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因此研究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一级康复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脑卒中组100例为1997-07/2000-1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科住院患者,其中青年(<44岁)患者63例,老年前期(45~49岁)患者37例,平均年龄(42.91±6.38)岁.另随机收集同期100例无脑血管病史的外科病患者为对照组,年龄(42.70±2.98)岁,中青年组61例,老年前期组39例.方法两组进行12项危险因素对照研究,并将中青年和老年前期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各项危险因素患病率比较.结果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异常、脑卒中家族史、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降低血压、血脂水平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与健康老年人心理社会因素及个性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贺丹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810-7812
背景:脑卒中患者常合并有抑郁、焦虑状态,后者常与特有的人格特征有关,研究这类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助于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咨询,并采用相应对策以保证康复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目的:调查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格特征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影响,为其心理康复的实施提供可行性依据。设计: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对象:选择2000-01/2001-1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的脑卒中康复中的患者78例(脑卒中组),男37例,女41例,平均年龄(61.6&;#177;7.2)岁。选择2001-03/06老年大学在读的老年大学生52例作为对照组(除外脑血管疾病病史者),男33例,女19例,平均年龄(62.7&;#177;5.4)岁。两组均无阳性精神障碍的个人史。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评定量表(EPQ)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调查了78例脑卒中患者,并与无神经缺陷的老年人52例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SCL-90,EPQ及SSRS各量表得分。结果:脑卒中组SCL-90总分、抑郁、焦虑、强迫、恐怖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脑卒中组EPQ量表中神经质分[(53.42&;#177;9.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7.42&;#177;10.46)分](t:4.050,P&;lt;0.01);SSRS主观支持分及支持利用度[(15.68&;#177;5.57)分,(5.73&;#177;3.1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9.94&;#177;6.61)分,(8.75&;#177;2.93)分](t=-2.267,-2.613,P&;lt;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除有抑郁、焦虑及恐怖等精神症状外,不良的个性特征以及缺乏对社会支持的认识和利用,也是影响其康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关系,为血管性痴呆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房2003-08/2004-03收治的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正常组,32例),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轻度异常组,35例),血管性痴呆组(21例);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C-肽及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及IR的临床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ISI:轻度异常组为-4.29&;#177;0.58,血管性痴呆组为-4.96&;#177;0.61,均低于正常组-3.58&;#177;0.52;正常组、轻度异常组、血管性痴呆组IR的构成比(6%,14%,49%)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12%,36%,46%)显著递增。结论:IR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智能的变化及不同高血压水平、是否合并加重预后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智能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韦氏智力测试量表对2004-01/12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50岁)94例进行评估,并与年龄和性别相似的健康体检者80例比较。观察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智能水平的差异,以及不同高血压水平、有无合并加重预后的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的智能差异。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高血压组94例,对照组80例纳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组患者在填图(11.64&;#177;4.51)和图形排列(17.14&;#177;6.83)两项测验得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14&;#177;4.33和24.15&;#177;9.63),差异有显著性(t=2.176,2.059;P均&;lt;0.05)。②按高血压水平分级比较,中重度高血压患者的算术(8.64&;#177;3.01)、数字广度(36.78&;#177;17.56)、填图(10.20&;#177;4.32)和图形排列(13.69&;#177;5.64)测验得分明显低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差异有显著性(t=2.146,2.039、2.094,2.249;P&;lt;0.05)。③按有无危险因素分组比较,合并加重预后的危险因素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领悟(17.46&;#177;6.58)、算术(7.69&;#177;3.54)、数字广度(35.11&;#177;15.89)、数字符号(36.44&;#177;15.60)、填图(8.96&;#177;3.05)和图形排列(12.54&;#177;3.30)测验低于未合并加重预后的危险因素患者,差异有显著性(t=2.134~2.235,P&;lt;0.05)。