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这两种不用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该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00例患者进行分析。患者结束静脉采血后休息片刻,再进行末梢采血。运用血液分析来测定患者的血常规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测定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参数,经过相关统计学的计算,检验结果不具备差异性(P>0.05),末梢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中其MCV、PLT、MCHC、RBC、Hb、Hct的参数均小于静脉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血组患者的CV值则大于静脉血组(P<0.01)。静脉血的稳定度大于末梢血。结论采血方法的不同其血常规检验方法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静脉血采集的检验结果较为准确,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应采用静脉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00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检者同时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并采用同一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分析两种血样的检测结果。结果:肘前静脉血RBC、Hb、HCT、PLT、MCV血常规指标水平均高于手指末梢血,肘前静脉血WBC水平低于手指末梢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重复检测各指标CV值均高于肘前静脉血。结论: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相比末梢血,静脉血检验结果较为精准、稳定,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应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浅析末梢血血常规和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应用结果差异。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9月~2021年9月56例在本院做血常规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分别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指标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末梢血HCT、Hb水平明显低于静脉血,WBC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10min、30min末梢血的PLT水平均明显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0min、10min、30min末梢血的WBC均明显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高于末梢血,建议使用该方法进行采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和分析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对于血常规检查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选取该站自2010年6月—2012年5月进行血常规检验78例健康受检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同期分别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的采集,然后比较这两种不同的采集标本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的78例受检者的末梢血与静脉血中的血常规检测结果,除了MCH该项数据以外,末梢血中的MCV、Hb、RBC、Hct和PLTM以及CHC的水平都明显要低于静脉血,但WBC的水平要明显高于静脉血,该统计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通过重复性的试验结果对比,受检者末梢血的CV值要明显地高于静脉血CV,说明二者之间也具有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静脉采血的方式,检验结果比较稳定,并且其数值要比末梢血准确,所以在血常规检验时,应当尽量使用静脉采血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价值和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接收并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2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采集末梢血进行检测,研究组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患者应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检验的临床价值与特点,包括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研究对象分别通过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并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采集静脉血检测后其WBC指标明显较对照组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低,且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而研究组采用静脉血采集并检测后其RBC、PLT、Hb、Hct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末梢血采集方法的检验值,数据的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而末梢血采集检测与静脉血采集检测在MCHC、MCH、MCV等指标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并进行血常规检测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临床检测价值,对于MCHC、MCH、MCV指标的检测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检测效果,但针对RBC、PLT、Hb、Hct等指标的检测应用静脉血采集检测其准确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天津市河西区康复医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55例作为分析对象,在同一时间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将不同方式采集的血液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每组均为55份,为了检验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复性将每1份血样分为两组检验,比较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查指标水平。结果静脉组血样RBC、Hb、HCT、MCV以及MCHC、PLT检测结果高于末梢组,而WBC低于末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H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检测结果中,静脉组血样2次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组血样2次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将采集静脉血作为采血方法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重复性更好,效果优于末梢血采集,可为临床血常规检验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2016年9月102例健康检查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部位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1例,采集手指末梢血;B组51例,采集肘静脉血,两组均连续采样2次,观察并比较2次采样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A组在2次血常规检验中,各项指标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2次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末梢血相比,应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更具稳定性和准确性,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对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应尽量选用静脉采血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采用末梢血与静脉血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集到的12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血液样本,随机分配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照组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中的各项指标。