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历资料 患者,男,65岁,汉,退休工人,于2004年6月27日入院.7年前在我院确诊为"肝硬化伴大量腹水",患者感排便困难,大便减少,无黑便、鲜血便.T37.8℃,HP140/70mmHg,R20次/min,P88次/min,腹部膨隆,可见曲张静脉、腹软,中上腹可触及一肿物,界不清,直径约10cm,不规则条索状,活动差,全腹均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 ),肠音亢进.  相似文献   

2.
1 病 例患者 ,男 ,4 6岁 ,因车祸伤 4 0d ,发热、腹胀12d ,加重 3d ,于 2 0 0 0年 3月 2 0日入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科。患者于 2 0 0 2年 2月 10日因车祸送当地医院经“CT”诊断为 :颈髓挫伤 (C4 ~C7)、C5椎体前滑脱伴椎管狭窄而行颅骨牵引术 ,并于 10d后行前路C5~ 6 椎间盘切除术、椎体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术 ,术后 3d出现高热 ,体温达 39℃ ,并有明显腹胀。2 0 0 2年 3月 7日出现高热并血压降低 ,在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降结肠显著扩张 ,直径约10cm ,腹腔内见有黄色浑浊液 5 0 0ml,诊为 :“感染性休克、急性原发性腹膜炎、中毒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节段性食管旷置治疗食管穿孔的效果。方法应用节段性食管旷置治疗6例食管穿孔患者。结果经过3~6周治疗,4例患者痊愈;1例改行食管旷置结肠带食管颈部吻合;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节段性食管旷置治疗食管穿孔符合食管穿孔的治疗原则,手术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游辉 《现代保健》2012,(30):104-105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35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JOA、VAS及ODI评分及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前平均JOA评分为(9.5±2.9)分,ODI评分为(64.8±21.9)%,VAS评分为(6.1±2.1)分,手术后随访6~24个月,JOA、ODI及VAS评分分别为(16.7±4.1)分,(24.2±10.8)%,(2.2±1.7)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可以提高腰椎的稳定,减少医源性腰椎不稳的发生率及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胆石性肠梗阻是胆石症的一种较特殊的并发症,在临床上较少见,由于临床医师经验欠缺,因此常造成误诊或延误治疗。笔者所在科收治1例胆石性肠梗阻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duodenal 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DGP)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借由其特征性的显微镜下表现与免疫组化染色可做出明确诊断。本文报道1例女性58岁患者,CT示十二指肠降部不规则软组织结节,内镜下表现为十二指肠降段黏膜下病变。显微镜下可见该肿瘤由3种细胞构成,即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神经节细胞。其中,神经节细胞比较大,散在分布;而上皮样细胞是以梁状或巢状的方式排列;梭形细胞则形成一个个小束,围绕着上皮样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神经内分泌标记及CK在上皮样细胞中表达;Vimentin及S-100在梭形细胞中表达;CgA、Syn、NSE及S-100在神经节细胞中表达,诊断为DGP。DGP治疗以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田宝青 《现代保健》2014,(28):138-140
目的:研究探讨小儿肠炎继发急性假结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小儿肠炎继发急性假结肠梗阻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进行肝功能、血淀粉酶、血尿常规以及血电解质检查。所有患儿在接受检查的同时还需经X线片检查。观察所有患儿的生命体征,针对患儿症状采取有效的和治疗手段。患儿在治疗肠炎的同时,均实施保守治疗的方式。结果:本组研究活动中的所有患儿治疗后均痊愈,仅1例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盲肠坏死,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在患儿痊愈6个月后,经调查显示,患儿出院后恢复良好,对医院的临床治疗效果均较为满意。结论:小儿肠炎继发急性假结肠梗阻患儿在治疗期间注意与机械性梗阻等症状相区别。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患儿治疗肠炎采用禁食、补液、温盐水低压冲洗肠道、胃肠减压等各种方法治疗的同时,采用保守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患儿的各项症状。但是,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时积极采取处理措施,有助于临床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翟羽佳  沈武龙  薛霞 《现代保健》2010,(12):196-196
患者男性,22岁。咳嗽、咳黄痰近1周,胸透见肺支气管炎表现,血常规见白细胞10.9×10^9/L,中性粒细胞83.4%,余未见明显异常。因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故选用盐酸林可霉素1.8g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滴,1次/d。首次用药时患者出现腹部不适,未在意继续用药,用药48h内出现低热、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相似文献   

9.
