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分析患者服用何首乌及其相关制剂的原因、药物来源及其制剂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表现、体征,探讨其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减少或杜绝该药相关的DILI发生,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有何首乌及其相关制剂服药史、诊断为DILI的病例。记录其服药原因、剂型、剂量、疗程及临床症状、生化指标、治疗、预后等情况,分析患者肝功能受损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何首乌相关的DILI病例183例,其中资料相对完整的140例,服用单味何首乌75例(53.6%),基层医生中药方剂29例(20.7%),中成药36例(25.7%)。服药时间最长150 d,最短1 d,平均28 d。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2例(94.3%),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各4例(2.9%)。DILI严重程度分级:1级33例(23.6%),2级29例(20.7%),3级28例(20.0%),4级47例(33.5%),5级3例(2.1%)。其中3级以上患者服用单味何首乌比例多,而且剂量大。服用中成药患者以轻中度病例为主,服中药方剂患者介于两者之间。多数患者在治疗7 d内各生化指标(ALT、AST、ALP)降低50%以上,治愈率97.9%。结论:何首乌引起DILI与药物使用的规范程度、剂量、疗程密切相关。轻中度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好,个别患者可出现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应该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恰当用药,科学、规范使用何首乌及其相关制剂,最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在充分发挥何首乌药效的前提下保证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何首乌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事件近年来被频繁报道,其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外关注。本文梳理近年来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伤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基于信号通路角度,为临床正确合理应用何首乌提供新思路。现有研究证据表明,何首乌参与调控多条信号通路,通过破坏线粒体功能、加重胆汁酸淤积、诱发免疫应激、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等多种途径导致肝细胞死亡,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诱导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药物、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物、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herbals and dietary supplements,HDS)等所引发的肝损伤~([1,2])。美国和欧洲DILI是急性肝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其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中草药与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肝组织病理学差异,探讨中草药致肝损伤的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9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诊治的50例DILI患者,分为中草药致DILI组和西药致DILI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肝组织病理特征,包括DILI的临床类型、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及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尤其是肝脏炎症部位与分级、脂肪变性的类型和程度及铁沉积等。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50例DILI患者中,中草药DILI 20例(40%),西药DILI 30例(60%)。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肝功能生化指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 0. 05);两组临床分型均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损伤程度均以1级为主,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 0. 05)。在肝组织病理方面: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脂肪变性(微泡性、大泡性和混合性)及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中草药DILI组汇管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显著高于西药DILI(χ~2=3. 860,P 0. 05),且中草药DILI组Kupffer细胞内铁沉积显著高于西药DILI(χ~2=4. 787,P 0. 05)。结论中草药与西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但中草药DILI较西药DILI肝组织汇管区炎症反应更明显,Kupffer细胞内铁沉积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由于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脏器,因此随着各种新药的不断涌现,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逐年增多,已知超过600多种药物可引起DILI[1].由于肝穿刺是一种创伤性的诊断措施,标本来之不易,所以临床对病理诊断的期望值过高,被誉为“金标准”,然而DILI的病理学变化均为非特异性,可见“金标准”在DILI面前显得含金量不足.受慢性肝炎计分[2-3]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4]和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评分[5]的启示,笔者自2000年起注意收集DILI的种种病理学变化资料[1,6-10];并对各病理变化逐一加以评分,形成DILI评分系统(pathological scoring system of DILI,DILI-PSS).自本文第一稿2010年发表于《肝脏》杂志[1]以来,受到广大肝病临床医师关注,并提出很多宝贵意见,经综合后对第一稿作适当修正,希望在应用中再不断加以筛选调整,以期更客观地评估DILI病理因果关系,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王双双  熊清芳  胡一帆  陈妙洋  杨永峰 《肝脏》2023,(11):1280-1284
目的 探究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二者之间的联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RUCAM>6分且行肝脏穿刺术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史、出入院时间、肝功能指标及病理等资料。结果 纳入148例患者,年龄为49.5岁,男女比例为1∶1.96。可疑肝伤损药物分别为中药、西药、中西药混合,所占比例分别为45.3%(67/148)、43.9%(65/148)、10.8%(16/148)。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60例(40.5%)。轻、中度肝损伤患者以炎症坏死型为主,重度及急性肝衰竭患者以胆汁淤积型为主。DILI的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相关性分析,Cramer’s V值为0.264(P<0.05)。结论 病理分型与临床分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中等相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临床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保健品及膳食补充剂成分不明确、药物安全知识普及不够等原因,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逐年递增,并成为了肝衰竭及肝移植的重要原因。DILI的发病机制复杂,各医疗机构对DILI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其相关性的动物及细胞实验正在全球陆续开展,对其代谢途径、免疫机制、线粒体异常、基因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各种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相互关系的探索,对揭示DILI的真正致病原因具有重大意义。综合了国内外与DILI发病相关的文献,阐述了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160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老年住院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患病率为3.17%(160/5047);老年患者联合用药多,易出现肝损害,以心血管药物最多,构成比为25.6%(41/160),其次是抗肿瘤药,构成比为21.9%(35/160),再次是抗生素,构成比为18.1%(29/160)。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构成比为39.4%(63/160),黄疸构成比为8.1%(13/160),低热构成比为5.6%(9/160),皮肤搔痒构成比为4.4%(7/160),无症状者构成比为59.4%(95/160)。临床治愈率为71.3%。结论心血管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老年患者肝功能受损后大多无明显症状。老年人肝损伤与其肝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及长期联合用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慢性化的临床类型及主要特点。方法筛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诊断为DILI的病例,对其中的84例慢性DILI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病例均填写病例报告表,数据录入数据库,包括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用药种类、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84例患者中女性63例,占75.0%。根据病情发展和肝功能的恢复过程,可将DILI的慢性化过程分为6种临床类型,其中64例(76.2%)为反复发作型,4例(4.8%)为迁延不愈型,4例(4.8%)为反复波动型,6例(7.1%)为慢性胆汁淤积型,5例(6.0%)为快速进展至肝硬化型,1例(1.2%)为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型。