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ACC)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7例ACC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1岁;7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胰体尾部5例,胰头2例;最大直径约2~13 cm,平均直径5.2 cm,边界较清楚;CT平扫为略低密度,病灶内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未见明显钙化。MRI扫描示病灶T1WI上为混杂稍低信号、T2WI上为混杂稍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均见瘤内实性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7例中1例肝转移,1例侵犯临近脾脏,2例显示胰管侵犯并扩张,3例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胰腺腺泡细胞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部分与CT检查结果相对比.结果 超声可显示病灶所在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边界,6例患者中,2例位于胰腺头部,1例位于胰腺体部,2例位于胰腺尾部,1例位于腹膜后.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CT等检查方法,可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5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9例;8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7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癌(1.14∶1);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20%),胰体尾部10例(66.7%),胰尾部2例(13.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腺体尾部+脾切除术8例,胰尾+脾切除术2例,胰腺囊腺瘤切除术1例,胰腺囊肿-空肠吻合内引流术1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1例.结果: 随访10~15年,8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7例囊腺癌中4例(57.1%)存活5年,2例(28.5%)存活3年,1例(14.2%)存活率1年.结论: 囊腺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常规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34例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常规T1WI、T2WI、DWI及增强表现,所有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神经鞘瘤15例,副神经节瘤11例,节细胞瘤8例。结果 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节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易产生囊变,神经鞘瘤囊变多位于病灶中心,副神经节瘤囊变多位于病灶周边,神经鞘瘤出血明显多于其他两者(P<0.05),神经鞘瘤及副神经节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节细胞瘤在形态上呈不规则形;三种病例在DWI上均呈稍高信号,部分囊变出血呈混杂信号,DWI信号强度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神经节瘤强化最明显,神经鞘瘤其次,节细胞瘤轻度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常规T2WI及T1WI对病灶形态、大小显示较好,T2WI对显示囊变、T1WI对显示出血具有优势,DWI鉴别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5.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腺囊腺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胰腺囊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8例胰腺囊腺癌病人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法.结果: 8例病人中肿瘤位于胰头颈部5例,体尾部3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4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1例,有2例行囊肿内引流及外引流术,平均随访12.4个月,未切除肿瘤病人生存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10个月.结论: 胰腺囊腺癌的诊断困难,了解其临床及术中特点有助于减少误诊,治疗方法以局部切除为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OCCC(26个病灶)的CT表现,包括肿瘤位置、形态、大小、边界、CT平扫和强化特征及有无肺动脉栓塞等。结果 4例病灶位于于双侧卵巢,18例病灶位于单侧卵巢。肿瘤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边界清,有包膜,平均最长径(12.54±4.48)cm。26个病灶中,26.92%(7/26)为实性,3.85%(1/26)为囊性,69.23%(18/26)为囊实性。18个囊实性病灶中,12个为单房囊实性,实性成分呈结节状、球状、团片状、云絮状或分叶状向囊内突出,病灶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CT值28~47 HU)。增强扫描2个实性病灶和1个囊实性病灶实性成分动、静脉期均呈明显强化,23个(23/26,88.46%)病灶实性成分呈进行性中度到明显强化。囊实性病灶囊性成分和囊性病灶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为13~34HU。6例患者伴不同程度肺动脉栓塞。4例患者伴恶性腹腔积液。结论 OCCC好发于单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单房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呈多种形态向囊内突出,增强扫描多呈进行性中度到明显强化,同时易伴发肺栓塞。  相似文献   

7.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近6年来收治的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1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征、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男7例,女4例.无特征性内分泌紊乱表现,多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和腹部肿块.病灶位于胰头、胰颈各1例,胰体尾8例,全胰1例.B超检查6例,CT检查8例,肿块显示率均为100%,B超定位准确率达66.6%,CT定位准确率达75%.9例良性肿瘤分别行肿瘤摘除术和含肿瘤的部分胰腺切除术;2例恶性者分别行肝结节活检和多次腹腔肿块姑息切除,分别存活3个月和32个月.全纽均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细胞瘤.结论: 本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镲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应根据肿块性质及不同部位采取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IPMC)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IPMC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主胰管型7例,表现为主胰管不规则明显扩张,胰管内呈较均匀低密度,多数可见管壁小结节,CT呈稍高密度;分支胰管型4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或多发囊性低密度病变,腔内见分隔及结节样突起或肿块,呈稍高密度,2例CT的MPR图像显示病灶与主胰管相通;混合型1例,表现为胰头部囊状病灶,内有附壁结节,合并主胰管轻度扩张,内呈较均匀低密度.8例病灶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4~68 mm),7例胰腺不同程度萎缩,4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膨大,2例见不规则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囊内分隔强化较明显,附壁结节强化稍弱且不均匀,以胰腺期较明显.结论 MSCT薄层扫描对IPMC诊断价值较大,结合MPR、CPR图像能够较清晰显示胰腺 IPMC的病理特征,有利于显示胰管壁小结节及胰管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改变,多数可与胰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口方法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包绕组),40例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未包绕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术后两组的胰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包绕组术后胰漏分级均为A级胰漏,未见B、C级胰漏,而未包绕组A级胰漏2例,B级胰漏5例,C级胰漏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包绕组出现2例胃排空延迟,而未包绕组出现1例胆漏,5例术后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除了1例术后腹腔出血需行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均予以保守治疗而治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术后住院时间(1.5±3.0天 vs. 17.4±6.8天,P<0.001)及住院费用(106442±16230 vs. 129831±35875元,P<0.001)包绕组较为包绕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采用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方法可以减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程度,促进术后胰漏愈合,未增加腹腔感染、腹腔脓肿、胃排空延迟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可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且方法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腺切除术后胰瘘(POPF)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3月间施行腹腔镜胰腺手术25例,其中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LAPD) 10例,完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LDP)15例,术中及术后采取相应的胰瘘防治措施.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OPF5例.胰瘘发生率为20%,其中胰瘘A级2例,胰瘘B级1例,胰瘘C级2例.5例患者均保守治疗而痊愈.结论 腹腔镜胰腺手术POPF发病率仍然较高.术中、术后对患者的恰当处理是减少POPF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