1病例介绍患者,男,40岁,因铡草机切割致右手2~5指8节段离断1h于2008年12月18日入院。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示指自甲根部、中节中段完全离断,中指自甲床远1/3、远指间关节、近指间关节处离断,环指自甲根部、中节中段完全离断,小指自甲床远1/3处离断。小指甲床远1/3、中指甲床远1/3缺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支持对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肠造口率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在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进行治疗的198例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99例)和观察组(99例),其中观察组在手术前进行营养支持,对照组则不选择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肠造口率和感染性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2±6.8)d,相较于对照组(19.6±13.3)d明显使用较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出现12例肠造口情况,其肠造口率为12.12%,对照组中有23例肠造口情况,肠造口率为23.23%,明显高于观察组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术后感染分别有18例、37例,其感染并发症出现率分别为18.18%、37.37%,即明显观察组较低(P<0.05)。结论:对于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给予营养支持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出现肠造口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可能性,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结果: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年龄36岁,近几天来下腹部反复出现隐痛,随后变为持续性胀痛,阵发性绞痛,并且伴恶心、呕吐,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无热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某院收治的3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无热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结果]34例无热惊厥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8.3±3.6)个月;无热惊厥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1~2岁;多发生在秋冬季;3 d内发生惊厥者29例(85.3%),28例(82.4%)持续时间<3 min,无1例发生惊厥持续状态;血液生化指标、头颅CT和脑脊液检查均正常.[结论]在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无热惊厥的患儿中大多为一个良性过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寄生虫性肠炎多由于梨形鞭毛虫和肠滴虫引起,农村患者居多。通过对自1995~1998年诊治的17例该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误诊、误治现象就有15例,其误诊率甚高,为总结经验,加强疾病防治工作,特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肾小球疾病,主要以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损害为特征。FSGS致肾功能损害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进行性肾小球硬化和蛋白诱导的小管间质损害,可导致肾功能恶化。国外研究表明,FSGS对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耐药,少部分患者对环磷酰胺、环孢素或联合治疗有效,但最终会进展为肾衰竭。曾报道一个FSGS家族,现将3个病例的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轮状病毒性肠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轮状病毒 (rotavirus,简称 RV)性肠炎是波及全球的一种常见疾病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 ,同时可以引起成人腹泻 ,发病高峰在秋季 ,故又名“婴幼儿秋季腹泻”。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约 1.2 5亿婴幼儿腹泻和 90万婴幼儿死亡 [1 ] ,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如在越南每年因轮状病毒引起儿童死亡人数为 2 70 0~ 5 4 0 0人 [2 ] ,而在美国每年因轮状病毒引起儿童死亡人数为 2 0~ 4 0人 [3] ,并由此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至今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 ,只能对症补液进行纠治 ,因此 ,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特别重要。1 病原学人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17.
微小病变肾病(MCD)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为儿童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的2种最常见病理学类型。目前仍采用肾穿刺活检术对MCD及FSGS进行鉴别诊断。研究表明,许多生物因子在MCD及FSGS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存在成为MCD或FSGS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文聚焦膜抗原CD80、脂质过氧化物、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及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SP)-1等生物因子在MCD和FSGS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旨在提升临床对这2种原发性NS病理学类型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肠炎继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7例小儿肠炎继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全部患儿经X线片检查,经血淀粉酶、血电解质、肝功能、血尿常规检查。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情况,随时发现异常采用对症治疗。在治疗肠炎同时,给予综合性保守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儿经治疗后全部治愈,仅1例患儿并发盲肠坏死穿孔,经积极的手术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经6个月电话随访,患儿恢复情况较好,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结论小儿患肠炎继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在诊断的过程中应注意与机械性肠梗阻等症状相区分,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营养液、温盐水低压洗肠等保守治疗方式可有效治疗此类症状。但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应积极给予处理,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本组4例均是在肠梗阻术后发病,其中3例术后曾伍用静滴先锋必素和灭滴灵。就其可能的原因提出了几点设想。认为本病应根据临床症状和大便涂片即可下诊断并立即治疗。治疗的关键是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用健康人大便滤液保留灌肠能加速纠正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病因。 方法选择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风湿科进行肾脏活检的36例FSGS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经光学显微镜对其病理学结果进行分型。对坚持随访且病因不明的FSGS患儿进行常见FSGS致病基因NPHS2全部外显子组和WT1外显子8,9测序,并采用Snapshot技术对NPHS1,CD2AP,PLCε1,APOL1,TRPC6,INF2,MYH9和MYO1E 8个相对少见致病基因的42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36例FSGS患儿中,病因明确患儿为10例(27.8%),其中病因系低出生体重儿(LBWI)和微小病变肾病(MCD)患儿各为2例(5.6%),丙型肝炎、膀胱输尿管返流(VUR)、Galloway-Mowat综合征(GMS)、Denys-Drash综合征(DDS)、IgA肾病和家族性FSGS患儿各为1例(2.8%);病因不明患儿为26例(72.2%)。对坚持随访且病因不明的6例FSGS患儿和1例DDS患儿(共7例)进行相关基因和其突变位点分析发现,发生WTI突变患儿为2例(5.6%,包括1例DDS患儿),均为杂合性ARG394TRP突变。 结论FSGS病因较为复杂,LBWI是FSGS重要病因之一,应引起重视。病因不明患儿仍占FSGS患儿主体,部分病因不明FSGS患儿可能系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引起,临床应利用遗传分子技术对该类患儿进行相关致病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