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疟疾流行病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疟疾研究中的应用 119………………洪涝灾害遥感资料用于疟疾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   14 4……………………………………………………………济南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疫情分析 190………………………商水县 2 0 0 1~ 2 0 0 3年疟疾暴发调查与控制 3 74…………………山东省基本消灭疟疾后 15年来的监测 3 78……………………病原枸橼酸钠抗凝剂对疟原虫生长活性影响的研究 3 43……………分子生物学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 5中国分离株高度  保守 16………………………………………  相似文献   

2.
宿迁市系间日疟流行区 ,解放以来曾先后暴发过两次较大流行 ,经过多年防治 ,有 3个县 1个区先后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分别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但 1998年以来 ,疫情有所上升。为掌握该市疟疾流行特征 ,制定今后相应的防治措施 ,现将宿迁市 1997~ 2 0 0 0年疟疾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如下。1 流行概况1.1 发病情况1.1.1 发病率  1997~ 2 0 0 0年共发生疟疾 5 92例 ,发病率为 2 .99/ 10万。其中 1997年为 0 .0 4 / 10万 ;1998年为 0 .4 5 / 10万 ;1999年为 1.39/ 10万 ;2 0 0 0年为 9.89/ 10万 ,有逐年上升趋势。1.1.2 地区分布 宿城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8年,云南省发生的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细菌、螺旋体病类的鼠疫、布鲁氏菌病、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病毒类的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寄生虫病类的疟疾、血吸虫病共10种疾病,病人109445例,死亡795例,病死率为0.73%。疟疾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病死率为100%。鼠疫、血吸虫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狂犬病、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和布鲁氏菌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全省16个州(市)中,除迪庆、怒江、曲靖、玉溪外均为重病区。发病群体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特别是炭疽、狂犬病、疟疾最为明显。不同疾病发病年龄组不同,高发群体主要为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民工,以疟疾发病群体最广泛。结论云南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形势严峻。加强监测与预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严防大疫发生是防控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泗洪县近10年来采取的疟疾控制策略并评价其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并分析1997—2007年全县疟疾个案调查表及疟疾防治工作的历史资料和疫情资料。结果1997年泗洪县2个乡(镇)发生疟疾2例,从1998年出现疟疾疫情回升,当年发现病例21例,分布在12个乡(镇),1999年增至65例,分布在16个乡(镇),疫情呈散在分布,2000、2001年出现局部暴发点,全县疟疾人数分别上升到477、788例,发病率分别为4.77/万、7.78/万。通过实施传染源管理和媒介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2007年发病率下降到0.99/万,疫情趋于平稳。结论泗洪县所实施的疟疾防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应抓好疟疾监测工作,以防疫情出现波动。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孝昌县自 1995年疟疾 (间日疟 )发病率逐年上升 ,1997~ 1998年则形成点状暴发 ,发病率高居全省首位。为了控制疫情 ,湖北省疾病控制中心把本县定为重点疟防县 ,4个村(各自分散村 )为试点村进行疟疾综合防治 ,至 2 0 0 3年 4村的疟疾发病率均降为 0。现将 1995~ 2 0 0 3年该 4村疟疾发病及其防治简况报告如下。1 疟疾发病和分布1995~ 2 0 0 3年 4个试点村疟疾发病率均未超过 10 % ,但各年间存在较大幅度波动。发病最高的 1998年 2 3 6例 ,最低为 2 0 0 3年 0例 (表 1)。与上一年比较 ,1997年上升幅度最大 ,为 464 .1% ;2 0 0 0年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安徽省1999-2013年疟疾疫情特征。方法回顾全省疟疾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和Map Info Professional 7.0软件分析和制图。结果 1999-2013年,疫情经历了逐步上升转为快速下降的过程。1999-2006年为疫情上升期,年发病率从1.32/10万上升至57.16/10万;2007年为疫情转折期,年发病率为44.69/10万,2008-2013年为疫情下降期,年发病率从22.04/10万下降至0.32/10万。本地感染病例均为间日疟,病例数1999年为814例,2006年上升至34 982例,2007年起采取以传染源清除行动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2013年又减至仅3例。病例集中于沿淮和淮河以北地区,上升期疫情由中部向北部推移,下降期北部疫情下降速度快于中部,夏秋季发病高峰明显。输入性病例2009年后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18例逐年增至2013年的191例。1999-2010年,所有病例均为恶性疟,2011年起,感染虫种呈多样化。病例在全省散发,但更集中在出国务工人员较多的县,无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结论安徽省本地感染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疫情近年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7.