结果:静脉血检验结果中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容等指标均远远高于末梢血,而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等结果明显低于末梢血结果;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采血方法所得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使临床诊断更加精确,建议在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以静脉血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查和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45例,在统一位置进行3次末梢指血和空腹静脉血血样采集,应用同一种设备,在取样后0、3、6 h进行血常规测定,比较末梢指血和空腹静脉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及红细胞比容(HCT)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两种血样3次检测结果比较,除WBC、RBC及HCT第2次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血各指标测定结果均高于末梢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梢指血采血后3、6 h血常规测定结果比0 h低,采血后6 h比3 h结果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血采血后3 h规测定结果和0 h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血后6 h血常规测定结果低于0、3 h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间点静脉血血常规指标测定结果均高于末梢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末梢指血血样采集用时短但血样稳定性弱,血常规测定结果准确性差,因此血常规测定中应以静脉血样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血常规临床检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法的血液标本采集,对采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中由于采集部位不同,末梢血和静脉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中6小时后白细胞、红细胞数据并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血小板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采集部位的不同,血常规检查时间的差异,患者自身因素和合格的采血方法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上采集血液样本时对以上各种因素要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方法:选取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结果:两组采血方式检验结果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血检验WBC、RBC、Hb、HCT、PLT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患者末梢血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血采血方法检验,结果准确率较高,为患者的病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分析高原环境下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同时采集210例健康藏族居民的末梢和静脉血标本,对末梢血和静脉血标本进行0 h、2 h、4 h、8 h、24 h、48 h、72 h的血常规检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210例末梢血和静脉血即刻检测的血常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与静脉血WBC、RBC、HGB、MCV、MCH、MCHC、PLT结果有高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87、0.994、0.988、0.992、0.982、0.919、0.832。高原环境室温保存的静脉血48 h时MCV、MCHC,72h时HCT、MCV、MCH、MCHC、PLT结果与即刻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WBC、RBC、HGB结果与即刻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环境低压高寒缺氧,人群的末梢循环差,静脉血标本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对稳定,建议采集静脉血为宜,偏远牧区室温静脉血标本48 h血常规检测可得到良好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验采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302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按照不同的采血将其分为对照组组和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使用静脉采血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末梢血采集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包括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计数等.结果: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采血方式之后,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计数均低于研究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其他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使用不同采血方式会影响其血常规检测结果,动脉血以及静脉血的稳定性要高于末梢血,因此建议使用静脉血采集方式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具有更加准确地检测结果,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对结果影响,评价应用价值。方法:经纳入、排除、剔除,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各纳入对象218例,分别采集静脉血、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严格质控,对比诊断效用、结果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疾病终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健康者Hb、HCT低于末梢血组健康者,WBC高于末梢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血常规检验诊断效用更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对照组患者采用末梢采血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其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数值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的检测值均比静脉血的检测值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得到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末梢血的稳定性比静脉血和动脉血的稳定性低,所以建议临床运用静脉采血的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查,这样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两组不同采血方式对血细胞计数检测的影响,为临床血细胞计数检测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选120例肿瘤患者,同时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血细胞计数检测,对比两种血液的测定结果,并反复抽血检测数次。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血细胞计数结果显示,静脉血和末梢血在RBC、WBC、PLT、HGB、MCV上均有明显差异,静脉血除WBC均值外,其他均值都略高于末梢血;反复抽血检测数次,静脉血检测结果较为稳定,而末梢血细胞计数各次检测的结果浮动较大,重复性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稳定性没有静脉血强,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血细胞分析,尽量以抽查检测静脉血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直接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10月在富阳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并放置留置针静脉输液的324例患者,采集每例患者的肘静脉血、留置针静脉血和左手无名指末梢血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直接静脉和留置针静脉)血样的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采血血样的白细胞(WBC)高于静脉采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细胞比容(HCT)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均低于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与静脉采血血样的上述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采血法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直接静脉采血血常规检测结果不一致,而留置针采血与直接静脉采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RBC、Hb、MCH、MCV以及PLT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WBC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检测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检验指标的CV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验结果的稳定性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静脉采血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数值较末梢采血精准,检验结果的稳定性较高,可作为血常规检验的首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9.
沈国凤 《工企医刊》2014,27(6):1123-1124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五分类全自动血球仪检测中的结果差异性,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同时采集我院门诊32例患者静脉血与末梢血,用抗凝剂为EDTA-K2的定量真空管采血抗凝,使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进行对比实验,比较分析结果的差异。结果血液分析仪检测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表明两组WBC、RBC、HCT、HGB之间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PLT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应以静脉血为主,对引起末梢血结果的诸多因素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对血常规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期间在该院住院的发热婴幼儿3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末梢血采集,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血采集,分别比较2种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PLT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对于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差异性明显,应该用静脉血采集方法代替末梢血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