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研究表明 ,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异常改变是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 ( CH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内皮素 - 1 ( ET- 1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在 CHF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观察患者接受氯沙坦治疗前后血浆 ET- 1、TNF- α及血管紧张素 ( Ang )的变化 ,以评价氯沙坦治疗CHF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 CHF患者 80例 ,男 48例 ,女 32例 ;年龄 2 1~ 80岁 ,平均 5 8.7± 1 4.2岁。超声心动图测定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 ( LVEF) <0 .40 ,心功能 ( NYHA) 级 1 9例 , 级 37例 ,…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老年人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无创性超声法检测 1 4 5例受试者血流介导性肱动脉舒张 (FMD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和硝酸甘油介导性肱动脉舒张 (NMD ,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结果 年龄 >60岁受试者FMD较≤ 60岁者明显降低 (5 65 %± 6 1 2 % ,3 33 %± 3 72 % ,P =0 0 0 7) ;冠心病者较非冠心病者FMD(2 98%± 3 65 % ,8 37%± 6 41 % ,P <0 0 0 1和NMD(1 6 61 %± 7 2 5% ,2 2 78%±8 82 % ,P <0 0 1 )均明显降低 ,>60岁冠心病患者FMD较≤ 60岁冠心病患者降低 (1 90 %± 2 1 9% ,4 1 7%± 4 49% ,P <0 0 1 )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MD与年龄 (t=- 3 92 6,P <0 0 0 1 )呈负相关 ;在单纯冠心病者仍显示FMD与年龄成负相关 (t=- 3 2 4 9,P =0 0 0 2 )。结论 老年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 ,年龄可直接损害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即使在冠心病存在时亦然 ,加重冠心病患者受损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高分辨力超声观测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检测动脉内皮功能的非创伤性方法 [1 ]。本文应用该技术对冠状动脉造影的 3 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 ,以评价冠心病( CH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对本院 3 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肱动脉超声检查 ,其中男 2 3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5 8± 11岁 ,心绞痛 8例 ,心肌梗死 2 2例。并根据造影情况分一支血管病变组 ( CHD1 )及多支血管病变组 ( CHD2 )。其中 ,CHD1 组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平均年龄 5 7± 9岁 ,CHD2 组 15例 ,男 12例 ,女 3例。平均年龄 5 9± 8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变化和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44例心力衰竭患者和22例健康者血TNF-α浓度.将44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1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B组23例,在A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氯沙坦50 mg,每天1次,共治疗1个月.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力衰竭均有明显改善,但以氯沙坦治疗后TNF-α水平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TNF-α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氯沙坦治疗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水平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71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相对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和 34例对照者的血脂水平以及在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的内径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和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均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6 1± 2 91) %比 (8 0 1± 4 72 ) %和 (17 2 2± 6 76 ) %比 (2 3 13± 8 6 1) % ,P均 <0 0 0 1]。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与血清HDL C水平呈正相关 (r=0 32 4,P =0 0 0 2 ) ,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关 ;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也与上述血脂水平无关。根据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程度将两组受试者合并再分为A、B两组 ,A组肱动脉舒张≤ 4% ,B组肱动脉舒张 >4%。结果显示 ,A组HDL C水平明显低于B组 [(1 15± 0 2 6 )mmol/L对 (1 38± 0 5 0 )mmol/L ,P <0 0 1) ]。结论 冠心病患者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均受损。HDL C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保护作用 ,该作用可能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氯沙坦对充血性心衰患者血循环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循环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浓度的影响.方法将47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n=24)给予氯沙坦25~50mg/d和苯那普利组(n=23)给予苯那普利5~10mg/d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抽血6ml,用ELISA法检测TNF-α、IL-6浓度.同时抽检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心衰患者中TNF-α、IL-6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并与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氯沙坦治疗4周后能使TNF-α、IL-6浓度显著降低(P<0.05).(2)苯那普利组TNF-α、IL-6浓度亦显著降低,但氯沙坦组降低IL-6较苯那普利组显著(P<0.05).结论氯沙坦治疗心衰4周后能显著降低病人血清中TNF-α、IL-6浓度. 相似文献
