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身心上遭受疾病的双重打击,心脏器质性病变与心理障碍问题共存,“双心共病”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神不使”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与人的生理及心理活动相关,“神”是生命健康活动的体现,是人体防病、抗病、康复能力的主宰。“双心医学”模式是以双心同治为基础,基于“社会-医学-心理”的治疗模式。该文从双心(心脏和心理)出发,立足于天人合一和辨证论治,从“神不使”的内涵,分析双心疾病的病机,并指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应注重“双心治疗”。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中的双心医学是由心血管医学与精神心理医学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中医学并无双心疾病的说法,但“双心”的理念早已存在。李亚平教授基于“心主神明”“心主血脉”论断,提出“双心同调”的治疗思路,即治血脉之病需兼顾调治心神,而疗情志之疾亦多兼调血脉,临床以此作为心血管疾病之辨治常法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状态,收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是一种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出现不协调的心房激动并导致心房收缩无效,其心电图特征包括R-R间期不规则、规则有序的P波消失、代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1]。房颤属于中医学中"心悸""胸痹"范畴。刘德山教授师从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王新陆教授,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人,从医20年余,在心律失常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擅用援药理论治疗心房颤动,现将其临证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稳脉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8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稳脉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86例向从贵,范正宏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430022)心律失常是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属中医学的“心悸”、“怔忡”等范畴。据笔者观察,其病机以气阴两虚型多见,1990年以来,依据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自拟“稳脉汤”方...  相似文献   

5.
双心疾病是近年来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跨学科疾病概念。“心主神明”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可用于指导双心疾病的治疗。概述了“心主神明”的内涵,探讨了“心主神明”理论与双心疾病的联系与差异,并对基于“心主神明”的双心疾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属“双心医学”范畴,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治疗。樊瑞红教授认为该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运用心肝同治、心脾胃同治、心肺同治、心肾同治之法配合语言疏导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双心疾病又称为心理心脏病,指的是患者的心脏与心理共同发病,即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障碍。国内对于双心疾病的认知起步较晚,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新医学模式的提出,以及胡大一教授将“心身疾病”的概念引入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国内对于“双心疾病”的认知和研究开始迅速发展。如今社会节奏加快,双心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已经成为社会常见的多发病种。而国内长期以来对于双心疾病的治疗多还停留在“单心”治疗方面:多局限于仅对心血管疾病的躯体症状进行诊疗,忽视了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的治疗。为了追求身心健康,人们对双心疾病越来越重视,对双心同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相较于西医用药的诸多限制与严重的不良反应,中医药疗法因疗效显著、绿色安全、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文章基于国内外对双心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成果,围绕双心疾病中医药治疗方面的问题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阐述与总结,以期对中医药临床诊治双心疾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心律失常为心血管病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约有2 000万心律失常患者,给公共卫生健康带来沉重负担。目前,药物与手术治疗已成为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手段。然而,“治”心律失常药物存在“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尚存在一定的失败率与复发率,因此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亟待提升。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在病因病机上,与肝郁气滞、痰浊内蕴、水饮凌心、火热扰心、瘀阻心脉、寒凝心脉及气血阴阳亏虚密切相关。因此,提出郁悸、痰悸、饮悸、火悸、瘀悸、寒悸、虚悸7种中医证型。在经方治疗策略上,郁悸推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痰悸推荐温胆汤,饮悸推荐苓桂术甘汤等苓桂剂,火悸推荐三黄泻心汤,瘀悸推荐血府逐瘀汤,寒悸推荐麻黄附子细辛汤,虚悸则根据气血阴阳的不足,推荐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归脾汤等。若证型相兼,则合方而治。基于“方证对应”与“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的中西医整合医学思想,该研究提出在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中,主张有是证用是方,倡导“病机-病理-药性-药理”四位一体的中西医整合诊疗模式,进一步提升经方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95-2297
双心医学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兼有的精神心理障碍,强调心身一体。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兼具丰富的文化、哲学属性,在双心疾病的情志诊疗方面显现出了优势。以"和法"为基本大法探讨中医治疗双心疾病思路,可为当前双心疾病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作生活的节奏增快,中青年罹患“不寐”的数量在增多。不寐即现代医学之“失眠症”“睡眠障碍”,现代医学往往归属于神经内科范畴。从中医学角度,心主神明功能异常,可致心神不宁、心神失养而致不寐。现代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双心医学”概念以来 [1] ,提示了心脏功能异常与睡眠障碍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因此从心病学角度治疗“睡眠障碍”,符合中医学“心主神明”之要义,亦与现代“双心医学”理念相契合。刘萍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师从上海市名中医何立人教授,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内科杂病、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经验丰富,对不寐病证疗效显著。刘师尤其重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特点患者处方用药有所不同,在承经方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女性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中青年女性患者中关于“不寐”的辨证论治,以“健脾养血、清心除烦、理气化痰、养阴安神”为治疗原则,颇有疗效,兹通过其不同年龄女性不寐患者门诊验案介绍刘师的学术理念,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刘德山教授将失眠的基本病机总归为阴阳失衡,或为阴虚不能纳阳,或为阳盛不得入于阴。因而刘教授在临证诊治失眠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基于阴阳理论灵活选用药对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以求阴阳合则失眠愈之功,临床均取得良好疗效。现对刘德山教授治疗失眠之常用药对加以总结,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临床多以心悸为主症,可归于中医学“心悸”的范畴。范金茹教授在遵循前贤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分类,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病机多为心神被扰、心阳浮越;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多为心神失养、心阳不足。治法上,快速性心律失常当以重镇安神为主,缓慢性心律失常当以养心安神为主。范金茹教授自拟的定悸方既可养心安神,又可重镇安神,常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并将其根据心律失常的分类进行加减,确有疗效。  相似文献   

