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代长青 《河南中医》2012,32(6):719-720
慢性咽炎与脾胃关系密切,笔者在临床上将慢性咽炎患者辨证分为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阴虚胃热型3型,分别以平胃散合清胃散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玉女煎加味治之,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2.
王敏  喻斌 《光明中医》2023,(8):1469-1472
口臭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病症,常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交际带来极大困扰,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喻斌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脾胃积热论治口臭,以清泻脾胃积热为本,以恢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为要,临床施治以泻黄散合清胃散为主方,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略谈胸痹与脾胃失调及论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篇从胸痹的病因病证、辨证施治诸方面论述,胸痹发病除与心关系密切外,与脾胃失调密切相关,调理脾胃也为胸痹的重要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凌伶  许华  谭宏韬 《新中医》2019,51(7):304-306
简版:临床辨治反复发作或病后失调出现的小儿口臭症,当重视脾虚湿滞的病机;治疗当以运脾化湿为主,方在七味白术散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辨证进行加减:湿浊重者加强疏利透达之品,兼积滞者加入消食导滞之品,郁而化热者酌加清热燥湿之品,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待标证基本清除后,继予健脾之品调理善后,并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以防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咽喉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与脾胃联系密切,临床可根据咽喉症状和全身表现,从脾胃立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据统计,发病率在10%[1]。《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病的重要因素。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三消症状的孰轻孰重,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  相似文献   

7.
脾胃虚弱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内在基础,而中土虚弱,湿浊易生,治疗应以健脾固本为先,兼清火、湿、热之标邪。临证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但又当分清虚实寒热,故有辨治用药之别。具体方法分为治病求本,知脾胃之虚;明辨虚实,祛火热之标;兼顾他邪,随证治之和巧用药对。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从脾胃论治情志疾病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义  陈冰 《中医药学刊》2001,19(4):320-320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脏病(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中医学认为,脾肾虚弱,浊毒内蕴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机,而脾胃功能失调常贯穿于病程始终。因此,在治疗上宜健脾益肾、化浊排毒,而调理脾胃尤为重要。通过健脾益气,调畅气机,并配合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缓解症状,延缓CKD进展,还能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疾患,亦是最常见的临床主诉之一,对人们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均具有很大的威胁.从脾胃论治失眠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对此从诸多方面均有论述,为临床从脾胃论治失眠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旨在对从脾胃论治失眠的思路进行分析,通常达变,以期为今后治疗失眠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临床辨证施治多以脾虚、肾虚、血热、血瘀为出发点。脾与胃同居中焦,二者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其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息息相关。现探讨脾胃与胞宫、崩漏的生理、病理联系,探究古代及当代医家关于脾胃论治崩漏的认识及临床用药思路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失眠病因病机复杂,皆与五脏六腑有关。《黄帝内经》言"胃不和则卧不安",概括了胃不和导致不寐的病理机制。内伤脾胃,百病始生。若忧思劳倦过度伤脾,脾胃亏虚,运化失调,精微化生无源,气血虚衰,意不入舍,心失所养或宿食痰火内停,胃失和降,浊邪上扰均可导致阴不涵阳,阳不入阴,心神不安,从而导致不寐。笔者通过探讨脾胃与失眠的关系,明晰从脾胃论治失眠的机制,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201-1202
不寐是当今社会人群普遍存在的疾患之一,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负担率高等特点,中医药治疗失眠有独特的疗效。李德新教授从脾胃论研究不寐,具有系统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方独特,造诣颇深,疗效显著,具有极其重要总结和推广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医论治糖尿病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我们注意到这种理论的提出,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由于缺乏检测手段,糖尿病的发现往往是在出现了典型的“三消”的症状后,燥热阴伤较明显时。因而可以这么说,阴虚燥热是糖尿病未能得以控制情况下的特定的表现,无法涵盖糖尿病病机全貌。事实上临床上许多早期糖尿病无明显症状,并无阴虚燥热之征象。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脾胃与妇女生理特点、妇科疾病病因病机的关系入手,充分阐述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对妇科疾病的发病、预后以及转归都有莫大的影响,以及调理脾胃法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从而说明从脾胃论治妇科疾病的重要性,因此调理脾胃的方法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廖小年  黄柳向 《河南中医》2020,40(4):514-518
口臭的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为脾胃蕴热、肺火熏蒸,多以泻脾胃积热、清心泻脾、清肺火等清热之法为治疗大法,常用清胃散、泻黄散等为主方。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花类药物,可通过直接调理脾胃气机,或是通过芳香燥湿、醒脾和胃、调节他脏气机等使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脾可升清,胃可降浊,湿可除,郁热可散,随证加减,口臭自除。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中医虽无此病名 ,结合其症状分析应归属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临床多责之于肝肾 ,然临床实践中 ,笔者常见脾胃病亦可导致高血压 ,经用调理脾胃诸法治疗 ,每获良效。兹举验案数则 ,以飨同道。1 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王某 ,女 ,5 2岁 ,农民 ,1998年 6月住院。患有高血压多年 ,血压持续在 2 2 .7~ 2 6 .7/ 13.3~ 16 .0kPa。自诉头晕头痛 ,两目发黑 ,甚觉天旋地转 ,伴心慌 ,耳鸣 ,失眠多梦 ,口干 ,纳差 ,四肢酸软。现其形体消瘦 ,面黄无华 ,舌淡少苔 ,脉细微弦。入院后因虑其血压高 ,曾以滋阴潜阳法论治以降血压。处…  相似文献   

18.
钱氏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贯穿了顾护脾胃的思想,本文从病理、生理特点、辨证论治、剖析遣方用药特点,调剂制方、饮食护理等方面阐述了钱乙在治疗小儿多种疾病时不忽视调理小儿脾胃这一指导思想,此理论可为今天的临床实践提供了诸多借鉴,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9.
张永臣教授认为脾胃与耳窍关系密切,主张从脾胃辨证施治。将《脾胃论》学术思想与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相结合,将耳鸣的病因病机归结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气机失常,清阳闭阻;木胜乘土,气机失畅三个方面。治疗上采用针刺、中药、拔罐、耳穴压豆、刺络放血等方法协同治疗,大大缩短了治疗周期,提高了临床疗效,重视预后调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学说入手,探讨缺铁性贫血与血虚的相关性,血虚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和健脾生血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运用。笔者认为缺铁性贫血属于中医血虚范畴,主要病机为气血两虚、脾胃虚弱,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原则。治疗缺铁性贫血,在补铁的基础上配合健脾生血法可以收获更好的临床疗效,并减轻补铁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