结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智能与正常人群比较损害不明显;血压水平高,合并危险因素多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智能水平低于血压水平低、合并危险因素少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各类生活事件的相关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寻求干预的可能性。方法:13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组),按相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脑卒中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硬化患者(对照组)1:1配对,并调查两组入选对象发病前1年遭遇的生活事件,并分别计算出生活事件频度和紧张值。结果:137例脑梗死组患者发病前1年有129例遭遇了不同的生活事件,遭遇率为94.2%,而对照组分别为45例和32.8%,前者遭遇例数和遭遇率明显高于后者(F=48.765,P&;lt;0.001)。脑梗死组发病前1年遭遇生活事件频度(4.26&;#177;1.02)件/年、正性生活事件频度(0.92&;#177;0.25)件/年、负性生活事件频度(3.68&;#177;0.94)件/年、生活事件紧张值(26.52&;#177;7.05)、正性生活事件紧张值(3.17&;#177;0.83)、负性生活事件紧张值(21.68&;#177;7.9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519-4.272,P&;lt;0.05-0.01)。男性脑梗死患者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频度和负性生活事件紧张值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t=2.379和2.031,P均&;lt;0.05),中年脑梗死患者(&;lt;60岁)遭遇生活事件频度和生活事件紧张值明显高于老年患者(t=1.971和2.105.P均&;lt;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遭遇生活事件关系密切,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有可能降低前者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瘦素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瘦素与脑梗死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康复干预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选择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为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2004—02/2005—02收治。测定其急性期血清中的瘦素、胰岛素、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等水平,与同期健康体检者31例(对照组)对照,进行血清瘦素与脑梗死危险因素之间的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 结果:117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组的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均高于对照组[(1.96&;#177;0.56),(1.10&;#177;0.64)mmol/L;(1.26&;#177;0.46),(1.01&;#177;0.24)mmol/L;(150.3&;#177;16.7),(129.5&;#177;17.9)mmHg;(90.4&;#177;9.7)。(80.6&;#177;9.0)mmHg;(7.05&;#177;2.22),(5.39&;#177;0.88)mmol/L;(19.75&;#177;8.06)。(11.22&;#177;3.35)mIU/L;(3.96&;#177;2.81),(2.28&;#177;3.11)μg/L],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的胰岛素敏感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94&;#177;0.52),(-1.89&;#177;0.79);(0.99&;#177;0.36),(1.35&;#177;0.27)mmol/L],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性别、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血压、血糖、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正相关(r=-0.441,0.403,0.386,0.582,0.324,0.539,0.266,0.469,P〈0.001),与胰岛素敏感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负相关Ir=-0.663,-0.381,P〈0.001)。③以有无缺血性脑卒中为应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缺血性脑卒中与年龄、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收缩压、三酰甘油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以瘦素为应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显示,瘦素与性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收缩压、三酰甘油、肿瘤坏死因子α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负相关。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①瘦素与脑梗死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密切,可能通过影响脑梗死危险因素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②瘦素也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卞绍华  石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124-3124
目的 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控制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6-05/2000-05收治的12例心衰控制后突发脑栓塞的病例及同时期治疗的伴有房颤的心衰20例,从病史,超声心动图,血细胞比容,尿比重及出入量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心衰控制后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史,左房大小,射血分数等因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心衰的治疗中。出入量的控制。尿比重和血细胞比容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心衰控制前72h。每24h出入量病例组(-808&;#177;89)mL明显高于对照组(-709&;#177;65)mL,P&;lt;0.001;病例组尿比重(1.022&;#177;0.005)明显高于对照组(1.011&;#177;0.007,P&;lt;0.05);血细胞比容病例组(48.9&;#177;2.3)%,明显高于对照组[(43.5&;#177;4.7)%,P&;lt;0.05]。