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gasl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流、烧心等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三型.GERD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返流,降低返流物的损害性,增强食管黏膜的抗返流防御机制.本文拟对近年来GERD的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军祥  张厂 《北京中医药》2008,27(4):248-25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可分为3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临床上以胸骨后烧灼感和反流为主要表现[1].近年来.中西医对GERD的治疗有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ex disease,GERD)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按照内镜下食管表现分为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炎。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临床应用给GERD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有10%~40%的患者在使用PPI后症状无明显的缓解[1],即难治性GERD。关于难治性GERD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未达  相似文献   

4.
重视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反酸、反食、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部分患者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其中未引起食管黏膜组织损害,只出现与反流相关的症候群,称为症状性GERD。近10年来,随着对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深入研究,GERD已成为消化学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而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胃食管...  相似文献   

6.
四逆陷胸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它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口、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性反流;由异常反流或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并发症。我们用四逆陷胸汤治疗66例胃食管反流病(均属碱反流型),临床观察如下:  相似文献   

7.
凌静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12):1011-101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多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复发病,30%的患者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甚至食管腺癌。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笔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GERD3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等症状,并可有非心源性胸痛、支气管哮喘、慢性咽喉炎等食管外的表现。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可分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近年来,随着对此病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下面,本文就近年来胃食管反  相似文献   

9.
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反流物导致食管黏膜损伤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黏膜未见糜烂或溃疡的称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笔者近年来采用蒙药治疗NERD50例,并以雷尼替丁治疗30例作对照比较,结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军祥  张厂 《北京中医》2008,(4):248-25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可分为3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临床上以胸骨后烧灼感和反流为主要表觋。近年来,中西医对GERD的治疗有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疗共识意见及相关文献,结合自身经验,从辨证与辨病、抓主症与抓主病、治标与治本、药物及非药物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认为中医诊治本病,当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病求本为原则,坚持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先抓主病再抓主症,并重视中医针灸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探讨针灸结合中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电脑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从建库至2017年10月所收录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利用Cochrane 5.1.0提供的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与风险评估,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率、复发率、血浆胃动素(MOT)、症状积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计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OR=3.14,95%CI(2.24,3.40),P0.01]。2)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率低于西药组[OR=0.31,95%CI(0.14,0.68),P0.01]。3)患者血浆MOT提升方面,针灸结合中药优于西药组[SMD=61.02,95%CI(44.18,77.87),P0.01]。4)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方面,针灸结合中药组优于西药组[SMD=2.99,95%CI(1.58,4.39),P0.01]。[结论]在总有效率、复发率、症状改善、血浆MOT方面,针灸结合中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气滞胃痛颗粒和木香顺气丸联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及盐酸伊托必利片的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 方法: 9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和观察组各45例.西药组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次,早、晚各1次;盐酸伊托必利片,50 mg/次,3次/d.观察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气滞胃痛颗粒,5 g/次,3次/d;木香顺气丸,6 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进行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评分;进行治疗前后食管测压和24 h食管pH监测.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上食管括约肌(UES)和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较治疗前增高,观察组增高更为显著(P<0.01),两组湿咽成功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高于西药组(P<0.01);观察组酸反流总次数、酸反流>5 min的次数、总计pH<4的百分比、卧位pH<4的百分比、最长反流时间和DeMeester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酸反流总次数和DeMeester评分少于西药组(P<0.01);观察组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烧心、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反酸评分及总分均低于西药组(P<0.01).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增强食管体部蠕动功能、改善食道动力及减少酸反流,从而减轻GERD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根除Hp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病例975例,比较Hp感染患者与无Hp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中医证型分布方面的差异。将感染Hp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根除组与未根除组,比较其中药辨证论治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9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Hp感染415例,感染率为42.56%;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Barrett食管发病率较低与无Hp感染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中虚气逆证分布较少,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未根除组烧心的表现少于Hp根除组;中医药辨证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组有效率为98.19%,未根除组为94.4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无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较多,中虚气逆证较少。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是否根除H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万里教授主张诊疗胃食管反流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思维。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采取分期疗法,发作期以快速愈合炎症、缓解控制症状为治疗目标,此阶段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缓解期主要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刘万里教授强调优化诊疗方案的重要性,找到中医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药"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可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疏肝和胃方与西医常规疗法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将46例2型糖尿病合并GERD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药降糖、抗酸、胃动力药及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在降糖、营养神经的基础上予自拟疏肝和胃方内服,两组治疗均2 W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疏肝和胃方与西医常规疗法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GERD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与治疗概况,认为目前本病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临床医生常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辨证分型、选方用药。今后需加强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客观化与标准化研究,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分析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难治的原因,认为部分是因为诊断问题而导致的"错治",多数则是由于治疗的方向性错误所导致的"误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矛盾不是胃酸分泌过多,而是胃酸到了不该去的地方,是酸错位。抑酸治疗只能减轻反流物中的酸度,对反流本身没有任何作用。从本质上看,除少数结构因素引起的反流外,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一种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西医调整胃肠动力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针灸疗法则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是西医最容易被误诊的疾病之一,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回顾并结合自身实践体会,认为中医辨证胃食管反流病也存在许多误区。一方面由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特别是许多以食管外表现为主的患者可能缺乏典型的反流症状,因此可能会将其病位误辨为肺、心、肝、肾。另一方面,由于胃食管反流病某些症状非常特殊,如泛酸、烧心等典型表现,以及可能伴随的口苦、口干、口臭、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症状,这些看似具有明显热性特征的病证却可能是脾胃气虚、脾胃虚寒或痰浊中阻。因此,中医辨治胃食管反流病时,必须先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疾病诊断,正确认识其发病机制,然后参照舌脉和其他兼症以及古今医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准确对其病位及病性进行辨证,进而为正确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病程反复、迁延难愈等特点而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心理。现阶段,GERD的发病机制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笔者发现西医认为GERD的发病机制与食管下括约肌(LES)抗反流屏障结构障碍、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功能异常等相关,治疗以抑酸、促进胃肠动力及抗反流手术等为主。古今中医医家则认为在多因素下致肝胃不和、气机失和为其总病机,在治疗方面,通过辨证分型采用药物疗法、中医外治法治疗等。现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年国内外GERD文献资料,阐述了中西医学者对GER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两方面的认识,以期为治疗GERD进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