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的X线分型及其相应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的X线和MRI表现,MRI均做平扫和增强。结果全部病例均为长管状骨,单骨型17例:股骨10例,肱骨5例,桡骨2例;多骨型1例,同时侵犯股骨和胫骨。X线表现分型:磨玻璃型10例,囊肿型6例,丝瓜络型2例;相应MR表现——磨玻璃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等高信号;囊肿型:T1WI呈均匀极低信号,T2WI为均匀或欠均匀高信号;丝瓜络型: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全部病灶边界清楚,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硬化带,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区边缘强化。结论X线平片仍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良好首选方法,MRI对判断病灶组织变化有帮助,后者是前者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骨纤维结构不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病理证实的骨纤维结构不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另有2例分别行CT及MRI检查。结果单骨型11例,其中股骨5例,肱骨4例,腓骨1例及桡骨1例;多骨型1例,同时累及髋臼、坐骨支及股骨。在CT上可见病变不同程度膨胀,5例成单囊状或多囊状改变,3例成囊实性改变,实性部分呈磨玻璃样改变。在MRI上,6例均呈囊实性改变,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均匀或不均匀低、等信号,在T2WI上呈均匀或不均匀低、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轻或中度强化,其囊性部分呈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改变,骨皮质变薄,3例囊内见分隔,1例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后仅有囊壁及囊内分隔强化。结论 MRI对骨纤维结构不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比CT有优势,但作出准确的术前诊断仍需结合X线或CT。  相似文献   

3.
长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长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与周围正常肌肉信号相比,病变在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4例,等信号为主的等、低混杂信号8例,均匀低信号3例;T2WI显示较均匀高信号3例,不均匀中等信号5例,中等信号为主的等、高混杂信号7例;1例在T1WI及T2WI均显示为均匀低信号.4例可见病灶内线样分隔,分隔在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可表现为边缘强化、斑片状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与病灶内不同病理组织成分相关,且MRI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DT的临床及影像特点.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结果 儿童DT主要为腹壁外型,病灶呈梭形、卵圆形,沿肌纤维间隙浸润性生长.CT平扫表现为等、稍低密度肿物,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强化程度显著增高.MRI表现为软组织肿物,T1WI等/稍低信号,T2WI多为不均匀稍高信号,T1WI及T2WI均见索条状稍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DT CT/MRI表现为梭形、卵圆形沿肌肉间隙生长的软组织肿物,延迟强化明显增高;MRI能显示其中的纤维成分,其影像特征为正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赵越  易飞 《放射学实践》2020,(6):761-767
【摘要】目的:分析钙化上皮瘤的CT及MRI表现,并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钙化上皮瘤患者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其中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平扫,1例先行X线片,后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10例CT共13个病灶。8个病灶见钙化,其中5个病灶完全钙化。2个病灶见坏死。10个病灶边界清清楚,3个瘤周见絮状稍高密度影。8例CT增强扫描共11个病灶,其中3个轻度强化,5个不均匀中度强化,3个病灶完全钙化无强化。6例MR均为单发,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外周高中央低信号,DWI呈环状高信号,增强呈“环靶征”。2例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微囊状更高信号,灶周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2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1例X线片呈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T1WI压脂呈不均匀稍高信号,T2WI压脂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以中央强化较为明显。结论:钙化上皮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当病灶位于皮下,边界清楚,CT见广泛泥沙样或致密的局灶性钙化,MR上见微囊状改变,增强扫描轻至中度强化,尤其呈“环靶征”表现时,应考虑到PM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男9例,女7例)BFH患者,其中股骨7例,胫骨4例,肱骨1例,桡骨1例,髂骨2例,腰椎1例。X线平片检查16例,CT平扫8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3例。结果影像学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边界清楚,所有病灶均未见骨膜反应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X线示灶周硬化12例,病灶内呈磨玻璃样改变9例。CT示病变密度不均匀,呈与肌肉密度相仿的软组织密度影,灶内见骨性分隔及骨嵴5例,骨皮质中断2例。MRI示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等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MRI表现各异由病理组织成分不同所决定。结论 BFH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CT及MRI对颅骨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以骨质破坏为主的颅骨良性病变的CT及MRI表现,并与其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中骨纤维结构不良6例,主要CT表现为局限性小病灶(5例)多呈磨玻璃密度,弥漫性病灶(1例)可见磨玻璃密度及丝瓜络样改变;主要MRI表现为病灶在T1WI及T2WI上均以低信号为主;骨化性纤维瘤3例,主要CT表现为肿瘤呈膨胀性生长,骨皮质破坏不明显,无骨膜反应;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主要CT表现为病灶内可见多发骨性分隔,MRI上可见病灶呈多房样改变;胆固醇性肉芽肿1例,在T1WI、T2WI及压脂图像上病灶均呈高信号,有一定特征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其特征性影像表现为病灶内可见液 液平面。