7.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高血压病的新机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业已公认 ,一氧化氮 ( NO)是具有气体性质的十分重要的信使分子和效应分子。由于 Furchgott等三人在 NO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遂成为 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随着 NO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是形成高血压病的重要机制。这个机制的阐明 ,为高血压病的深入研究及治疗 ,开辟了十分广阔的领域。1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概念1.1 NO:NO是半衰期不足 1min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物质 ,由血管内皮释放 ,可维持血管张力并抑制血小板聚集 ,这种特殊现象被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因此最初…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动态血压和诊室偶测血压将研究对象分为隐性高血压组(n=32)、原发性高血压(EH)组(n=30)和正常血压组(n=30)。所有入选者均通过超声测定肱动脉FM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T),并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隐性高血压组(6.3±3.5)%和EH组的FMD(6.1±2.8)%均低于正常血压组(8.4±4.8)%(均P<0.05),但隐性高血压组和EH组患者FMD无显著性差异(P>0.05);隐性高血压组、EH组和正常血压组的I MT分别为(0.58±0.12)、(0.62±0.12)和(0.42±0.09)m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隐性高血压组和EH组I MT无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隐性高血压组患者FMD与I MT具有直线负相关(r=-0.5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4.3,95%CI1.01~18.08)、hsCRP(OR=4.1,95%CI1.02~16.2)和白昼平均收缩压(dSB... 相似文献
9.
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8例,停用血管扩张药1周,在使用强心苷及利尿药基础上,口服培哚普利2~4mg,每日1次,用药前及用药后8周分别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行超声心功能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测定及运动耐量检查。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38例,总有效率79%(38/48);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前明显缩短,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5),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最大速度和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比值增大(P〈0.01),6min步行试验明显好转(P〈0.01),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好转(P〈0.01)。结论 培哚普利不仅能明显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量,而且能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目的是观察高脂餐、高血压及二者联合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 :高血压病患者 35例分为 2组 :(1)高脂餐组 :14例 [男 4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5 2 1± 10 5 )岁 ,体质指数 (2 5 0 3± 3 15 )kg/m2 ]给予高脂餐 (脂肪 5 0g、蛋白 15g、碳水化合物 78g,总热量 82 2千卡 ,食物由精制油煎蛋及粥组成 )。 (2 )低脂餐组 :2 1例 [男 6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5 8 1± 12 1)岁 ,体质指数 (2 4 19± 4 0 7)kg/m2 ]给予低脂餐(脂肪 0g、蛋白 15g、碳水化合物 16 5g ,总热量 82 2千卡 ,食物由煮蛋、馒头… 相似文献
11.
运动训练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液白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6min步行运动训练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价值;观察同同程度充血性心衰患者白细胞及分类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以及运动训练对其影响。方法 60例Ⅱ、Ⅲ级心功能充血性心衰患者在入院24h之内作6min步行运动实验,记录其行走距离,静息状态和运动后心率,血浆TNFα,血液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然后随机分为两组(训练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行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但训练组2次行6min步行运动训练,8周后重复检测上述指标。对23例Ⅳ级心功能CHF患者观察了入院时上述血浆细胞因子和白细胞及分类的。结果 Ⅲ、Ⅳ级CHF患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比较Ⅱ级CHF患者明显增高(P<0.010;血浆TNFα在Ⅱ、Ⅲ、Ⅳ级CHF中的差异有显著性。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CHF症状,减慢增快的心率,增加行走距离。训练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运动训练组治疗8周后,CHF患者白细胞、中性粒、单核细胞百分比和血浆TNFα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比更显著(P<0.05)。结论 6min步行运动训练不仅可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TNFα等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还可改善心衰患者可能存在着的免疫机能缺陷。 相似文献
12.
