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护理措施落实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头脑风暴方法,选定"提高神经外科住院患者DVT预防护理措施落实率"为主题,通过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找出影响护理措施落实的5项主要原因(预防DVT风险管理模式不健全、医护沟通欠缺、护理人员对预防下肢DVT知识缺乏、预防下肢DVT功能锻炼不到位、健康教育不到位),针对主要原因制定防范对策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后住院患者DVT预防护理措施落实率为92.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46.0%(均P0.05),DVT发生率较实施品管圈前降低。结论对神经外科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DVT预防措施落实率,最终达到降低DVT发生率的目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骨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物理预防措施实施情况,以期为更好地落实DVT物理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子问卷对全国20个省市6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286名骨科护士DVT物理预防实施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护士实施DVT物理预防措施行为总得分为13. 5(11,15)分,得分率为65. 84%。不同医院等级、病区是否有DVT预防规范、是否成立DVT预防小组、护士有无接受过DVT知识培训、接受DVT知识培训的场所、不同职称的骨科护士实施DVT物理预防措施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90%医院配备1种及以上的物理预防设备。手术前后物理预防措施仍以患者活动为主,物理预防设备应用相对较少。物理预防设备的使用以每日2次,每次30 min为主。结论骨科DVT物理预防设备配备尚可,但物理预防措施临床落实有待加强和规范。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DVT预防知识培训,以提高其预防技能,促进护理行为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脊柱损伤或者脊柱手术后因为护理不当很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DVT),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许多医学专家学者对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DVT的预防 和护理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本文对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DVT形成的风险因素、DVT预防和护理措施 等,从而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对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DVT进行预防,降低DVT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80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预防DVT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健康指导、饮食护理、机械护理等综合预防DVT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7.50%,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实施健康教育、饮食、机械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低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孕产妇在孕期、产时、产后容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我国DVT的发生率仅为0.5%~1.31%[1],对DVT的预防往往认识不足,国内还未制定相关术后的预防原则[2]VT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致死,且治疗困难。因此DVT的预防尤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对有高出血风险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下肢静脉泵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FS)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根据有高出血风险入选标准选择HFS患者32例,采用基本预防、下肢静脉泵物理预防。主要观察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和双下肢肿胀、疼痛等病症。结果对有高出血风险不能使用抗凝药物预防,采用IPC下肢静脉泵物理预防的32例HFS患者中有7例DVT,发生率21.88%,较本课题组之前未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的对照组研究的发生率33.87%低。结论对于有高出血风险的HFS患者,选择IPC下肢静脉泵预防下肢DVT,能有效地降低DVT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对于预防HFS术后DVT发生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出血量的关系,以更好的预防DVT.方法:把1000例剖宫产根据出血量不同分为三组,比较其DVT发生率.结果:出血量过多、过少者DVT发生率高.结论:对出血异常和有高危因素的产妇提早进行干预,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DVT)与肺栓塞是住院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烧伤尤其是重症烧伤患者病理生理学变化过程以及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以及血流缓慢等因素可引发DVT。了解烧伤患者DVT的发生情况, 使用有效的评估方式识别烧伤患者中罹患DVT的高风险人群并进行安全且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就烧伤患者DVT的监测、预防以及治疗等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Autar修订量表对20例骨创伤患者进行DVT风险评估;对低风险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和踝泵运动预防;中风险患者在低风险措施基础上采用足底泵或间歇充气挤压泵预防;高风险患者在中风险措施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类药物预防.结果 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DVT,有1例发生肌间隙血栓;干预前后患者D--聚体、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创伤患者实施DVT风险评估,并实施针对性预防干预,可较好地预防患者发生DV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围手术期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行物理方法加低分子肝素预防。比较两组DVT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前7例DVT形成,发生率为18.42%,试验组发生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1例中术后8例DVT形成,实验组32例中术后2例发生D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出血。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根据病例人选标准选择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患者126例,分成2组。其中抗凝预防组64例,联合采用基本预防、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对照组62例,除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外,未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观察指标:(1)围手术期患者出血量;(2)术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3)脑出血、硬膜外血肿出现的神经症状;(4)术前及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5)双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结果抗凝预防组DVT共8例(12.50%),对照组DVT共2l例(33.87%),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高(33.87%),联合应用LMWH和IPC能有效降低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并发症少,在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足部微波治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足部微波治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将9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药物、物理及机械方法预防DVT,观察组采用足部微波治疗.