第五轮河南省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河南省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实施效果,为制定河南省疟疾防治规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0年项目县疟疾防治工作资料,评价防治措施及效果。结果 2006~2010年,15个项目县共报告疟疾病例13 329例,平均年发病率2.05/万;项目实施后,居民带虫率由实施前的0.47%降至0.11%;疟疾病人在24h内得到正规治疗的比例由14.40%上升至44.14%;疟疾病例在1周内从村报告到乡镇的比例由27.12%上升至68.87%。结论在第五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支持下,河南省项目县的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全省疟疾防治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安徽省疟疾疫情连续大幅度回升,病人主要集中在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2003年1~7月发病人数为1953例,较2002同期上升269.25%,而2003年7月初该类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为探讨疫情与洪涝灾害的关系,为今后防治提供科学对策,于2003年7月对该类地区部分县(市、区)进行了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洪涝灾害后疟疾流行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安徽省疟疾疫情连续大幅度回升,病人主要集中在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2003年1~7月发病人数为1953例,较2002同期上升269.25%,而2003年7月初该类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为探讨疫情与洪涝灾害的关系,为今后防治提供科学对策,于2003年7月对该类地区部分县(市、区)进行了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云南省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控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云南省2006年疟疾流行形势及防控措施效果,为该省的疟疾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Arc-View3.3及Microsoft excel 2007等软件对2006年疟疾流行形式进行分析和描述,并用疟疾发病率对防控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信息系统报告疟疾疫情(不含外籍和港澳台)病例11 647例,发病率比2005年下降15.53%;发病率14个州(市)出现下降,2个州(市)上升,发病数前10位的县(市)有7个一线边境县,3个二线边境县;疟防报表发病率10以上的15个县,除2个二线边境县外均属一线边境。疟防报表报告疟疾(含外籍和港澳台)病例15 532例,仅比2005年上升1.13%(χ^2=0.84,P〉0.05);当地感染病例增加18.23%;当地感染恶性疟病例增加12.08%;67.62%的疟疾病例发生在有流动史的人员中间,有流动史的当地居民疟原虫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流动史者,境外和外省流动人员高于本省外县流动人员。用嗜人按蚊传播区疟疾防治对策处理该区域出现的疟疾大幅回升和输入性突发疫情,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结论2006年疟疾防控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预计后4年的疟疾发病率会随着全球基金等疟疾控制项目工作的深入而继续下降。需加强流动人员疟疾监测和突发疫情处置,以防疟疾疫情继续回升或暴发。  相似文献   

11.
1998年洪灾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进一步了解,掌握1998年洪灾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今后抗洪防防病预案的修订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造反998年扩散(增加)钉螺面积和因吸虫急性感染突出的县,对灾前、汛中、灾后血吸虫病防治荼情况回顾性调查,对1998掉所报钉螺面积进行抽样复核,对全年急感病例进行核实,抽历史资料较完整的重灾疫区村进行疫情、螺情调查,结果 应城等县(市)的调查表明,均有因洪灾造成钉螺扩散(增加)面积,其中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疟疾流行因素研究和消除疟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7年江西省以县为单位疟疾疫情和人口数据、历史流行虫种和传播媒介等资料,建立江西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江西省疟疾发病数据分析和时空展示,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50–1975年高峰期、1976–1997年持续下降期和1998–2017年低水平波动期,期间经历了疟疾发病率下降、流行区范围缩小、流行程度显著降低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过程。疟疾流行区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转移,最后在平原聚集、滞留、徘徊和消散的过程;疟疾流行虫种经历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向单一间日疟流行,再到输入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多种按蚊分布的复合媒介地区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的变化过程。结论 自2012年起江西省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阻断了疟疾传播,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继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疟疾流行因素研究和消除疟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7年江西省以县为单位疟疾疫情和人口数据、历史流行虫种和传播媒介等资料,建立江西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江西省疟疾发病数据分析和时空展示,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50–1975年高峰期、1976–1997年持续下降期和1998–2017年低水平波动期,期间经历了疟疾发病率下降、流行区范围缩小、流行程度显著降低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过程。疟疾流行区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转移,最后在平原聚集、滞留、徘徊和消散的过程;疟疾流行虫种经历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向单一间日疟流行,再到输入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多种按蚊分布的复合媒介地区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的变化过程。结论 自2012年起江西省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阻断了疟疾传播,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继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地区疫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县(市、区)疫情,了解新形势下浙江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宜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对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部分小学生采用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对疟疾媒介进行监测。结果 7个疟疾重点县(市、区)共查出39例疟疾病例,发病率为0.75/10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0 485例,发现疟原虫阳性5例,阳性率为0.048%;血检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发热病人5 393例,发现疟原虫阳性34例,阳性率为0.63%,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媒介监测所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2个县(市)小学生的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67%。结论浙江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仍需加强监测力度以有效控制疟疾疫情。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疟疾漏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目前云南省疟疾漏报的实际情况。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对疟史进行问卷调查。高、中、低乡 (镇 )中各随机抽 1个乡 (镇 ) ,在抽到的乡 (镇 )内 ,按同样的方法从高、低度流行区行政村中各随机抽取 1个行政村为调查点 ,调查对象为行政村内所有居民 (含外来人口 )。 结果 在 4个县 (市 )共调查 3 0 5 80人 ,初步查明居民中疟疾病例漏报率为 88.8% (95 %CI 87.7%~ 89.3 % ) ,其中个别行政村几乎 10 0 %漏报 ,低疟区漏报最严重达 96.4% ,医疗机构的疟疾漏报数是疫情报告数的 5倍 ,漏报率为 80 .2 % ,而私立医院漏报数是疫情报告数的 70 .8倍 ,漏报率达 98.6%。 结论 云南省疟疾漏报严重。  相似文献   

16.