吴志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2):117-119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血清尿酸(UA)水平变化及氯沙坦的影响。方法:64例 CHF 患者随机被分为氯沙坦组和苯那普利组,观察治疗前后 UA 变化,并比较 CHF 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血尿酸浓度。结果: (1)CHF 患者心功能Ⅰ、Ⅱ、Ⅲ、Ⅳ级者 UA 分别为(224.12±103.54)μmol/L;(268.17±97.66)μmol/L;(319.42 ±101.92)μmol/L;(437.85±109.23)μmol/L;心功能Ⅳ级明显高于Ⅰ~Ⅲ级患者(P<0.01);(2)氯沙坦组治疗后 UA 水平显著降低(352.17±101.86)μmol/L、(232.69±99.30)μmol/L(P<0.05);苯那普利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UA 水平随心功能不全加重而明显升高;氯沙坦在改善心功能同时具有降尿酸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不同心功能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 4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组患者血浆TNF和CGRP并与正常对照组 2 0例比较。 结果 CHF组TNF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CGRP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心衰严重程度与血浆TNF和CGRP水平相关 ,心衰患者TNF与CGRP水平之间呈负相关 (r =-0 82 1,P <0 0 1)。 结论 TNF和CGRP参与心衰的发生和发展 ,测定CHF患者血浆TNF与CGR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5例,常规治疗组35例,氯沙坦组30例,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后,抽静脉血、留尿,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尿水通道蛋白-2浓度,超声心动图检测病人心脏收缩功能。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氯沙坦组病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下降,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显著升高;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水通道蛋白-2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结论 氯沙坦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和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前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我们测定了40例CHF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的TNF、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前列环素(PGI_2)的浓度.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先心病2例;平均年龄42±11.1岁.心功能Ⅱ级9例,Ⅲ级22例,Ⅳ级9例.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发现TNF、ET、AN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HF治疗前的TNF、ET、ANP浓度与治疗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与CHF的严重程度相一致.TNF与ET、ANP呈显著正相关.PGI_2在CHF患者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TNF参与了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TNF可作为CHF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卡维地洛并氯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丽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3):252-254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氯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CHF患者随机单盲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氯沙坦50 mg/d,卡维地洛3.125 mg,1次/d,对照组给子氯沙坦及安慰剂治疗。两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显效率63.3%和总有效率96.7%均较对照组(30.0%和66.7%)显著提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心率、LVEF、 SV、CI均有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卡维地洛联合氯沙坦治疗 CHF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生长激素(GH)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6例CHF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GH及TNF-α含量,并比较两组的含量。结果:与健康体检者比较,CHF患者血清GH[(1.91±0.67)ng/ml∶(4.87±1.64)ng/ml]、TNF-α[(19.23±6.78)fmol/ml∶(44.64±19.48)fmol/ml]浓度显著升高(P〈0.01);TNF-α水平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增高,心衰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结果提示血清生长激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均与心衰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肿瘤坏死因子α与心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慢性心力衰竭 (HF)恶病质患者血清瘦素 (leptin)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浓度变化 ,探讨其在心源性恶病质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4 8例慢性HF患者和 2 0例健康对照者的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皮下脂肪厚度 (TSF)、左室射血分数 (LVEF)、leptin及TNF α等指标。leptin及TNF α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并分析leptin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①全部受试者的血清leptin浓度与BMI、TSF、TNF α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与WHR及LVEF无显著相关性。而恶病质组的血清leptin浓度还与TNF α呈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5 )。②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相比 ,BMI、leptin及TS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1。结论 :leptin作为调节能量平衡的重要激素 ,可能与TNF α共同作用导致心源性恶病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衰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10例)和CRT+药物治疗组(12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周末,检测心脏超声、血管内皮功能、脑钠肽(BNP)。结果:与药物治疗组比较,CRT+药物治疗组明显增加患者的心脏输出量[(4.32±1.50)L/min∶(3.41±1.00)L/min,P<0.05]及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FMD)[(1 718±123)%∶(976±118)%,P<0.05],FMD和心输出量呈正相关(r=0.6,P=0.003)。结论:CRT可以提高内皮细胞的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心输出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