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有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DSA)产生的体液免疫或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已成为器官移植后长期生存的重要障碍,1/3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功能丧失与之密切相关。由于肺区别于其他实体器官,致使约50%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的患者都会发生慢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为慢性移植肺功能障碍(chronic lung allograft dysfunction, CLAD)。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具有两种不同的临床亚型:限制性CLAD(restrictive CLAD, rCLAD)或称限制性移植物综合征(restrictive allograft syndrome, RAS)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 BOS),其中rCLAD/RAS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BOS患者。最新的小鼠模型研究证实,B细胞及其分泌的供者特异性抗体(即同种抗体)在肺移植后RAS的同种移植物纤维化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为了预防和更好地治疗肺移植患者的同种异体排斥反应,需要深入探究启动和维持B细胞介导的抗供者免疫应答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2.
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主要手段,为避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患者术后需终生服用大量免疫抑制药物.尽管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有效地预防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其在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中仍有引起潜在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此外,尽管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大多数移植患者仍会因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损伤引起移植器官功能障碍.虽然最初的排斥反应由宿主机体获得性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引起,但最新证据表明天然免疫系统在移植物排斥反应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天然免疫识别由多个不同蛋白质家族的受体启动,其中包括Toll样受体(TLRs)家族.TLRs能够特异性地识别一系列病原微生物和内源性介质,激活天然免疫系统.TLRs的发现使人们对器官移植术后引起及调节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认识.TLRs活化可以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导致移植物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反应,同时可通过TLRs诱导免疫耐受..TLRs作为干预治疗的潜在目标开始受到人们青睐.本文总结TLRs和及其配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重点探讨目前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器官移植中TLRs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排斥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 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特殊性移植物接受的概念通常被定义为在抗排斥反应药物和免疫抑制的作用下移植器官有功能的存在。而在低免疫抑制或无免疫抑制的情况下移植物仍然功能正常 ,则称之为移植物免疫耐受。肝脏移植物与其它移植物不同之处在于 :肝脏受体液排斥的影响远小于其它移植物。在所有大、小品种的动物试验中 ,经过短暂的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后 ,供试动物的肝脏移植物都会在没有免疫治疗的情况下最终被接受[1] 。在人类肝移植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与肾脏移植和心脏移植相比 ,肝脏移植很少发生由溶细胞抗体介导的超急性排斥反应 ;在肝移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enalreactiveantibody,PRA)对肾移植的独立影响,对9例移植受者术后PRA及其与超急排斥性反应和预后进行关联调查,发现术后PRA明显升高,接受供肾HLA(Humanleucocyteantigen)配合≤3个抗原的受者升值均>34%,8/9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无功能,2/9例死于排斥并发症;接受供肾HLA配合5个的1例受者PRA升值15%,无排斥反应,说明HLA配合差的移植和输血均可导致高PRA,但是前者PRA高幅>34%。研究揭示,PRA作为HLA体液免疫性抗体诱导移植物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PRA检测有助早期识别严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临床器官移植中,同种器官供体来源的严重不足,使异种器官移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途径。猪成为异种器官移植的理想供体[1]。目前,在攻克猪→人异种器官移植的第一道障碍——超急性排斥反应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3]。但异种移植后以细胞免疫为主的排斥反应较同种移植中除抗体介导的血管性排斥()外的另一主要障碍,目前的DXR免疫抑制治疗尚难解决这一问题。而通过诱导人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细胞)对异种移植物的耐受则可消除或减轻T急、慢行排斥反应,还可以免除或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避免或减轻其毒副作用,是临床异种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的实验证实,种系相关较远动物之间的血管化大器官移植都存在超急性排斥反应。此反应的主要组织学特征是血管内血栓形成和血管间出血。学者们认为此种排斥反应主要是抗体介导机制。Calne通过观察提出“协调的(concordent)”和“不协调的(disconcordent)”概念。前者系指在某些种系之间进行异种移植不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后者系指某些种系之间的移植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90年代中期,研究发现超急性排斥反应这一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特征。第一,  相似文献   

7.
孙志岭  赵中辛 《医学综述》2001,7(8):456-458
人供体器官严重短缺极大地限制了同种器官移植的推广和应用 ,但也极大地推动了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 ,猪被认为是人异种器官移植最理想的供体。猪→人的移植属于非协同异种移植 ,其主要障碍是超急性排斥。克服超急性排斥是猪→人异种移植成功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目前普遍认为 ,这种超急性排斥是由天然抗体 (主要是IgM ,此外还有IgG、甚至IgA)和供者异种抗原 (主要是Galα1,3Gal)反应 ,补体激活 [通过经典和 (或 )旁路补体激活途径 ]介导组织损伤 ,属于体液免疫范畴。据此 ,研究人员设计了许多对策克服超…  相似文献   