结论:部分颅骨良性病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及MRI检查有助于这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腹壁外韧带样瘤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腹壁外韧带样瘤的术前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其中2例同时行CT平扫,3例同时行血管造影。结果:5例腹壁外韧带样瘤均位于四肢肌肉及软组织,年龄11岁~28岁,其病灶MRI表现为在T1WI上,肿物呈中等信号,其间可见条片状及斑点状低信号,在T2WI上则呈高信号,其间夹杂中等、稍低及更低的条片状、斑点状信号,后与在T1WI上所见的低信号相吻合。增强扫描后在平扫中呈等T1、长T2或长T1、长T2信号改变的区域均强化非常明显,而在T1WI及T2WI上均呈条片状、斑点状低信号区域则未见强化,5例病灶周围组织均未见水肿,3例邻近骨出现压迫性改变,2例CT显示病灶密度欠均匀,边界清晰,3例血管造影可见肿瘤染色明显。结论:MRI可以较为精确的显示腹壁外韧带样瘤的病灶形态及范围,对韧带样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嘉兴市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12例患者,10例表现为脾肿大,其中4例表现为单发病灶,8例表现为多发病灶。病灶呈类圆形,病灶最大直径7.1cm,最小直径0.4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8例病灶呈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4例病灶呈等密度而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病灶呈边缘"花边样"强化,病灶中央呈渐进性强化;3例多发病灶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增强呈较均匀的明显强化。MRI平扫均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逐渐填充"的强化特点;部分病灶小于1.0cm,动脉期由于脾脏的"花斑样强化"特点,因而病灶显示欠清,平衡期因脾脏均匀强化,而逐渐凸显病灶。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在CT及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长骨的硬纤维增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描述3例硬纤维增殖性纤维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并复习文献所见。结果 3例病变分别位于股骨2例,胫骨1例。骨质呈囊状膨胀性改变,3例病灶内见粗细不等骨嵴,呈根须状,病理骨折1例,未见钙化和骨膜反应。病变在MRT1WI呈混杂低信号,在T2WI为低信号混杂的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以骨内具有骨嵴结构的囊状膨胀性改变,无钙化及骨膜反应是该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而根须状肿瘤性骨小梁形成具有一定特征性,在T2WI的低到中等信号为硬纤维增殖性纤维瘤重要的MRI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以下特点:(1)青少年易发病,20岁以下多见;(2)病变好发于小脑;(3)肿瘤呈类圆形,伴有不同程度囊变,根据囊变程度可分为囊肿型、囊肿结节型和肿块型,以囊肿结节型最多见;(4)肿瘤囊性部分CT平扫呈低密度,MR 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肿瘤实性部分、囊壁及壁结节CT呈等或稍低密度,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5)肿瘤边界清楚,瘤周无水肿;(6)肿瘤出血与钙化少见.结论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CT、MRI上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术前与其他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MFH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 长骨20例:干骺端13例,其中股骨近端6例;骨干7例.扁骨或不规则骨7例.股骨近端病变以边界清楚的囊状骨质破坏为主.其他长骨干骺端的病变,以单纯的斑片状骨质破坏或骨质破坏区间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为主.骨干病变以虫蚀状、大块或膨胀性的骨质破坏为主.髂骨病变以大块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坐骨病变以虫蚀状破坏为主,稍膨胀.MRI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其内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 结论 MFH影像表现多样,相同发病部位其表现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乳头状肾癌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癌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CT检查7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增强后轻度强化。MRI检查8例,信号明显不均,以正常肾皮质信号为基准,6例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低信号改变。2例呈T1WI、T2WI混杂高信号改变,其镜下表现为广泛出血坏死灶。结论:乳头状肾癌属少血供病变,CT强化表现配合MRI T2WI混杂低信号改变有助于乳头状肾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鼻窦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窦骨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9例中发生于上颌窦5例,筛窦3例,蝶窦1例;原发7例,继发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骨化性纤维瘤各1例。CT表现:受累部位骨质破坏,伴有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内散在数量及形态不一的肿瘤骨,呈棉絮状3例,象牙质状2例,放射状2例,棉絮状和放射状1例,放射状和象牙质状1例。3例增强后呈不均匀低至中度强化。MRI表现:病变与脑实质比较,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5例,等信号2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4例、等信号3例,内部信号不均匀,散在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极低信号影,对应CT所见的肿瘤骨,增强后可见中度到显著不均匀强化。MRI清楚显示病灶大小及伴发的改变。病变侵犯眼眶5例,翼腭窝、颞下窝4例,颅底3例,广泛侵犯颅面部结构1例。