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早期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分布及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后早期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滴注肝素氯化钠溶液,观察术后2周内PVS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PVST发生率为100.0%,血栓分布为:残余脾静脉血栓96例(100.0%),门、肠系膜静脉血栓38例(39.6%)。在门、肠系膜静脉血栓中,门静脉主干血栓32例(33.3%),其中14例(14.6%)血栓面积50%、14例(14.6%)血栓面积≥50%,4例(4.2%)为完全性血栓,主干血栓均与残余脾静脉血栓相连;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6.3%),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血栓并与之相连,2例合并门静脉右支血栓并与脾静脉血栓相连;门静脉右支血栓18例(18.8%),门静脉左支血栓20例(20.8%);门、肠系膜静脉2处及以上血栓24例(25.0%)。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残余脾静脉内易形成血栓,残余脾静脉血栓向门静脉内蔓延可能是术后门、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15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PVT30例,未发生PVT174例;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与未发生PVT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脏部分切除术后患者PVT的发生率明显比脾脏切除患者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脾脏部分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断流术后P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预防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全部随访到3个月.对照组累计PVT发生率56.7%置管组为16.7%,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脾静脉置管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 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预防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形成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脾切除后静脉系血栓的发生率为4.3%(12/280),其中PVT发生率为3.2%(9/280),MVT发生率为1.1%(3/280)。PVT和MVT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及MRA门静脉成像确诊9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1例,因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好转出院。2例MVT因肠坏死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全身抗凝、祛聚治疗,痊愈出院。1例PVT血栓急性发展至肝内门静脉,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PV)主干或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SMV)、肠系膜下静脉及脾静脉(SP)的血栓。新鲜的血栓取出相对容易,陈旧性机化的血栓清除则难度较大。对于终末期肝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者,由于在技术上难以建立有效的向肝性门静脉血流灌注和术后再次血栓形成的高度危险性,以往被认为是原位肝移植的手术绝对禁忌证。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类患者实施肝移植已成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不同手术方式与血栓形成部位及发生率的关系,探讨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7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脾切除+断流手术25例,选择性断流术15例,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断流的联合手术32例,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①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问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0.05)。②术后有无血栓形成的两组间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差异,D-二聚体均较正常值为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行断流术的25例患者,在术后2周和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可达100%,主要为脾静脉血栓,其中12例(48%)合并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血栓。④选择性断流术后以脾静脉血栓为主,部分可向门静脉主干或分支蔓延,将胃冠状静脉一食管旁静脉闭塞;部分患者仅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门静脉主干、分支及脾静脉均闭塞。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后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最高(75%),至6个月时下降至41%,为3组中最低(P〈0.01)。主要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血栓,除1例外,肠系膜上静脐-脾静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改变无明显关系。无论何种手术,术后门静脉系统均有血栓形成可能,术式不同其血栓发生的部位可不同,血栓形成主要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联合手术后,虽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可有血栓形成,但吻合口通畅,基本上无术后再出血,且肝性脑病发生率低、易被处理,应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04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脾肾分流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手术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12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门静脉直径、门脉脉直径、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门静脉压力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率为15.50%(20/129),其中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18.18%(16/88),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9.76%(4/41)。血栓组患者门静脉主干直径、脾静脉直径较非血栓组患者增宽,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血全组PV、SV的流速下降显著(P〈0.05)。血栓组患者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均较无血栓组患者低,有统计不差异(P〈0.05)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凝血酶原时间,术后血小板增高等因素不是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检因素。结论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主干直径、脾静直径增宽,门静系统血液流速减缓,门静脉压力降低有显著性差异,是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除因素。进一步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解决这个问题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勇伟  吴志勇 《腹部外科》2007,20(4):203-204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PVT是门静脉高压症(PHT)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往往会对向肝血流造成影响,甚至严重减少向肝血流,增加门静脉阻力,在加重肝功能损害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血栓 (PVT)形成是原位肝移植的禁忌证 ,但终末期肝病的患者有 2 %~ 19%并发此症 ,随着技术的提高 ,使有 PVT患者的肝移植成为可能。