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背景将补肾方药分别制成"外贴剂"和"口服剂",根据"体表穴位-经络-内脏-靶器官"相关,分别用外贴穴位和口服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治疗骨质疏松,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推测均会"归入肾经"而发挥调节作用,但实际上是否会有"靶向给药"的特异性?检测"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的激素,进一步分析肾、骨、子宫、甲状腺、睾丸等靶器官的雌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观察"归经与受体"的相关性.设计以骨质疏松大鼠为研究对象的完全随机设计,补肾方药不同给药途径对照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0-01/2004-12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60只,体重(300±20)g.实验动物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大鼠在实验室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10只);病理模型组(10只);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 g/100 g体质量灌喂组(10只);穴位贴剂外贴膀胱经穴位组(10只);穴位贴剂外贴肾经穴位组(10只);穴位贴剂外贴非经非穴位组(10只).方法采用注射地塞米松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用抗骨松穴位贴剂(antagonism osteoporosis acupoint paste,AOAP)外贴穴位、非经非穴位、并与口服补肾方药比较治疗骨质疏松(OP),以血清雌激素、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游离T3、游离T4的变化为衡量指标,取垂体、甲状腺作促甲状腺激素细胞、C细胞和Tg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形态计量,观察其治疗效果.主要观察指标①补肾方药调节甲状腺功能;②补肾方药调节骨密度.结果AOAP能提高雌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游离T3、游离T4的水平,增加骨密度;促甲状腺激素细胞、C细胞数目增多,Tg阳性反应物增多,颜色深.结论AOAP可以通过"多位点相关集合效应"综合调控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功能,提高雌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水平,扭转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减退的趋势,改善甲状腺的功能,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减弱,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增强,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2.
背景:根据“体表穴位-经络-内脏-靶器官”相关.采用外贴穴位和口服药物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治疗骨质疏松,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推测均会“归入肾经”而发挥调节作用,但实际上是否会有“靶向给药”的特异性呢?目的:本实验将补肾方药分别制成“外贴剂”和“口服剂”。检测“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的激素。进一步分析肾、骨、子宫、甲状腺、睾丸等靶器官的雌、雄激素受体。观察“归经与受体”的相关性,探讨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骨细胞“阳杀阴藏”的影响。设计:以骨质疏松大鼠为观察对象,完全随机,补肾方药不同给药途径的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和生化教研室。石家庄市桥东区医院中医科。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5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清洁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每组雌雄各10只。补肾方药主要含有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甙,每克流浸膏含生药量为9.543g。抗骨松穴位贴剂由熟地、丹皮、淫羊藿等组成。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均注射地塞米松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正常对照组和病理模型组不给药;补肾方药口服组将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s/100g体质量灌喂给药;外贴膀胱经组大鼠在膀胱经选肾俞、飞扬穴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外贴肾经组大鼠在肾经选太溪、大钟穴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外贴非经非穴位组大鼠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选非经非穴位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给药13周后处死大鼠,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的浓度以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动、静态参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给药后各组大鼠雌二醇、睾酮、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的测定结果。②给药后备组大鼠骨组织静、动态参数的测定结果。结果:实验选用1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给药后各组大鼠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雌二醇、睾酮、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显著降低(P〈0.01),甲状旁腺素均显著升高(P〈0.01);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②给药后各组大鼠骨组织静、动态参数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骨小梁体积百分比、骨小梁表面百分比、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活性生成面百分比、骨小梁矿化沉积率、纵向骨生长率、骨小梁骨生成速率均显著降低(P〈0.01),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1);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抗骨松穴位贴剂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效控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与口服给药途径取得了同等的药效,拮抗实验性骨质疏松“破骨大于成骨”,逆转“阳杀阴藏”的过程,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减弱,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能力增强,增加骨密度,实现“穴位经络通道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3.