结论CT是显示肿瘤骨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MRI能够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底及面部骨纤维病变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提出术后影像学随访的重要性.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和组织学活检证实的颅底及面部20例骨化性纤维瘤和23例骨纤维发育不良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并对两类病变共计27例进行术后影像随访.结果 20例骨化性纤维瘤中,18例为单骨发病,2例为多骨病变.CT表现为椭圆形或分叶状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晰,瘤周有一层较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性包壳.内部呈不均匀密度13例,均匀磨玻璃样密度7例,其中11例有明显囊变坏死区;11例MR 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以等、高信号为主,11例增强后间隔和实性部分强化.23例骨纤维发育不良中,多骨型20例,单骨型3例,无明确边界,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骨皮质变薄、模糊,骨质周围无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5例MRT_1WI、T_2WI均以等、低信号为主,信号不均匀.结论 颅底及面部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发育不良有相似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部分病例两者鉴别困难.术后影像学随访以CT为主,MRI对需要再次手术者为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征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4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患均经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MR成像。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45例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中,18例表皮样囊肿中15例T1WI呈低信号,另3例为高倍号,所有18例T2WI呈不均质高信号;7例皮样囊肿T1WI呈混杂信号;9例畸胎瘤T1WI呈高、低或混染信号;11例脂肪瘤T1WI呈高信号。MRI对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45/45)和80%(36/45)。结论 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的MR信号具有特征性,可反映瘤内组织成分,MR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其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白旭  张云亭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2):1345-1349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的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复习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MRI表现特征。结果: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均位于侧脑室内,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和不均匀强化;1例神经节细胞瘤位于颞叶,呈长T1、长T2信号,无瘤周水肿和强化;12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中,6例在颞叶,5例为囊性并有强化壁结节;2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均位于颞叶皮质,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无瘤周水肿和强化;1例婴儿促纤维增生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位于颞叶皮质,为不均匀长T1和一致性长T2信号,无瘤周水肿,呈环状强化;1例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在颞叶,呈囊性并有不规则壁结节,其囊壁和壁结节发生强化。结论:MRI检查,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各具其好发部位并多有一定表现特征,结合患者年龄和临床表现,常可做出倾向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MRI特点,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正确诊断率。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进行了T1WI、T2WI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患者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检查。结果8例表皮样囊肿中,位于颞叶5例,额叶2例,额、颞叶交界区1例。所有病灶均发生在皮质区或皮质下区。病变轮廓不光整者5例,较光整者3例。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均分界清晰。在T1WI上病灶呈均匀低信号3例,以低信号为主其内间以斑片状、点状及条状中等信号或略高信号者4例,中心呈低、等混杂信号外围见同心圆形等信号者1例;在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信号相似者4例,以高信号为主其内间以斑片状、点状及条状略高信号者3例,以高信号为主其内间以略高信号及略低信号者1例;5例行FLAIR序列检查,病灶均呈略高、等、低混杂信号,病灶周边环以线样或斑片样高信号。除1例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轻度水肿外,均未见灶周水肿征象。病灶占位效应轻,周围组织受压征象不明显。MR增强扫描,2例见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其余病例均未见明显强化。结论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具特征性,MRI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T)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NET 14例(14例均行CT检查,其中9例行MR检查),分析病灶的CT、MRI表现,探讨形成影像表现的病例基础.结果 PHNET呈单发(8例)或多发结节(5例),弥漫性全肝分布1例.CT平扫呈低密度,1例可见液-液平面病理为内部出血;动脉期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1例呈弥漫性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减低.MRI呈长T1长T2信号,出血呈短T1短T2信号,强化形式与CT相同.随病理分级的提高,病灶由G1单发实性-G2实性或囊实性-G3弥漫性分布或出现肝内转移.扩散加权成像(DWI)呈扩散受限改变.结论 CT、MRI能够显示出PHNET的影像学特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