13.
黄宇琨  黄宇琛  邱氟 《河南中医》2011,31(11):1236-1238
中医学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医学,研究人类健康、疾病和治疗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的医学整体论。中医学医学模式是时空-人-药-食的四维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把人的健康、疾病、防治、养生和保健有机地联系起来,反映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心具有主血和藏神的功能,中医学"形神一体观"在双心疾病治疗中有独特优势。临床中心悸患者往往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同时多兼见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二者形成恶性循环,致心悸频发。基于中医学对心的生理特点的认识及现代双心医学的双心同治思想,注重形神共治,临诊通过活血、养血、解郁、化痰、滋阴、清火调理心神而将安神贯穿治疗始终,同时不忘心理疏导,主张因人制宜,双心同调,兼顾疾病和心理。  相似文献   

15.
神经血管性头痛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主要是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中医对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刘德山教授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善于从肝脾论治,有一定的临证诊治特色,平肝潜阳、注重疏风,调理脾胃、补虚泄实,结合兼证、辨证施治,虫藤搜风剔络、引经报使,巧用援药,中西合参疗效显著。现对其进行系统阐述,以传承研究刘德山教授学术思想,推动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当今最广为认同的医学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由乔治·恩格尔系统阐发的“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文章通过探讨“新医学模式”与中医思维模式的异同,从中医整体观、疾病防治观、中医情志理论等方面阐明中医思维模式的前瞻性,并提倡将中医理论实践和“新医学模式”形成互补,以推动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7.
双心疾病是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学认识到“滞”是双心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即郁瘀痰饮虚五端,虚实夹杂。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以“通”为安,失“通”则病,故治疗立足于“通法”灵活遣方用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阳利水通其实滞;以滋阴养血、培元益气补虚通滞,调畅情志法贯穿始终,使气血得通,实邪得去,虚正得补,阴阳和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忽视。“双心疾病”是心身疾病的一种,作为形神失调的典型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深究意义。中医学认为人之形神为一体,心主血脉主神明,这为阐明“双心疾病”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双心疾病”的发生发展涉及形气神三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形的异常改变影响神的状态、血气运化失常影响神的功能、神之活动异常影响形的功能结构。结合“双心疾病”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挖掘,既可以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又可以丰富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7,(1):101-102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虚-瘀-火"是心律失常重要的病因病机,凉血清热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原则。临床治疗分6种证型论治,疗效显著。张老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是传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史广鑫  贾海龙  许岩 《光明中医》2016,(22):3261-3262
1989年国外医学专家提出双心医学概念,1995年我国医学专家胡大一教授开始开展"双心"服务。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但是,中国医生对于双心疾病认识明显不足,这对双心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现对中医治疗双心医学研究进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