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寻找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诊断方法。方法对18例经B超、CT及MRI证实为肝癌的患者进行经动脉门脉造影CT 检查(CTAP)。结果经动脉门脉造影CT在诊断肝癌方面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在诊断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方面有很大优势。 结论经动脉门脉造影CT是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的首选检查方法,并且是肝癌手术切除前检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手推法行CTAP造影诊断小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可行性。方法:对13例肝癌或疑诊肝癌病人,用100ml注射器手推法经肠系膜上动脉注药,按肝脏CT扫描。结果:成功9例(69.2%),发现3cm以下小癌灶2处,除外肝癌1例。结论:在无自动高压注射器的医院,手推法CTAP也是诊断小肝癌的可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的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肝癌41例CTHA/CTAP图像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DSA分析对照,其中包括16例肝癌TACE术后患者。结果:三期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72.4%;CTHA/CTAP联合病灶检出率98.7%,发现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25个,DSA发现8个。结论:CTHA/CTAP联合应用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对疗效评价及早期发现病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杰  张万高 《安徽医学》2008,29(2):178-180
目的 探讨动脉造影CT(CTA)、经动脉门脉血管造影CT(CTAP)及碘油CT联合应用对肝占位定性诊断及指导治疗的意义。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2例患者,联合运用CTA、CTAP及碘油CT3种技术进行检查。并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临床意义。结果 经CTA、CTAP及碘油CT检查,明确诊断了8例以往诊断不明者;12例中,指导了4例外科及介入治疗。结论 联合运用CTA、CTAP及碘油CT有助肝占位定性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肝癌影像诊断水平,探索动脉造影CT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例可疑肝癌患者进行常规血管造影操作,将导管分别插入肝动脉或肝固有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注入对比剂同时进行CT扫描,观察影像学改变,做出诊断,其中肝癌13例,肝血管瘤4例,肝转移性病变3例,肝硬化3例。结果:所有病例(除1例肝转移性病变外)均在CTA后作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证实诊断。23例中CTHA和CTAP共发现病灶37个,其中31个病灶直径在10mm以下,18个在5mm以下。在31个10mm以下的病灶中常规CT和DSA仅发现11个病灶。CTHA和CTAP可显示病灶供血情况,提示侧支供血,描绘出肝硬化结节的形态学变化。结论:将诊断肝脏肿瘤不可缺少的CTHA和CTAP扫描同时进行,可提高肝脏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有效指导对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间接门脉DSA与螺旋CT动脉门脉造影三维成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间接门脉DSA与螺旋CT动脉门脉造影(S-CTAP)的门脉成像差异。对25例肝占位病变伴肝硬化患者均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行间接门脉DSA和S-CTAP三维成像,对比分析2种影像质量差异。结果表明:I 同程度肝硬化的S-CTAP三维成像质量及显示门脉分支破坏优于间接门脉DSA,但显示门脉分支推移改变2种方法无差异。提示在常规间接门脉DSA显示门脉欠佳时可选择S-CTAP,间接门脉DSA可指导S-CTAP选择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7.
白崇顺 《广西医学》1998,20(1):51-52
经动脉插管造影CT的临床应用及对肝内小结节病灶的诊断价值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白崇顺经动脉插管造影CT扫描是由血管造影和CT扫描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影像诊断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CT对肝脏占位病灶的发现率和敏感性。特别在检出肝脏恶性肿瘤,尤其是检出直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分析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时CT和MRI在其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诊断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1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其加以整理总结并分析,运用CT及MRI技术对患者病灶进行深入扫描,并将结果细致研究并总结,从而更好地探究CT和MRI诊断此类疾病时的主要特点及相关规律,探讨其在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病理分型为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伴液化坏死型及多结节融合型,且病例中以单纯凝固性坏死型为主,伴液化坏死型最少。CT平扫发现病灶多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图像,而延迟期则出现部分强化。在MRI扫描检查中发现,TIWI图像一般均呈现低信号,T2WI图像则呈现略高信号。结论:CT及MRI对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诊断结果相对一致且较为准确,在单纯凝固性坏死型病例中,CT优势略显著;在伴液化坏死型及多结节融合型中,MRI优势略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肝脏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东港市中医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及MRI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CT及MRI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80例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中,经病理切片检查确认良性结节35例,包括局灶性结节增生5例、腺瘤10例、肝硬化结节20例;恶性结节45例,包括肝细胞癌28例、胆管癌8例、淋巴瘤2例、转移瘤7例。MRI诊断的灵敏度88.89%(40/45)、特异度88.57%(31/35)、准确度88.75%(71/80),明显高于CT诊断的灵敏度77.78%(30/45)、特异度60.00%(21/35)、准确度70.00%(5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CT检查均能一定程度反映肝脏孤立性结节的病变性质,且MRI诊断效能明显高于CT,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CTHA/CTAP与DSA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肝动脉造影CT和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与DSA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肝硬化患者的125小结节病变行CTHA/CTAP与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对于小于10mm的肝脏小结节病变,CTHA/CTAP的检出率为78.95%,DSA的检出率为5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HA/CTAP与DSA均为创伤性检查,CTHA/CTAP对小于10mm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DSA。  相似文献   

11.