结论 在其他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治疗心衰严格控制入量和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利尿造成水的负平衡导致脱水,血细胞比容增高,尿比重偏高,有可能是心衰伴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提示纠正心衰时适当控制出入量和加强抗凝对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促炎性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间黏附分子l的表达,并促进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参与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目的: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相关因素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的脑二科。对象:2000-02-01/2000-12-31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8例,男117例,女121例。其中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18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52例。干预:入院后,每天进行神经病学检查、加拿大脑卒中评分、体温、白细胞计数检查,分别于入院后1,3及7d进行血清黏附分子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进展性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化检测特征。②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相关因素的检测。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4h、第3,7天时各项独立相关因素检测结果。结果:脑卒中后24h内,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白计胞计数[(8.4&;#177;1.2)&;#215;10^9L^-1]、血糖含量[(45.8&;#177;51)g/L]、纤维蛋白原含量[(64.6&;#177;5.1)g/L]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含量[(261.4&;#177;9.7)μg/L]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177;1.3)&;#215;10^9L^-1(36.2&;#177;5.5)g/L,(44.0&;#177;6.2)g/L,(223.1&;#177;8.4)μ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368-2.387,P&;lt;0.01)。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中,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是独立于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及加拿大脑卒中评分的危险因素,与进展性脑卒中呈明显相关(OR=2.9,95% CI=1.4-6.3)。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4h,第3,7天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计数、血糖、纤维蛋白原、入院时脑卒中评分评分均有明显变化,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45-2.878,P&;lt;0.01)。结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变化可能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对照组78例,再按年龄各组又分高龄组(≥65岁)和低龄组(≤64岁)。康复组加用Bobath手法按摩瘫痪肢体及被动运动手段。评估者实施盲法。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的高、低龄组在治疗30d、半年后与治疗前相应项目评分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治疗30d后高龄组的康复组Fugl-Meyer下肢评分(21.13&;#177;10.17)分与治疗前(15.32&;#177;8.22)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对照组则无此改变,治疗前为(14.36&;#177;9.81)分,30d后为(16.97&;#177;9.74)分(P&;gt;0.05),但半年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与康复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是否采用康复手段可影响65岁以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结果表明高龄脑卒中患者应尽早采用康复手段,对其下肢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卒中患者971例基线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971例基线资料分析,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996-04/2002—03收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71例,均经临床诊断并作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脑缺血发作;272例对照组人员系本院常规体检的上海地区居民。对9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532例脑梗死、439例脑出血)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电图、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复发、高血压病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肥胖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进行分析。结果:971例脑卒中患者和272例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脑出血组高血压病史(69.5%,72.9%),高血压病家族史(44.7%,49%),脑卒中家族史(27.1%,29.6%);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冠心病史20.6%,19.5%,糖尿病史11.5%,12.5%,脑卒中复发23.5%,18.2%,肥胖家族史15.8%,15-3%,冠心病家族史7.5%,11.4%,糖尿病家族史8.2%,9.1%)。②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血压、血糖高于对照组[收舒压:(183.0&;#177;26.9)mmHg,(188.0&;#177;25.2)mmHg,(132.0&;#177;22.3)mmHg;舒张压:(108&;#177;16.3)mmHg,(111&;#177;15.2)mmHg,(85.0&;#177;13.6)mmHg;空腹血糖:(6.39&;#177;2.18)mmol/L,(6.61&;#177;2.73)mmol/L,(5.12&;#177;1.12)mmoL/L]。结论: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家族史、糖尿病、冠心病史是急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心脑及周围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大量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中,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迁移而在动脉硬化早期就发挥作用。