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导致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7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rtoparesis syndrome,PGS)患者和687例无PGS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PGS患者和无PGS患者在年龄、基础性疾病、术前幽门梗阻、精神因素、手术时机、胃空肠吻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应用自控镇痛泵、日补液量和肠内营养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性疾病、B-Ⅱ式、手术时间长和精神因素为PGS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可降低PG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1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患者和719例无PGS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PGS患者和无PGS患者在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幽门梗阻、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低蛋白、术后贫血、术后营养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毕Ⅱ式消化道重建、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贫血、术后低蛋白、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为PGS的危险因素(OR1,P0.05),腔镜手术是胃瘫的保护因素(OR1,P0.05)。联合药物治疗恢复时间显著优于单药(P0.05)。PGS组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均显著高于非PGS组(P0.05)。结论围术期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可预防胃瘫发生,联合用药可加快胃瘫恢复。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68-1269
研究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8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并统计患者并发症。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间表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感染、中毒性休克、术后出血、急性心功能不全等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促进患者肠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后各类并发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胰腺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检验。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发生PGS分为PGS组29例和非PGS组81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胰腺癌术后PGS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110例胰腺癌患者术后29例(26.36%)发生PGS,未发生PGS 81例(73.6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贫血、术后低蛋白血症、腹腔并发症、消化道重建方式、重度SAS是胰腺癌患者术后PG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手术时间<3h、术后使用生长抑素是胰腺癌患者术后PGS的保护性因素(P<0.05);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5.203,P=0.736;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0.750~0.837),灵敏度为0.823,特异度为0.850,最佳诊断值为0.743,C-index范围为0.818,预测准确率为81.81%。结论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可能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腹腔手术后发生PGS的25例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或胃癌根治术)胃瘫发生18例,肠梗阻术后2例,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术后2例,大肠癌术后1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术后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1例;所有25例患者均行非手术治疗2~5周后恢复。结论:PGS的发生与年龄、精神紧张、胃部手术、迷走神经干离断、营养因素、术后镇痛、重症腹腔感染等因素相关;绝大部分的PGS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经空肠造口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胃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中经腹壁空肠造口,术后第1天即给予肠内营养,直至术后第10天,观察术前1d及术后1,8d患者体质量、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水平变化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空肠造口管放置时间3~6个月,患者均顺利完成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在术后8d较术后1d明显升高(P<0.05),术后(49.1±15.5)h恢复肛门排气,2例出现吻合口瘘,经完全肠内营养治愈;无空肠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胃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经空肠造口管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可有效改善其术后营养状况,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5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5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护理.方法 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持续胃肠减压、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增强胃蠕动,促进胃动力功能的恢复.结果 51例患者胃瘫恢复良好,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癌发生;1例术后确诊为输出襻梗阻并再次手术,术后仍有胃瘫,保守治疗22d痊愈出院.结论 PGS的临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应该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均于术后21~56天(平均31.8天)通过保守治疗恢复胃动力,其中3周内恢复4例,4周内恢复11例,超过4周恢复者13例;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无再次手术者,3年随访无复发。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多发生于病情复杂、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的患者。预防胰腺术后胃瘫,需要术前消除患者顾虑、加强营养、控制感染;术中操作要轻柔。治疗胃瘫,应该是以肠内营养(EN)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8例卵巢癌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的护理要点。方法对8例卵巢癌术后发生PGS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等。结果 8例卵巢癌患者术后PGS恢复良好,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体重均增加2~5 kg。结论对卵巢癌术后PGS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胃肠减压和营养支持及出院指导工作,促进患者的营养恢复,可为其后续化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胃造瘘手术在老年痴呆患者肠内营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在我院老年科住院的高龄老年痴呆患者,因疾病无法经口饮食者,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术后给予肠内营养。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手术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1例患者出现造瘘口周围渗液。结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是肠内营养的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高龄老年痴呆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营养风险状况,并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表评估98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的营养风险,并将有营养风险的89例患者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6例和早期禁食组(早期禁食,患者通气后普通流质饮食)43例,对早期肠内营养组的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行营养液缓慢输注,早期禁食组患者通气后给予常规流质饮食,对两组患者于术后1周再次行营养风险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免疫指标等情况(通气时间、发热持续时间、肠瘘、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情况及白蛋白、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有89例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占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91%。