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尿液引流方法引起菌尿症的机率。方法 通过对留置尿管持续引流(A)组、留置尿管后膀胱冲洗(B组)、膀胱造瘘持续引流(C)组和膀胱褛后膀胱冲洗(D)组患者尿液在即刻,第3、710、14天分别取样行细菌培养。结果 A、B、C、D组置管后7天菌尿发生率为35%、45%、10%和15%。A组与B组,C组与D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A+B)组和(C+D)组比较。(C+D)组菌尿发生率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2.
拔尿管前膀胱冲洗预防尿潴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留置尿管病人拔管后预防尿潴留。方法 :15 0例术后留置尿管病人随机分为A、B、、C组。A组 5 0例拔管前行膀胱冲洗 ,B组 5 0例随机 (无论膀胱是否充盈 )拔除尿管 ,C组 5 0例放完尿液拔除尿管。结果 :A组拔除尿管后自动排尿率为 98% (49/ 5 0 ) ,B组为 84 % (42 / 5 0 ) ,C组为 80 % (40 / 5 0 )。B、C两组自动排尿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P <0 0 1)。B、C两组自动排尿成功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术后留置尿管病人拔尿管前膀胱冲洗可预防尿潴留。  相似文献   

3.
甘祥芝 《中外医疗》2010,29(8):28-29
目的分析应用不同尿液引流方法引起菌尿的机率。方法对①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组30例、②留置尿管膀胱冲洗组30例、③膀胱造瘘管持续引流组30例、④膀胱造瘘管膀胱冲洗组30例的患者尿液在即时、2d、5d、7d、10d、14d进行取尿样后进行细菌培养。结果①组与②组,③组与④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①+②)组和(③+④)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后者比前者效果明显。结论留置引流管应用膀胱冲洗法不能明显降低菌尿的发生,膀胱造瘘管比留置导尿管效果好,菌尿发生率低。合理的护理可有效降低菌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探讨一种能减少回肠代膀胱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新的膀胱冲洗方法。方法将45例行回肠代膀胱术后的患者按不同的膀胱冲洗方法分为3组:A组、B组、C组,每组15例。A组采用持续膀胱冲洗法,B组采用间断膀胱冲洗法,C组采用持续+间断膀胱冲洗法。观察3组患者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尿细菌计数≥8 000μL-1(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为尿路感染;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细菌计数≥8 000μL-1为尿路感染的阳性参考值)及引流管阻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C组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尿细菌计数≥8 000μL-1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0.05),A组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尿细菌计数≥8 000μL-1所占比例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引流管阻塞、膀胱造瘘口漏尿及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0.05),C组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均P<0.05),C组肠梗阻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引流管阻塞、切口感染及肠梗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均P<0.05),B组膀胱造瘘口漏尿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回肠代膀胱术后的患者采用持续+间断膀胱冲洗法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更多  相似文献   

5.
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有效防治途径。方法 对68例留置导尿管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以氧氟沙星静滴、B组以氧氟沙星静滴+PVP-Ⅰ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隔日收集尿液送细菌培养,当尿培养细菌数>10^5/ml时定为尿路感染。结果 两组患者随插管时间的延长,尿培养细菌阳性率逐日增加。置管4d后A组的尿路感染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密闭式引流的基础上,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配合0.5%聚维酮碘溶液定时经尿管膀胱冲洗和会阴护理,可防止或延缓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易发因素及预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的易发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08例患者在导尿前均行尿培养证实无尿路感染。108例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包括A1组和A2组,A1组(24例)更换引流袋1次/d,A2组(30例)更换引流袋1次/3d。B组包括B1组和B2组。B1组(23例)接受膀胱冲洗2次/d。B2组(31例)不行膀胱冲洗。全部病例均于导尿后第4天和第7天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结果:更换引流袋的时间和患者的菌尿明显相关,每3d更换引流袋的菌尿发生率低于每天更换者(χ2=6.89,P<0.01);膀胱冲洗组菌尿的发生率高于不冲洗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58,P<0.05);留置尿管的时间越久,菌尿的发生率越高(χ2=7.99,P<0.01)。结论:导尿后不膀胱冲洗,引流袋更换2次/周,缩短尿管留置时间等能降低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汪涛  刘大海 《四川医学》2003,24(1):15-16
留置尿管引起的泌尿系感染早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笔者将近 4年来因病情需要留置尿管的 148例严重烧伤患者 ,随机分为持续引流组和膀胱冲洗组 ,进行培养检查 ,以探讨菌尿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将 148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持续引流组和膀胱冲洗组 ,两组既往史、性别、年龄、烧伤面积以及烧伤严重指数均具有可比性。以上所有病例首次引流尿液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留置尿管时间 7~ 2 0d不等。1 2 方法 :尿道留置的尿管为 14号或 16号双腔气囊乳胶尿管 ,常规消毒后插入膀胱并气囊注液留置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膀胱造瘘管与长期留置尿管在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潴留中的优劣.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仅适于保守治疗前列腺增生尿潴留患者共165例,最终纳入147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膀胱造瘘组(n=73)与留置尿管组(n=74),观察两组患者发生膀胱痉挛、尿路感染、肉眼血尿、瘢痕出血、尿道狭窄、漏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膀胱造瘘组与留置尿管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造瘘组漏尿的发生率高于留置尿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膀胱造瘘相比,患者更易于接受留置尿管,对生活影响也更小,具有一定的优势,故前列腺增生并发尿潴留患者在无法耐受手术且仅适于保守治疗的情况下,首先建议长期留置尿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留置尿管患者常规进行膀胱冲洗是否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方法 随机将98例留置尿管患者分成治疗组50例(常规行膀胱冲洗)和对照组48例(非膀胱冲洗).所有留置尿管患者均排除泌尿系感染,治疗组常规给予膀胱冲洗,每日2次,对照组不进行膀胱冲洗.对比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液及尿管与引流袋连接处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治疗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3例(6%),阴性47例(94%);对照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2例(4%),阴性46例(96%),两组患者比较X2=1.386,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留置尿管,常规给予膀胱冲洗不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0.
