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最初是没有“假借”与“通假”之区分的,今人所说的“假借”、“通假”,清代以前都一律统称“假借”,  相似文献   

2.
病、症、证三字必须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病、症、证三字必须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乳】(ru)“乳”,会意字。从孚,从乙。“乳”的甲骨文像母抱子哺乳的样子,本义为生子。《说文》:“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从孚从乙。乙者玄鸟也。《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曰,祠于高裸,以请子。’  相似文献   

5.
在疾病的治疗上,辨证论治不是针对单一症施治,而是针对一组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症"的整体施治,因而辨证论治不是对症治疗,而是对证候治疗。中医治病多采用复方,它兼顾了证候的内在联系即病机,在实践上就不仅针对了证候,而且也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理。所以,辨证论治就不但对证候有效,也会对疾病有效。时间与空间具有不可分性,故"证中有病,病中有证"。"方"的具体应用是根据"证"来确定的,而不是依据"症"和"病"确定的,疾病的病因病机相同就可以选用相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反之亦然。《伤寒论》中的"病""证""症"的内涵之间存在交叉与独立,"方"的选择应用是依据"证"的不同而最终确定的。  相似文献   

6.
土生说字     
“目”即眼睛;“艮”为八卦之一,其象为山。因有高山阻隔,视力无法穿透,所以眼睛只能看到眼前的、现在的、当前的人、事、物,故从。艮”。“艮”又可视为“限”省,意为限制.表示目光所及的范围有限、距离有限。《说文》:“眼,目也。”“眼”也就是眼睛。  相似文献   

7.
病、证、症 ,在中医诊断学中富有特色的运用 ,是中医学独特的标识 ,成熟的重要特征。而系统地将病、证、症及其相互联系成功地运用于医疗实践中 ,乃肇始于张仲景。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 ,不仅创造性地规定了病、证、症的特定内涵和外延 ,而且还成功地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并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现就《金匮要略》病与证与症的关系 ,对三者之间的特定联系和区别加以探讨。1 病型、证型、症型的区别与联系 ,是《金匮》认识疾病的基本线索 ,是探索《金匮》辨证论治特色的基本出发点。1 1 病型、证型、症型的区别 ,表明为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源于一种直接的感觉。甲骨文中的病名多是根据某一部位生理功能失常命名的,如疾首、疾耳、疾口、疾齿、疾自(鼻)等等。《说文解字》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其中记录了许多种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及流行病等,仅《说文解字·疒部》就解释了102个与疾病相关的文字。《说文解字·疒部》:“疒,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是病痛或患病的表征;“疾,病也”;“病,疾加也” 〔1〕。英文用disease表达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脏病heart disease。从字源来说,dis 有“相反”之义,ease则为“安乐”之义,所以disease义为“不安乐”。从前指“不愉快的事情”,后来特指“疾病” 〔2〕。用disorder (dis + order) 表达身体、精神的“失调”,即轻微的疾病或身体不适。  相似文献   

9.
结合《说文》等字书,分析“醫”的字形结构,认为医、殳分别指代两种不同的武器,酉即指酒,“醫”的本义就是指用酒治疗伤口,进而引申为治疗一切疾病;根据《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出土文献大量用酒治病的材料事实,证明在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先民就已经大量地使用酒来治病。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根本点,在于其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二者决定了中医学在认识、分析、判断、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特殊性。疾病虽千变万化,但有其规律可循。症、病、证是中医学辨证论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正确认识疾病、分析证候、判别病名是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弄清三者的涵义、相互关系及其在临床中的作用,对全面系统掌握中医理论、促进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巫与医     
巫的起源很早,三代以前已有之,《易·系辞》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主神道之事委之巫,祝史代人祈祷神明,以求降福。《说文》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又"祝、祭主赞辞者",按:巫祝原以女人充任,若男子为现,则亦须男着女装为之。甲骨文中已有巫字祝字。最早的医字作"翳",下面从巫,可知原始的巫与早期医药的密切关系。巫字上加竹头成了占卜的"筮"字,可见卜筮也是巫的事,巫与医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12.
10年前,本论题主持人发表了“病、证、症三者的概念及其关系”一文。经进一步研究,从病、症、证概念的认识论基础,三者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诸方面,再论该问题。认为: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时,只有病证结合,才能从辨病的角度弄清病变纵向联系的前后过程及其基本矛盾,从辨证的角度辨清疾病在此时此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而把握住病变整体的纵横联系  相似文献   

13.
“醫”字解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2,(10):1026-1026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21年),“醫”是一个会意兼形声,从殹(yi)、从酉(you)。“殹”,治病时的扣击声;“酉”,用以医疗的酒。“醫”本义是治病的人,  相似文献   

14.
刘炳凡研究员主张病、证、症、脾胃相结合的临证思维,与仲景在《伤寒论》中的临证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刘老"首重脾胃"的思想与《伤寒论》对其的影响,《伤寒论》与刘老的病、证、症结合思维,病、证、症、脾胃相结合的临床应用举例3个层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5.
许爱英  顿宝生 《陕西中医》2001,22(12):757-758
本文阐述了制方理论的内涵及临床意义 ,强调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是择药组方的理论依据 ,只有正确把握组方法度 ,才能做到立法有法 ,配伍得当。论述了制方理论与证病的密切关系 ,辨证论治、据证制方是认识疾病的最高形式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能把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疾病、症状、证候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了记载。然而,何谓“病、症、证”?其义界如何?联系与区别何在?尚不甚明了。由于历史的原因,三者长期混同,致使病名不统一,分类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故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笔者在导师欧阳筠的学术思想的启发教诲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此,陈述管见,以求教于前辈及同道。病、症、证混同之所由来所谓混同,即指其客观内容有着区别和联系,在认识概念及表述方法上却义界不清,体例不别。没有客观内容的区别,就无从辨析混同。因此,只有简溯历代医论及实践中病、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写作效法《论语》,本文提出并试图论证这个看法。先从体裁入手,提出先秦两汉罗列条文以成书者并不多见,而两本书恰在这一点上极其相似。接着从思想史及作者的社会地位去探讨,否定相似的偶然性,阐明尊孔崇儒是《伤寒杂病论》的写作效法《论语》的主要原因。最后,更以仲景之书一反时尚刻意仿古的文风及后世奉仲景之书如奉孔子之书的事实,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之太阳病,早被古今医家奉为表证经典,遇之施汗,金科玉律,并广泛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各科。验之临床,效者固多,债事者亦时时间出,其理安在?是文就此问题,以《伤寒论》原文为据,指出仲景所述之太阳病,本即非尽表证,里证尤多,治法亦非单一发汗,内容丰富,进而举其一路加以分析,阐释了太阳病里证的主要机理、辨识要点及治疗原则,以期纠正以往错误认识,澄清理论是非,返仲景之真,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樱桃,又名莺桃,含桃。《说文》载:“莺桃,莺鸟所含食,故又名含桃”。农谚曰:“梅花开过年,樱桃吃在前”。樱桃三、四月间开花,五、六月间先百果而成熟,故素有:“鲜果第一枝”之美誉。三千多年前的古  相似文献   

20.
论症证病结合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论述辨症、辨证、辨病论治的必要性,整理了以往中医学中对病、证、症进行治疗的认识,提出当前对辨症、辨证、辨病应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