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设计:描述性观察。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为2001-09/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的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53例,女28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5&;#177;11)岁。 方法: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将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颈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观察各危险因素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主要观察指标:颈动脉硬化的各项危险因素指标,颈动脉斑块。 结果: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动脉有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4.38&;#177;1.33)g/L;(5.19&;#177;1.27)mmol/L;(3.15&;#177;0.73)mmol/L,高于无斑块组(36例)(3.20&;#177;1.30)g/L;(4.56&;#177;1.30)mmol/L;(2.49&;#177;0.92)mmol/L,P〈0.05)。②颈动脉斑块在纤维蛋白原低、中、高三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1%(5例)、16%(7例)、73%(33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③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年龄水平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论: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老年抑郁症与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与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44例60岁以上首次发作患者(抑郁组)、42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使用自制调查表、生活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定。结果:抑郁组精神疾病家族史(x^2=6.157,P=0.026)、现患躯体疾病(x^2=11.993,P=0.001)和长期困境(x^2=23.242,P=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抑郁组负性生活事件总分(19.2&;#177;15.9)高于对照组(10.1&;#177;7.0)(u=2.531,P=0.011)。抑郁组社交问题得分(3.4&;#177;6.9)高于对照组(1.1&;#177;3.5)(u=2.226,P=0.026)。两组负性生活事件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抑郁组社会支持总分(38.9&;#177;6.6)明显低于对照组(43.5&;#177;4.9)(u=3.308,P=0.001)。抑郁组对支持利用度(5.9&;#177;2.7)明显低于对照组(8.4&;#177;1.7)(u=4.444,P=0.000)。两组客观支持分和主观支持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阳性家族史、慢性应激和社会支持不足是老年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精神心理症状,探讨其对高血压的影响,寻求可进行靶干预的针对性。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岁)进行评定,并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健康老人1:1配对比较。结果:老年高血压组在躯体化(1.64&;#177;0.50)、强迫(1.79&;#177;0.59)、人际关系(1.80&;#177;0.61)、忧郁(1.48&;#177;0.44)、焦虑(1.30&;#177;0.46)、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82—2.316,P均&;lt;0.05)。按高血压水平分级后和按有无合并危险因素后及按危险性量化分级比较,依次先后比较,亦同上述结果(t=2.09—2.253,P均&;lt;0.05;t=2.013—2.236.P均&;lt;0.05;t=2.062~2.281,P均&;lt;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精神心理症状是明显的。其发生前位频率依次为强迫、敌对、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可为靶干预所注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表现,探讨其发生机制,寻求进行干预的可能性。方法:10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岁)接受了中国韦氏智力测试量表评估,并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健康老人1:1配对比较。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智测成绩中填图10.7&;#177;3.4和图形排列15.8&;#177;6.2两项分测验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4.5&;#177;4.0和22.6&;#177;10.3)(t=2.176和2.059,P均&;lt;0.05)。在按原发性高血压水平分级比较中,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级,48例)的算术、数字广度、填图和图形排列等项分测验得分明显低于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级,58例)(t=2.039~2.249,P均&;lt;0.05)。按有无危险因素分组比较,有危险因素(60例)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领悟、算术、数字广度、数字符号、填图、木块图和图形排列等项分测验明显低于无危险因素组(46例)(t=2.134~2.235,P均&;lt;0.05)。按危险性量化分层后,高和极高危患者(25例)的领悟、算术、数字广度、数字符号、填图、木块图、图形排列和图形拼凑等项分测验评分均明显低于低中危患者(t=1.957~2.329,P均&;lt;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不明显,但血压水平高、合并危险因素多及危险性量化分层后,高和极高危险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有较明显的障碍,对这部分患者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erebrolysin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早期恢复期行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分为Cerebrolysin组(A组)和安慰剂组(B组),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总的生活能力状态(TLS)的变化为评价指标;并以副反应量表(DOTES和TWIS)评定药物的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脱落2例(脱落率3%,2/60),剔除1例(剔除率2%,1/60)。