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胃不和”,是肝与胃的相互制约关系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病理机制。这种制约关系失去平衡,就会导致肝与胃的生理机能失去常态,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症状,即“肝胃不和”。一、肝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肝主藏血,开窍于目,其荣在面,又有主疏泄、主升发等功能。张隐庵说:“肝气急而志坚,故为将  相似文献   

2.
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主疏泄藏血,一主纳化而多气多血,肝之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之理,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亦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之和降下行.<灵枢·平人绝谷>说:胃肠"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言五脏则肝在其中,而胃肠气机又以胃气的下行为主导,"胃肠流通,气机畅茂",因此,胃气之息息下行,有助于肝气疏发布散,肝藏血为刚脏,以阴为体,胃纳谷属燥土,喜滋润濡养,又为水谷之海,气血化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化源充盛,胃津胃液满盈,则肝阴肝血充足,对肝胃气机的协调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周慎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的诊治经验 ,认为肝胃不和宜根据人的体质从气、从热、从寒、从痰等论治基础上遣方用药 ,药证相契 ,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胡珂主任医师以养阴益胃柔肝法从阴虚论治肝胃不和胃痛的体会,辨析了肝胃不和胃痛肝阴虚为主与胃阴虚为主两种证型的治法与用方之微妙。  相似文献   

5.
彭太平 《新中医》1994,26(1):22-23
肝胃不和辨治彭太平1肝气犯胃肝气犯胃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太强,病因多由于精神刺激,令肝的气机失常,产生横逆犯胃之症。主要症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作痛或乳房胀痛,胃失和降则可见纳呆、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症。其治则当用平肝和胃法,使太强的肝气得以平息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脏腑辨证中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肝属五脏,藏血,性喜调达,主疏泄;胃居六腑,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日“水谷之海”,以通为顺。如果肝胃不和必将导致脏腑功能失衡。笔者试图从肝气犯胃、木不疏土、肝郁化火乘胃、土壅木郁四个方面论述肝胃不和的不同证候、典型病例、治法与方药,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肝胃之间的脏腑关系,建立证型的原则以及现代文献对肝胃不和证型的描述,分析得出肝胃郁热的说法不够明确.在没有指出肝胃郁热具体的临床表现而缺经证型是不符合建立证型原则的.同时指出,所谓的肝胃郁热证应该包含在肝胃不和证里面,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提出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实际上是犯了概念不清、逻辑不明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综述近年来辨证论治肝纤维化的主要证型,详细论述这些证型的理论来源,病机特点,遣方用药,并提出中医药诊治肝纤维化在理论以及遣方用药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脏腑辨证中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肝属五脏,藏血,性喜调达,主疏泄;胃居六腑,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曰“水谷之海”,以通为顺。如果肝胃不和必将导致脏腑功能失衡。本文试图从肝气犯胃,木不疏土,肝郁化火乘胃,土壅木郁四个方面论述肝胃不和的不同证候.典型病例,治法与方药,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从诊断内容和判定形式分析肝胃不和相关[]证的诊断标准及其应用现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VIP)近5年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工作表对文章类型、辨证分型、论治疾病、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标准(发布时间、制定者)、诊断内容(主症、次症)、判定形式等信息进行提取,并进行频次、频率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 549篇文献,纳入203篇。肝胃不和相关证涉及6个证型,包括肝胃不和证、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肝火犯胃证、肝胃郁热证及肝胃热盛证。文献中共涉及56项诊断标准,其中使用频次在2次以上的诊断标准共22项;使用频次前5位的诊断标准分别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00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006)、《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内容中,出现频次前10位的症状依次为嗳气、脉弦、胃脘胀痛、胁肋胀闷疼痛、吐酸(反酸、泛酸或吞酸)、苔薄白、嘈杂、食欲不振(食少、纳少、纳差)、舌质淡红、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症状。肝胃不和相关证的判定形式以"主症+次症"居多。肝胃不和相关证诊断标准多应用于中药临床疗效评价、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临床证候调查、证候生物学基础等研究。结论:肝胃不和相关证的诊断标准众多,但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不同疾病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判定形式有所不同;应用时多从"病证结合"角度选用。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辨治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贤德 《河南中医》2008,28(6):32-33
胃脘痛发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别,证有孰轻孰重之分,治有虚实寒热之殊。临床具体治法如下:散寒止痛法;消导止痛法;理气止痛法;解郁止痛法;和胃止痛法;温中止痛法;益气止痛法;养阴止痛法;活血止痛法;消癥止痛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医论治糖尿病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我们注意到这种理论的提出,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由于缺乏检测手段,糖尿病的发现往往是在出现了典型的“三消”的症状后,燥热阴伤较明显时。因而可以这么说,阴虚燥热是糖尿病未能得以控制情况下的特定的表现,无法涵盖糖尿病病机全貌。事实上临床上许多早期糖尿病无明显症状,并无阴虚燥热之征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对神经递质AchE和NO的影响,明确其促胃动力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夹尾激怒法造成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观察该方对血液和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疏肝和胃汤可明显降低肝胃不和模型大鼠血清及胃窦组织中AchE以及NO含量.结论:疏肝和胃汤有降低AchE和NO含量的作用,可能是其促进胃排空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敏侠 《国医论坛》2002,17(4):18-18
银屑病 ,也叫牛皮癣 ,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红斑鳞屑的急慢性皮肤病 ,属祖国医学“白疒匕 ”范畴。其皮损以红斑鳞屑为主 ,强行剥去鳞屑 ,有点状出血如匕首所刺之状 ,故称“白疒匕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得之 ,但以青壮年为主 ,男性多于女性 ,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约 1 5 %~ 30 %的患者有家族发病史。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营血亏损 ,生风生燥 ,肌肤失养而成。临床上缠绵难愈 ,且反复发作。中医治疗方法颇多 ,今将其归纳为 1 0法 ,分述如次。1 祛风散寒 ,调和营卫法本法适应于儿童及初发病例或关节炎型。临床可见皮损红斑不鲜 ,鳞屑色白较厚 ,抓…  相似文献   

16.
中焦脾胃升降气机有赖于肝主疏泄来斡旋,疏泄太过,则木旺克土;疏泄不及,则木不疏土;两者对于脾的运化均有影响。故脾胃病在治疗时应当注重肝失疏泄的类型,选择合理的方药,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10 mg,3次/d,饭前0.5h口服;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者,加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1次/d,饭前半小时口服.观察组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肝胃不和症状,并评价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优于对照组的72.1%(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02%,优于对照组的67.44% (P <0.01);治疗后观察组腹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积分及肝胃不和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躯干功能(PF)、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身体疼痛(BF)及精神健康(MH)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法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抑郁、焦虑等各种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凸显,特别是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心神失调为主者,治病求本、调心治胃,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脾胃运化失调者,以旋覆代赭汤加减。胃肠疾病多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实则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虚乃脾胃虚弱,治疗时应兼顾虚实两方面,当以疏肝和胃,兼以益气健脾。审证求因、疏肝和胃,实证以柴胡疏肝汤加减,虚证以六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19.
抑郁、焦虑等各种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凸显,特别是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心神失调为主者,治病求本、调心治胃,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脾胃运化失调者,以旋覆代赭汤加减。胃肠疾病多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实则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虚乃脾胃虚弱,治疗时应兼顾虚实两方面,当以疏肝和胃,兼以益气健脾。审证求因、疏肝和胃,实证以柴胡疏肝汤加减,虚证以六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