8.
排斥反应贯穿于肝移植后全过程,可分为“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斤”。其中,急性排斥在人同种异体肝移植受体中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国外报道发生率为67%,同时在肝脏再移植术中有5%~30%的病例是由于发生了不可逆性急性排斥反应。现结合文献,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诊断、预防、处理原则综述如下。一、急性排斥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1.细胞介导的肝移植排斥:细胞免疫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起主导作用,细胞因子则在其中发挥调节功能。目前普遍承认的是Lafferty的双信号学说,涉及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细胞为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和靶细胞。一般来说,供者的淋巴细胞在移植物内或转移到受者的其它地方提供抗原刺激。此外,移植物(肝)的实质细胞也可提供刺激。淋巴细胞则是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主要反应细胞,CD4~ 细胞启动及放大反应免疫排斤,而 CD8~  相似文献   

9.
移植排斥反应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趋化因子在器官移植早期表达异常活跃,它们特异性募集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到移植组织内,激发并加剧炎症发展,致使移植物功能损害。因此,动态监测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状况可成为判断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重要依据;筛选出一个或多个特异性趋化因子或受体作为抗排斥治疗的新靶点对提高器官移植术后疗效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是指器官移植受者体内存在的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是造成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丢失的主要原因^[1]。目前,PRA检测在器官移植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术前PRA阳性是移植的禁忌,但通过术前PRA特异性检测,可以对PRA阳性受者即致敏受者采用良好的HLA配型技术或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治疗,使致敏者PRA水平下降,从而获得重新移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器官移植是各种终末期疾病的最终治疗手段,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细胞性排斥反应得到有效控制,而体液性排斥反应即供体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仍是造成移植失败甚至受体死亡的重要因素.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在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医学界对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认识还很有限.本文就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检测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常见于急性失血、中毒性休克和器官移植手术等过程中,尤其在器官移植中几乎不可避免,其不仅能够导致移植物功能的延迟恢复,甚至可能触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引起早期的移植物功能衰竭。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肾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ATP的减少、大量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内钙超载、炎性介质和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内皮素(ET)、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实体器官移植和细胞移植已经成为治疗脏器功能衰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和环孢素的出现使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器官移植供者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异种移植如果能够应用于临床,则可为人类提供无限的供体器官来源,极大地推动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然而,异种移植后将出现比同种异体移植更为复杂的排斥反应。其中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延迟性排斥反应(delayed rejection,DXR)、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acute cellular rejection,ACR)等。其中HAR主要由“异种抗原”——半乳糖α1,3-半乳糖抗原(Galα1,3-Gal)所引发。而延迟性排斥反应和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则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多克隆抗胸腺细胞/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是用人胸腺细胞或淋巴细胞免疫动物后,收集血清中的抗体,分离纯化而成.由于它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实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同时也被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降低移植后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风险[1-5].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单克隆抗体在器官移植领域特别是防治移植物排斥反应方面应用日趋广泛,但由于进口制剂价格十分昂贵,国内无法应用,为填补这一空白,我校器官移植研究所自1986年起进行了国产单克隆抗体防治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探讨6种单克隆抗体对恒河猴皮肤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影响以及毒副反应。在灵  相似文献   

16.
黄赤兵  吴军 《重庆医学》2002,31(8):692-694
近年 ,高效基因转染载体的发展以及对免疫调节分子作用的深入认识促进了基因治疗在同种器官移植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器官移植过程为基因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可在移植前用免疫调节基因对器官移植物和某些重要的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 (DC)进行有效修饰 ,通过目的基因的局部表达有效控制排斥反应 ,延长移植物存活。较之全身用药 ,基因治疗明显减轻了对整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可能为临床器官移植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低反应甚至耐受提供较为理想的方法[1] 。1 目的基因同种器官移植基因治疗的目的是预防或减轻排斥反应 ,延长移植物存活。导入器…  相似文献   

17.
黄群 《右江医学》2008,36(2):219-221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虽然许多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使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但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移植器官功能丧失并没有减少,美国1993年~2002年尸体移植肾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65.7%和36.4%。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与免疫缺陷或药物引起的对免疫系统的普遍抑制作用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可以大幅度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降低机会性感染、药物中毒的发生率,所以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是解决器官移植中排斥反应的理想方法,目前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现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主要手段,为避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患者术后需终生服用大量免疫抑制药物.尽管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有效地预防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其在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中仍有引起潜在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此外,尽管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大多数移植患者仍会因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损伤引起移植器官功能障碍.虽然...  相似文献   

19.
英《新科学家》第85卷第1189期(1980年)报道:伦敦哈默史密斯医院已研究出一种解决肾移植排斥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如能成功,就能在组织和器官移植中引起革命化。此方法的理论是防止移植物自身产生引起排斥的物质。在受者接受移植物之前,先将移植器官予以处理,与传统的防止抗体发生作用的方法不同。自1786年首次使用“移植”这一术语以来,组织排斥是移植的一个重大问题。机体对  相似文献   

20.
尽管免疫耐受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但是在现代器官移植中已展示了美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移植免疫耐受的应用研究综述如下。自英国外科医生Medawar证实了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是免疫反应以来 ,为提高移植物的成活率 ,控制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成为免疫学家致力攻克的堡垒。器官移植虽然成为挽救和延长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供、受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MHC)分子之间的多态性差异 (同卵双生子除外 ) ,使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成为影响其成功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