治疗后两组问比较,MMSE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2.2&;#177;5.6比22.0&;#177;6.6,P=0.0314)。其他3项量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CSS(A组:23.7&;#177;6.3比15.1&;#177;8.8;B组:25.2&;#177;6.8比16.0&;#177;8.1);ADL(A组:46.3&;#177;7.0比39.6&;#177;12.8;B组:45.7&;#177;9.4比39.7&;#177;11.6);TLS(A组:4.4&;#177;0.8比3.7&;#177;1.3;B组:4.5&;#177;0.8比3.5&;#177;1.3);MMSE(A组:1.78&;#177;5.2比22.2&;#177;5.6;B组22.0&;#177;7.0比22.0&;#177;6.6),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Cerebrolysin对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恢复期的认知功能的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16.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同型巯乙胺酸(homocysteine,Hcy)是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控制Hcy水平对脑血管病发病率、复发率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焦点。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脑卒中血清Hcy水平与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2003-01/2003-06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5例,男64例,女11例,年龄33.80岁,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选择同期门诊非心脑血管病36例患者为对照组,男29例,女7例,年龄30—70岁。干预:采用高压液相层析原理测定血清Hcy水平,用全自动生化仪测血脂、血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血糖、血脂水平,患高血压、脑血管病史者比例。结果:血清Hcy水平脑卒中组[(18.75&;#177;1.8)μmol/L]与对照组[(12.84&;#177;2.36)μmol/L]比较(t=2.618,P&;lt;0.05);脑梗死组[(20.59&;#177;1.78)μmol/L]与短暂性脑缺血组[(15.6&;#177;1.50)μmol/L]比较(t=2.012,P&;lt;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短暂性脑缺血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P&;gt;0.05);脑梗死组[(20.59&;#177;1.78)μmol/L]与对照组[(12.84&;#177;2.36)μmol/L]比较(t=2.872,P&;lt;0.01);大面积(&;gt;2cm^2))梗死组[(34.80&;#177;2.41)μmol/L]与一般脑梗死组[(18.79&;#177;1.62)μmol/L]比较(t=2.463,P&;lt;0.05);有高血压组与无高血压组,高血脂组与血脂正常组,既往有脑血管病史者与无脑血管病者;有糖尿病者与无糖尿病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高Hcy是脑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关系不大,在不同类型脑血管病中,与脑梗死关系密切,Hcy增高水平可能与梗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脉压在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与上述疾病间的关系。方法:检测2003—03/07在安阳钢铁公司社区居住者1789人,其中血压正常者998例,脑卒中68例,冠心病258例,高血压465例的血压及脉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脉压水平人群患脑卒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危险性。结果:1789名被调查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组、冠心病组、高血压组、血压正常组脉压均值分别为(58&;#177;21),(57&;#177;20),(60&;#177;19).(41&;#177;9)mmHg,F=223.39,P〈0.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组脉压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随着脉压增宽,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②在调整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及饮酒后,以脉压〈45mmHg的人群为基线组,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脉压为45-59,60-74和≥75mmHg组人群,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分别是基线组的1.87,2.47,3、79倍。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是基线组的1.42,2.99,3.20倍。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是基线组的1.63,1.92倍。将收缩压和舒张压纳入影响因素中再分析,仍然显示上述疾病的患病危险随脉压的增宽而增加。结论:①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的患病率随脉压增宽而增高。②脉压增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表明血浆中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前的血凝状态密切相关。目的:分析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和中青年健康对照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军区总医院的干部病房。对象:2000-10/2002-03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二干部病房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3例、脑血管疾病患者116例,年龄均/&;gt;60岁。另选择来本院体检的&;lt;60岁健康者68例为中青年对照组,≥60岁健康者98例为老年对照组。方法:于入院后第2天取静脉血2mL(服用阿司匹林者停药4d采血),取血浆用法国Stago公司提供的STA-Compat全自动血凝仪和试剂盒,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用磁珠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参加试验的43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老年对照组的D-二聚体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0.9l&;#177;0.51)mg/L,(3.69&;#177;1.25)g/L]高于中青年对照组[(0.48&;#177;0.15)mg/L,(3.12&;#177;0.76)g/L],t=2.39~2.66,P&;lt;0.05。老年冠心病组,老年脑血管病组的D-二聚体含量[(1.35&;#177;0.72)mg/L,(1.16&;#177;0.98)mg/L]和纤维蛋白原含量[(4.16&;#177;1.30)mg/L,(4.05&;#177;1.98)g/L]显著高于老年对照组和中青年对照组.1=4.23~5.4l。