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上消化道异物是上消化道内镜工作中常见的病例,多见于小儿,部分患者需急诊处理。传统的处理方法是紧急外科手术取出异物或口服某些食物使异物自然排出,但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患者痛苦大。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上消化异物内镜治疗取得较大的进步,其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禁忌证和并发症少[1]。其经济便捷、安全有效的优点已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总结经内镜取出上消化道异物的可行性和配合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5年 9月至 2 0 0 2年 3月经内镜取异物 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79例患者 ,内镜下成功取出异物 76例共 87件 ,无并发症发生。 3例失败 ,1例约长 15 cm牙刷两端嵌顿于十二指肠上行角难以松动 ;1例长约 10 cm ,宽约 2 cm,厚约 0 .2 cm钢片前端已嵌人十二指肠球部幽门后 ,末端已嵌顿入十二指肠降部中段粘膜 ,用圈套器反复圈套均未能取出 ;1例为巨大胃石约 5 .5 cm× 4 cm,胃石坚硬 ,难以钳咬碎 ,且已形成胃壁巨大溃疡。 [结论 ]该方法安全有效 ,减少手术的痛苦 ,总成功率为 95 .2 % ,无论成人、儿童均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宋红  朱琳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3):1044-1045
随着内镜检查及治疗技术的提高及普及,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已成为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处理措施[1]。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实施内镜直视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68例,并施以及时合理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上消化道异物是一种常见急症。本文主要阐述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优越性及注意事项。方法:病例取自我院1996年2月至2004年3月就诊的37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选用OlympusGIF-XQ230或GIF-XQ240电子胃镜及相关器械用于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结果:37例中36例获得成功,1例失败转外科治疗。所有成功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简单、经济、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食管异物为一种临床重症,起病急,病情重,为了探讨食管异物的内镜处理,更好、更快地解除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方法:总结本院食管异物急症96例次的内镜处理经验。结果:经内镜急诊取出94例,成功率为97.9%。结论:通过内镜处理食管异物急症无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疗效显著,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异物是消化科常见的急诊疾病,以往主要依靠外科经胸或经腹手术取出异物,存在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患者痛苦大及负担重等缺点。随着内镜设备的普及和操作技术的进步,经内镜消化道异物取出术逐渐开展起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5年1月—2008年12月,经内镜诊治上消化道异物46例,均成功取出,成功率100%,无明显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镜在消化道异物钳取中的运用。方法 36例消化道异物患者采用内镜直视下钳取消化道异物。结果 36例患者中34例患者经内镜直视下成功取出,2例患者因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和异物刺入消化道黏膜而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所有经内镜下取出异物的患者,术后均没有合并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内镜直视下治疗消化道异物简单、经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操作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6月—2009年6月期间诊治的291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进行内镜处理异物的情况。结果 287例成功取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率98.6%.结论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具有安全、简便、经济、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创伤小等优点。上消化道异物一旦确诊,又无内镜检查禁忌证者,均应积极行内镜处理。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异物多指故意或者意外和误吞入消化道的各种物体,它既不能被消化,又不能及时通过肠道而排出体外,有些异物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取得了较大进步,其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禁忌证和并发症少,患者可避免外科手术的痛苦,降低治疗费用,是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首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疗效。方法:根据异物的性质和状态对72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酌情选用相应器械取出。结果:66例成功取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成功率92%。结论: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安全有效,是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董玮  贺晓娟  彭芳莉  鲁秀梅  张梅 《吉林医学》2011,(11):2200-2201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疗效。方法:根据异物的性质和状态对156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酌情选用相应器械取出。结果:154例成功取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成功率99%。结论: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安全有效,是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在内镜下取出耳、鼻、咽喉异物的临床体会。方法对15例鼻腔异物、17例耳道异物及53例咽喉异物行内镜下取出术。结果 85例耳、鼻、咽喉异物患者均在耳内镜、鼻内镜、纤维喉镜下取出,成功率达100%,无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结论耳、鼻、喉内镜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异物取出术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异物可在胃镜下取出,但患者往往因焦虑、恐惧,延长治疗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或开腹手术取出,患者痛苦大,创伤大,并发症多,医疗费用高.无痛内镜下取出异物,有痛苦小、恢复快、不开腹、创伤小、治疗时间短、疗效肯定等优点.我科采用无痛内镜下治疗的方法取出消化道异物,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杨彬 《重庆医学》2012,41(1):85-86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的特点、方法及经验。方法总结该院消化内镜室2010年1~12月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过程。结果本组69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中53例食管异物通过内镜下钳取方式成功取出;11例食管异物被推送入胃腔内解除嵌顿;2例胃内异物体积较小,确认后未进行特殊处理;2例食管异物嵌顿时间较长,嵌入较深,内镜下未能成功处理,后转外科治疗;1例仅见食管黏膜擦挂伤,未见异物。52例急诊采用普通胃镜,其余17例采用无痛胃镜,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简便易行、操作相对安全等特点,特别是无痛胃镜更易于患者接受,更能减少并发症,提高诊治效率及儿童、不配合者、特殊人群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王圣华 《中原医刊》2005,32(17):57-58
我院自1998年4月~2004年9月在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异物患者26例,成功取出异物24例共31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透明帽辅助在食管入口枣核异物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行内镜下食管入口枣核异物取出术患者,其中透明帽组79例,常规组89例.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出血率、穿孔率、非静脉麻醉下异物取出成功率、受检者耐受性及视野的清晰度.结果 透明帽组操作时间、创面出血率及穿孔率均少于常规组,非静脉麻醉取出率高于常规组,且患者耐受性及操作视野清晰度均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 透明帽辅助下食管枣核异物取出术较常规内镜下食管枣核异物取出术可缩短操作时间,操作视野更清晰,有效避免操作过程中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减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更容易耐受.  相似文献   

17.
韦树理  邹尤宝  饶官华 《吉林医学》2010,31(32):5776-5777
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诊治体会。方法:对经电子胃镜直视下诊治的87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7例上消化道各类异物在内镜下均成功取出或排除,成功率为100%,5例小儿患者采用成人内镜一样方便取出,全组病例无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61例食道异物者8例伴贲门失驰缓症,5例伴贲门癌,4例伴食道胃吻合口狭窄;其他上消化道异物者伴浅表性胃炎6例,糜烂性胃炎8例,胃溃疡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结论:经内镜不仅可成功取出或排除上消化道各类异物,而且可明确上消化道并发症,对诊治经验及技巧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及静脉麻醉下内镜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37例内镜治疗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内镜下成功取出(97.3%),1例十二指肠异物失败;1例黏膜少量出血,2例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分别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下降.结论 静脉麻醉下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安全有效、操作方便、损伤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患者基本无痛苦及恐惧感,较易于接受手术,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上消化道异物大多数可用内镜治疗,根据异物的形态和性质,选用不同的器械和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40例异物病人中38例在内镜下成功地去除了异物,无并发症发生,避免了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及经内镜取出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行胃镜检查及异物处理的情况。结果胃镜下取出异物成功率是98.4%,并发症情况:食管穿孔、纵隔感染7例,气胸、液气胸2例,食管周围脓肿3例,食管腐蚀伤1例,无转外科手术、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取上消化道异物是一种简单、经济且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