补肾方药归经与靶器官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的归经与靶器官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06/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健康SD雌性和雄性大鼠各70只。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非经非穴位外贴组,每组雌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喂正常饲料,自由饮水外,其余各组均喂饲低钙饲料,饮用蒸馏水,每周2次在大鼠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1mg/100g体质量,5周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喂养条件不变;补肾中药组将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g/100g体质量灌喂给药,补肾方药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膀胱经外贴组在膀胱经选肾俞、飞扬;肾经外贴组在肾经选太溪、大钟;非经非穴位外贴组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选非经非穴位,具体的穴位选择参照《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和《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大鼠背部、下肢脱毛,清洗穴位,于脱毛区贴上相应的膏剂,左右交替进行。观察16周后,各组大鼠处死,股动脉放血,与口服补肾方药比较治疗骨质疏松。以血清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比值,Ca、P、碱性磷酸酶,各组大鼠骨组织中Ⅰ型胶原和LMP-1 mRNA表达,各组雌性大鼠骨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为衡量指标,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雌二醇、睾酮、骨密度均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雌二醇,睾酮、骨密度均明显升高(P均〈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甲状旁腺素升高,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甲状旁腺素下降,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明显升高(P均〈0.01)。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碱性磷酸酶升高(P〈0.05),Ca、P差异均不显著;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碱性磷酸酶下降(P〈0.05),Ca、P差异均不显著。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Ⅰ型胶原/β-actin和骨矿化相关蛋白/β-actin的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厅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Ⅰ型胶原/β-actin和骨矿化相关蛋/β-actin的表达均上调(P均〈0.05)。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均上调(P均〈0.05)。结论:补肾方药通过两种不同途径给药后发挥“归经”作用,至少在骨和性腺两个靶点起作用,使骨组织中Ⅰ型胶原和骨矿化相关蛋白表达上调,雌激素受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上调,促进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升高,结果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逆转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的归经与靶器官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06/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健康SD雌性和雄性大鼠各70只。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非经非穴位外贴组,每组雌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喂正常饲料,自由饮水外,其余各组均喂饲低钙饲料,饮用蒸馏水,每周2次在大鼠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1mg/100g体质量,5周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喂养条件不变;补肾中药组将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g/100g体质量灌喂给药,补肾方药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膀胱经外贴组在膀胱经选肾俞、飞扬;肾经外贴组在肾经选太溪、大钟;非经非穴位外贴组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选非经非穴位,具体的穴位选择参照《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和《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大鼠背部、下肢脱毛,清洗穴位,于脱毛区贴上相应的膏剂,左右交替进行。观察16周后,各组大鼠处死,股动脉放血,与口服补肾方药比较治疗骨质疏松。以血清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比值,Ca、P、碱性磷酸酶,各组大鼠骨组织中Ⅰ型胶原和LMP-1mRNA表达,各组雌性大鼠骨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为衡量指标,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雌二醇、睾酮、骨密度均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雌二醇、睾酮、骨密度均明显升高(P均<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甲状旁腺素升高,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甲状旁腺素下降,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明显升高(P均<0.01)。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碱性磷酸酶升高(P<0.05),Ca、P差异均不显著;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碱性磷酸酶下降(P<0.05),Ca、P差异均不显著。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Ⅰ型胶原/β-actin和骨矿化相关蛋白/β-actin的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Ⅰ型胶原/β-actin和骨矿化相关蛋/β-actin的表达均上调(P均<0.05)。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均上调(P均<0.05)。结论:补肾方药通过两种不同途径给药后发挥“归经”作用,至少在骨和性腺两个靶点起作用,使骨组织中Ⅰ型胶原和骨矿化相关蛋白表达上调,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上调,促进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升高,结果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逆转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5.
背景根据"体表穴位-经络-内脏-靶器官"相关,采用外贴穴位和口服药物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治疗骨质疏松,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推测均会"归入肾经"而发挥调节作用,但实际上是否会有"靶向给药"的特异性呢?目的本实验将补肾方药分别制成"外贴剂"和"口服剂",检测"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的激素,进一步分析肾、骨、子宫、甲状腺、睾丸等靶器官的雌、雄激素受体,观察"归经与受体"的相关性,探讨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骨细胞"阳杀阴藏"的影响.设计以骨质疏松大鼠为观察对象,完全随机,补肾方药不同给药途径的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和生化教研室,石家庄市桥东区医院中医科.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5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清洁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每组雌雄各10只.补肾方药主要含有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甙,每克流浸膏含生药量为9.543 g.抗骨松穴位贴剂由熟地、丹皮、淫羊藿等组成.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均注射地塞米松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正常对照组和病理模型组不给药;补肾方药口服组将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 g/100 g体质量灌喂给药;外贴膀胱经组大鼠在膀胱经选肾俞、飞扬穴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外贴肾经组大鼠在肾经选太溪、大钟穴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外贴非经非穴位组大鼠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选非经非穴位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给药13周后处死大鼠,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的浓度以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动、静态参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给药后各组大鼠雌二醇、睾酮、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的测定结果.③给药后各组大鼠骨组织静、动态参数的测定结果.结果实验选用1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给药后各组大鼠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雌二醇、睾酮、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显著降低(P<0.01),甲状旁腺素均显著升高(P<0.01);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②给药后各组大鼠骨组织静、动态参数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骨小梁体积百分比、骨小梁表面百分比、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活性生成面百分比、骨小梁矿化沉积率、纵向骨生长率、骨小梁骨生成速率均显著降低(P<0.01),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1);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抗骨松穴位贴剂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效控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与口服给药途径取得了同等的药效,拮抗实验性骨质疏松"破骨大于成骨",逆转"阳杀阴藏"的过程,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减弱,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能力增强,增加骨密度,实现"穴位经络通道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6.