P&;lt;0.01。结论:与中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人群体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而心脑血管疾病组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则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肺通气功能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al型肺通气功能测定仪检测了深圳铁路医院1997-01/2002-12收治的47例脑卒中患者肺通气功能情况,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l),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峰值流速(PEF),平均呼气中期流速(MMEF),50%呼气最大流速(V50)及25%呼气最大流速(V25)。结果:患者肺通气功能实测值FVC,FEV1,FEV1/FVC分别为(2.80&;#177;0.17),(2.02&;#177;0.28)L,(68.79&;#177;10.23)%,其正常预计值分别为(3.62&;#177;0.42),(2.84&;#177;0.35)L,(81.61&;#177;7.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肌力0或1级患者组FVC,FEV1,FEV1/FVC分别为(2.25&;#177;.51),(1.65&;#177;0.23)L,(65.19&;#177;7.25)%,肌力2或3级患者组FVC,FEV1。FEV1/FVC分别为(2.87&;#177;0.36),(2.11&;#177;0.73)L,(70.06&;#177;5.52)%,肌力4级患者组FVC,FEV1,FEV1/FVC分别为(3.05&;#177;0.85),(2.45&;#177;0.38)L,(85.67&;#177;9.4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lt;0.05)。随访18例患者,肌力恢复前FVC,FEV1,FEV1/FVC分别为(2.46&;#177;0.21),(1.85&;#177;0.23)L,(67.52&;#177;12.09)%,肌力恢复后FVC,FEV1,FEV1/FVC分别为(3.62&;#177;0.42),(2.23&;#177;0.26)L,(78.56&;#177;3.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可造成患者肺通气功能损害,肌力下降可能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加强患者呼吸肌和患侧肢体肌力的锻炼有助于肺通气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年男性秃顶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生率以及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调查于2002—10/2004—09在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完成。选择江苏省东海县内城镇企事业机关等单位体检人员中的35~59岁汉族符合Ebling秃顶分类Ⅱ级以上的头顶部脱发男性239例为秃顶组.以自愿参加研究的无秃顶男性体检人员236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的腰臀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睾酮水平,通过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分析男性秃顶人群MS、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及聚集性;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秃顶群体中的MS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指标变化、聚集程度及其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被调查47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秃顶组的BMI[(27.30&;#177;3.20)kg/m^2]、腰围[(93.10&;#177;5.90)cm]、臀围[(97.2&;#177;6.10)cm]、腰/臀比值(0.96&;#177;0.10)、收缩压[(139.30&;#177;11.0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2.20&;#177;8.90)mmHg]、总胆固醇[(6.25&;#177;0.83)mmol/L]、三酰甘油[(4.32&;#177;0.67)mmol/L]、空腹血糖[(7.00&;#177;1.31)mmol/L]、2h血糖[(11.30&;#177;2.86)mmol/L]、胰岛素[(16.20&;#177;6.60)MIU/L]、HOMA-IR值(7.08&;#177;1.10)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3.90&;#177;2.80)kg/m^2,(77.20&;#177;6.10)cm,(90.10&;#177;5.60)cm,(0.84&;#177;0.13),(120.60&;#177;10.50)mmHg,(80.80&;#177;9.10)mmHg,(4.01&;#177;0.50)mmol/L,(1.30&;#177;0.28)mmol/L,(4.80&;#177;0.83)mmol/L,(7.10&;#177;1.82)mmol/L,(7.20&;#177;4.50)MIU/L,(1.21&;#177;0.53)],HDL-C[(1.09&;#177;0.36)mmol/L]、睾酮[(18.50&;#177;8.02)nmol/L]较对照组[分别为(1.57&;#177;0.35)mmol/L,(33.28&;#177;10.24)nmol/L]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u=13.80—64.23,P均&;lt;0.001)。②在超重、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的危险因素中,秃顶组的总发生率为88.7%,高于对照组的49.0%。③秃顶组危险因素的数值随空腹血糖的增加而增加,空腹血糖与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尿酸显著相关(r=0.096,0.103,0.091,0.142,0.139,0.149,0.09;P&;lt;0.05—0.001)。④秃顶组腰围与各项危险因素均呈剂量反应关系,随着腰围的增大危险因素的发生倍数显著上升(OR=1.29~19.52.P&;lt;0.05—0.001),在腰围≥100cm层次的更为显著,≥2项危险因素聚集的OR值增高18.5倍。⑤秃顶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在个体中呈聚集性,≥3项危险因素的HOMA-IR(7.22&;#177;1.66)与2项危险因素(4.60&;#177;0.92)、1项危险因素(1.70&;#177;0.61)、无危险因素(1.12&;#177;0.73)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260.86,P&;lt;0.01);聚集程度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r=0.901,P&;lt;0.001)。结论:超重、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是男性秃顶MS、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共同的危险因素,他们之间具有相随相伴及互相促进的协同作用及相关性。睾酮降低、胰岛素抵抗导致多种危险因素的形成及在个体中高度聚集并与秃顶密切共存。男性秃顶是MS和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