作者单位于 1984 .12~ 1999.10共行 15 46例原位肝移植 ,其中 85例行肝门静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手术方式 :结扎切断胆总管及肝动脉后 ,将门静脉显露清楚 ,确定门静脉内血栓的范围及门体分流的开口 ,近肝门结扎门静脉左右支 ,用两把扁桃体钳撑开门静脉 ,分离血栓及静脉内膜 ,然后钳夹住血栓近端 ,左右转动 ,尽可能将远处的血栓取出 ,使门静脉、肝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通畅。门静脉吻合时 ,尽可能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中行脾静脉近端结扎对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9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脾切除联合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的患者采取紧贴门静脉结扎脾静脉的方法,58例未行脾静脉结扎的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发生率及血栓发生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普外科28例因门静脉高压症行选择性断流术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2个月及术后6个月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1)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手术前后均与门静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术前与血小板数目呈负相关,但术后无明显相关性.(2)选择J生断流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较高,且术后6个月内Ⅱ级以上血栓发生率有所上升.结论 选择性断流术患者术后较长时间内,尤其是术后6个月内,应积极随访门静脉系统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233例病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流速.结果: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占其中25.89%,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10.91%.与术前相比,血栓组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流速下降显著,无血栓组术后PV和SV的流速无显著下降.术后血栓组SV的流速与无血栓组病人比较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术前和术后的相同时间,病人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T延长时间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高达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减缓在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脾切除后病人血小板升高并非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在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同一外科小组行脾切除和断流术的连续4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术前1 d门静脉直径、流速以及术后7 d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同时计算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术后测量去脾脏血液后的脾脏重量,检测术前1 d、术后7 d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高速组与低速组,分别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13例(28.9%),血栓组(n=13)术前门静脉流速为(19.5±5.3)cm/s,其中12例低于25 cm/s[平均(18.4±3.8)cm/s],1例为32.3 cm/s;非血栓组(n=32)术前门静脉流速为(29.6±8.0)c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速组(n=17)和高速组(n=28)血栓发生率分别为70.6%和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比较两种分组的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脾脏重量、手术前后PT和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cm/s作为指标预测术后血栓形成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70.6%.结论 术前门静脉直径增加及血流速度降低是导致术后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当门静脉流速降低(<25 cm/s)时,断流术后血栓发生率将显著增高.门静脉直径与血流速度存在负相关系,可根据门静脉流速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的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对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 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全部随访3个月,对照组累计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6.7%,置管组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脾静脉置管以200U/h的剂量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 断流术后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门脉高压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系统抗凝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Xue H  Zhang H  Zhang Y  Jiang Q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1):855-857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方法 将7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2组:A组36例在断流术中经脾静脉分支插入抗凝管,术后行门静脉系统凝治疗;B组35例断流术后未行门静脉系抗凝治疗。结果 术后3个月内彩超检查,A组门静脉系均未见血栓形成,B组门静脉系血栓形成13例(37.14%)。结论 门静脉系统抗凝治疗是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直接门静脉造影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直接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18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例支血管和冠状静脉解剖,根据造影结果对3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经腹联合门奇断流术。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显示冠状静脉223支,其中单支79.46%,双支20.54%,冠状静脉开口于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和门脾静脉交汇处分别为62.33%、27.35%和8.07%,出血和断流术后现出知患者主要位于门静脉主干,顽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在全麻、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腹腔镜下及开腹术中对28例临床确诊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的患者行RFA治疗。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PV)、脾静脉(SV)主干的血流动力学指标。10例开腹术中患者于胃网膜右静脉置管测自由门静脉压(freeportalpress,FPP)。结果18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门静脉及脾静脉血管内径无明显差异,最大血流速度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有显著差异(P<0.05)。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脾静脉血流量较术前减少幅度较大,减少(46.14±10.45)%;门静脉血流量较术前减少幅度较小,减少(35.36±9.17)%;10例患者RFA治疗前FPP(39.13±2.85)cmH2O,治疗后FPP(36.50±2.33)cmH2O,术后FPP较术前明显降低约3~4cmH2O,治疗前后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现门静脉系统内有血栓形成。结论RFA治疗脾亢在改善脾亢患者外周血象的同时可明显减少门静脉血流量和降低门脉压力,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减轻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保持一定的脾脉血流也使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