补肾中药靶向经穴给药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归经调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观察补肾方药靶向经穴位给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靶向给药与药物归经的相关性。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4-08/2006-12河北医科大学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和石家庄市桥东区医院门诊骨质疏松患者180例(患者知情同意,并经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患者分为6组: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肾经组,外贴膀胱经组,依普拉封组,骨疏康组,非经非穴位组,每组30例,平均年龄(60.5±6.0)岁,平均病程(6.32±2.03)年。6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补肾方药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每5丸含原药材3g;抗骨松贴剂: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依普拉封为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产品;骨疏康颗粒由熟地黄、淫羊藿、黄芪、丹参、骨碎补、木耳、黄瓜子组成。③实验干预:补肾方药口服组:口服补肾方药10丸/次,3次/d,连续服用6个月。外贴肾经穴位组:选择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和络穴大钟;外贴膀胱经穴位组:选择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肾俞穴和络穴飞扬;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选择大腿外侧和后背部较广阔没有经络循行的区域;外贴组每个穴位贴2g生药量,每2天1次,左右交替进行。依普拉封组:口服依普拉封200mg/次,3次/d。骨疏康组:口服骨疏康颗粒10g/次,2次/d,各组均以6个月为1疗程,用药期间不进行任何其他中西医抗骨质疏松治疗。④实验评估:比较6组的骨痛症状与骨密度、血清Ca、P、碱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甲状旁腺素、降钙素、雌二醇、睾酮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疗效评价,评估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结果:1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肾经组、外贴膀胱经组、依普拉封组、骨疏康组治疗后,升高骨密度、雌二醇、睾酮、降钙素;降低甲状旁腺素;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3.33%,83.33%,83.33%,83.33%。②非经非穴位组治疗后,骨密度、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为46.67%。结论:靶向经穴给药可明显提高补肾方药的归经调节作用,至少在骨和性腺两个靶点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肾方药归经与实验性骨质疏松靶器官信号转导分子Smad2的基因表达,从基因水平研究中医归经理论,为靶向给药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6/2006-11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3个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未曾交配)90只,体质量(300±20)g。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数字表法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骨质疏松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非经非穴位外贴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每组20只,其余每组各10只。实验处理:除正常对照组喂正常饲料,自由饮水外,其余各组均喂食低钙饲料,饮用蒸馏水,每周2次在大鼠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mg/kg体质量,5周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实验评估:造模后,用抗骨松穴位贴剂分别外贴肾经和膀胱经穴位、非经非穴位、并与口服补肾方药比较治疗骨质疏松,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连续给药16周后大鼠离体股骨骨密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分别检测Smad2的mRNA、蛋白表达,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纳入90只大鼠,在实验第5周时,正常对照组、骨质疏松模型组分别取10只,用于验证造模成功,7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给药16周后,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的股骨骨密度明显增加[(0.161±0.016),(0.206±0.028),(0.196±0.023),(0.202±0.015),(0.205±0.023)g/cm2,P均<0.01]。②应用补肾中药防治16周后,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Smad2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0.517±0.031,0.524±0.033,0.596±0.033,0.592±0.021,0.583±0.032,P<0.01);Smad2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强,差异显著(50.901±2.205,71.802±2.100,72.352±2.306,74.012±2.145,73.802±2.203,P<0.01)。结论:①补肾方药通过口服和外贴穴位两种不同途径均发挥“归经”作用,引起靶器官骨组织上调Smad2的表达而有效改善骨密度。②Smad2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的下调可能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祖国医学中"肾主骨"的理论符合现代医学骨代谢调节机制,依此理论研制的补肾复方中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其归经作用途径需进行相关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探讨.目的:观察补肾方药归经与实验性骨质疏松骨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7-12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3个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未曾交配)70只,体质量(300±20)g,喂食低钙饲料,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建立骨质疏松模型.补肾方药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非经非穴位外贴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造模,补肾方药口服组造模大鼠按8 g/kg补肾方药灌胃给药;依普拉封口服组造模大鼠按10 mg/kg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每天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膀胱经外贴组造模大鼠取肾俞、飞扬穴,肾经外贴组选太溪、大钟穴,非经非穴位外贴组选非经非穴位,于脱毛区贴上相应的膏剂,左右交替进行,1次/d.