84例患者中56例(66.7%)患者存在基础疾病;由单一药物引起者有51例(60.7%),主要为中药(47.0%)、解热镇痛药(10.6%)和抗结核药(9.1%);肝损伤类型中肝细胞损伤型52例(61.9%)、胆汁淤积型8例(9.5%)、混合型5例(6.0%);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19例(22.6%)。结论 DILI的慢性化可分为6种临床类型,最常见的是反复发作型,其他还包括迁延不愈、反复波动、慢性胆汁淤积、快速进展至肝硬化和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分析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期指导临床减少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龄< 14岁小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年龄分布、临床表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 共收集31例小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占同期因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1.7%,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个月~ 14岁,平均年龄(8.8±3.9)岁.用药种类以抗菌药最常见(41.9%),其次为中药制剂(29.0%)和解热镇痛药(19.4%).单一用药为9例(29.0%),联合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22例(71.0%).临床分型:肝细胞型8例(25.8%),胆汁淤积型8例(25.8%),混合型15例(48.4%).患儿平均住院天数25.22 d. 结论 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抗菌药、中药制剂和解热镇痛药;联合用药是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混合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肝衰竭或合并血液病患儿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当前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种类,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肝脏组织学改变情况,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 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连续收治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138例患者资料,入选标准为依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分值≥6分.依临床分型分为3组:肝细胞损伤型组、胆汁淤积型组和混合型组.3型诊断标准为:(1)肝细胞损伤型:[ALT/正常值上限(ULN)]/(碱性磷酸酶/ULN)≥5;(2)胆汁淤积型:(ALT/ULN)/(碱性磷酸酶/ULN)≤2;(3)混合型:2<(ALT/ULN)/(碱性磷酸酶/ULN)<5.分别统计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指标,并对其中66例行肝活组织检查患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变进行分析.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非参数统计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比较的非参数统计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临床与病理学分型的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 s精确概率法.结果 本研究中致肝损伤药物主要有中草药(包括中成药,占53.6%)、抗微生物药(8.0%)以及保健品(6.5%).依据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进行临床分型,其与病理损伤分型的一致性(kappa=0.63,P<0.05)优于发病时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的一致性(kappa=0.25,P< 0.05).DILI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有大泡性脂肪变性、小泡性脂肪变性、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上皮样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铁沉着.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患者肝组织学改良HAI炎症坏死评分和Ishak纤维化评分均高于肝细胞损伤组(P值均<0.05).结论 中草药(包括中成药)是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原因;同一时相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有较好的一致性;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肝损伤患者的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评分均高于肝细胞损伤组,结合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可有助于DILI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何卫平  许彪  王慧芬  胡瑾华 《肝脏》2010,15(4):241-243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病临床分型和病理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0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比较不同分型患者血生化、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分别占总数的58.5%和38.7%,两者ALT和AL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GGT和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在病理学特点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的临床分型标准与病理学特征并不十分吻合,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5.
陈步宽 《肝脏》2017,22(1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引发肝损伤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他汀类药物致肝损伤患者年龄、性别、肝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服药情况及治疗等。结果 26例患者女性19例,男性7例;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尿黄等;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涉及药品5种,以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主。结论他汀类药物引起肝损伤,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转归较好。  相似文献   

16.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is an uncommon ev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makes knowing its true incidence difficult. Prospective, retrospective and registry-based studi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s to obtain epidemiological data on DILI. Latin America (LA) has a historical lack of prospective studies on this topic. New defini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hepatotoxicity registrie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pidem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hepatic drug reactions in several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Latin American DILI network, referred to as LATINDILI, has been created in 2011, and recently published its own DILI recommendations describing the most relevant issu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otoxicity in general, and those based on findings from our own LA experience in particular. Although most of the registries do not carry out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they may provide important data rela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DILI. The joint work among researche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and regulatory authorities should be stimulated due to the high impact that hepatotoxicity represents for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17.
王新发  刘映霞 《肝脏》2016,(1):13-16
目的探讨中、西药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发病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规避药物引起肝损害提供依据。方法对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的328例患者进行RUCAM评分,将≥6分的274例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中、西药DILI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风险因素。结果中、西药DILI的发生比率为1∶2.22,男女比率分别为1∶1.74和1∶0.77,抗结核药和何首乌分别是导致DILI最主要的西药和中药。中药引起DILI的患者中ALT、TBil、AST、GGT和ALP均高于西药组,其中ALT和TBi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8);住院天数、ALT、AST和ALP为DILI预后的影响因素。HBV感染是严重型DILI的危险因素(P=0.022)。结论中药使用过程中DILI发生率之高,甚至可引起比较严重的肝损害,需引起重视。初发病时的ALT、AST和ALP水平对预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