈外动脉主干血流方向逆转(正向血流频谱)、血流频谱颅内化,病变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呈低钝血流频谱。DSA显示,颈内动脉窃血途径主要包括:侧支血流从病变侧椎动脉经枕动脉和颈外动脉窃至颈内动脉;侧支血流从病变侧甲状颈干和肋颈干经枕动脉和颈外动脉窃至颈内动脉;侧支血流从病变对侧颈外动脉经甲状腺上动脉吻合和病变侧颈外动脉窃至颈内动脉。MRA和CTA可显示颈总动脉闭塞情况;颈内动脉窃血时,可完整显示由于颈内动脉窃血代偿后正常显影的颈动脉分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参与侧支代偿的椎动脉和甲状颈干可正常显影。结论临床需结合TCD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定颈内动脉窃血的建立情况和具体窃血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 对213例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侧支循环通路。结果 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8%,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93%,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0%。颈内动脉远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15%,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1%,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1%。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均出现软脑膜吻合侧支循环,91%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9%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15例(7%)未发现侧支循环,108例(55%)1个侧支通路建立,79例(40%)2个侧支通路建立,11例(5%)3个侧支通路建立。结论 经颅多普勒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其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患者100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大卒中组、小卒中组、缺血发作组,分析不同组别患者DSA所示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比较3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有无差异.结果 大卒中组与缺血发作组患者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小卒中组与大卒中组、缺血发作组比较,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存在颅内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临床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的患者,大多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差,而短暂性脑缺血的惠者,大多侧支循环开放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经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有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分为重度狭窄组21例和闭塞组19例。并分为有侧支循环29例和无侧支循环11例,记录入院时、入院后2周、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重度狭窄组有侧支循环开放12例(57.14%),闭塞组有侧支循环开放17例(89.47%),闭塞组侧支循开放率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2)。29例有侧支循环建立的患者中初级代偿19例(65.52%),次级代偿10例(34.48%,P<0.05)。重度狭窄组初级代偿比例明显高于次级代偿比例(76.92%vs 23.08%,P<0.01)。有侧支循环2周NIHSS评分[(4.1±1.7)分vs(12.0±2.6)分,P=0.037]和随访时NIHSS评分[(1.9±1.2)分vs(10.4±2.4)分,P=0.000]较无侧支循环明显降低。结论侧支循环建立与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初级侧支代偿是其主要代偿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患者86例,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分为4组:前交通、后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Ⅰ组)1 7例,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Ⅱ组)27例,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Ⅲ组)28例,无侧支循环开放组(Ⅳ组)14例。分析各组患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86例患者共检出阳性侧支循环1 39条,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57条,占41.0%,后交通动脉开放32条.占23.0%,眼动脉开放50条,占36.0%。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较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症状轻且预后好。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判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与临床缺血性病变及预后关系密切,侧支循环的评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闭塞(ICAO)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总结29例颈部CTA提示单侧I-CAO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29例单侧ICAO的患者中无症状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同侧脑梗死22例.22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肢体感觉障碍、言语不清、智能减退、症状性癫痫.29例单侧ICAO的患者中右侧颈内动脉闭塞16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21例,颅内段闭塞8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脑梗死发生在皮层梗死3例、前分水岭梗死2例、后分水岭梗死2例、内分水岭梗死3例,基底节梗死2例、混合型梗死10例.结论 单侧ICAO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脑梗死发生在同侧,以混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卒中危险因素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自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影像学证实为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基线临床资料,通过脑血管造影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结果共纳入137例患者,男性100例,平均年龄(55.26±11.71)岁,65例(47.4%)患者侧支循环良好。单变量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组年龄[(57.9±9.5)岁对(52.3±13.2)岁;t =2.866,P =0.005]和高血压的患者构成比(70.8%对52.3%;χ2=4.978,P =0.026)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965,95%可信区间0.934~0.997;P =0.034)。结论年龄是影响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何伯永 《山东医药》2011,51(1):95-96