主要观察指标:检测连续给药16周后,造模各组和不造模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促甲状腺素、孕酮水平,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骨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 结果:7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给药16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的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促甲状腺素、孕酮、骨密度明显增加(P均< 0.01),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均< 0.01). 结论:①补肾方药通过口服和外贴穴位两种不同途径给药均有效改善骨密度,发挥"归经"作用,该作用可能与靶器官骨组织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肾方药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甲状腺功能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并分析该影响是否有剂量依赖性,该方药与西药甲状腺片合用是否效果更好。 方法:实验于2005—04/05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技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②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给予其余50只大鼠每天灌胃0.4g/L他巴唑混悬液1.35mL(2.7mg/kg),持续45d。第46天。将造模后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甲状腺片组、温肾方小剂量组、温肾方大剂量组、温肾方合甲状腺片组,每组10只。③模型组:灌胃9.0mL/kg生理盐水;甲状腺片组:灌胃9.0mL/kg甲状腺片混悬液(上海市实业联合集团长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1001,40mg/片;用生理盐水配成0.4g/L混悬液);温肾方小剂量组:灌胃9.0mL/kg半硫丸悬液(半硫丸,主要成分为硫磺;将硫磺和豆腐以1:1.5的比例进行炮制;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药剂科制为胶囊,用生理盐水配成30g/L混悬液);温肾方大剂量组:18.0mL/kg半硫丸胶囊混悬液;温肾方+甲状腺片组:灌胃9.0mL/kg甲状腺片混悬液和9.0mL/kg半硫丸悬液,1次/d,共15d。④15d后取大鼠颈部血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水平。⑤各组计量结果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结果: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温肾方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各治疗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0.01),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1)。温肾方大剂量组、甲状腺片组、温肾方+甲状腺片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明显高于温肾方小剂量组(P〈0.01),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温肾方小剂量组(P〈0.05—0.01)。温肾方+甲状腺片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及模型组(P〈0.01),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治疗组及模型组(P〈0.05—0.01)。②温肾方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除温肾方小剂量组对雄性大鼠促黄体生成素、雌性大鼠促卵泡激素外,各治疗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除温肾方大剂量组雌性大鼠促黄体生成素、孕酮外,温肾方大剂量组、甲状腺片组、温肾方+甲状腺片组大鼠血清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水平均明显高于温肾方小剂量组(P〈0.05-0.01);其中温肾方+甲状腺片组与其他治疗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0.01)。 结论:温肾方可调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血清性激素水平,改善甲状腺功能,且该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温肾方与甲状腺片合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方药归经与实验性骨质疏松靶器官信号转导分子Smad4的基因表达,从基因水平研究中医归经理论,为靶向给药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6/2007-05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选择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未曾交配)70只,体质量(300±20)g。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数字表法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非经非穴位外贴组,每组10只。②实验处理:除正常对照组喂正常饲料,自由饮水外,其余各组均喂食低钙饲料,饮用蒸馏水,每周2次在大鼠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mg/kg体质量,5周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后,补肾方药口服组将补肾方药总成分按8g/kg体质量灌喂给药;依普拉封口服组按10mg/kg体质量灌喂给药;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天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上午给药;膀胱经外贴组大鼠在膀胱经取肾俞、飞扬穴;肾经外贴组大鼠在肾经选太溪、大钟穴;非经非穴位外贴组大鼠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选非经非穴位;于脱毛区贴上相应的膏剂,左右交替进行,1次/d。③实验评估:检测连续给药16周后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雌二醇、睾酮,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分别检测Smad4的mRNA、蛋白表达。结果:7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碱性磷酸酶、雌二醇、睾酮、骨密度:给药16周后,与病理模型组比较,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雌二醇、睾酮、骨密度明显增加(P均<0.01)。②Smad4mRNA和Smad4蛋白的表达:应用补肾中药防治16周后,与病理模型组比较,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Smad4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Smad4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①补肾方药通过口服和外贴穴位两种不同途径给药均发挥"归经"作用,使靶器官骨组织上调Smad4的表达而有效改善骨密度。②Smad4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的下调可能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骨代谢特征与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方法: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对2003-01/11青岛市海慈医院内分泌门诊及住院的7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和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月经状况相匹配的73名健康对照者进行L2-4椎体和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同时测定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降钙素、计算甲状旁腺素/降钙素比值及24h尿钙值,比较其差异。