Malaria was a widespread disease in Tajikistan in the past. Many travellers who visited eastern Bukhara last century wrote about this serious disease in their accounts. Surveys conducted in 1925-1926 showed that the whole population in the valleys was affected by malaria. Its control campaign was launched in the 1930s when the annual incidence of malaria reached 100-200 thousand persons. It is well known that malaria was virtually eradicated in Tajikistan in the late 1950s, as in the other republics of the USSR. It was only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there was tertian malaria resurgence showing very low rates in the regions bordering Afghanistan. In some years, the number of malaria cases were as many as 200-500 cases a year, but due to the efforts of local health services that had used a whole range of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the infection, the good situation remained until 1994. However,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county is an high-risk area and malaria is endemic in neighbouring Afghanistan, its epidemic potential remained high. The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has become progressively worse since 1995. Its reasons are serious social conflicts which has taken the form of civil war. In 1997 with the support of WHO, ECHO (European Community Humanitarian Office), UNICEF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WFP (World Food Programme),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e National Tropical Disease Control Programme for 1997-2005 was drafted and energetic actions were taken to implement malaria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country. In 1998-1999 great efforts were made to halt the spread of the serious epidemic outbreak in the country. During this perio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was paid to staff training for parasitology service, the Center for Tropical Disease Control and the general medical network. A large number of malaria control measures were taken, including vector control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reatment of buildings with persistent contact insecticides, mass preventive treatment with primaquine, and on the diagnosis of radical treatment of all identified malaria patie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preventive, therapeutical and vector control measures, together with an improvement in organization, resulted in a more than 2-fold fall in the incidence over 2 years (29,794, 19,351, and 13,493 cases in 1997, 1998, and 1999, respectively). The malaria control measures taken in the country in such a short period yielded positive results. A further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malaria and in the number of foci in Tajikistan can be achieved. Work towards this end should be systemic and goal-oriented by using a scientifically grounded and adequate rang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ational Tropical Disease (Malaria) Control Programme and WHO "Roll Back Malaria" Programme. Improvements in parasitological service, tropical disease control centers and general health care network should form the basis of any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malaria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country at a regional level; monitoring the local malaria situation should be planned by constantly and qualitatively assessing the measures being implemente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a system for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malaria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its import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用捕获-再捕获法对泗洪县疟疾流行现状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掌握江苏省泗洪县的疟疾发病情况,评估疟疾在该区域的流行现状。方法采用捕获-再捕获统计学方法(CRM),估计该县的疟疾发病数和发病率。结果调查3个乡9个行政村,1248户,访问居民4986人,查出2002年疟疾56例(疫情报告65例),用CRM处理后,估计病例为121例,推算总体理论值是全县疫情的1.86倍。结论泗洪县血检资料与乡(镇)血检登记资料明显不符,说明该县对发热病人的常规血检工作存在较大隐患。个别乡发病率仍在0.2%以上,疟疾在该县的流行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应用遥感资料预测疟疾流行趋势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应用遥感资料预测疟疾流行趋势的可能性。 方法 分别收集全国气象站和江苏省疟疾监测点的气象资料和疟疾发病率资料 ,建成数据库。在 ERDAS Imagine8.x软件平台上复合 1995年 12个月的 NOAA- AVHRR卫星资料获 NDVI复合图 ,并分别提取全国气象站和江苏省疟疾监测点的 NDVI值 ,进行相关分析和疟疾流行区域预测分析。 结果  NDVI值与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 ,R2分别为 0 .30 18和 0 .2 5 6 5 ,并发现江苏省疟疾流行区的NDVI值均 >14 0 ,以该值为基础提取出卫星遥感资料 NDVI值 >14 0的区域 ,得出了全国疟疾流行范围预测地图。 结论 为应用 NOAA- AVHRR卫星遥感资料的 NDVI值预测疟疾流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应用卫星遥感资料分析技术预测疟疾分布与流行趋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为巩固和扩大安徽省疟疾防治成果,收集并系统分析了近30年来各县的疟防资料。根据疟疾流行区的地理情况、气候特点和疟疾流行情况,把疟疾流行区分为江淮丘陵高疟区、沿江圩区中疟区、淮北平原低疟区和皖南山区低疟区。1990~1997年疟疾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4、1.1、0.65和0.38。详细分析了各流行区自然地形、气候条件、疟疾媒介种类、居民生产、生活习惯、防疟的组织结构等对疟疾流行的影响。对各种不同流行区应采取的具体防治对策进行了讨论。强调对江淮丘陵高疟区应当采取综合性的防治策略,包括加强查治传染源、监测防治蚊媒、完善疟疾疫情报告和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