目的 通过TCD观察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脑血流代偿情况。方法选择100例经彩超诊断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作为闭塞组,同时选择100例经彩超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均正常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其颅内动脉血流的改变和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闭塞组患侧颈内动脉的Gosling搏动指数(即PI值)低于健侧及对照组同侧的颈内动脉(P〈0.01)。闭塞组中72例(72%)出现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48例(48%)出现后交通动脉代偿途径,33例(33%)出现眼动脉代偿途径。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的阳性例数高于其他代偿途径(X2=187.5,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是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最有效的通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方法对100例老年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评估侧支循环变化。结果大脑中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或闭塞59例,TCD显示软脑膜吻合侧支通路开放34例,占57.6%。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30例,侧支通路开放24例,占80.0%,其中前动脉交通侧支开放8例,后动脉交通侧支开放2例,前动脉交通与后动脉交通侧支同时开放4例,眼动脉侧支开放6例,前动脉交通、后动脉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同时开放4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7例,TCD发现窃血改变4例,占57.1%。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例中,2例椎动脉起始部闭塞患者出现颈外动脉-椎动脉侧支开放。左侧颈总动脉闭塞伴头臂干中度狭窄1例,TCD显示椎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侧支通路开放。结论 TCD技术有助于了解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后患者颅内血流的改变及病情的变化。方法选择E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95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2例)和中年组(33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判断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中年组比较,老年组搏动指数和NIHSS评分明显升高,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E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的情况无明显变化,但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较低,动脉弹性差,临床病情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盗血综合征(carotidstealsyndrome,CS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代偿方式、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CS S 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对血管病变情况、侧支循环、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1例CSS 患者,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6.7±5.1)岁。临床表现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9例(81.8%),后循环梗死1例(9.1%),前循环TIA 1例(9.1%)。总共发现19条病变血管,12条(63.1%)闭塞,2条(10.5%)次全闭塞,4条(21%)重度狭窄,1条(5.2%)动脉夹层分离。7例(63.6%)为双侧颈内动脉病变,3例(27.2%)为单侧颈内动脉病变,1例(9.1%)为双侧颈总动脉闭塞。11例患者均出现一级侧支循环,其中后交通动脉开放10例(90.9%),前交通动脉开放1例(9.1%);出现二级侧支循环4例(36.3%),三级侧支循环1例(9.1%)。所有患者在危险因素管理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3例行支架置入术,2例行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至2014年9月未发生卒中。结论 CSS患者的血管病变多发生在颈内动脉颅外段,一般通过Wil is环进行代偿供血,表现为被盗血动脉的缺血表现,确诊需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部分患者可行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的级别、途径和代偿能力各有不同。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起始部、椎动脉起始段和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的闭塞性病变。1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临床上多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好发部位,少见原因有夹层动脉瘤、外伤、肿瘤压迫、纤维肌发育不良和放射治疗等。此部位发生闭塞性病变时,多条侧支循环通路可分别在不同情况下开放,有的起主要代偿作用,有的起补充代偿作用。如果Wi11is环上参与侧支循环的动脉发育良好且无狭窄性病变,首先即刻开放的是一级侧支并为主要代偿途径。当前交通动脉和后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闭塞的眼动脉侧支血流动力学作用。方法对110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老年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闭塞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Willis环和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闭塞组又分为眼动脉侧支组(40例)和无眼动脉侧支组(70例)。另设80例无颅内及颈部动脉病变患者为对照组。结果病变侧大脑中动脉的多普勒信号搏动指数(评估流入压力和远端血管阻力的指标)眼动脉侧支组和无眼动脉侧支组之间无差异,但是Willis环侧支通路[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的存在对大脑中动脉的搏动指数有明显作用。病变侧颈总动脉阻力指数眼动脉侧支组明显低于无眼动脉侧支组。结论眼动脉侧支对颈内动脉闭塞远端动脉床的血管阻力作用有限,而Willis环侧支在脑灌注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方法收集166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1例、中年组67例和老年组88例,记录其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 166例患者中,30.1%有颅内病变,39.8%有颅外病变,30.1%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以颈内动脉居多,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大脑中动脉最明显;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老年组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降低(P<0.01),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比例明显升高(P<0.05)。61例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存在侧支循环,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代偿形式以初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占67.7%,大脑中动脉以次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占72.2%。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病变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存在3级侧支循环的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