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组原因末明的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软瘫.部分患者伴有感觉异常、脑神经损害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典型病例诊断容易,但在疾病早期易误诊。现将我院误诊的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4.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和血浆置换(Plasrnaex chang,PE)净化设备的不断改进,该项技术日趋成熟。近几年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临床各科的疾病。我院神经内科2004年4月~2008年6月对24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n,GBS)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通过观察临床效果,检测血浆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7例,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血浆置换术是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球囊肌力训练法治疗重度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所致吞咽障碍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 方法重度GBS吞咽障碍患者1例,经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价,环咽肌完全不开放。将14号导尿管经鼻腔插入咽腔,不进入食管入口,向球囊内注入冰生理盐水,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同时在最大幅度喉上抬时尽可能保持5~10 s,逐渐改善吞咽肌群的力量。 结果经12次治疗后,VFSS显示:食物能较顺畅地穿过环咽肌处进入食管,吞咽肌力量明显增强,环咽肌开放正常,患者拔除胃管,经口安全进食。 结论球囊肌力训练法可以有效增强喉上抬肌群及咽部肌群的力量,其效果可能优于门德尔松手法和Shaker训练法,而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张彦 《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3):275-276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55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32例(观察组)和单独治疗组23例(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免疫球蛋白400rag/(kg·d),静脉注射,疗程5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结果:观察组显效率、24h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肌麻痹、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感觉障碍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在控制好激素不良反应前提下,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相似文献
9.
卢艳辉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1):46-47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做针极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和分析,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慕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波幅(AMP)、F波等。结果共检测164条肌肉、276条神经。EMG提示57例患者均呈神经原性改变;运动神经在下肢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胫后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69.64%,AmP 66.07%。腓总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75.51%.MCV 55.10%,AmP 61.22%。所有被测运动与感觉神经的SCV、MCV异常率分别为54.79%与55.43%;10例(17.54%)F波未引出,38例(63.16%)F波潜伏期延长。结论GBS存在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对GBS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1病例资料女,50岁。因发作性头晕、乏力、视物旋转、呼吸困难8个月入院。8个月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旋转,偶有咳嗽、低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其他症状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门诊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胸部X线检查提示双侧肺纹理增强,血常规正常,收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查体:体温36·5℃,脉搏70/m in,呼吸22/m in,血压105/80 mmHg。意识清楚,言语流利,表情淡漠。口唇略发绀,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双肺听诊偶闻哮鸣音。心脏及腹部检查无异常。双侧腱反射减弱,肌力及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 相似文献
12.
13.
格林巴氏综合征并脑梗塞患者的护理550025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人民医院郑晓兰,彭爱萍格林巴氏综合征及脑梗塞,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但两种病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的情况较为少见。我科曾收治一例格林巴氏综合征合并脑梗塞的患者,并成功地进行了治疗和护理。现将护理... 相似文献
14.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36例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改变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6年10月间的3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运动单位电位(半)定量分析。还进行双上肢F波检测。结果:180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171条异常(95.0%);144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64条异常(44.4%);218块肌肉中125块符合神经源性损害(57.3%)。72例F波检查共63例异常(93%)。结论: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病变在脊神经根,尤其是前根,伴有神经节和周围神经不同程度的节段性髓鞘脱失,继之而产生轴索变性。肌电图检测在其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理及分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方法、锻炼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进一步明确与格林 巴利综合征 (GBS)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1)将 47名病人分为A组 (恢复较快 ) 9例和B组 (恢复较慢 ) 3 8例 ,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进展期、最大Hughes评分、颅神经受累和腱反射等方面的差别。 (2 )根据电生理表现将 2 2例病人分为急性感染性脱髓鞘多神经根病 (AIDP)组 14例和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 (AMAN )组 8例 ,比较其Hughes评分的动态变化。 (3 )根据治疗措施将 47例患者分为单纯激素组 3 9例和激素合并IVIg组 8例 ,比较两组用药后症状好转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病人最大Hughes评分低于B组 (P <0 .0 1) ,腱反射保留和IVIg治疗的人数较B组多 (P <0 .0 5 )。AMAN组患者的最大Hughes评分高于AIDP组 (P <0 .0 5 ) ,且第 3、4周改善的评分 (较病情高峰 )亦少于AIDP组 (P分别 <0 .0 1,<0 .0 5 )。IVIg合并激素组症状好转的时间早于单纯激素组 (P <0 .0 5 )。 结论 大剂量IVIg治疗、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腱反射存在及较低的Hughes评分等因素可能与较良好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总结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成功救治的护理经验,提出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留置胃管管理、人工气道管理、营养支持、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格林-巴利危重患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格林-巴利综合征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6例格林 巴利综合征 (GBS)根据病情、病程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再发型及变异型。 3 6例于发病 2周后作脑脊液检查 ,19例作电生理检查 ,98%的患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结合文献对本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进行了探讨。结果患者发病前大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软瘫 ,部分患者伴有感觉异常、颅神经损害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有电生理检查异常及脑脊液蛋白 细胞分离。好转率 85 % ,死亡率为 11%。GBS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电生理及脑脊液检查对诊断有特殊意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和电生理学检查,并探讨其病情进展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4月至2010年9月在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GBS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病情等级根据Hughs评分分组,针对患者发病时脑脊液的蛋白量、血清C-反应蛋白、双上肢F波出现率是否〈50%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该研究结果显示,重症患者较轻症患者发病年龄大,双下肢F波出现率≤50%,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更明显,C-反应蛋白升高更明显。GBS患者双上肢F波出现频率异常,可能是GBS患者重要的或惟一的异常电生理客观指标,随病情好转,F波出现,提示患者传导功能恢复。结论存在发病年龄大,双下肢F波出现率≤50%,脑脊液蛋白和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患者,临床医生应注意其呼吸和心脏的异常情况,以防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及心搏骤停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