陈秀芬 《黑龙江医学》2001,25(11):854-854
急性尿潴留、尿道不能通过尿管、或膀胱切开术后 ,都有可能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膀胱瘘。本文通过护理 5 0例行膀胱造瘘的老年患者 ,对造瘘管的观察、症状及产生原因、处理方法等予以总结 ,并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5 0例 ,均为男性。年龄 71~ 83岁。其中 ,急性尿潴留 13例 (前列腺增生 7例、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 4例、尿道结石 2例 ) ,膀胱切开术后 3 7例。2 膀胱造瘘的观察与护理2 1 尿液观察及膀胱冲洗膀胱造瘘术后 ,为防止膀胱内出血积聚产生并发症 ,可采用膀胱持续冲洗 ,常用 0 9%的生理盐水 ,冲洗方法自尿管输入 ,膀胱造瘘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导尿方式和不同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递次分为留置导尿管组(A组)、清洁间歇性导尿-平卧位组(B组)、清洁间歇性导尿-长腿坐位组(C组)、清洁间歇性导尿-短腿坐位组(D组),各24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4周后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最大尿流率(MFR)、尿路感染发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C组、D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剩余尿量与A组、B组相比均明显下降,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比A组、B组也明显减少,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中以D组患者的残余尿量[(52.3±13.6)mL]和剩余尿量[(20.9±10.5)mL]最低,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患者的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285.1±39.7)mL、(288.6±38.5)mL、(292.1±36.9)mL]、最大尿流率(MFR)[(14.9±2.0)mL、(15.3±2.1)mL、(16.2±2.5)mL]均明显高于A组,尿路感染情况明显轻于A组,生存质量评分[(69.7±6.6)分、(70.3±5.9)分、(71.1±6.1)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洁间歇性导尿术对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率,而清洁间歇性导尿术中以短腿坐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赵雷  陈昕  关志忱 《吉林医学》2004,25(4):45-47
目的探讨辣椒辣素预防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切除术后不稳定膀胱的作用。方法选择诊断为BPH,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A组和膀胱灌注辣椒辣素组(B组),对照C组和硬膜外注入辣椒辣素组(D组),A、B两组分别在术前灌注生理盐水和含1mmol/L辣椒辣素的盐溶液100ml,30min后排空。C、D两组分别在硬膜外末次给药后30min注入生理盐水10ml(C组)、1mmol/L辣椒辣素10ml(D组),比较4组病人术前与术后的尿动力学指标变化的差异、膀胱痉挛的情况。结果辣椒辣素灌注组(B组)和硬膜外注入辣椒辣素组(D组)患者的膀胱稳定性明显增强,膀胱痉挛例数和持续时间、冲洗液转清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均分别少于对照A、C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来看,辣椒辣素灌注组(B组)和硬膜外注入辣椒辣素组(D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较术前的改变分别和对照组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中,膀胱容量和最大逼尿肌压力的改变较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结论膀胱灌注辣椒辣素和硬膜外注入低浓度辣椒辣素可以预防尿道梗阻引起的逼尿肌不稳定和膀胱痉挛,有效地预防前列腺切除术后出现的不稳定膀胱和膀胱痉挛性疼痛,改善膀胱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阴道出血时间的作用。方法:随机将216例早孕妇女分为2组,A组(研究组)、B组(对照组)。A组排出孕囊后加服米非司酮50mg,B组排出孕囊后口服维生素C2片。观察阴道出血时间。结果:完全流产率,A组98.15%、B组90.74%(P<0.01),有显著差异。平均阴道出血时间:A组(13.42±7.11)d,B组(20.46±8.12)d,(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米非司酮有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尿道电汽化术治疗合并尿潴留的前列腺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汽化术 (TVP)治疗合并尿潴留的前列腺的疗效。方法 :对 30例合并尿潴留的前列腺癌患者 ,2 0例行TVP治疗 ,10例仅作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术后均予以内分泌治疗及 (或 )放射治疗。结果 :术后 1个月 ,TVP组中 10 0 % (2 0 / 2 0 )可自行排尿 ,而膀胱造瘘组中 2 0 % (2 / 10 )可自行排尿。术后 6月时 ,TVP组均可排尿 ,膀胱造瘘组 80 % (8/ 10 )可自行排尿。比较术后 1月和 6月时两组的最大尿流率 (MFR)、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和前列腺体积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尿道电汽化术治疗合并尿潴留的前列腺癌 ,可迅速解除膀胱出口梗阻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阻滞对大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复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模型,分为4组,于妊娠14d开始,A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B组皮下注射左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C组硬膜外腔置管,但不给药;D组硬膜外腔注入布比卡因。监测妊娠13,20d的体质量、食量、尿量、入水量;从妊娠的13d起,应用鼠尾动脉仪每日监测血压;以磺柳酸法检测孕鼠第13,20日尿蛋白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子宫、胎盘组织的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孕20dB、C组与A、D组比较体质量增加(P<0.01),食量下降(P<0.01),入水量无差别(P>0.05),尿量下降(P<0.01);孕20dB、C组与A、D组比较收缩压、心率均显著增高(P<0.01),A组与D组比较心率显著增快(P<0.01);孕20dB、C、D组与A组比较尿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1),D组与B、C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孕20dB、C组与A、D组比较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孕20dA、D组与B、C组比较NO浓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腰段连续硬膜外阻滞可能对大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膀胱造瘘术对于80 g以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患者行双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双极TURP)的围手术
