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概念的推广和接受,VCI概念在认知障碍领域中的科学地位和意义愈显重要,它是对传统血管性痴呆(VaD)概念的根本突破。同时,因其含有预防理念,临床医生和制药企业更是趋之若骛。然而,VCI概念的笼统性和缺乏公认的具体可操作性诊断标准,常使临床医生感到难以适从和困惑,更难堪的是一些非学术动机不严谨的VCI治疗宣传“混淆视听”,使人一头雾水。如何正确理解并尽早规范对VCI的治疗,避免以往在治疗其他疾病中出现的“一哄而上”和“鱼目混珠”状况,已经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回顾血管性痴呆的提出及争议,引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提出的背景及其必要性,阐述了其诊断标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新近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比较血管性痴呆到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定义的演变说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这一定义的重要性,指出寻找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特异性的神经心理学表现、影像学特点、生物学标记以及病理学特点将是今后。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亚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概念是由Schdev提出的,其定义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严重到可以诊断的水平,包括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到血管性痴呆(VaD)的一系列疾病类型。在过去20年VaD的诊断标准不断发展,但准确的定义仍存在争议。以往根据Alzheimer病(AD)引申的VaD早期诊断标准着重于记忆的缺陷,而非与VaD密切相关的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的障碍。目前认为,要求VaD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过于严格了,因为这不利于早期诊断。诊断VaD所要求的影像学病变的程度和类型也存在争议[1]。因此,应用于所有VCI亚型的单一诊断标准面临挑战,一些专家已经提出建立不同亚型相应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第二常见的痴呆类型,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占10%~15%,其患病率每5.3年即增加1倍,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impairment,VCI)最严重的形式。2011年7月21日,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Association,AHA/ASA)发表联合声明,系统阐述了VCI,并进一步强调血管性因素是VCI和痴呆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次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CVI)的神经心理学特点。方法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修订版为神经心理学检测量表,评估70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起病后3个月(病例组)和50例正常者(对照组)的认知功能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并分析不同梗死部位的Mo CA和ADL得分。结果病例组Mo CA、ADL分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43例(61.4%)Mo CA23分;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视空间与执行、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显著差异(均P0.05);皮质脑梗死组ADL得分较基底核内囊区脑梗死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Mo CA得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减退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发生率较高,认知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注意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损害,基底核内囊区与皮质梗死CVA发生率较其他部位高,皮质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损较基底核内囊区梗死患者突出。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认知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痴呆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痴呆之一,近年来在深入研究该病防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这一新术语。认为深入研究VCI,有助于对血管性因素和血管病引起的认知损害或痴呆的理解以及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本文就VCI的有关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脑CT灌注成像特征,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16-06—2018-06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验,依据测试结果分为认知功能正常者46例和不正常者66例,认知功能不正常者进一步分为血管性非痴呆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dementia,V-CIND)组48例和血管性痴呆(VaD)组18例,分析各组患者脑CT灌注成像特征,以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本次入组112例脑卒中患者VCI发生率为58.93%。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CBV和CBF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连线测验完成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认知障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流灌注降低,且随着认知功能进展血流灌注进一步下降,脑计算机断层灌注成像可早期识别VCI,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6年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概念和统一标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s,VCI)作为涵盖各种血管性病因所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概念,被越来越广地接受和应用[1,2]。由于痴呆定义的Alzheimer化,强调记忆损害的重要,与多数的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认知损害不符,  相似文献   

9.
达纳康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在执行工作记忆和计算任务时,其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信号激活脑区强度同正常人进行比较是否存在区别,明确VCI患者脑功能区信号变化特点,为VCI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智能评定。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5例VCI患者和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倒背数字作业,计算能力测验,对脑激活功能区进行分析,利用SPM2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VCI患者倒背数字作业时,双侧额中回、海马及颞上回激活脑区像素值显著减少(P<0.05);在计算能力测试方面,双侧额中回、海马、颞上回以及左侧角回、缘上回激活脑区像素值也显著减少(P<0.05)。结论在执行工作记忆和计算任务时,VCI患者存在特定激活脑区信号的减弱,通过对fMRI信号的侦测,可以为VCI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脑心通胶囊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从三个分中心招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24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21例,其中无痴呆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45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76例;对照组120例,其中VCIND患者44例,VaD患者76例。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每日口服3次,每次4粒;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每日口服3次,每次4粒,连续服用3月。比较不同阶段的VCI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VCIND患者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VaD患者治疗后MMSE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L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能够改善无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概念最早由Hachinski和Bowler[1]于1993年提出,指单纯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轻度认知功能减退.随着研究的深入,VCI的概念得到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现将其定义为一类特征为影响至少一个认知区域的临床卒中或者亚临床脑损伤的临床综合征,其伴随的认知功能障碍,涵盖了从血管来源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VaMCI)到重度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认知缺陷的所有表现形式[2].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CI)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影响因素。方法对76例经头部CT或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国际通用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行为量表(ADL)和画钟测验(CDT)进行神经心理检查。结果 CI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I组MMSE、ADL和CDT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患者中有卒中史组与无卒中史组比较,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比较,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组与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VCI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VCI发生与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特征。方法采用语义与语音流畅试验、数字符号编码测验、连线测验、画钟测验和Stroop色词测验对43例VCIND患者和35名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测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CIND组患者计时类测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计分类测验中数字符号编码测验、语义与语音流畅试验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Stroop色词测验计分(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CIND组画钟测验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IND患者执行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换障碍、工作记忆损害、知觉运动与信息处理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5.
尼麦角林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尼麦角林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尼麦角林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尼麦角林、尼麦角林联合奥拉西坦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2组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分,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MoCA评分提高的均数为(5.97±2.06)分,高于尼麦角林组的(3.53±1.44)分,MoCA评分的变化最显著,尼麦角林组和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P0.01),联合组有效率最高,总有效率为93.3%。结论尼麦角林和奥拉西坦是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有效药物,两者联合用药较单一应用尼麦角林效果好,两者联合使用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脂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血脂代谢的变化。方法测定206例VCI患者和325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结果VCI组患者血清中TC、TG、HDL、LDL的水平分别为(5.52±1.14)mmol/L、(1.59±0.47)mmol/L、(1.08±0.35)mmol/L、(3.48±0.86)mmol/L,而正常老年人中相应指标分别为(4.97±1.09)mmol/L、(1.28±0.45)mmol/L、(1.12±0.36)mmol/L、(2.96±0.81)mmol/L,其中VCI组TC、LDL、T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HDL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结论VCI患者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TC、LDL、TG可能对VCI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而HDL与VCI发病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将20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分为有认知障碍组和无认知障碍组。统计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多次(≥2次)脑梗死史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45.0%;其中,首次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32.5%,多次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有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随文化程度的提高有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脑梗死患者较首次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高;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例VCI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组采用rTMS联合认知训练。于治疗前、第1疗程后及第2疗程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洛文斯顿认知评价箱(LOTCA)评估,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第1疗程及第2疗程结束后,2组LOTCA及MoCA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LOTCA及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MS联合认知训练能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将9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再根据神经心理学评分将每组分为VCIND和VaD两个亚组。对照组给予了常规治疗+安慰剂治疗,治疗组予尼莫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尼莫地平30mg/d,1日3次,阿托伐他汀20mg/d,晚上1次,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MoCA和ADL评分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oCA和ADL评分分值明显提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MoCA和ADL评分值提高(P〈0.05)。对照组中VCIND患者MoCA和ADL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中VCIND患者较治疗前及对照组MoCA和ADL分值明显提高(P〈0.01),VaD患者无明显提高(P〉0.05)。2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