血清AFP、GGT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7例PHC患者血清AFP、GGT水平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7例肝动脉造影检查均为PHC.其中21例AFP和GGT正常的病人,CT检查为PHC17例(80.9%),34例AFP正常GGT升高的病人,CT检查为PHC31例(91.2%),142例AFP和GGT同时升高的病人,CT检查为PHC131例(92.3%);CT检查为巨块型肝癌的163例中,经肝动脉造影检查为弥漫型有7例;CT检查为结节型肝癌的20例中,经肝动脉造影检查为弥漫型有2例;163例CT检查为单一巨块型肝癌,经肝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存在癌肿周边子灶有41例。197例患者中,38例肝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存在动-静脉揍。结论对血清AFP和GGT的联合检测结合CT及肝动脉造影检查可明显提高PHC诊断率;肝动脉造影检查更能明确PHC的临床分型、肿瘤血供情况和是否存在早期肝内转移病灶,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炎肝硬化螺旋CT门静脉造影扫描延迟时间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时间—密度曲线选择正常人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螺旋 CT门静脉造影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 .方法  2 0例正常人和 1 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于第一肝门水平门静脉主干分叉以下 1 0 mm处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造影剂量 1 .5m L· kg-1 ,注射速率 3 m L· s-1 ,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 5 s开始扫描 ,以后每隔 5 s扫描 1次 ,持续至 1 2 0 s.分别测量同一层面门静脉、肝脏的 CT值 ,并计算各点门静脉与肝脏的密度差 (P- L) ,描绘时间 -密度曲线 .结果 正常组与肝硬化组门静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 (1 81± 34) Hu,(1 59± 2 9)Hu(P<0 .0 5) ,峰值到达时间分别为 (54± 7) s,(65± 9) s(P<0 .0 5) .肝脏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 (1 1 8± 1 9) Hu,(96±1 3) Hu(P<0 .0 5) ,峰值到达时间分别为 (64± 9) s,(75±1 0 ) s(P<0 .0 5) .门静脉和肝脏密度差最大值两组分别为(9 0± 2 8) Hu,(73± 1 6) Hu(P<0 .0 5) ,其达到最大密度差时间分别为 (50± 7) s,(65± 3) s(P<0 .0 1 ) .结论 行肝脏螺旋 CT门静脉造影成像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 ,造影剂量为 1 .5m L· kg-1 ,注射速率为 3m L· s-1 ,正常人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 40 s,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 50 s  相似文献   

13.