结果 观察组发生DVT 2例(4.26%),对照组为16例(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足部微波治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11例妇科DVT患者和18例有DVT倾向者的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DVT的原发病多为盆腔恶性肿瘤,特别是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为中老年妇女、肥胖等,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首选,采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等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结论 中老年、肥胖的肿瘤患者、特别是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是术后并发DVT的高危人群,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PDCA(Plan-Do-Check-Action)理论调查分析骨科护士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现状,分析原因及对策。方法查阅文献,综合问卷,形成"DVT护理现状调查表",内容除包括个人信息、医院信息外,运用PDCA理论从风险评估、患者教育、三级预防、监测记录、沟通反馈、质控改进六方面进行DVT预防护理现状调查,按经常、一般、有时、很少、从不五个等级赋予5、4、3、2、1不同的分值,采用问卷星形成电子问卷发布于手机,要求学员全部扫描二维码进入,完成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阶段即DVT风险评估存在严重不足,仅有46.56%的骨科护士能常规对患者实施DVT风险评估,37.4%经常使用DVT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D阶段即对患者的教育预防实施中能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教育资料,并把教育内容作为出院教育的较少,三级预防中物理预防的实施率低于药物预防及基本预防;C阶段即监测记录环节,大多未采用DVT观察护理记录单,除61.07%骨科护士能观察记录患者药物预防后有无出血外,对肢体周径、Homans’征检查、DVT阳性症状检查记录平均分均低于3分;A阶段即质控与反馈,骨科护士发现肢体周径对比大于1 cm,及时反馈与医生,与医生或组织护士一起讨论、制定静脉血脉栓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lolism,VTE)预防策略及术中预防措施,并将DVT发生例次纳入持续质量改进内容的均做的不尽人意。结论 DVT的预防护理按PDCA理论存在薄弱环节,风险评估(P)作为首要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院外培训;教育预防(D)作为重要环节应重视医护配合,规范实施细节;监测记录(C)作为有效环节应建立健全记录,提高护理水平;质控反馈(A)作为最后环节应加大改进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36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采取包括评估高危因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位和饮食护理、机械方式预防、健康教育等集束化护理策略。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DVT。结论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探讨其致病因素、保护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41例髋部周围骨折行大型手术的患者,男223例,女218例;年龄22~87岁,平均65.7岁.以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输血、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及合并症为自变量,DVT的发生率为因变量,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 结果 44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7.2个月(3个月~4年7个月)随访.其中6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5.6%.经分析进入Log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是:手术时间、麻醉方式、输血、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及合并症(P<0.05).其中手术时间、全身麻醉、输血、合并症(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是DVT的危险因素,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是保护因素.年龄、性别和手术方式对发生DVT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易并发DVT.围手术期仔细评估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避免全身麻醉或输血,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合并症,术后积极采用物理及药物预防措施,高危患者相应延长抗凝治疗时间,对降低DVT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足部微波治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9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药物、物理及机械方法预防DVT。观察组采用足部微波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生DVT2例(4.26%),对照组为16例(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足部微波治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总结DVT的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纳入自2016-11—2018-01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40例骨折患者,患者均为高原地区常住居民(居住时间6个月)。将确诊为DVT的患者纳入DVT组,其余患者纳入非DVT组,将性别、年龄、骨折部位、D-二聚体、是否手术治疗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查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6例出现下肢DVT,发生率为4.7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与DVT发生不相关(P0.05);D-二聚体0.5 mg/L、股骨干骨折患者DVT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地区骨折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而D-二聚体增高和股骨干骨折是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需要加强此类患者DVT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整体护理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62例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间实施术前评估、预防DVT相关知识宣教,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康复指导等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仅发生1例(1.61%)下肢DVT,其余患者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未见DVT。未出现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可降低DVT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0.
ICU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sis,DVT)的高发人群,在DVT 的发生、预防和处理诸方面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