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和73名健康对照者均完成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组24h尿钙、血情碱清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对照组[(6.56&;#177;2.48)mmol,(3296.20&;#177;664.47)nkat/L;(3.14&;#177;1.42)mmol,(1938.05&;#177;335.08)nkat/L,P&;lt;0.05]。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组降钙素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0.47&;#177;4.67),(31.26&;#177;10.57)μg/L,P&;lt;0.05];甲状旁腺素/降钙素比值甲状腺功能亢进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55&;#177;0.79),(1.05&;#177;0.52),P&;lt;0.05]。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组患者L2-4骨密度测量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80&;#177;0.07),(0.81&;#177;0.11),(0.82&;#177;0.09)g/cm^2;(0.91&;#177;0.1).(0.90&;#177;0.09),(0.90&;#177;0.08)g/cm%-^2;P&;lt;0.05]。④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测量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71&;#177;0.08),(0.62&;#177;0.12),(0.61&;#177;0.11)g/cm^2;(0.82&;#177;0.08),(0.68&;#177;0.10),(0.71&;#177;0.13)g/cm^2,P&;lt;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骨吸收和骨形成在高位运行,呈现高转换型骨代谢紊乱;且骨吸收作用大于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瘫痪人群易伴发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当骨质疏松明显。将严重影响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及整体康复。我中心对收入院的瘫痪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同时,积极采取预防骨质疏松症措施。内容包括①药物;预防骨质丢失.如服用降钙素、钙制剂、二磷酸盐、雌激素等;对已有骨密度减低患者口服维生素D3和葡萄糖酸钙或使用骨吸收抑制剂;促骨形成可用氟化物(特乐定)、同化激素等。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其防治措施多以补肾为主,也有报道除补肾外,其他脏腑的调补不容忽视,但缺乏切实可信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药对老年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寻求符合老年骨质疏松病机特点的防治方法。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湖北中医学院完成,对象为50只15月龄Wistar大鼠,雌雄各25只。干预: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补肾活血组、健脾活血组、补肾健脾活血组。用地塞米松2.5mg/kg体质量肌注大鼠,2次/周、连续6周,复制老年骨质疏松模型。正常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补肾活血组、健脾活血组、补肾健脾活血组分别灌服补肾活血方药、健脾活血方药、补肾健脾活血方药。6周后处死,取左股骨远端1/3制作脱钙病理切片,采用骨形态计量法方法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相对骨体积、平均骨小梁宽度和单位面积骨小梁内骨细胞数。结果:正常对照组、补肾活血组、健脾活血组、补肾健脾活血组的相对骨体积(%)、平均骨小梁宽度(μm)均高于病理对照组(t=2.244~8.158,P&;lt;0.05~0.01);正常对照组、补肾活血组和补肾健脾活血组的单位面积骨小梁内骨细胞数(%)高于病理对照组(t=2.162~3.775,P&;lt;0.05~0.01);补肾健脾活血组的相对骨体积、平均骨小梁宽度均高于补肾活血组和健脾活血组(t=2.188~5.436,P&;lt;0.05~0.01)。结论:补肾活血方药和健脾活血方药均能有效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将二者结合的补肾健脾活血方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耳穴和补肾食疗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将切除6月龄雌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以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作为对照组。耳针组、补肾食疗组、耳针 补肾食疗组、雌二醇组分别经耳针、补肾补肾食疗和雌二醇的3个月治疗。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清的E2、T3、T4、TSH、PTH和骨密度、骨矿物含量。结果及结论:耳针、“补肾”食疗、雌二醇的治疗均能提高去势雌鼠的骨密度、骨矿物含量。其机理可能通过提高去势雌鼠的雌激素水平,调整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降低骨转换率,纠正骨代谢的负平衡。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证实,胰岛素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a分别具有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目的:实验拟验证补肾复方中药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肿瘤坏死因子a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3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共同完成。材料:选择SPF级6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约260-280g。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手术组,分别为22只和46只。术后3个月后从两组随机各选出10只以确定造模成功。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雌激素组、中药组各12只。剩余12只为空白对照组。补肾中药主要由淫羊藿、补骨脂、丹参、黄芪等10味中药组成,含生药量为1430g/L,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制剂室提供。方法:中药组给予补肾中药按4.8g/kg灌胃,1次/d;雌激素组给予尼尔雌醇按1mg/kg灌胃,1次/周: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蒸馏水按10mL/kg灌胃,1次/d,连续治疗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分别测量各组大鼠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双髋部骨密度,以及外周血清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肿瘤坏死因子a及雌激素含量。结果:最后进入结果分析64只。①造模组全身骨密度低于空白组(P〈0.05)。