于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9):1323-1325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流率对肝门静脉(Portal vein,PV) CT血管造影质量的影响,为优化门静脉CT血管成像技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肝门静脉多层螺旋CT上腹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27例、27例、26例.前臂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比醇,浓度为300 mgI/mL,A组流量为2.0 mL/s,B组3.0 mL/s,C组4.0 mL/s.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激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分析比较三组的成像质量.结果:A组、B组、C组随着对比剂流量的增加,造影图像质量逐渐提高,且三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12.979,P<0.05).其中,C组造影质量评价得分情况明显优于A组(x2=11.334,P<0.05);而C组与B组相比,B组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C组随着对比剂流量的增加,PVCT值、肝实质CT值、PV-肝实质CT值均逐渐增加.三组的PVCT值、PV-肝实质CT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6.989,P<0.05),而肝实质CT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PVCT值、PV-肝实质差明显高于A组(t=10.612、9.745,P<0.05);而C组与B组相比,B组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比剂注射流率对于患者门静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有显著的影响,以4.0 mL/s的对比剂注射流率得出的CT图像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slice spiral 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及其对检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68例可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查前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消除紧张心理,避免产生焦虑情绪,使心率减慢、平稳;耐心向患者说明屏气的重要性,反复训练患者呼吸、屏气直至掌握方法.结果:1例因屏气呼吸失败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而改期重做;1例因心率过快,口服和静脉注射倍他乐克均不能使心率控制在65次/min以下而停做;其余病例因紧张、担忧、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或呼吸节律异常,但经口服倍他乐克25~50 mg和心理护理后血压、呼吸恢复正常、心率均降至≤65次/min并顺利完成检查.所有病例对比剂灌注均1次成功,无外渗,无碘过敏反应发生.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而科学、细致、有效的护理工作,是顺利完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超选择性肝动脉双重栓塞治疗肝胆手术后胆道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志坚  张阳德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5):479-480,483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肝动脉双重栓塞在肝胆手术后胆道出血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1年4月-2003年5月的肝胆手术后胆道出血患者11例,先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改用介入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在出血区域超选择的对远侧血管和近侧供血动脉的双重栓塞。结果该组病例中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死亡,9例采用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栓塞,无严重的并发症,随访半年无再次出血。结论该方法具有简单,止血准确,不需要麻醉,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CTP)显示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经临床证实并行16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12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CT图像,进行多种不同方法的三维后处理并根据曲张静脉和侧支循环的部位、类型和程度进行分类.结果 127例患者的门静脉及其分支均显示良好,显示静脉曲张和侧支循环90例,其中胃周静脉曲张41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28例,脾肾静脉分流8例,门脐静脉分流10例,门脐腹股沟静脉分流3例.结论 CTP可无创性地显示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的部位、形态和程度,对临床诊断、选择和优化治疗方案、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孔梅  程瑜 《中国医药导报》2014,(26):107-11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4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住院并行经皮肝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肝癌患者100例为干预组,采取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综合护理,选取同时期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腹痛、发热、胃肠道反应、术后尿潴留等不良反应,以及术后穿刺出血、消化道出血、肿瘤破裂、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在术后出现腹痛、发热、胃肠道反应和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46%、39%、42%和15%,明显低于对照组(68%、57%、54%、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1%,明显低于对照组(7例,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的患者,给予必要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综合护理,并注意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透视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肺部小结节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螺旋CT透视引导下肺小结节病变经皮穿刺术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例病灶直径为 0 5~ 2 0cm平均 (1 7± 0 4)cm的小结节 ,共做了 2 9次穿刺 ,所采组织同时作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与穿刺结果对照 ,其余经临床随访而明确诊断。结果  2 3例中恶性肿瘤 10例 (原发支气管肺癌 9例 ,转移癌 1例 ) ,穿刺阳性者共 8例 ,2例假阴性 ,无假阳性。穿刺确诊 13例良性病变 ,并经手术病理和随访证实。良恶性结节总的准确度为 91% (2 1/ 2 3 )。其中 8例(3 4 78% )发生气胸 ,1例经抽气处理。结论 螺旋CT透视引导下肺小结节经皮肺穿刺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且临床价值大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李琳  李峻 《西部医学》2014,(12):1686-1688
目的 评估高分辨率CT(HRCT)对肺部结节性病变进行诊断时,准直器扫描宽度选择0.5和1mm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 设置准直器扫描宽度为0.5和1mm,分别对64例患者的73处肺部结节性病变进行扫描,从肺部结节性病变磨玻璃样密度的范围、病灶边界的清晰度、胸膜凹陷征、毛刺征、病灶内空泡征等5方面以McNemar检验进行栓出率比较.结果 准直器扫描宽度0.5和1mm的两组CT图像对统计指标检出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高分辨率CT对肺部结节性病变进行诊断,准直器扫描宽度设定为1mm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