与非早期肠内营养组相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明显缩短[(55.3±6.8)h比(73.5±7.9)h](P0.05),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例数明显减少(P0.05),且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8.5±1.6)d比(11.3±2.1)d](P0.05)。结论对老年结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营养风险筛查,并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两种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肠内营养的可行性。方法:40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 为两组: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分别于术 前1d及术后第9天(营养治疗后)测体重、检测血浆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研究组的血浆白蛋白、淋巴细 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胰腺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可替代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PG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手术治疗756例胃癌病人(不包括行全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GS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56例中发生PGS者46例(6.0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PGS发生有关的因素分别为年龄≥65岁、毕-Ⅱ式胃癌根治术、术前幽门梗阻、围手术期高糖血症(≥8.0mmol/L)、围手术期低清蛋白血症(≤30g/L)(χ2=6.260~19.24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PGS发生有关的因素有4个,即毕-Ⅱ式胃癌根治术、术前幽门梗阻、围手术期高糖血症、围手术期低清蛋白血症(OR=1.075~12.503,P〈0.05)。结论毕-Ⅱ式胃癌根治术、术前出现幽门梗阻、围手术期高糖血症、围手术期低清蛋白血症是胃癌术后PGS发生的高危因素,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对预防PGS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行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25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其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计算术后谵妄发病率,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发生谵妄36例,发病率为14.06%,临床特点为意识障碍,恐怖性错觉与幻觉,精神及运动性兴奋等临床特点;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低蛋白血症、合并基础病及麻醉方式与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密切相关;年龄、术前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全面评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保证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意义.方法 选取62例7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随机分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对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和C4进行测定.并观察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和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 术后第8天2组比较,tALB=2.535、tPA=2.880、t淋巴细胞数=2.720、tIgA=2.166、tIgM=2.065、tC3=4.103、tC4=2.478,P均<0.05,表明EN组在改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方面优于PN组.术后并发症比较,x2感染性并发症=4.24、x2心血管并发症=15.55,P均<0.05,表明E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N组.结论 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屈波  徐学蕊  张锦佳  黄洁  张默 《护理研究》2005,19(28):2575-2576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低蛋白血症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所有行关节置换的病人分别于术前、术日、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时分析和记录,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血液白蛋白均明显低于正常,尤以术日为甚.[结论]通过监测病人白蛋白指标,有针对性地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方面进行调节,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PICC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2006年12月-2007年12月为36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实施PICC留置管,给予术后肠外营养,分析PICC留置管在肠外营养护理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结果36例患者PICC管留置成功率为100.0%,留置时间8-196d,平均68 d。患者术后均顺利进行7-36 d的肠外营养,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结论PICC置管成功率高,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及肠外营养液对外周血管的损害,确保营养顺利输入,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且操作简单、危险性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肠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含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组(Gln组)、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各20例,于手术前1 d、术后1 d、术后10 d分别检测相关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同时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拆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营养、免疫指标均较前下降,术后10 d上述指标有所恢复。Gln组术后免疫指标较EN及PN组升高。结论肠癌术后患者,采用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剂对改善营养状态机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胃癌患者术后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质量、血红蛋白(HGB)、血清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d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5/20),明显低于PN组45.00%(9/20)。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肠内营养与肠外(静脉)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免疫功能、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针对我院2009-2011年间92例确诊胃肠道恶性肿瘤并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42例(肠外营养组),在术前1d及术后3d和7d抽取静脉血,检测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状况,并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发热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体重均有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升高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的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细胞、CD4+/CD8+比值降低,但是观察组的回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具优越性,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能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