②治疗后,中药组和雌激素组的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和雌激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能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和提高雌激素水平(P均〈0.05),与雌激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药组还能提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含量(P〈0.05),雌激素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水平明显均低于其余3组。结论:中药补肾复方在治疗骨质疏松的过程中类雌激素样作用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但其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影响不同于雌激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绝经前后女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患者骨密度,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318例女性(GD患者242例,对照组76例)桡骨全部、腰椎2-4及股骨颈三个部位骨密度。用化学发光法测定GD患者的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绝经前GD患者桡骨全部、腰椎2-4、股骨颈的骨密度均显著低于绝经前对照组(P<0.01),而绝经后GD患者仅桡骨全部的骨密度显著低于绝经后对照组(P<0.01)。绝经后GD患者与绝经前GD患者比较,以及绝经后对照组与绝经前对照组比较,三个部位骨密度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GD影响女性的骨健康状况,尤其对前臂骨影响更显著。绝经后GD患者除甲状腺激素对骨量的负性影响外,雌激素的缺乏也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雌激素缺乏可加剧GD对骨代谢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误诊病例资料。结果 2例术前表现为甲状腺增大和(或)甲状腺毒症体征,甲状腺功能检查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升高,例1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初步诊断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后行影像学检查发现垂体占位性病变,经手术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术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随访1年甲状腺激素均维持正常水平。结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临床罕见,易误诊为甲亢,结合症状体征、内分泌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初步诊断,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骨代谢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薇  叶志明  柴瑞敏  于湄  杨丽萍 《临床荟萃》2005,20(17):983-984
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对人体可造成一系列代谢失衡。此异常作用于骨代谢过程可导致骨量减少。为了解其机制,笔者对31例未经治疗的原发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的骨密度,及影响骨代谢的相关指标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及骨钙素、尿脱氧吡碇啉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甲状腺机能减退对骨代谢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那晓琳  禹萍  李璐璐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890-2891,F003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股骨的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4月龄雌性wistar大鼠7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7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大鼠腹腔手术去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高、中、低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去卵巢对照组和雌激素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股骨进行骨重量、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的测定,并作X线片。结果:各组大鼠的股骨长度和重量无显著性差异;去卵巢对照组大鼠股骨中钙和磷的含量[(143.60&;#177;8.80),(87.94&;#177;7.46)mg/g]与正常对照组[(174.88&;#177;20.01),(107.97&;#177;9.46)mg/g]相比显著降低(t=14.69,21.07,P&;lt;0.05);大豆异黄酮剂量组和雌激素组骨钙、骨磷含量与对照组接近。X线片和骨密度测定发现大鼠去除卵巢后,股骨的骨量尤其是股骨干骺端的骨量明显丢失,骨密度显著下降,给予大豆异黄酮和雌激素后骨量丢失得到抑制,骨密度变化不大。结论: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骨量丢失、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甲状腺功能异常伴骨质疏松症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及性激素影响。方法: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32例(甲亢组)、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15例(甲减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2例(对照组),每组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普通组和性激素替代(hormone replacement trestment,HRT)组。治疗前和后进行放射免疫法测游离碘塞罗宁(三碘甲状腺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免疫放射法测促甲状腺激素、骨钙素、甲状旁腺素含量;骨密度测定。结果:治疗前甲减组雌激素为(22.12&;#177;13.22)pmol/L,较对照组下降(t=2.367,P&;lt;0.05)。甲亢组雌激素为(62.93&;#177;2.07)pmol/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89.444,P&;lt;0.001),但活性雌激素降低。治疗后甲亢组疗效最佳,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普通组骨量变化为4.24&;#177;1.3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302,P&;lt;0.001),HRT组骨量变化为7.29&;#177;1.90(t=6.612,P&;lt;0.001),HRT组疗效优于普通组(x^2=7.692,P&;lt;0.01)。甲减组骨量较对照组略提高,普通组骨量变化为3.46&;#177;1.0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22,P&;lt;0.01);HRT组为4.36&;#177;1.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2,P&;lt;0.05),与普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0.125,P&;gt;0.05)。结论:雌激素替代是更年期甲亢患者提高骨量的最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