期获益情况。方法收集南方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采用双极TURP治疗80 g以下BPH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双极TURP术中是否行膀胱造瘘术分为膀胱造瘘组和非膀胱造瘘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手术安全性、手术效率、并发症及护
理时间。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585例,其中膀胱造瘘组366例,非膀胱造瘘组219例。造瘘组和非造瘘组手术前后的血
钠浓度、血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的下降量分别为0.06±2.92 mmol/L和0.54±3.64 mmol/L;(2.44±4.01)%和(2.89±4.05)%;9.62±
12.81 g/L 和10.42±8.31 g/L,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前列腺切除重量分别为42.50±12.39 g 和43.76±
12.23 g,两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造瘘组具有更长的手术时间90.75±40.78 min vs 76.28±32.60 min,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输血率、术后发热率及术后堵管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造瘘组相比,造瘘组具
有更长的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15±1.44 d vs 2.57±0.89 d;5.19±1.41 vs 4.15±1.13 d;7.36±
2.09 d vs 5.65±1.36 d,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80 g以下的BPH,行膀胱造瘘术会增加手术时间、
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了手术效率,对于双极TURP围手术期未见明显益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膀胱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患者,依据患者知情同意将其中22例设为A组,21例设为B组.31例设为C组。结果A组患者无手术方案更改者,B患者手术方案更改率为4.8%,C组患者手术方案更改率为22.6%。C组患者手术方案更改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及术后置管时间显著少于A组和B。组(P〈0.05)。各组内对照显示,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剩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选择良好的适应证,采取经尿道激光碎石同期行TURP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疗效确切,损伤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张睿  王喆妍  张晓坤  骆璇 《重庆医学》2018,(7):913-914,918
目的 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留置导尿中的表面麻醉及抗茵效果,寻求心脏手术患者最佳的留置导尿方案.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该院198例择期行心脏手术患者,分为2组: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液状石蜡对照组(C组).在气管导管拔除后即刻、拔管后2、4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导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评分法进行评分,并观察术后第1天及第7天尿白细胞、尿细菌数及术后第7天尿培养结果.结果 L组患者VAS评分、CRBD评分在气管导管拔除后即刻明显低于C组(P<0.05).L组患者尿白细胞、细菌计数在术后第7天明显低于C组(P<0.05).L组患者尿培养阳性率(5.05%)在术后第7天明显低于C组(1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作为润滑剂留置导尿可降低心脏手术患者术后7d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并可预防留置导尿引起的苏醒时躁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孢他啶不同给药频次对于复杂尿路感染的疗效比较及成本效果分析。 方法选择肾内科收治的复杂尿路感染患者153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51例。A组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1 g(静脉滴注,12 h/次);B组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1 g(静脉滴注,8 h/次);C组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2g(静脉滴注, 12 h/次)。3组均以1周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实验室检查、中段尿细菌培养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法对3种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 结果对3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秩和检验结果显示,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尿检白细胞转阴时间和退热时间显著低于A组和C组,且C组低于A组(P<0.05);治疗后3组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serum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IL-8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中B组的水平最低,C组次之,A组最高;A组的中段尿细菌培养转阴率为88.24%,B组为94.12%,C组为90.20%;3组的头孢他啶PK/PD达标率分别为72.55%、84.31%、76.47%;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3组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后,得出B组治疗方案最佳,3组的增量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B组根据优势,若药品价格下降15%,敏感度分析结果支持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结论头孢他啶给药剂量为1 g、8 h/次给药频次的临床疗效最好,机体炎症反应显著减轻,且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尿检白细胞转阴时间和退热时间最低,尿培养转阴率最高,成本-效果优势最好,为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